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330

  当然,相对于旨意这种朝廷的决定,霍崇个人也有他的特权,就是“谕”,也就是“谕令”。
  谕令本身指霍崇直接对某个部门下达的命令,譬如霍崇可以对江浙总督高庞下谕令,要高庞去做什么事情。
  可谕令就没有朝廷旨意这么深厚的支持背景,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上谕不仅会遭到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接到上谕的官员也经常会直接拒绝。毕竟么,皇帝个人的决定在面对整个朝廷的时候,就显得势单力孤。
  所谓抗旨,基本指的都是对抗上谕,拒绝执行谕令,而不是真的对抗朝廷旨意。
  对抗上谕,那是对抗皇帝。官员们是在和皇帝单挑。这个经常能博名头。
  对抗旨意,就是对抗朝廷。官员们只要不是真的下了必死的决心,那就不敢把自己弄到这个一人对抗整个朝廷的位置上。
  所以高庞乖乖的执行着计划,而且高庞自己也是真的支持这个计划。
  所谓朝廷旨意,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求高庞做到“XXX”,然后一切都丢给高庞来做。
  原本高庞还真的以为是这样。等高庞真的当了华夏朝廷的官,才明白事情并非如此。
  旨意只是一份旨意,后面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系列执行规定,旨意就是瞎咧咧。
  譬如建设农业学院,目的是什么,规模多大。要请什么人当老师,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执行过程中不可知与可知的内容,以及各个阶段的规划。
  这不仅要高庞以及相关人等做出决定,还要对如何执行做出考核。
  旨意之所以是旨意,必然有其要合理的地方。如果旨意完全是瞎哔哔,那就说明整个朝廷已经沦为瞎哔哔的场所。
  正在努力做着这份工作的各个环节,高庞的另外一位老师来了。
  对于这位老师,高庞并不想见他。之前差点被书院开除的事情,高庞可没办法当成完全没发生。
  在那次的事情中,只有陈铭泰是以老师的身份给与高庞严厉的教导。便是如此,也弄得高庞觉得没了前途,不得不跑去霍崇那里寻求帮助。
  将高庞逼到这个份上,真真不能当做没发生。高庞想起来就非常不愉快。
  最后高庞还是觉得要见一下,起码可以给对方明确的拒绝。因为上次这位先生就表示了立场,他对于盐商阶层的整个崩溃十分不满。
  果然如高庞所料,这位先生上来就讲了百万漕工的事情。
  所谓“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乃是江南的大事。
  这为老师倒是很爽快的开始危言耸听,十六世纪初仅通州(今江苏南通)至仪真(今江苏仪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劳役就达四万七千余人,其中很多由于工作性质要求使得他们可以将家人一起带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况下的劳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种种所谓“特殊情况”日后愈加成为常态……所有这些,必然决定了明中后期依附于漕河生存的人口数目相当可观。
  既然渤海湾海运粮食时“漂没”都能成为普遍接受的潜规则,大运河绵延千里,养活的人口及其相关的利益链条又岂是一个简单的海运所能取代?联想到崇祯裁撤精简国家公务员,裁出来下岗邮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没准闯王进京这出戏就提前演了。
  高庞听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先生所说的是不是江南要反?”
第三百一十八章
纪律的目的(四)
  从曾经的老师眼中看到震惊无奈的吃瘪神色,高庞心中感受到一些乐趣。然而能在书院当先生的毕竟不是一般人,老师很快恢复了镇定,无奈的叹道:“高庞,你就这么想用人脑袋换你功名?”
  老师的话仿佛一道闪电,让高庞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在这般震惊中,高庞看到老师的眼中露出快意的神色。看来老师很清楚高庞之前嘲讽造反的心思。
  自己被弄到这样,高庞心中恼怒之余,又有点心虚。老师虽然十分不客气,却也说到点子上去了,高庞如果在镇压造反中表现出优异的能力,的确对高庞个人前程有好处。毕竟么,高庞当下最缺乏的就是在战争方面的表现。
  稍微整顿一下情绪,高庞问道:“先生以为朝廷哪些旨意有错?”
  “盐商已经哀鸿遍野!”
