革清(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30

  霍崇赶到牟平县已经是五月。此时已经进入夏季,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到了七月就会有大量牛角菜被冲上海滩。霍崇就得靠这些牛角菜制作琼脂。
  到了县城当然得去拜见一下知县。这是霍崇第一次见到董知县,就见这四十岁左右的进士胖乎乎的,配合一身比较宽大的官服。与其说是进士,更像是个和尚。
  两人坐下,董知县客气的表达了感谢。霍崇摆摆手,“董兄,俺不过是缴纳税银。本就应该的。”
  董知县长叹道:“唉,霍兄。若天下士绅都如你这般就好了。”
  听到这蜜糖经,霍崇完全没有被煽动。自己与这董知县不过是利益暂时互助。霍崇需要知县约束住那帮官吏,不让他们捣乱。董知县则需要霍崇缴纳税银,以便赶紧升官。一旦利益结合点开始松动,两人也不是没有反目为仇的机会。
  正在想,就听董知县问道:“霍兄,你可愿意在牟平县多代缴些户口的税银?”
  “俺已经得罪了这么多士绅。再多代缴,要出事的。”
  听霍崇这么讲,董知县立刻答道:“不妨事。那些士绅若敢动你,我来主持公道。”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进来了人低声对董知县说了几句,董知县立刻端茶送客。等霍崇离开,董知县让省府里送公文的进来。打开公文看了几眼,董知县脸色已经变了。
  此时康熙也看着山东巡抚李树德送来的奏折。
  “山东巡抚奴才李树德谨奏。近日有牟平县一些举人送来了一名秀才的状纸。举报山东预备从六品官员霍崇以‘种福’为由,聚众闹事。奴才命人私下查过,霍崇代缴税银之时,对百姓说,别人的种福都是求死后有个归宿着落,他不懂这些,也不想这么讲。既然是种福,为何不能活着就享福。以此为理由,凡是在霍崇那边加入种福会的百姓,都缴纳种福钱,每年两次税收之时,多退少补……去年霍崇缴纳税银已过三千两,奴才以为此事双方各有道理。请主子明示。”
  看到霍崇一年缴纳税银超过三千两,本来看的面露微笑的康熙逐渐收起了笑意。
  山东乃是纳税大省,康熙记得山东虽然每年都没能交够税银,可税收总量好像是335万两银子。李树德作为正黄旗的奴才,素来被康熙信赖。想来李树德不会说谎。就是说,这个霍崇一年就缴纳了山东省千分之一的税银。
  将奏折又看了一遍,康熙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霍崇原本在淄川县地方上什么教里混过饭吃。因为运气好,混了个官身。为了能扩大营生,就把“种福”那套手段拿出来用。
  现在霍崇在淄川县周围几个县有了营生,自然得罪到当地士绅。尤其是牟平县知县想以霍崇当个纳税榜样,要其他士绅跟着交税。士绅们当然不会愿意,就想办法要将霍崇这榜样给毁了。
  对于民间传教那一套,康熙是非常厌恶的。那些人各种妖言惑众,敛财,害人。尤其是蛊惑人们死后能有福报,更是迷惑许多愚民愚妇。
  这霍崇虽然说得也没错,福报要在生前而不是死后。可他还是用了这套手段。唯一区别仅仅是霍崇自己明显是不信的。
  可这不是放纵霍崇的理由。康熙想了想,刷刷点点的批示道:“你办事认真。查清霍崇可否有聚众拜邪神。若是没有,就训斥霍崇。既然他已经经营起产业,当谨守礼法。不得用那些歪门邪道。另,霍崇虽得呵斥,也不是那些士绅们拖欠税银的借口。此中把握,你应该知晓。”
  朱批送到李树德这边,李树德终于放下心。身为山东巡抚,李树德在修小清河的事情上深知山东士绅们的尿性。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不想纳税”。好不容易出了个肯纳税的霍崇,李树德当然不想让士绅们用霍崇做法。
  士绅们都是读书人,深知该怎么搞攻讦。如果不是这帮人抓住霍崇搞“种福”的把柄告状,李树德根本不知道霍崇居然还吃过这一路。原本李树德只是觉得霍崇是个很奇特的能工巧匠。
  不过这也解开了李树德一直以来的疑惑。这霍崇能言善道,与那些性格怪异的能工巧匠大大不同。原来是混过“种福”这种路子,从里面学了不少。
  正想着该如何敲打霍崇的同时也敲打士绅,牟平县知县的公文就送到了。打开看完,李树德气的直接把公文拍在了桌子上。这牟平县知县接到了从山东巡抚这边发给他的状纸后,立刻严查霍崇在代缴税银中是否真的用了“种福”的说辞。
  霍崇的确这么说了,这下牟平县董知县立刻把霍崇给围在住处,并且写了公文前来禀报。请求山东巡抚衙门能给下一步动作的指示。
  这董知县是读书读傻了么?李树德搞不明白董知县这是什么意思。
  那帮搞教派的都是通过装神弄鬼各种敛财,再鼓动愚民与官府对抗。其手段与是什么没什么不同。归根结底就是“不想纳税”。
  霍崇的手段的确上不了台面,可李树德派去查问的人回来都禀报,霍崇不烧香,也不烧黄纸,更不斩鸡头。不过是用“种福”做理由给那些代缴税银的百姓爽快给霍崇交钱的理由罢了。
  把霍崇软禁在住处是什么意思?是想让那帮士绅们赢了这次之后气焰更加嚣张么?
