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330

  其实说起来这也是大哥不笑二哥的事情。不久前中国也不是没有这样的盐田。也就是霍崇这边的机灌盐田搞出来,才解决了这些问题。
  但是正因为华夏朝廷的山东盐场搞定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家才觉得格外自豪。
  在倭国这边,运上岸的海水会被浇入满是海沙的盐田内。等海风以及太阳将盐田内的沙晒干后,制盐师会将这些“盐泥”收集起来并再次加入海水调和成盐分含量非常高的卤水。之后卤水会被注入巨大的锅内进行长时间的熬制蒸发水分,直到完全脱水只剩柔软且白皙的海盐。
  “冯大哥,咱们往这里运煤,会不会赚钱?”观察员忍不住问道。
  冯玉宽登时觉得这家伙还是个小精灵鬼呢。不过想了想,冯玉宽答道:“运煤过来是为了制盐。咱们直接把盐运过来,岂不是更省事?”
  观察员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连忙称赞冯玉宽有见识。
  冯玉宽非常高兴,就继续参观着制盐所在。要说手段,其实大家也没啥分别,都是熬煮。
  在整个制盐工序熬卤水左右着最后成品盐的口感和味道,这道工序需要将1000升含有相当高盐分的卤水倒进大锅内进行长达17小时的熬煮。在这期间制盐师需要一刻不间断的观察火焰温度,整个熬制期间决不能睡觉。然而这1000升的卤水经过长达17个小时的“煎熬”后,只能得到约180千克的海盐。
  刚熬出的海盐还不能立刻食用,需要放置四五天将其中的苦涩味道放掉后,就是纯白鲜美的海盐了。
  冯玉宽与观察员看完这一系列操作,登时有了信心。本来山东食盐运到这里,价钱已经比国内贵了好几倍,大家还担心。此时看到倭国的生产能力,大家不担心了。几倍价钱照样比倭国便宜得多。
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关(二)
  “桂太郎,你以后就是专门与明国贸易的奉行。”
  “感谢大人!”桂太郎的额头紧贴着榻榻米,感觉自己仿佛刚浸泡在温暖的热水中,浑身汗毛全部竖起。
  带着这样的感受,北条桂太郎谦卑的从将军府邸退下,立刻前往自己的官署。没多久,手下们就到了。
  看了这帮家伙的姓氏,一条、二条、三条,都是名门。看来各路大佬都拼命往这个大肥差里头塞人。
  众部属们起码非常礼貌的想北条桂太郎行礼,完全不在乎他们以前显赫的公卿身份。
  既然大伙都不在意,北条桂太郎觉得自己也没必要想太多。不管是多么肥的差事,起码先将好处弄到手再说。让众人准备一下,北条前去拜访华夏朝廷设在江户的贸易处。
  到了门口,就见一众倭国劳工正在“大明锦衣卫”们的监督下搬运货物。车辆进进出出,上面放满了各种柜子、竹篓、还有油纸包着的不知道什么物件。
  北条回想着看过的绘本。头上是黑色的幞头软帽,看上去就是没有双翅的官帽。绘本中锦衣卫上衣是右衽,面前这帮人则是对襟。
  虽然是对襟,左边还是在右边前面,漂亮的铜扣让衣襟完全对称。
  下面的袍子类似百褶裙,看着并不宽,其实完全拉开的时候能比眼看到的部分宽大一倍。不仅适合行动,战斗时候也很舒服。
  面前的大明锦衣卫们腰间是一条皮带,挂着枪套与刀鞘。临战时候,这帮锦衣卫们使用更长的绣春刀。现在并非战时,锦衣卫们只插了一把短刀。
  便是如此,北条桂太郎心中也颇为羡慕。那皮带有巴掌宽,倭国大明们当然用得起,高级武士们也用的起。至于中级武士们可就未必。
  眼前的大明锦衣卫们不仅人手一条,枪套与刀鞘都是皮革制成,非常漂亮醒目。可见这些人在海那边的大明起码也是中级武士。
  听闻北条的目的,又看了北条的腰牌,很快就有人带着北条和他的随从进了贸易处,冯玉宽已经准备回去。所以很爽快的见了北条。听完北条自我介绍,冯玉宽对身边的常驻代表说道:“巧了。倭国也建起海关么?”