  切!高庞心中有些失望。如果真的要谈因为战争而中断的漕运,那的确能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一群盐商们受到的冲击根本谈不上。
  想到这里,高庞笑道:“竟然能让盐商哀鸿遍野,若先生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天下到处都是盐商呢。”
  双方不欢而散。高庞心中高兴的同时又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幼稚,或许应该更多听听自己的这位老师到底要给谁说情吧。不过高庞也知道自己一点都不想听,之前来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个说的盐商们好像可怜的要死。然而城内的食盐价格暴跌,供应足,品质高。利用没收来的土地组建的众多新村都有供销社,食盐价格也便宜许多。起码百姓们并没有从这里吃亏。
  把这件事抛在一边,高庞开始继续最近的农业学校的事情,把负责人请来开会。朝廷的旨意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厚厚的一份指导方案。
  这边学校的人纷纷表示了各种困难,高庞这次听得认真。等大家把难处说完,高庞敲了敲桌面,“朝廷旨意说的清楚,考核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有没有做完,一种是有没有做好。这做好可不止咱们能决定,接受咱们提供服务的对象们能够把咱们提供的服务用上,还能达成咱们的预期,这才叫做好。咱们能做的不是做好,而是做完。种植树苗的苗圃,能够生产树苗么?各个村子的人能够按照咱们计划得到树苗?种植树苗之后,后续管理,有人教么?有人管么?这就是做完……”
  高庞按照旨意附带的内容讲述着,刚说了个大概,苏州府工部局负责此事的人已经问到:“总督,若是这么做,咱们的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所以才要开考试,招收人员。这也是工作,看的是能否完成。”高庞答道。
  这边苏州府工部厅桑蚕局的愣了愣,有些无奈的说道:“那就快点开始吧。”
  坤隆三年,西历1732年十月,考试正式进行。陈铭泰看着女儿脚步有些蹒跚的模样,忍不住长叹口气。
  当年给女儿裹脚,女儿痛的大哭。陈铭泰觉得心疼。现在女儿放了脚,为了能正常行走,又痛城这般。陈铭泰更是心疼。
  然而陈铭泰又说不出抱歉的话,只能让女儿坐下,“你考的那些我已经看过,都是要背诵的题库,你若是考不上,那就是运气不到。”
  “爹爹,我能考上。”陈姑娘有些倔强的答道。
  “你……能行。”陈铭泰不想打击女儿的信心,只能表示赞同。然后陈铭泰正色说道:“你可知此次考官,与之前的朝廷有何不同么?”
  女儿答道:“女子也能考官了。还有就是不看有没有功名。”
  陈铭泰等女儿说完,补充道:“这次考官其实与之前有许多相同。先要有身份证明,你是好的,我能证明,你高师兄也能证明。这就算是满人举人吧。与之前不同则是考试无需长辈有功名,也没有了出身限制……”
  满清科举对出身限制特别严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就是由出身决定的。而出身是读书人无法自行选择的,是父、祖辈决定的,因此,一旦论出身,自然有拼爹拼祖宗的意思。
  首先是出身得正,参加进士考试的不仅是自己得是举人,起码也得是举人。所以早期康熙搞的恩科,就不管这些。
  可这一条就刷掉许多人。所以满清里面三代进士的家族其实很多。譬如刘墉家,刘墉的爷爷是进士,老爹是进士,刘墉是进士。这放到其他朝代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陈铭泰自己就是举人,谈起这些的时候就非常有自信。论家学渊源,陈铭泰有极大的自信。
  说了出身正的,自然有出身不正的。按照清朝的定制,凡出身不正不准参加考试。出身不正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类。府衙杂役子孙,戏子,贱民,奴隶子孙。
  这些人别说参加进士考试,更是连科举都不能参加。
  当然,这是针对汉人。满人里面有旗主和旗奴之分,可这个旗奴并非奴隶。高贵的满人,便是奴才,也比汉人高贵。主子们的事情,轮不到汉人说什么。
  陈姑娘虽然也知道一二,却从来没有被老爹这么认真的讲述科举的事情,不禁好奇的问:“爹,那些府衙当差为何被看做贱人?”
  “是杂役!杂役!”陈铭泰纠正道。
  杂役,在有地位人的眼中是低贱的。杂役之间还有分类的。
  门子指在官衙中侍侯官员的差役,不是看门的,就如官员所说:“今世所谓门子,乃牙(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就是指那些帮官员端茶倒水,穿衣卸袜等贴身保姆性质的人员。
  “长随本中官之次等,受役於大璫者……今俗所谓长随,则官场雇用之仆人。”官府雇用的仆役,相当于干活的苦力。
  “所以命之曰番役者,其义殆不可晓,盖相沿明季厂役之名也。明季厂卫有番役,其迹最横。”
  “本朝所设番子,专司缉捕盗贼、访拿逃亡及娼赌凶棍等事。”其实就是底层特务。
  马快和步快,快手和捕役则是基层暴力人员,“凡衙署应役之皁隶、马快、步快……皆为贱役。”
  官署中担任缉捕事务的役吏。就是抓飞贼罪犯一类人的。“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
  说到这些人,陈铭泰叹口气,“这类人所应对的都是恶徒,恶人须得恶人磨,他们皆是凶强侠气,并非善类。你若是考上,万万不可填写志愿报考!”
