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330

  知府大人倒没有想把高学政推出去顶缸,他只是命道:“既然皇上说兴文字狱学须得看文字内容,高学政你就找几件,递上去。霍崇那厮的事情,我问问京城内的人。”
  济南知府好歹也是理5州26县政务的要职,这通信能力可不是盖的。立刻派了快马将几封信送进京城。五天内就得到了回信。
  大多数人的回信都表示大概是大将军王从霍崇这里买了不少琉璃火,皇上又中意大将军王,所以知道了霍崇这人的存在。
  这些可能性并没有超出知府大人意料之外,而知府并不相信康熙会因为这点渊源就会对霍崇格外优容。
  第七天,八爷那边的信到了。知府看完,就把高学政叫来。学政看到一半,脸色就变的难看起来。等全部看完,学政脸色都有些发白。
  八爷在信中讲述了一下霍崇与康熙的渊源。尤其是康熙对霍崇能说出他和京城的皇家作坊各自优劣所在,从大将军王的角度来看,是要依靠京城的皇家,而不能靠霍崇。
  这样坦率诚恳的态度让康熙对霍崇颇有好感,认为霍崇这厮虽然看着满嘴瞎话,其实是个忠人之事,不去欺骗别人的家伙。
  知府见学政看完了信,有些无奈的叹道:“咱们大概是想错了。以后就当不知道有霍崇这人吧。”
  学政连忙点头。身为官员,学政极为清楚一个人若是在那些掌握别人生死大权的上头有个好印象,那是何等结果。如果这人能给皇上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想弄死这人的代价可就太大了。
  任何一位皇帝都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忠诚,尤其是康熙这种马背上的皇帝,见识过那么多背叛之后,他对于“忠诚”的看法与普通人完全不同。没想到这样的康熙竟然觉得霍崇这人“待人以诚”,皇上会写下那样的朱批就毫不意外了。
  在康熙还活着的时候,只要霍崇没有搞出真正的恶行,想弄死霍崇就太难了。
  即便康熙归天,下一任皇帝很可能就是现在炙手可热的大将军王。大将军王是个侠气率真之人,霍崇一直向他提供琉璃火。大将军王登基之后,霍崇即便没有混个实缺,至少不会让大将军王对霍崇有什么恶感。想弄死霍崇同样不容易。
  学政心中叹口气。决定学习知府大人的决定,以后就当霍崇这厮不存在好了。
  正准备告退,就听知府说道:“文字狱之事别耽搁,这事若是让大将军王知道,只怕会觉得咱们是对他。”
  学政打起精神,“大人,卑职这就去做!”
  霍崇并不知道官场上发生了什么,此时已经又接近春节,霍崇开始准备春节的事务。
  所有员工,不管是正式的还是临时的雇工,都得准备春节的赏钱。辛苦了一年,这时候也得让大家有些过年的钱。
  向日葵今年大丰收,几个地方的榨油作坊的罐子都装满了。员工们自然要每人给分两斤。
  养兔场经过不少磨难,也有了进展。兔子今年死亡率大跌,直接带动了产出量暴增。霍崇觉得是不是以内部价向员工们提供兔皮内衬。
  这些事情自然是由财务与后勤部门负责执行,霍崇只用拿个主意就行了。
  重要的是明年,明年的要点就是在蒙阴县建立起几个秘密的养牛场。不管是淄川县、临淄县,或者是牟平县,都没办法养牛杀牛而不走漏消息。只有在山高林密的蒙阴县才能搞肉牛。
  霍崇其实不在意那些肉,重要的是皮革。兔子皮根本没办法做皮靴,羊皮、猪皮也不合适。鹿皮虽然合适,但是价格太高。霍崇也没有养鹿的信心。比较起来,18个月就出栏的牛皮是最好的。
  可这件事只能让极少数核心成员知道,毕竟《大清律》里头明文规定,霍崇这样的做法是要下狱。
  就在霍崇紧锣密鼓的做着准备之时,一个意外的客人冯玉宽到了淄川县。见到霍崇,冯玉宽直接说道:“霍爷,你要的东西,换到了。”
  霍崇一时都觉得冯玉宽是不是想坑自己。再想想,还是不敢完全相信冯玉宽。不管怎么说,冯玉宽这厮还是亲近那些吃海路生意的人,这在霍崇与海龙王李道琼冲突之时明显能看出来。
  冯玉宽也是个聪明人,一看霍崇的神色,就笑道:“霍爷,俺本该把货带来。不过这一路上这么多关卡,且不说要交多少税。光是运这么多东西前来,只怕就会给霍爷惹麻烦吧?”
