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330

  眼瞅着浑浊的黄河水,闻到扑鼻的土腥气,老八与那些同来的部下们都傻了眼。
  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半个月前就有消息说,霍崇要掘开黄河河堤,让黄河北归。当时刚攻下京城的盛京朝廷的高官们都觉得霍崇在放出假消息蛊惑人心。
  黄河要是这么容易就北归,几百年前就北归了。怎么会到现在才突然北归呢。这些人甚至觉得霍崇是害怕兵强马壮的八旗军夺取京城之后趁机南下,所以放出风声来吓唬盛京朝廷。
  此时真的看到黄河北归,老八等人知道霍崇又如雍正所评价的那般,“把实话说的跟瞎话一样”。可他们的感情还是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这可是黄河,不是御花园里一条人工小河。
  说改道就改道,这不是开玩笑么!
  最后老八实在是受不了赢面而来的夹杂着浓烈土腥气的湿润河风,勉强笑道:“看来霍崇是怕咱们怕到连黄河都要改道不可!”
  盛京朝廷这帮人听闻这话,也跟着干笑几声。在北京朝廷逃去西安的时候,京城有差不多六成官员没有走,而是选择留下来。这边有新投奔盛京的文官随行,文官们,毕竟读过些书,尤其是历史书。
  当即有人奉承道:“王爷,以前河北地方夏天能靠黄河抵挡南边的人北上,冬天则率领铁骑渡过结冰的河面,进入河南地区。霍崇这狗贼根本没有读过书。完全不知道这么干毫无用处。”
  有文人附和。老八心情更好了几分,赞道:“霍崇一个捐官,又读过什么书呢。就让他先自以为得计吧。”
  河南在黄河北归之时也有受灾,大概是受灾比较小的。至少比山东与河北受灾小很多。
  河南巡抚田文镜站在铜瓦厢对面的黄河南岸,看着滚滚的黄河水沿着新的河口奔涌而去。这位被称为酷吏的河南巡抚沉默不语。身边的人看着面如死灰的田文镜,甚至不知道田文镜到底在想什么。
  有人忍不住叹道:“这黄河隔绝南北,咱们河南已经孤悬河南啦!”
  如果是以前,便是有人这么想,也不敢在田文镜身边说出来。这名河南巡抚做事极为简单粗暴,对待下属无比残酷。又有雍正的全面支持,连御史弹劾弹劾田文镜都会被雍正下狱。
  然而雍正已经死在霍崇手里,现在黄河又被霍崇挖开。田文镜所有靠山都没了。大家也觉得田文镜没什么了不起。
  有人说起孤悬河南,就有人完全赞同,又叹道:“这就是天意么?”
  田文镜终于有了反应,他转身瞪着说话的官员。嘴唇颤抖着,仿佛要与以前相同,随时说出革职之类的话。
  官员们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霍崇的部下纵横河南,把各州府县城官吏们杀个精光的时候,就没人再怕田文镜了。
  被革职又咋样。没有被革职而自行跑路的官员还少么?
  就算是坚守职务,河南巡抚田文镜又能护得大家周全么?
  霍崇的人马当时数量少,河南还有鄂尔泰与岳钟琪的十几万绿营,追击那些流动肆虐的霍崇手下。这才算是保住了开封。
  现在鄂尔泰与岳钟琪进京之后被刺杀,十几万绿营被带去河北。河南就如脱光了衣服的人,面对虎狼般的霍崇部下。大家早就不把田文镜放到眼里了。
  田文镜看来还挺把自己当回事,他指着说“天意”的官员喝道:“你好大胆!”
  官员本能的一惊,却很快恢复了平静,毫不客气的回怼道:“不知巡抚说下官大胆,是怎么讲?”
