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330

  听霍崇这么讲,众委员也都放下心来。雷虎笑道:“都督,或许满清没了火帽,已经没办法作比较,自己忘记了呢?”
  霍崇呵呵笑起来,其他人也被雷虎这话逗得大笑。钱清只是嘴角翘起,仅此而已。等会议做出了全面在河南推行土改的决定,钱清趁着散会的时候问道:“先生完全不怕这个么?”
  “不怕。当下纪律组织的很好。我其实怕的是满清通过什么渠道搞出咱们的火帽配方。那时候咱们的装备优势就没有了。”
  钱清点点头,既然霍崇已经说出了担心的内容,钱清就不想多说什么。
  与此同时,西安城内的火器局散发着有些辛辣的香料气味。这气温甚至越过围墙,到了墙外。前来询问进度的太监闻到这个气味,忍不住连打了几个喷嚏。
  进到火器局,太监熟门熟路到了研究的所在。这边就见外面堆放着许多洋艾、茴香、艾草之类的东西。有人正在用瓶瓶罐罐制作着什么。
  太监进去之后就闻到一股酒香,知道这些人正在努力寻求火帽里面那种发火石的配方,所以想方设法打听着霍崇到底用了什么奇特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搞清楚霍崇到底购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物件,这才能从里面弄清楚霍崇到底弄了什么。
  “几位大人,进度如何?”太监很客气的询问道。
  就见这几人脸色有点红润,好像是喝了两杯的样子。为首的研发官员无奈的答道:“霍崇所用的发火石应该与这些洋艾、小茴香无关。这东西定然是用来酿制苦艾酒而用。”
  太监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失望,至少到现在为止,这帮人的确找出了一个问题。而之前在宫里以及朝廷上,不少人还真的相信洋艾等物可以制作出奇妙的打火石。
第三百二十二章
纪律的目的(八)
  弘昼听闻研究依旧没成效,心中虽然失望,却没有因此骂人。只是问道:“这么讲,那些人可有什么思路?”
  “回禀皇上,奴才听几位火器局的大人说,他们觉得还得从硝石上入手。或许是霍崇用什么法子将硝石提炼出什么不同之物。”太监用这个行当特有的嗓音答道。
  弘昼听完之后说道:“既然如此,不如好好学习一下霍崇那火药做法。还有,就是看看有没有办法将硝石产量增加一些。”
  “遵旨。”太监这边应道,却没动弹。
  弘昼知道这几个太监是等着弘昼继续明确以什么形式将这话传下去。是用圣旨的方式,还是用手谕,还是用口谕。总之,这都不是太监们能决定的。
  最后弘昼下了一道手谕,之后就召集了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前来商议。这边老十四率先提及发生的一件事,“盛京那边的骑兵在黄河北岸等了一冬天,也没见到黄河结冰。现在已经退下去了。”
  “盛京用的是蒙古人的法子吧?”抚远大将军巴赛问道。
  弘昼没吭声,倒是老十四继续说了这路数。北方入侵南方,黄河一直是北方的巨大障碍。所以北方想进攻,往往是等着冬天黄河结冰,众人直接从冰面上过河,到黄河以南进行掠夺。
  至少在霍崇炸开铜瓦厢之前,每年黄河都会上冻。然而自打铜瓦厢决堤,黄河北归之后,这气候全然变了。不仅气候温暖,雨水也下的多了起来。盛京那边的图谋也化作泡影。
  巴赛着实有些失望,“若是结冰就好啦!”众人纷纷点头,却没说什么。毕竟在座众人没一个能一口气吹得黄河结冰。
  大将军巴赛则继续说道:“皇上,何不前往攻打盛京?”
  老十四听到这个建议,连忙反对,“还不如限于追噶尔打一仗。皇上,臣看准噶尔最近又是蠢蠢欲动。策零继位之后已经稳住局面,看来又想与蒙古争夺草场。”
  弘昼有些不解,若是按照老十四所说,应该是完全当没看到才对。毕竟当下草原上的蒙古各部都倾向于和盛京结盟,让敌人之间互殴,还有比这个更爽的不成?