  想到这里,李树德立刻下令,“把董知县叫到省城!嗯……把那霍崇,还有告状的那名秀才也带来!”
  当院门又被人大力拍响的时候,于秀才只觉自己想死。考上功名本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于秀才也做着考上举人,甚至考上进士的美梦。
  却没想到那些上流的世界远比想象的黑暗太多。自己一时轻狂,就被卷入到举人级别的斗争里了。自己一个秀才在举人们纵横的世界中只是受到欺压。
  现在自己已经成了村里的笑柄,甚至被村民们躲避。现在又有人如此理直气壮的拍门,看来外头的那些举人们并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
  此时于秀才只觉得怒气上涌,径直前去开了门。正想质问外头的人到底想做什么。就见外头站了些官差。
  一瞬间,于秀才那股狠劲立刻烟消云散。他低眉顺眼的问道:“几位差爷,不知有何事?”
第九十二章
吃大户(六)
  “霍崇,你可知罪?”
  “还请巡抚明示。”
  “你代人缴纳税银,以种福为说辞。可有此事?”
  听着巡抚质问霍崇,旁边的董知县心中大大放松。虽然他的确听说过霍崇用了这样的手段,不过在看到巡抚衙门转来的公文前,董知县虽然厌恶,却选择睁只眼闭只眼。直到看了巡抚衙门的公文后,才立刻派人软禁了霍崇。
  此时董知县看着霍崇面对指责居然没有大惊失色,倒觉得霍崇看上去真像是吃这路的。正想着霍崇会如何应对,就听霍崇答道:“以后我再不敢了。”
  山东巡抚李树德不快的应道:“真的不敢了?还是敷衍我?”
  霍崇诚恳的答道:“回禀巡抚。我只是想省些口舌,就找了这么个说辞。我已经知道错了,以后再不会这么做。”
  “知道错了就好。”李树德说完,不快的轻哼一声。
  董知县心中大惊。妖言惑众在大清律里头是可以砍头的,没想到李树德只是稍微呵斥了霍崇几句,就要放过霍崇。
  是!官场上的人其实知道霍崇是急功近利,用了这么一个说辞罢了。与那帮真正搞教派的那些人完全不同。这也是这么多官员对于纳税大户霍崇睁只眼闭只眼,就当没看到。
  然而此时被挑明之后,只是被呵斥几句就了事。难道霍崇有什么深厚背景么?