  陈姑娘看老爹一副担心的模样,不禁笑了。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与恶徒搏斗,这等事避之不及,怎么可能自己主动请求。
  皂隶是衙门的低贱苦力,皂是颜色词,代表玄色,即黑色,隶就是奴隶。专指那些穿着青黑色麻布衣,腰系青丝带的衙门奴隶。
  禁卒、仵作、弓兵也是贱役。
  禁卒并非禁军,而是看守牢房的人员。仵作就是检验命案死尸的人,就是法医,不过现在的法医是专业技术人才,不像古代那么低贱。弓兵在宋朝以前指操纵弓弩的兵种,类似于近代的机枪手,宋至清朝专指负责地方巡逻、缉捕之事的兵士,也属于贱役。
  至于其他的戏子,完全被认为是酱缸里头的人。天生就已经低贱了,更认为他们极为善于逢迎,那是天生的坏人。
  所以倡优、乐户、吹鼓手、丐户、疍户的子孙,更是有原罪。根本就是杀之不可惜。更别说让他们有机会当官。
  奴隶性质的人员的子孙也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奴隶可以分为政事奴隶和生活奴隶。政事奴隶还包括马夫,看门人,寺人(太监)等。生活奴隶包括僚、仆、台、圉、牧、竖、奴、婢、徒人。其中圉是指养马的人,竖这里指有做过童仆的人,徒人指犯过法的人。
  “朝廷这次考试,倒是禁止犯法的子孙考试,还算思虑有些周祥。不过,女儿,你可要记住,这华夏朝廷用的是军法。军法之下,霍先生才敢重用他所说的劳动者!就我看的题库,说是几千道题里面挑选几百道,然而题目设置十分有深意。或许就是那些大题所讲,劳动最光荣。这个要害,你若是想考上,可不要弄错。”
  陈姑娘有些不解,“爹,我看的大题所讲,乃是科学与民主。”
  “霍先生要马上治天下,当然用的是法家。法家讲的是法、术、势。科学与民主是术,你可不要弄错。若是你还不明白,就去找你高师兄询问。他当年就是以为孔孟之道是法,却不知道孔孟之道不过是术而已。见了霍先生之后,听了霍先生教导,这才恍然大悟。之后就考上了状元。你可不要犯他当年的错,科学与民主乃是术。”
  陈姑娘听老爹要自己去请教高庞,脸就有些红了。不过见老爹完全没有想到儿女私情,而是专心讲述考试,稍微有些安心。就认真听老爹讲述。
  “霍先生讲述科学,给了标准。科学不仅要能证明,还得能证伪。我虽然还是觉得科学太过于功利实用,却觉得这话倒是言之有理。而且霍先生说科学,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譬如,我们脚下大地是个圆球,其中证明时所用的命题,就是在水面上看远处的船,先看到的定然是最高的桅杆顶端。这就是证明与证伪,我还请人问过许多水手,自己也去看过。竟然是真的。”
  陈姑娘听到这里,有些讶异。她之前跟着高庞给她请的人员听课,作为地理学基础的地球是圆的,就用了这样的证明方法。
  然而老爹看着不把这些当回事,不成想老爹其实偷偷研究过,还研究的很认真呢。
  陈铭泰此时谈起学问,完全来了感悟,“唉,霍先生虽然是马背上打天下的,却是个读书人。若是别人,就讲地球是圆的,非得信他所说。霍先生就用科学,提出任何人都能来实验的这套东西,着实是个有学问有心胸的。若大地是平的,看到的就该是整艘船。绝非先看到桅杆。虽然我还是不太信,然而从这道理上,至少大地是平的,就没办法证明。不过这也有个麻烦所在,科学并非单独。按霍先生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内在联系。既然脚下大地是个圆球,就得在地球是圆的这个基础之上推导出经度纬度。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有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整套地理知识就做出来了。”
  说到这里,陈铭泰又长叹口气,“唉!女儿,这些知识看着零散,其实都脉络可寻。你考试的时候看着是几千道题,其实分门别类,十分庞杂。你看霍先生在大题的提纲中所写,要大伙都不断学习,还要在朝廷内组织定期学习。你看最新的旨意,霍先生创造出一个周的时间,每周三要固定学习,你可不要以为是拍了脑袋想出来的,这都有脉络……”
  陈姑娘最初觉得很兴奋,因为看着对华夏朝廷考试根本不在意的老爹竟然亲自指点,这可是陈姑娘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