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330

  “对外销售武器,得经过朝廷委员会商议决定。便是有了旨意,也得由海关通关放行。所以我当下只能说,我觉得可以卖。至于价钱,不用特别高,要价那么高……旨意里面会写清楚派谁与西班牙人谈判。”
  搞定了西班牙人的事情,霍崇心情有些愉快的离开徐州,赶回了临淄。一回去,又是各种事情扑面而来。
  霍崇在众多事情中看了一番,就召开了委员会的会议。在会议开头,霍崇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觉得树林,森林,是很少见的东西?”
  这个问题一出,众人一脸的“又来了”的表情。
  霍崇知道自己考虑问题与这帮家伙完全不同,不能怪谁对或者谁不对。完全是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双方的不同立场。便是如此,霍崇只能选择自己坚持的东西。
  “那我说的更明白些。山区必须绿化,高地必须绿化。你们觉得谁能承担起这个工作。这个工作需要的工作内容已经列出来了。”说完,霍崇把文件放了出来。
  有些人根本就没看。有些人看了片刻就放下了,只有少数才看完。
  看得出,大家觉得人事权应该在霍崇手里。
  这边代理的户部尚书韦伯看的有些讶异,心中又有些对这帮官员的嘲讽。不愧是穷人出身,完全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朝廷里面最高人事权当然在皇帝手里,所以韦伯根本就没有吭声。霍崇需要的乃是农业部里面林业厅的头头,怎么也得正三品官。
  而且在这份人事选拔中,这样的人除了得知道怎么种树之外,还得明白怎么搞林业知识培训,得会建设出教授林业知识,培养林业官吏的学校。
  韦伯就更不想插话。若有这样的人才,韦伯倒是想让这样的人到韦伯自己手下来工作。
  辛辛苦苦种树有什么好的。到户部和钱打交道不好么?
  而且韦伯觉得这帮没读过书的家伙们现在的老实只是他们不懂权力,一旦懂得权力的滋味,就定然会干出些什么来。那时候就有好戏看了。
  与韦伯不同的是,霍崇可不想看什么好戏。与韦伯相同的是,霍崇明白自己的这帮部下真的没办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也不理解霍崇为什么要这么干。
  在霍崇看来,当下满清的局面以21世纪标准,就是一场自然灾难。在山东这么多年,霍崇眼见不到多少树。到长江那边,竟然也是差不多如此。
  刚到了江苏,同样是没有什么树林。
  树去了哪里呢?不用说,肯定是被砍了,要么建房,要么当柴烧。
  满清人口这么多,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建设,生态环境只会越来越糟。生态环境越差,耕种环境越差。
  然而霍崇有这样的理念并非是霍崇自己从事过环境保护,而是霍崇通过学习和宣传建立起这样的认知。
  想到这里,霍崇敲了敲桌子,“既然大伙这样,我觉得咱们得加开一个学习班。让大伙知道什么叫做环境保护,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话音放落,一众之前看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家伙们立刻激动起来,“都督,俺们知道了,别上课行么?”
  霍崇觉得这些家伙的态度也未免太真实了,真实群率直的好同志啊。带着赞赏,霍崇笑道:“不上课是不行的。另外,我还要再确定一件事,要增加一个节日。就是植树节!正好时间也是春上,以后每年都得有植树节。植树节,所有部门,所有部队,所有学校,都要进行宣传,宣传内容是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每个人都要尽量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这是命令,不用讨论要不要做,只要考虑怎么做!”
