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30

  当然,农业社会也没有工业社会般,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机构负责各种经济与民事案件。
  不过……俺来了!俺看到了!俺要动手了!
  霍崇很自然的问了个问题:“诸位,俺现在不缺做酒的本钱,俺寻思,大伙也想在这买卖里挣点。这两个看着是针尖对麦芒,大伙有没有想出来,咋才能把这个拧成一股绳?”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大部分人大概就没能想明白霍崇到底在说啥。少数明白过来的,应该是没想明白如何解决这个看着是零和游戏的矛盾。
  从常理来看,如果大伙要从这里头分杯羹,大伙分走多少,霍崇就会少分多少。
  在一片沉默中,李童山开口说道:“霍兄弟要是让俺帮忙,俺愿意帮忙。”
  霍崇心中一喜,不愧是合作者。有李童山带头,大概事情会好办。
  也不指望这帮人自己想明白,霍崇直接给这些人讲述了自己对固体酒精项目的融资设计。对于一名在平台辛苦好几年的人来说,这件事实在是太简单。
  说起来也就是投资类型,分红方式。这帮村里的富户们听了一阵,立刻问起为啥都是入股,有些人是定额分红,有些人是最后分利。
  霍崇耐心的解释起来。这就看大家是投点钱,还是参与项目。只投钱的肯定没有那种又投钱又出力的投资人赚的多。两种模式还有一个分别,那就是风险。
  只投资的可以拿到定比例的回报,而参与项目的有可能面对项目收益没达到预期,所以收入比只投资的人还低的可能。因为存在投入大,风险高的可能,参与者自然要有更高收益可能性。
  费了好大劲,霍崇才觉得这帮货大概听明白了两种投资模式。然后就说道:“就这件事,两个月一轮,可以赎回,可以继续投。不管是谁,最多只能投五两银子。最少两百文钱。给大伙五天,五天之后俺就不再收钱。五天,从明天开始算,五天后再想来投,俺也不收了。”
  没有五天,只是三天,三个村里的头面人物都给了钱。李童山、刘老五、地主三瓦缸、朱大爷的三儿子朱三顺选择了成为合伙人。都派出了自己人到霍崇这边出力。这让霍崇可使用的人力突然就从三个师弟加一个师妹,新增加了十个人。
  霍崇立刻对这帮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站队、报数等每一个初中都进行的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进行了三天,霍崇就给这些新来的年轻人下达了最初的工作,回家请教自己的亲友,让他们答应村里人都种了什么粮食。
  新来的年轻人都是一脸懵圈,完全没搞懂霍崇这个要求是要做啥。霍崇爽快的解释给大伙听,“酿酒要用到不少粮食,俺买粮食,当然是先买咱们村里的。要是咱们咱们都不知道咱们村里都种什么粮食,到时候咱们咋知道有啥能买的?”
  本来以为这帮年轻人没打听过消息,在这方面会害羞。然而霍崇很快就发现,这帮年轻人更加淳朴,他们中不少根本不明白“为啥要买粮食”。
  如此现实让霍崇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年轻人们从长辈那边看到的要么是用东西换,要么是直接借,以后还。赤裸裸的交易在农村从来不是主流。
  费了好大劲,才让年轻人明白,这是霍崇给他们的任务。既然是任务,就得完成。
  等众人都行动起来,霍崇叫过钱清,“老七,俺之前说要你当账房先生,现在可就要开始了。”
  钱清有些疑惑,“大师兄,弄清楚别人种啥也是账房先生要做的?”
  “俺给你讲过复式记账法。你还记得俺说这个复式记账法里头的要点是什么?”