  看到曾经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部下突然硬气起来,田文镜大怒,上前几步,好像要亲手痛打这不知死活的下属。
  然而田文镜等人站在大堤上,此时大堤上很是湿滑,田文镜一脚不稳,就摔倒在地。
  周围的官员没有一拥而上搀扶起田文镜,而是躲避瘟神般连忙闪开。田文镜挣扎着爬起,又站立不稳,再次滑倒。这次他却进入一个斜坡,就这么翻滚着向着大堤下滑落。
  官员们愣了愣,立刻高喊着:“大人小心。”“大人不要掉下去啊。”“大人,别乱动。”
  虽然喊的都是不希望田文镜落水的话,众人都向着安全的位置跑,更远离田文镜。
  河南巡抚田文镜还试图站起,然而老头子七十了,根本没能力在这样从未遇到的局面下稳住身体。他每一次努力反倒使得他更快沿着斜坡下滑。
  就在众官员围观之中,田文镜发出一声惊呼,从大堤上坠落河中。
  见田文镜完全落水,官员们才赶紧到了岸边。就见田文镜在水里浮上来,试图挣扎着,却被河水卷着向河道中间去了。
  官员们连忙喊着:“救人,救大人啊!”喊着喊着,嘴角已经露出笑容。或者干脆已经眉开眼笑。甚至呼救声中都夹杂着笑意。
  田文镜沉沉浮浮,没多久就消失在水面之下。只余下一群神清气爽心花怒放的官员们在河边毫无用处喊着找人救出田文镜的废话。
  河南巡抚田文镜,坤隆二年三月初一,溺水而亡。
  弘昼并没有心灵感应能力,自然不知道他爹非常倚重的田文镜死了。不过冷酷点说,便是弘昼立刻感应到了,大概也只会“嗯”一声,至多来一句“知道了。”
  当辛辛苦苦赶路,进入西安之后,弘昼已经没有力气再注意到别的事情。
  从小到大,弘昼从来没有骑过这么久的马。连大腿磨破的地方都愈合之后再磨破,磨破之后又愈合了好几次。
  至于身体,仿佛散架后又慢慢恢复点力气。又在每天的行进中耗尽这点力气,整个人又进入掏空和散架状态。
  最初弘昼还觉得难受,此时他已经无所谓了。当进入西安城之后,弘昼只觉得心平气和,别说田文镜死了,就算是整个河南所有官员都被大卸八块甚至千刀万剐,弘昼都不会有什么精神波动。
  追随弘昼一起抵达西安的文武官员们的模样也差不多,一个个神色冷峻,闭口不言。甚至有些呆如木鸡的感觉。
  弘昼下了马,对于西安本地官员请弘昼先去行宫的请求只说了一句“不必”。
  西安本地官员愣住了,脸上露出些委屈的模样。弘昼看到了这模样,也没发火,只是说道:“现在领朕去拜见太皇太后与太后。这么久没见到两位,朕心中十分挂念。不知两位一路劳顿,身体可好。”
  或许是因为毫无情绪波动,这话反倒听着情真意切。西安本地官员当即被感动了,连忙应道:“皇上真的是以孝治天下。奴才现在就带路。”
  弘昼也没说话。在这一路上他不得不学会沉默。因为不沉默,除了会感受到更多痛苦之外,还会死。有人就是在马上说话,咬到舌头。结果嘴里上火,咽喉肿胀,吃不了饭。又被逼着赶路,没几天就死了。
  前去拜见太皇太后与太后的路上,弘昼看着西安满城的构造。心中逐渐有些安定下来。
  西安满城很大,非常大。比弘昼想的要好很多。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延统治者将西安明秦府外城(萧墙)的东墙从今尚德路拓至西安东城墙;北墙从今后宰门街拓至西安北城墙;南墙从今西一路拓至东大街以南;西墙从今尚朴路拓至北大街。构筑成“满城”,专供满族人居住。“满城”的南墙从长乐门南侧至钟楼东供门南侧,西墙从钟楼北拱门东侧至安远门东侧,东、北两墙借用西安府城城墙。
  满城周二千六百三十丈,为十四里六分零。“东西距七百四十五丈,为四里二分零;南北距五百七十五丈,为三里一一分零。”占西安府城四分之一强。
  初始,有五座城门:东门为西安府城长乐门;南门在南墙西段,因该处系明代地方官员进入秦王府前端履整衣之处,取名端履门,其址在今东大街柏树林街北口;西南方向以钟楼东拱门为出入口;西墙偏南处有西华门,它是原秦王府外城西外门的外移和易名,门址在今西新街西口;西墙偏北处还有一门,因系拓筑满城时辟建,故名新城门,门址在今后宰门街西口。