  霍崇只能点头。硫磺、水银、铜,都是这时代比较敏感的商品。冯玉宽真的大张旗鼓给霍崇运来一批,那定然会出事。能够不受盘查的把东西运回来,也就得霍崇出面了。
  一路上出奇的顺利,霍崇到了牟平县,见到了一个有着褐色头发与蓝色眼睛的家伙。他一身十字教的道袍,胸前挂了个十字架。应该是十字教的传教者和尚。见到冯玉宽带这霍崇来,就问冯玉宽:“冯阁下,这位就是你说的霍大人么?”
  “俺不是什么大人。”霍崇有些无奈的答道。
  这位十字教的和尚听霍崇这么讲,连忙说道:“请不要误会,我不是想让霍大人为难。”
  冯玉宽想霍崇介绍这位十字教的和尚,这位和尚是西班牙教士。一直做吕宋到倭国的生意,顺带传教。
  不少山东海上兄弟的商品都是靠这位教士的西班牙船队运输。这位教士因此还取了个中国名字,白思文。另外,这位还有个日本名字,叫织田秀吉。
  白思文这中国名字倒是没有让霍崇有什么奇怪,在穿越前,美国民主党女副总统候选人没有一点中国人血统,却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贺锦丽”。洋鬼子乱起名字是很常见的。
  不过这织田秀吉可就有点不一样。霍崇实在是忍不住,就与白思文聊起了这个名字。果然,白思文聊了几句,就兴奋起来,“阁下竟然知道第六天魔王和丰臣阁下的往事么?”
  冯玉宽一脸茫然的看着霍崇与白思文,看来他对于倭国历史一无所知。可白思文,或者说织田秀吉可就不一样了,说着说着,织田秀吉就说起了日语。
  霍崇一时兴起,也用吭吭哧哧的日语和织田秀吉聊了起来。这更让织田秀吉大感兴趣,敞开话匣子就与霍崇交谈起来。霍崇的日语水平其实很一般,虽然不至于最熟的常用语是“一库”啥的,也就只是看看动画时候用而已。或者说霍崇的日语就是靠动画来积累熟练度的。
  于是不经意间,霍崇又夹杂了些英文词汇。听到这些词,织田秀吉脸色变得不那么好看,他用了西班牙语和拉丁语和霍崇说了几句,霍崇只能大概分辨出两种语言,却听不懂。
  织田秀吉就用汉语表示,英文卑劣下贱,不是什么好话。霍崇试探几句之后发现,这时代英国人已经有全面染指东方航线的意思,作为一直以来东方航线的主力军,西班牙人非常警惕。
  不过经过这番交谈,织田秀吉明显对霍崇有了亲近的意思。霍崇也询问织田秀吉为何不起名叫做丰臣信长。虽然织田信长是丰臣秀吉的家主,可他作为第六天魔王,声望的确不怎么好。
  听霍崇如此了解倭国历史,织田秀吉叹道:“丰臣家绝嗣了。用这个名字,犯了德川幕府的忌讳。”
  旁边的冯玉宽完全不知道霍崇与织田秀吉在说什么,耐着性子听了好久,再也忍不住,就说道:“二位,不如咱们谈买卖吧。”
  织田秀吉连忙点头,“霍阁下,我本以为你只是要买硫磺和水银。却没想到霍阁下还是一位学者。我们运了许多商品,不如看看我们的货物清单如何?”
  “我不懂西班牙文和日文……”
  “不妨事。我们可以慢慢交流。”织田秀吉大度的说道。
  于是大伙就对着清单开始交流,聊到第五项产品,霍崇有些惊了,“橡胶?你们带了橡胶?”
第八十章
初临文字狱(三)
  冯玉宽带着霍崇到了一处存放麦秸的地方,掀开其中一堆,下面显出个麻袋。霍崇的二弟子杨望富上前开始验货。
  杨望富是杨友芳的侄子,也是钱清的表哥。和两位亲人相比,杨望富缺乏他们那种狠劲,看上倒像是个读书的。对着硫磺检测一番,杨望富向霍崇点点头。
  冯玉宽这才拿出另外一个瓶子,看着不大,入手却很是沉重。霍崇打开来看了看,里面流动的银色液体不用太多检查。只是这分量就能证明太多。
  杨望富将瓶子里的水银倒入已经准备好的瓶子里,接着就报了个份量。听了杨望富说出的数字,冯玉宽有些讶异,“霍爷,你这徒弟不错么。掂量份量很准么。”
  霍崇笑了笑,却没问道。这不是手头准不准,知道了水银的密度,又是确定的体积,小学的乘法就可以算出结果。
  这次的交易中,霍崇许给了冯玉宽三成好处。冯玉宽收了银子,私下问霍崇,“霍爷,你为何不买些手铳?那白思文的要价不高。”
  霍崇笑道:“这等东西若是让官府知道,就是个麻烦事。”
  冯玉宽被这话逗乐了,“霍爷,你吃两路,却还这么讲么?”