  常驻代表宋成廉知道面前的北条就是自己未来打交道的对象,笑道:“这不很好么。把东西卖出去,大家都省事。”
  北条懂些汉语,冯玉宽与宋成廉所说的话听了个大概。看对方好像根本不在意他们这份差事,北条心生敬畏。看来面前这两个家伙的确如传说中那般,有着更尊贵的身份。并非是简单被派来做贸易。
  之后的交谈相当开诚布公,北条照本宣科般再次宣布,按照幕府将军的命令,江户的贸易点只能与幕府做贸易。大明官方不能够私下销售。如果被发现违背命令,大明贸易点就得做出解释。
  冯玉宽和宋成廉对视一眼,都觉得这就是废话。不过宋成廉并没有因此就完全当真。等官方手续完事后,宋成廉送的时候拉住北条,“北条兄弟,若是想请你喝酒,今日有空么?”
  北条早就听说大明锦衣卫们办事爽快,此时更是大大确定。虽然觉得自己还是得按照倭国人的传统办事,然而身体却十分诚实,北条低声答道:“我会派人今晚来请诸位到吉原去。”
  晚上,一众锦衣卫们都换了常服。也就是说作战用的武装带换成普通皮带。又专门洗了澡,喷了香水。
  这也是没办法。日本人爱光脚穿着鞋,又格外的讲什么体面。华夏这边也不想失了面子。炫富当然没必要,因为那太低级。只要更干净,更香喷喷一些,就是倭国人花多少钱都做不到的。
  吉原是个四面都挖了壕沟的地方,宛若城寨。山东大汉身材高大,霍崇选拔前往倭国的这批,又格外选拔高个。全员超过180的几个人进入吉原,立刻就鹤立鸡群。
  幞头软帽本身顶部就有一个10厘米的空心部分,以前这部分是容纳发髻的。180+10,再加橡胶底的皮靴,这帮山东兄弟们从脚底板到帽子顶,都快要两米了。
  吉原客人们的目光都看向这帮兄弟,兄弟们则俯视着这群身高160左右的家伙。众人都没说话,除了对看之外,各自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而去。
  北条选的店并非顶级的店。也不知道是他现在消费不起,又或者是他担心在这边遇到什么级别更高的大佬。
  非顶级店也有非顶级店的好处,几名人员叫过来老板,将一个袋子与一个木盒放到老板面前。
  老板打开一看,木盒里是十瓶香水。袋子里则是大粒的食盐。这脸上立刻露出谄媚的笑容,“几位阁下要我做什么。”
  “我们这一间,费用我们出。这些够么?”
  老板本想说够,却临时停下,拿起一大粒食盐放进嘴里。片刻后就带着齁咸的痛苦表情吐出盐块,却答道:“阁下,请姑娘的话……”
  “姑娘的钱另付。谁叫了谁给钱。我说的是饭钱。”
  老板这才赶紧点头哈腰的表示明白了。然而到最后也没给说个明白话。
  等老板出去,冯玉宽对宋成廉说道:“倭国人干事就这么一个熊样,你可别被他们给骗了。”
  “他们敢赖账?”宋成廉有些意外。
  “他们不是敢赖账,他们每一次都会选对他们最有利的说辞。若是这般能大占便宜的,他们当然不会赖账。”
  宋成廉听着冯玉宽的经验之谈,微微点头。
  没多久,北条就来了。冯玉宽也没有给北条什么瞎哔哔的机会,以山东人的豪爽,先给北条劝了几杯苦艾酒。然后就见北条脸色红润,精神变得兴奋。
  见到差不多了,冯玉宽问道:“北条桑,你说的不能卖东西给别人,是怎么回事?”