  老十四明白弘昼的想法,连忙劝道:“皇上,若是那种驱虎吞狼之计,大伙都不是三岁娃娃,难道不懂么?当下臣之所以请皇上先与准噶尔打一仗,就是不想让局面不对……”
  老十四这边讲述着发生的事情,已经有人偷偷从火药局送了消息出来。消息一路向北,很快就进入蒙古八旗的地盘,又顺着专门的商路将消息往盛京方向传去。
  半个月后,老八这边已经得到了消息。听闻弘昼他们并没有搞出来火帽,盛京的王爷们都颇为失落,老八笑道:“大家伙也不用想的太好。若是老十四做出来,咱们也未必就能真的拿到。再说行军打仗全靠自己,火器虽然犀利,使用火器的还是人!”
  这话说的漂亮,却没有人真的听进去。火帽的威胁的确太大了,盛京的王爷见识过火帽枪之后,都被这凶猛的火力吓到。
  当即有人说起弘昼他们仿造出了燧发枪,想用这个说服老八。老八看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叹道:“我就说这么一次,诸位王爷,我这边已经派人偷偷前去霍崇那边联络,看看能不能弄出火帽的配方。只是现在还没消息,若是王爷们知道这里头的厉害,还是不要乱说。”
  听老八说了这个,众人才算是安下心来。不过接下来就有人问道:“廉亲王,现在咱们可是缺银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听到这么一个无比现实的问题,盛京城的金銮殿里面安静下来。以前盛京是靠京城皇帝的赏赐获得白银,皇帝们的赏赐只是让盛京的王爷们感觉非常不满。
  此次老八带着盛京人马从北京城回来的时候,搜刮走了大半个北京城的钱财。然而这些钱财却还是不够。不仅不够,更是远远不够。
  老八也知道这话到底有多大份量,心中也很是无奈。盛京缺钱,这是大伙都知道的。正因为如此,朝廷每年给盛京的钱都让盛京很不满。然而这些钱完全没有了的现在,盛京只能靠自己解决财政问题。之所以陈兵黄河北岸,就是为了能够到霍崇的地盘上抢一把。黄河却没有冰冻,众人过不了河,只能作罢。
  想到这里,老八就安排了河北各路州府县城的人员。盛京众人对此非常满意,关外苦寒,日子难过。河北却是比关外富裕多了。到河北做官,无疑能捞取大量好处。
  老八安排完,就对着这帮人喝道:“诸位的辛苦,朝廷自有俸禄。然而诸位还是要清楚,当下西有弘昼,南有霍崇。若是大伙只会中饱私囊,河北是守不住的。河北守不住,大伙又怎能有自己的俸禄?何去何从,还要诸位想明白。”
  虽然老八不敢相信这帮王爷们真的能做好,至少看着他们露出听明白的神色,让老八只能权当王爷们搞明白了。
  此时已经是坤隆三年二月末,指望黄河得等明年。盛京朝廷只能收拢人马,同时加快了与霍崇控制的山东等人联络。
  丁举人突然得知这边有人是八爷派来的,心中着实有些惆怅。自己与霍崇的勾连就是从八爷开始,那时候八爷的手下们承受着雍正的沉重打击,反倒团结起来。他们寻找到的对抗雍正的工具就是霍崇。
  现在物是人非,雍正被杀,八爷护着废太子的儿子去盛京立起朝廷。丁举人却完全没有前去盛京追随的打算。
  正在确定自己的立场,来者用威胁的语气说道:“丁举人,八爷也不要你刺杀霍崇,也不要你做什么大事。八爷只是想弄到霍崇那火帽的配方。只要你能做到,八爷在盛京那边给你高官厚禄。”
  听到高官厚禄,丁举人登时有了决定,他尽量温和的说道:“兄弟,你现在就从我家走,我就当你没来过。你若是再给我胡说八道,许什么大愿。我就要去华夏朝廷那边搞发你。”
  “你……”来人楞住了。
  丁举人却没再废话,只是喝道:“还不赶紧滚!等着俺叫人么?”
第三百二十三章
纪律的目的(九)
  “国丈……”
  丁举人话音未落,罗秀才脸一沉,“丁兄,你也要开我玩笑么?”