  韦伯愣住了。之前他与龚宇等人多次讨论霍崇是个什么样的人,龚宇都表示霍崇乃是马上打天下,也要马上治天下的主君。不成想连种树这等事也是如此。如此强悍的作风,听起来就令人佩服啊。
  霍崇的朝廷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霍崇借用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既然是学习型组织,纪律就很严格。
  命令一下,当然就得行动。不然的话学习委员们就得受惩罚了。
  在山东,江苏,浙江。只要华夏朝廷治理之处,立刻就行动起来。
  镇江的陈铭泰起床后,仆人已经把最新一期的《新华周报》放到了书房里。陈铭泰吃完早饭就去书房看了起来。
  眼瞅头版头条就是要建立植树节,尤其是植树节里头官府、军队、学校都要植树的消息,陈铭泰叹口气。把报纸看完,陈铭泰叫来仆人,让他去求见高庞。
  弟子虽然还是弟子,但是高庞已经不是那个求学的学生,而是江浙总督。已经轮不到陈铭泰对高庞发号施令啦。
  很快,仆人就带回来了高庞的消息,高庞请陈铭泰前去总督府邸。
  陈铭泰也不推辞,立刻就要出发。出门之前就见自己的女儿有些瘸着的模样。这下陈铭泰大大不高兴,但是毕竟心疼女儿,最后只是丢下一句“我不许你去当官”,随即出门去了。
  不愿意对女儿发火,见到高庞的时候还是难免心中想起女儿的事情,陈铭泰心中就有些火气,“高庞,都督还是要马上治天下么!”
  高庞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高兴,解释道:“马上治天下有什么不好?都督这是下的旨意,又是增加的法定节日。植树节利国利民,为什么要植树造林,都督在文章里不是写的非常明白了么。”
  陈铭泰并不想反驳关于植树节的设置。实际上陈铭泰心中还颇为讶异,他真的没想到霍崇这边竟然言而有物,将目标与执行手段解释的清清楚楚。
  水土保持是指防止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工作。包括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措施。
  农业措施有:修梯田,培地埂,等高耕作,合理轮作、间作、套作、深耕,合理密植等。
  林业措施有:封山育林,造林种草,按地形的不同部位营造护坡林、护沟林、护滩林、固沙林等。
  水利措施有:修建塘坝,沿等高线开挖截流沟;进行沟壑治理、护岸固滩等。
  就陈铭泰读过的书里有关一点林木知识,以上的措施能做到的话,大概是很不错的手段。
  然而陈铭泰想起自己女儿竟然为了考公务员就放了脚,或者说是为了放脚而偷偷准备考公务员。这就一肚子气。既然有气,陈铭泰也不准备惯着高庞,“高庞,你不会是想让我和你们一起去种树吧?”
  高庞愣了愣,感叹道:“老师,你真是未卜先知啊。”
  “为什么未卜先知!你是无利不早起,请我过来,当然不会是让我行军打仗。剩下的大概就是怎么帮你。我左想右想,就觉得只有种树这件事能帮你一下。”陈铭泰没好气的答道。
  “那……老师可是要我做什么?”高庞试探道。
  “你们已经要考公务员,我再问一次,你们真的要采用题库的手段?”
  高庞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笑道:“满清不就是这手段么?科举这么多年也就是题库。我们的题库还比四书五经更有用呢。”
  所谓题库,就是指考试的时候,很大一部分题目都来自于题库。题库内容预先设定,公开内容。
  这次霍崇就采用这办法。初级公务员考试一共三千道题,采取三千选二百的采题标准。提供了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模式。
  至于解析的大题,那是另外一码事。几道大题则是根据题库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
  陈铭泰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华夏朝廷对此并不藏着掖着,而是全面宣传。报纸上连着好几周都有过相关内容,陈铭泰可是仔细研读过,并且理解了。所以陈铭泰被气到了,“你们这是全然不将四书五经放到眼中啊!”
  “老师,这件事上,都督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高庞把话说了一半,故意吊老师胃口。
  “什么比喻?”