  不亏是做海上生意的,说话就是这么爽快。霍崇一点都不觉得不高兴,反倒觉得冯玉宽有继续合作的价值。做这样生意的人会有许多风险,一支手铳就很可能保住性命。但是这年代的手铳还是火绳枪,如果可以的话,霍崇宁肯用手弩。起码装填速度会快些。
  但是这话提醒了霍崇,霍崇在分别的时候问西班牙商人织田秀吉,“船长要买火枪么?”
  “火枪?我为什么要买清国火枪!”织田秀吉有些不屑的问。
  “织田船长,我知道你们欧罗巴打了几百年的仗。在火器打造上有无数高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不过我们中国有句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试试看又如何?”
  织田秀吉忍不住露出了要你好看的表情,“既然冯阁下有这心思,不妨等下次。”
  “好。我也觉得该如此。”霍崇表示赞成。
  两边分离之后,霍崇继续自己的经营。过完年,霍崇这边的铺子前面就热闹起来。毕竟是干了三年还没倒掉,霍崇代缴税银又真的便宜,参加种福的百姓数量增加了一倍还多。
  眼瞅着霍崇哼着小曲看着账本,钱清忍不住问道:“师父,怎么如此高兴。”
  “我不是高兴,我是怀念。”霍崇叹道。现在这局面让霍崇有种往事重现的感觉,以前平台渡过早期的困难阶段,就进入到现在这种稳定发展时间。甚至不用刻意扩张,已经存在的名声就吸引来大量请求加入的人。
  周边的人甚至得托关系才能找到霍崇这边负责种福的员工,员工们只需要根据已经总结出来的培训资料进行对话就好。
  钱清有些不解,却没多问。作为霍崇手下资历最老的部门负责人之一,钱清把手中的报告书放到霍崇面前,“师父,这是今年要开矿的预算。”
  霍崇没说话。自己觊觎张店的铁矿已经很久,之前也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勘探以及采集,这边的铁矿石属于品位不错的赤铁矿,就是三氧化二铁。但是私自采矿是犯法的,若是直接开矿,霍崇又不太敢。
  这不是21世纪,而是清朝。上头官员来来去去,更换速度比想象的更快。满打满算三年时间,这边已经换了三任知县。天知道这帮人会闹出什么来。
  钱清退下之后,霍崇左思右想,还是站起身,命人推了车子前去见马知县。
  听霍崇要开矿,马知县并没有表现出吃惊。只是不解的问:“霍兄,你可知这矿税么?”
  “知道。”霍崇说完,等着马知县接下来的刁难。就听马知县说道:“既然知道,县里会派人去看霍兄的矿。把这税交了,霍兄就可以随意。”
  之前做了很多准备,把能想到的可能都想了一遍。可马知县的回答依旧超出了霍崇的想象之外,作为满清的狗官,难道不该做些狗官们该做的事情么?譬如摆着官架子,居高临下提出各种要求。又或者是果断拒绝,让霍崇通过各种门路打听狗官到底想为自己捞多少。
  可马知县已经说得这么干脆,霍崇也不能多说什么。谢过马知县,又将一锭二十两的银子送给马知县。就见马知县爽快的收下,这让霍崇更加意外。
  但时间不等人,霍崇只能走一步说一步,回去之后就开工。
  马知县这边确定了霍崇真开了一个铁矿,公事公办的就将此事想上头做了汇报。上头也没什么,按照满清的制度,士绅们开矿是合法的。只要肯交税,别惹事,这就更没问题。
  当然了,合法只是一种说法,是否合法得由官员们判断。官员们的判断标准从来不是大清律,而是那人的背景。在背景不明的当下,没人愿意讨论霍崇的事情。
  于是,霍崇开矿,官府收税。本来就合法的事情就这么正常的运行起来,真真创造出满清时代罕见的合法开矿的案例。
  这案例很快就被人送到了京城。而此时的京城内最热门的话题乃是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大将军王平把准噶尔入侵西藏的军队驱逐出西藏,稳定了西藏的事情。御制碑文的文稿由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
  京城里,关于万岁爷要立十四爷当太子的说法已经流传甚广。京城官员虽然知道康熙绝不再立太子的心思,不敢在朝堂上说这话。但是私下会面的时候无一人不谈论这件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