  董知县并不想把霍崇往死里整,虽然惊讶,也保持着沉默。就如董知县所料,李树德训斥完霍崇,就让霍崇滚蛋。回去准备接下来的纳税。
  眼见可大可小的事情如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董知县觉得真真开了眼界。
  李树德这边发落了霍崇,又让董知县好好对付那帮欠税士绅。在李树德看来,那帮士绅比起霍崇可恶得多。霍崇做的事情虽然不对,至少他没什么恶意。当了这么多年官,李树德也很清楚,霍崇的小手段其实真的很管用。
  别说那些愚民愚妇,就连京城的皇子们都会找著名的陈瞎子看相算命。这事情弄到康熙都知道。
  同样,李树德的主子康熙更清楚士绅用尽手段拖欠税银的事情。尤其是山东不少地方试着推行摊丁入亩,搞得地主们提高了地租之后,还大肆兼并土地。与霍崇这点小把戏相比,康熙不愿意把摊丁入亩变成国家大政,就是因为担心摊丁入亩引发的动荡。
  霍崇是为了缴纳税银才搞了些小把戏,如果出现大量的无地民夫,再遇到居心叵测的传教之人煽动。就会是另外的局面。
  既然康熙都只是要训斥霍崇一下,李树德也就放过了霍崇。正想着搞点别的事情,李树德却停下了手。修小清河的功劳让康熙非常满意,李树德想从府库里“借钱度日”的准备已经水到渠成。
  官员们已经立好明目,就等李树德决定到底要“借多少”。
  自己辛苦这么多年,终于能大捞一笔。李树德再无心搞别的事情。就把师爷叫来商议。
  师爷并没有给李树德一个明确数字,只是讲述起李树德同级别官员们的经验。因为是绍兴人,师爷完全展现出了绍兴师爷的实力。
  譬如康熙最信任的魏东亭魏大人,已经从京城的国库里借了三十万两银子。譬如曹家,借的银子至少在五十万两以上。譬如其他巡抚,动辄都在十五万两左右……
  听完这些介绍,李树德李巡府已经有了决断。既然其他巡抚在十万到十五万两,自己也没必要太出格。借的少了,那是看不起其他巡抚。借的多了,又是恃宠而骄。李树德最后做了决定,借到十一万五千两银子就够了。
  人是不可能心分二用,李巡府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借银子上,公务自然得由其他官员承担。譬如霍崇这件事看着不大,却也得有始有终。
  学政高大人就接到了公文,牟平县于秀才写状纸诬告霍崇,总不能当没发生。
  霍崇没事,于秀才可就有事了。高学政看巡抚衙门那边的意思,把这于秀才打些板子,剥夺了功名,就将此事了结。
  没想到一个没功名的霍崇竟然能让一名寒窗苦读的秀才丢了官,高学政心里面着实不满。就将于秀才提来询问。
  虽然秀才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但是在府城可没有于秀才的位置。被带来的时候,木伽锁链是一点不少。见到高学政,于秀才乖乖跪下,根本没有他站立的余地。
  听于秀才竹筒倒豆子般将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原本还想对于秀才有所照顾的高学政再没了这般心思。居高临下看着这名秀才,高学政甚至考虑是不是把打板子从十板子提升到五十板子。这于秀才的书是读到狗肚子里头去了么?
  在准备发落之前,高学政再次试图确认,“你既然于霍崇毫无怨恨,为何别人要你写状纸告霍崇,你就写了?”
  于秀才听到这话,羞愧的低下头。此时他万分后悔听了老婆的劝告,想拿捏点霍崇的把柄。然而高学政催问之下,于秀才只能把自己为了乡亲与霍崇理论的事情再讲一遍。
  说完之后,于秀才偷眼观看,发现高学政的脸色更加不快。明显不能接受于秀才的理由。
  果然,就听高学政问道:“你与霍崇理论之后,霍崇的手下并没有继续催逼吧?”
  “是。”于秀才只能如实回答。说完之后,于秀才突然感觉无比懊悔。如果当时霍崇的手下还是蛮不讲理的胡闹就好了。那样的话,于秀才就能把所有罪责都推到霍崇那边。
  现在他已经没机会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反抗豪强的乡里正义秀才的努力明显没有得到高学政的认同。
  低下头的于秀才就听到高高在上的高学政冷漠的问道:“你可还有什么要说么?”
  知道自己若是说没什么要说的,那就全然没了机会,于秀才情急之下抬起头说道:“学政大人,学生有事要禀报。”
  “说。”
  此时于秀才只想着给霍崇找些罪名,再也管不了那么多,直接将霍崇收容文字狱犯属。还让她们教书,还给她们工钱的事情讲了出来。
  讲着讲着,于秀才只觉得这就是霍崇的罪行。如果用“种福”的借口让人投奔,是霍崇妖言惑众的话。收容文字狱犯属,还让她们教书。这就是近乎造反了。
  说完之后,于秀才心中又生出些期待。如果能用这事情扳倒霍崇,于秀才就可以谷底翻身。至少于秀才认为他可以谷底翻身。
  高学政并没有多问,他沉默了一阵后对差役们命道:“把他带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