  高庞笑道:“哈哈。满清入关!满清入关之后,自有大儒跪拜。所以满清要做的可从来不是为什么解释,也不求百姓理解。做了天下,自然就有太多人去解释。”
  这话真的把陈铭泰气到了。感觉脸火辣辣的发烧,陈铭泰一时不知道该说啥。
  高庞也没有说话,他回忆着霍崇说所谓“入关学”的时候,那怪异的神色,与奇怪的停顿。有这样的表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霍崇有些事情没有说尽。
  高庞虽然看出了霍崇没说出所有话,却不知道霍崇到底没说什么。如果知道的话,高庞肯定觉得“岂有此理”。
  霍崇所引用的“入关学”乃是21世纪的事情,主要内容即西方欧美国家类比中国历史上的大明朝,其他国家都是关外蛮夷。只要女真不入关,明朝就能通过其制定的体系让自己获利并压制女真等关外民族。但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始终得不到西方列强承认,只能受排斥?只要不入关,蛮夷干什么都是错的,大明朝永远看不起你。因此不必再一直反思自己哪错了,入关就完事了,入关自有大儒跪拜。
  高庞可不认为洋鬼子是什么“天朝上国”。如果知道的话,必然是气炸胸膛的。
  入关之后有大儒跪拜,解释满清的合法性。那是事实,高庞必须面对事实。
  什么叫做天朝上国?乃是中国的特别称呼,根本轮不到外国承担这样的名头!
第三百零八章
解决问题(十三)
  春天的镇江很美,陈铭泰看了看高庞画的画,觉得不好看。然而陈铭泰一句不说,毕竟他自己的画也不行。
  提起笔,刷刷点点将一篇白文的征集种树人员的说明写完。写完之后,陈铭泰有些不解。“高庞,不是说人挪活树挪死么?你这意思,竟然是要把树种出来之后再挖走。”
  高庞笑道:“老师,别问我。我也是看说明,其实完全不懂种树。”
  陈铭泰一时觉得有意思,就问:“若我开一个种树的场子,如何?”
  高庞连忙劝道:“老师,这可辛苦的很。种树不是搞园艺,在家摆弄几个盆栽。轮起锄头下地,我都累得要死。”
  陈铭泰沉默下来。他没想到自己在弟子眼中竟然是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扛的人,更没想到弟子竟然这么率直的说出来。
  沉默一阵,陈铭泰不快的问道:“你们既然要植树造林,为何没有准备苗圃?”
  “因为植树造林的说法是刚下的。”高庞随口答道,手上忙着自己的工作。各种宣传不能只有文字。得有画,必须有画。便是江南,也不是人人都识字。在镇江,说一半人不识字也不奇怪。
  江浙总督高庞大概弄完了图,此时老师已经告辞,高庞请了别人来评价一下这图画是否简单明快,通俗易懂。得到认同之后就贴了出去。
  再看老师的文稿,高庞叹口气,这也太文了。没读过书的人是读不懂的。
  刷刷点点写成真白文,高庞把这些交给秘书送去印刷室。江南的植树造林大概只能搞到这个地步啦。没有苗圃,就得靠宣传。
  刚做完建设的事情,破坏的工作就放到高庞面前。在镇江到松江府之间又有人闹事,松江府这边请求部队出动。
  高庞与松江府知府不怎么熟悉,只是知道这家伙在军中就是个比较刚猛的兄弟。对于这样生猛的家伙,高庞总觉得不放心。这边派去人,高庞把派去的部队里面负责政治工作的叫来说道:“江南这边,能少杀人,还是少杀人。毕竟人脑袋不是韭菜,割了还能长出来。”
  这边政工干部受命而去,很快就到了松江府。部队还没到松江府外,侦查部队就见到松江府城外有大批人正在聒噪。
  部队哪里能允许贼人在这边闹事,从后面一个突袭就将这帮人杀的七零八落。抓到俘虏一审问,才知道原来现任松江府知府下令在松江府全面实施土地国有政策。一家伙激起了全面反对。外头围城的有一部分的确是被煽动起来的,还有一部分却是真的起来造反的。
  霍崇是在五月得到的消息,看内容的时候,霍崇正抱着儿子。快看完的时候,老婆已经把儿子从霍崇手里接过去,让霍崇能够看报告。
  扭头看了看老婆,就见老婆虽然一脸怜爱的抱着儿子,不过神色间有些不高兴。大概是觉得霍崇对孩子不够用心吧。这让霍崇觉得非常有些自责,又有些说不出的不爽。
  而这不爽的感觉,与两份报告中的情绪倒是颇为类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