  丁举人苦着脸说道:“罗兄莫要怪罪,俺遇到件事,非得罗兄才能相助。”
  说完,丁举人就将八爷派人来寻求火帽配方的事情讲给罗秀才。说完之后,丁举人看着罗秀才严肃的神色,赶紧补充道:“若是以前,俺还能见见皇上。最近哪里见得到。”
  罗秀才脑袋一个劲的摇动,“俺闺女不能帮咱们这个忙。丁兄,你还是赶紧去报官。”
  丁举人痛苦的摇摇头,压低声音,“若是能报官,俺就去了。这次是陈兄的一个亲戚……”
  “啊?陈兄……那个陈兄?”罗秀才也有些吃惊。
  “要不是他,俺才不管!”丁举人无奈的答道。
  双方嘀咕了一阵,都觉得事情不能这么做。想来这件事未必能藏得住,万一那厮被抓,到时候丁举人知情不举,可是要罪加一等。
  罗秀才被丁举人拖下水,万分无奈之下只能跑了一趟。霍崇听完老丈人的话,笑道:“当下我朝已经恢复了锦衣卫,找他们不就好了。”
  听霍崇这么讲,罗秀才试探道:“可否请皇上下旨?”
  “锦衣卫又不是阎王殿,华夏朝可是讲规矩的地方……”说着,霍崇见到比自己还小半岁的老丈人一脸的为难。苦笑着写了份手谕,叫人请来锦衣卫都指挥使,把手谕给了他。
  “岳丈,人,我请到了。不过锦衣卫本就有职责在身,他们询问的事情,岳丈避不开。还望岳丈配合锦衣卫的差事。”
  听霍崇说完,罗秀才叹口气,“若是询问,俺定然要应答。皇上不用担心,这点事俺还懂。”
  眼看着岳丈一副知道敬畏的神色,霍崇心里面压力骤减。忍不住说道:“感谢岳丈能配合我的工作。”
  罗秀才听到这话愣了愣,心中生出些异样的感觉。
  锦衣卫并没有拖延,更没有因为罗秀才的出身就对他别样对待。询问进行的很认真,罗秀才也回答的很认真。最后罗秀才还看了询问文件,在好几处位置上按了指印。
  这下罗秀才的夫人不高兴了,“那些人不过是些奴才,怎么就敢要你按指印。”
  罗秀才也不喜欢按指印,然而见到霍崇的时候听霍崇所说,罗秀才感觉霍崇并不依靠罗家。既然如此,罗秀才也没胆子摆谱。
  又过几日,神色有些憔悴的丁举人在工作后请罗秀才喝酒。罗秀才不是太想去,却又好奇,还是去了。
  询问之后,丁举人就把经历讲了一番。锦衣卫最初询问的都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丁举人一一讲了。之后就询问起为何丁举人竟然与八爷有这么深瓜葛。丁举人也没有隐瞒太多,就讲述他曾经作为八爷的人,与霍崇联络过。不过说完之后,丁举人就有些后悔。
  罗秀才也连连点头,这样的事情若是说了,不合适。若是不说,也没办法交代过去。他关切的问道:“然后呢?”
  “然后那些人不信,俺就说,你们若是不信,可以问皇上。”丁举人说完,举起酒杯给两人倒上,眼眶里已经有些泪水。摸了摸泪水,丁举人继续说道:“不成想,皇上果然给俺写了手谕,让俺把事情写清楚。俺就写了。”
  “丁兄……”罗秀才紧张的问。
  “放心,俺可没有不识好歹。发生了什么事,俺就写了什么事。昨天,锦衣卫的人叫俺过去,就把皇上的朱批给俺看了。皇上写,经过回忆,此文所写中与我相识部分为真。特此批示。锦衣卫虽然心里面还是怀疑俺,却没有再刁难俺。此事就此过去了。”
  “恭喜丁兄能洗脱罪责。不过,丁兄按了指印么?”罗秀才问。
  “当然按了。”丁秀才答道。说完,他叹道:“满纸上都要按,俺也觉得不知道这些人是在防谁。”
  “放谁?丁兄觉得是要防谁?”罗秀才赶紧追问。
  丁举人看看左右无人,压低声音答道:“若是这么小心,就是怕有人在文件里动手脚。若是写了三页,只在最后一页上按指印,有人换了其中一页该怎么办?你想想,咱们上次丢了书页中的几页,最后不是让咱们给每页写编号么?”
  “哦!的确如此!”罗秀才恍然大悟。
  两人吃着酒,谈论着华夏朝不过几年,做事已经如此森严。便是与满清几十年积累相比,也已经不遑多让。都是佩服。
  等两人吃了酒,各自散去,监视两人的锦衣卫回去写了个报告,递交上去。这边得到了命令,不用继续监视。引得年轻的锦衣卫有些诧异。不等年轻人询问,这边已经板着脸说道:“有件事要大伙去查一下。有人在朝廷的耕牛使用里头中饱私囊。敢这么干的,后头定然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