  “大师兄说……,一码归一码。”
  “很好。”霍崇赞了一句,“账房先生要做的就是整理这些事情。不管别人家的账房先生咋做事,俺这边的账房先生就是干这个的。”
第五十七章
情报网(八)
  情报网终于有了个苗头。即便只是收集最简单的村里种植种类,其过程也让霍崇觉得被上了一课。
  这些都是趟路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霍崇完全不在意。调查结果出来,大部分农民都种植小麦,没办法种植小麦的土地上则种植高粱等作物。在烂地上才会种植些红薯。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远比霍崇想象的要低。
  都快一年了,再看到这些报表,霍崇觉得亲切的难以形容。往来奔波这么久,什么都要亲自去做。现在重新能看到报表提供的情报,好多事情就可以根据这些进行筹划。
  再烂的情报,只要不对其有过度相信与期待,就能利用情报做很多事。
  又对这帮年轻人进行了几天集训,霍崇再次给他们下达了命令,“俺对三个村的乡亲说过,年关前会把所有种福钱结清。你们回去村里告诉乡亲们,俺要去各个村。”
  把人派出去,霍崇这边就开始准备铜钱。之前几次把铜钱都给用尽,这次得去县城里再兑换些。霍崇正好趁此机会去县城看看有没有可以买的宅子。
  要过年了,县城就比乡下看着热闹。置办年货的人在街上到处走,店家生意看着也不错。霍崇先去找杨友芳这个地头蛇,请他给介绍几家店,从店里换了些铜钱。
  这才询问有没有宅子可买。杨友芳叹道:“霍兄弟,现在到县城的人越来越多,地价眼看在涨,哪里有宅子卖。”
  说这些的时候杨友芳一脸为难,霍崇倒是有种听到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城市房价大涨的感觉。这感觉如此熟悉,霍崇竟然没有丝毫不快。
  又聊了一阵,霍崇在杨友芳这里换了官服,径直向县衙门去了。门房远远见一位官员前来,立刻打足精神上来迎接。和霍崇打了照面,门房越看霍崇,神色越是尴尬。看来是认出了霍崇。
  就在门房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背后有人说道:“不知是哪位大人?”
  霍崇扭头一看,原来是李捕头。便笑道:“李捕头,许久不见。”
  李捕头很快认出霍崇,神色看上去比门房还尴尬。霍崇知道李捕头为何如此,先把拜帖给了门房,这才对捕头说道:“李捕头,上次你也是奉命行事。一路上对俺也很是照顾。俺只记得你的好处。别的事和你没关系,你也别放心里。”
  听霍崇这么讲,李捕头指了指衙门,“霍兄弟……霍大人,进去说话。”
  到了衙门里,李捕头赶紧向霍崇作揖,“霍大人,俺真的是受命行事。”
  霍崇答道:“李捕头,俺知道。你一路上对俺不打不骂,已经够照顾俺了。俺怎么会记你的仇。”
  正说话间,县里的主簿什么的也都出来探头观望。捕头看人也多了,连忙找个由头离开。门房趁着霍崇与捕头说话的时候已经进去通禀,此时也跑进来告诉霍崇,徐知县已经在里面等。
  清朝有知县与县令。知县基本都是进士出身,由国家安排。县令则是国家指派,虽然都是一县之长,堂堂百里侯。一字之差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地位。
  不过这只是对官场的人而言,至于民间可不懂这些。百姓们只知道上头管他们的人是谁,至于这人在官员眼中是什么样,完全超出百姓的想象之外。
  徐知县乃是堂堂正七品,比霍崇这买来的从六品只低了一级。而且徐知县又是正派科举出身,见到霍崇之时神色平淡,丝毫没有因为这个级别差距而有任何示弱的意思。
  霍崇本就不是来怄气的,此时见徐知县如此,觉得正好。就拱手作揖,“徐知县,这次俺是专程来拜见。”
  徐知县淡然答道:“霍兄弟,你已经是官员。咱们私下会面总是不好。”
  对如此冷淡的回答,霍崇只能笑笑。但徐知县却很有礼数的请霍崇到后堂说话,在仆人给端茶倒水的时候,霍崇忍不住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曾国藩时代,文人们吟诗作对。有人提了个很刁难的对子,上联是“如夫人”,于是有人就对了“同进士”。
  虽然曾国藩那时候地位已经极高,好友中多是进士。譬如李鸿章的老爹。弟子中也有进士,譬如李鸿章。可偏偏曾国藩自己是个同进士。于是曾国藩大怒,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进士分一榜、二榜、三榜。一榜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
  二榜一般不超过二十人,被授予进士出身。
  三榜人数不确定,不过一般不超过四十人。被授予“同进士”出身。
  所以真正的进士,指的就是二榜那些。霍崇其实很想问问徐知县是哪一级的进士。但是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实在是不熟悉,干脆断绝了这个念头。
  可不说这些,霍崇又不知道该说啥。自己这官身本来就被正牌科举看不起,但是自己真不知道这帮文人到底会说什么。
  想来想去,霍崇突然想起个话题。“徐兄,小弟有个不情之请。小弟这官本来就那样了。却害怕小弟做错了什么,还请徐兄指教一下要害。”
  听到这话,徐知县眉头就皱了起来。又沉默一阵,他说道:“我见霍兄弟面对王爷尚且能对答如流,官场上的事情怎么会难得住霍兄弟?”