  太皇太后等人已经被安顿好,却与弘昼并非在一处行宫。这点是弘昼专门安排的,他现在不想再与太皇太后与皇后处在同一个院落。也不是因为讨厌她们,而是弘昼知道自己接下来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若是每日里忙碌,在这个并不大的满城里头,太皇太后与太后定然会受到惊扰。
  考虑清楚这点的确需要时间,然而弘昼有的是时间。这一路上既然不能说话,就得保持沉默。既然保持沉默,就有太多时间可以用于思考。
  最初弘昼思考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漫长的道路上时时刻刻感受到身体的痛苦,思考就成了弘昼逃避痛苦的所在。
  虽然思考也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却能有效降低肉体上的痛苦。
  太皇太后与太后见到弘昼,再顾忌不了那么多。太后哭着上前拉住弘昼,已经哭喊道:“我的儿,你可是到了。”
  弘昼心中一暖,连忙按照规矩回应,“这一路上都挂念太皇太后与太后身体,每天听闻前面护送太皇太后与太后的奴才说两位身体还好,朕心中也踏实许多。”
  听弘昼说的贴心,太皇太后叹口气,垂下泪来。太后则拉住弘昼,呜呜的哭。
  弘昼虽然是这里头最年幼的,却还是尽力安抚两位年长者。之后又陪着两位太后吃了饭,这才回到住处。往床上一躺,弘昼酣然入梦,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接下来几日,最新消息不断传来。西北清军统领纷纷表达了对弘昼的忠诚。
  河南那边则传来守住虎牢关的准备已经做好。
  至于四川、两湖等地,也派人前来问安。满清在西北稳住了的样子,弘昼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
第二百九十七章
解决问题(二)
  “皇上,臣以为要派人刺杀霍逆。”
  “嗯。”弘昼简单的应了一声,好像没多大兴趣。
  对面的巴赛冷冷看了孙嘉淦一眼。旁边的户部尚书纳亲倒是来了极大兴趣,赶紧问道:“可行么?”
  孙嘉淦板着脸继续说道:“须得派几十个可靠之人,从各处想办法混进霍崇手下。徐徐图之。若是想一日就成功,不可能。”
  纳亲听完,当即没了兴趣。孙嘉淦也不管冷眼与失望,继续说道:“皇上,霍崇到现在尚未成亲。以前他命悬一线,有了孩子乃是个累赘。当下霍崇已经有了些权势。不少趋炎附势之徒甚至以为霍崇能成大事。此时若是杀了霍崇,那些人的野心勃发,霍贼之乱当可平息。还请皇上不要因为艰难就不做。”
  弘昼听到这里才说道:“此事交给孙卿,可否完成?”
  孙嘉淦连忙摇摇头,“此事臣做不了,须得交给一个善识人心之人。”
  弘昼点点头,却没继续说这个话题,而是说起当下西北的局面。
  北京朝廷此时还拥有的地盘并不小,整个西北、新疆、四川、汉中、康、藏。便是霍崇南下,夺取了江宁。
  可霍崇除了江宁、杭州、江苏之外,其他地盘名义上依旧归弘昼所有。
  抵达西安的朝廷官员不到京城的一半,面对这稀稀拉拉的官员,弘昼让这些人都有了个板凳坐着。刘统勋起身说道:“皇上,臣以为不如在江浙等地筹集刺客吧。”
  弘昼没想到刘统勋此时突然弄出这么一个话题来,不解的问道:“为何?”
  “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真正的刺客,吴越反倒更出名。”
  弘昼被刘统勋的话弄到不知如何回答,按照《刺客列传》里面所说的五大刺客,燕赵刺客占了大优势,不过专诸刺杀夫差也是一个很出名的。
  但是这么一想,弘昼只觉得后背发凉。刺客这种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又很是简单。不久之前就出现了八旗刺杀鄂尔泰与岳钟琪。不过几个人突然暴起,就杀了两位大臣。想起来就令人恐慌。
  就在弘昼想拒绝的时候,巴赛已经喝道:“哪里用寻找刺客,派人去不就行了么。不过大家战场上见胜负不就行了!用这种事情,让人觉得不佩服。”
  弘昼立刻就坡下驴,说道:“此事就此打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