  北条喝的来劲,突然就没了那般压抑,心中所想不觉就说了出来,“听闻大明商人把一些东西卖给了中国大名,将军身边有人很不高兴。”
  日语中的“中国”与称呼中国的说法不同。这个中国指的是日本地名,大概就是毛利家的地盘。也就是长州藩。
  冯玉宽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冷笑道:“我们只是做生意,他们拿钱来买,我们又有什么办法。难道不做么?”
  北条连忙摇头,“将军大人也不高兴。虽然阁下卖的都是些普通货物,然而我们幕府是有规矩的。”
  听到倭国人的规矩,冯玉宽翻翻眼。宋成廉只是听说过,这次有机会听倭国人说,就请教这规矩到底是怎么回事。
  北条趁着酒劲,开始讲述起倭国的规矩。
  大意就是倭国全国都有规矩,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全部包括在这套规矩之下。
  譬如,衣服颜色就有规矩。黑色,红色等布匹丝绸,那可不是谁想穿就可以穿。
  而内在衣料,譬如大宋的兔毛里衬。便是穿在里头,不到级别的也不能穿。
  “不能穿,难道就冻着?”宋成廉大为讶异。便是听说过有这么一回事,真的听到倭国的官员这么讲出来,宋成廉也觉得有些猎奇。
  兔毛里衬在华夏政权统治领域内,只是个普通的衣服配件。谁也不在意别人怎么穿。就算是在满清统治的地区也是随便穿,只看能不能买得起。
  北条看着对面的大明锦衣卫,心中很想指责这帮人。然而幕府并不想与大明交恶,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就变得不那么咄咄逼人。
  黑色与红色在倭国属于贵族专用的颜色。同时使用这两种颜色尤其是贵族专利。
  大明锦衣卫们衣服外面黑色,里面红色。已经进入倭国贵族范围,而锦衣卫们又穿了白色丝绸中衣,这套装束放倭国武士身上,大概就可以被勒令切腹。僭越到如此地步,非死不可。
  冯玉宽听得哈哈大笑,宋成廉摇头苦笑。北条却没有停止,他带着酒劲说道:“如果你们想卖东西也不是不可以。你们可以修建一处所在。专门在此销售……”
  这顿饭吃完,也没叫姑娘。至少冯玉宽等人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叫,至于留在这边的北条是不是叫了姑娘,冯玉宽与宋成廉完全不在乎。
  大伙在乎的是江户幕府的安排。北条肯定不是那个能做主的家伙,所以他说的应该是幕府将军的意思。
  与之前的倭国幕府相比,江户幕府实力全面超过它们。
  自从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拥有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
  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必须听命于将军。靠着这些直属于将军的力量,德川家拥有随时镇压大名的实力。
  全国的大名分为三类,亲藩、谱代和外样大名。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亲藩、谱代也拥有封地和军队,单纯靠他们就有能与外样大名作战的实力。将军直属领地加上这票家伙,外样大名想造反是千难万难。
  至于整个倭国的民众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从这个角度,现在的将军允许“大明”在江户建立起贸易点,已经说明现在的大名被逼急了。非得靠这条贸易线解决将军眼前面对的严重问题。
  宋成廉很是不解,“难道幕府真准备开国么?”
  冯玉宽纠正道:“倭国与中国的贸易从来没有被中断过。扩大我们的贸易,和开国政策毫无关系。说起来,倭国在这方面还真比满清强!”
  提起满清的禁海,冯玉宽脸色就变得非常难看,甚至有些恶狠狠起来。宋成廉知道冯玉宽对满清的厌恶,只能把话题转到北条代为转达的消息,“冯大哥,为何这件事不是由幕府将军发话,难道他们看不起咱们么?”
  冯玉宽想起禁海令就一头火,夹枪带棒的骂着满清的禁海恶性,又把这所谓的倭国版禁海令讲给宋成廉。
  1616年,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采取了进一步禁教措施。主要内容是:第一、进一步取缔洋教;第二、一切外国船只均不得在大名领地通商,只能在长崎和平户从事贸易活动;第三、中国船只不受此规定之限制。
  听到这里,宋成廉赶紧附和着冯玉宽的怒骂。表示满清朝廷还不如倭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