  “隔行如隔山。若是徐兄让小弟说如何造琉璃火,小弟定然能口沫横飞,给徐兄说些道道。可徐兄说起官场的规矩,小弟只能俯首帖耳,聆听徐兄的教导。”
  徐知县听了这话,貌似想生气,却又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批驳霍崇这话。
  霍崇继续说道:“小弟全然不懂官场规矩,便是不想做错事,却不知道是什么规矩。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了,是错。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也是错。不小弟不求徐兄这样科举出身的讲官员们那些精妙细节。只求徐兄讲些小弟该守的大节。不知徐兄可否愿意赐教。”
  听霍崇说到这里,徐知县脸上没了嘲讽,他盯着霍崇看了一阵才问道:“霍兄弟读过书?”
  “没读过书,只是认过点字。”
  “那霍兄弟的老师可不一般。”徐知县叹道。不过他也没深究,就说道:“霍兄弟这种预备官,平日里本就不用办公务。若是有事要用霍兄弟,官府自然会派人去叫霍兄弟。霍兄弟若是想补了实缺,那可就得多去省城走动。”
  最后一句话甚是嘲讽,霍崇就当没听到。
  “只是霍兄弟平日可得多来县城。十四爷已经告诉知府,霍兄弟最近得运些东西到京城。十四爷让山东这边押运。霍兄弟平日里也来说说造了多少,省的搬运时让县里措手不及。”
  霍崇连忙答应。正以为事情差不多到此为止,就听徐知县说道:“霍兄弟既然已经为官,这村里代缴税金之事,只怕还得由霍兄弟担起来。”
第五十八章
你就是霍爷(一)
  从徐知县这里离开时,徐知县叮嘱道:“霍兄弟,你这样的闲官只要能做好代缴税金,就能在乡间逍遥。”
  告辞后,霍崇走在回去的路上。徐知县讲的不多,有用的更少。最有用的莫过于通过捐官得来官身的人,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才会被叫到官府。这种可能微乎其微。霍崇可以放心做自己的事情。
  杨友芳给霍崇雇了马匹,一路上摇摇晃晃的回到家,霍崇立刻准备前往李家村。
  自打刘叔跑路后,霍崇在清理刘叔欠债的同时,也把刘叔在三个村子里留下的东西一一砸碎。这点种福钱是刘叔留下的最后一点残余。这点钱对霍崇已经不算什么,但是霍崇觉得这点小尾巴是刘叔留下的残余,非得彻底砸碎,才能把刘叔的影响完全洗清。
  霍崇再次到了刘家村,李家村派到霍崇这里的年轻人立刻把那些投入种福钱的人请了出来。本以为这帮人会拒绝,没想到他们一个个喜滋滋拿回交给刘叔的种福钱。
  刚把最后一人的种福钱退还,前来看热闹的人不仅没有散去,反倒围的跟紧些。拿了钱的那位李家大叔高兴的说道:“霍崇,听说你要给俺们种福,俺排头里。”
  “啊?谁说的?”霍崇愣住了。思索了片刻后,霍崇觉得自己是不是被什么人算计了。
  李家大叔欢喜说道:“霍崇,大伙都说你是个有福的,你给俺种福,俺信得过。”
  霍崇左看右看,也没找出是谁搞出的这种幺蛾子。再看李家大叔,他神色诚恳,明显对种福这等事深信不疑。周围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神色,不少人还推推挤挤,明显不想让其他人抢先。
  局面既然发展到这个地步,霍崇把心一横,起身喊道:“俺种福和俺师父不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