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330

  正想着是不是撞开大门,却见衍圣公府里头已经冒出滚滚黑烟。院子里头惊呼声不断。
  正面的偏门突然打开,有人冲了出来,当即被战士按倒在地。
  那人惊呼道:“救火啊!救火!”
  三天后,得知衍圣公府被烧了,鄂尔泰长长松了口气。之前傅尔丹带来的秘密消息中,十三爷就非常期待霍崇能够与衍圣公家爆发全面冲突。
  满清其实对衍圣公没啥感觉,但是天下读书人都拜孔子的牌位。一旦衍圣公家被烧,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觉得霍崇做的不对。
  现在衍圣公府被烧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啦,鄂尔泰尽量用悲痛的语气说道:“霍崇烧了衍圣公府,把此事告知天下。”
  镇江。陈铭泰府。恩科状元高庞过江时候不慎落水,踪迹全无,死于江中的消息让陈铭泰有悲有喜。
  悲的是,毕竟高庞是陈铭泰诸多弟子之一。也是陈铭泰唯一一个被点状元的弟子。难免有香火情。
  喜的自然是高庞这一死,陈铭泰再不会受高庞连累。反倒因为高庞这个状元公让陈铭泰得到了无数荣誉。
  陈铭泰专门对女儿有解释了一番,“倒也不是高庞得罪过我,也不是我训斥过他。考中状元是命,与我无关。一年前我几乎要将高庞扫地出门,并非高庞有什么不好,他德行不足,却仰仗聪明,以术行事。然而高庞此次回来,竟然大变。虽然德行依旧不足,术却大增。竟然能包裹其人。回想起来,我只是后悔,竟然没能帮得上他。”
  就在此时,知府请陈铭泰去,陈铭泰爽快的前往。然而一进知府衙门,就见一众举人都到齐了,在内院落座。外面院子里则是大量的秀才。
  见到德高望重的陈铭泰抵达,知府一脸悲恸,大声说道:“诸位,本官刚得到消息。霍崇那贼子攻入曲阜,烧了衍圣公府,杀了许多人。真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
  听到这话,陈铭泰真的被吓到了。片刻后,已经有举人义愤填膺的站起身喊道:“霍崇这贼子,天下读书人和他不共戴天啊!”
  “不共戴天!”其他举人也跟着喊起来。
  消息很快就传到外面秀才群中,“不共戴天”的喊声从外园一阵阵传出。
  陈铭泰并不怀疑这消息的真实性。雍正乃是全体读书人的君,孔子就是全体读书人的祖宗。杀父弑君,霍崇连皇上都敢杀,烧个衍圣公府邸,干了全套,不奇怪。
  在群情激愤之中,知府号召秀才从军,举人们要组建团练,前去镇压霍崇。
  当即有不少已经泪流满面的秀才们喊着要从军,知府立刻让读书人自己写了投军的书信。
  那场面真有相对而泣,怒辫冲冠的悲壮。
  陈铭泰回到家的时候依旧气的脸色难看,将全家叫到一起,陈铭泰厉声命道:“从当下起,你等决不许出门。非我命令,不许见外面的任何人!”
  陈小姐不解的问道:“爹,你这是何意?”
  “为你们好!”陈铭泰不高兴的对女儿喝道。说完,他又对仆人们喝道:“尔等若是敢放人出去,敢为人通风,我若是知道,一定打死!你等跟了我这么久,可别说我在和你们说笑。”
  仆人们见陈铭泰动了真气,赶紧答应下来。
  不仅是镇江,整个江南都得知了霍崇火烧衍圣公府的事情。
  不仅是江南,满清将霍崇的恶性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告知全国各地。很快,全国各地都传来了士子们,尤其是秀才们请求从军,剿灭霍崇的奏折。
  内阁总理大臣老十四大惑不解,就前去询问老十三,“十三哥,这事怎么如此急切。那些读书的秀才当不了兵。你为何要这般?”
  老十三很无所谓的说道:“那些人便是打不了仗,总能被杀吧?”
  “啊?他们死了有什么好处?”
  “他们死了倒没什么,他们的亲友之中总是有要为他们报仇的。霍崇吆喝着要光复汉室,就是让这帮读书人听的。只要读书人在霍崇手里死的够多,自然没有读书人会信霍崇。还有,不少来自山东的书信都提到,霍崇搞什么耕者有其田,夺了无数士绅家的土地,分给了穷人。等霍崇杀一批读书人,我等正好将此事讲出去。呵呵,霍崇再喊什么都没用了!”
  老十四听完了老十三的话,还是觉得没搞明白老十三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老十三读书人从军,绝非是为了让读书人当军官。老十四最在的只有这点,一群读书的汉人若只是来送死,那就没问题了。
  送走了老十四,老十三又拿出鄂尔泰与岳钟琪送来的战报,再看几眼,神色又阴沉下来。
  霍崇军攻克了曲阜和泰安之后稍加修整,就从这山区出发,直奔济宁。
  之前半个月,鄂尔泰就通过好些渠道得知了霍崇派人要这么打。然而鄂尔泰很是怀疑,因为这么打,等于是先南下攻克临沂,再转向西北走丘陵地区进攻济宁。路线怪异不说,更有一个路途不易的难处。若是清军这么打,起码要一个半月。
  没想到霍崇部下半个月就做到了,真真可怕。
  而鄂尔泰与岳钟琪都建议,既然霍崇这么孤军深入,不如就将二十万清军分作三路。
  北路进攻临淄,南路进攻临沂。中路集结十二万大军,先让霍崇进攻济宁的精锐读过运河,将其挡在济宁城下。随即切断其后路,在济宁城聚而歼之。
  如果对手是别人,老十三早就答应了。
  老将毕竟是老将,这个计划因势利导,是完美无缺。霍崇分兵之后,后方空虚。加上有地方上的士绅做内应,可以让霍崇首尾难顾。
  应该说霍崇并非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可能,先兵出临沂,就是堵住了官军北上的要道。
  但是这么一来,临淄的兵力更加空虚。济南的四万大军突然南下,胜算大大提高。
  至于霍崇派精锐进攻济宁,一过运河就等于是深陷重围。十二万人对付三万,本来应该是必死无疑。
  然而霍崇毕竟是霍崇。老十三不得不考虑到一种可能,那就是各路人马都在野战中被完全击溃。
  这两年,老十三反复考虑一件事。也与许多人商议过。那就是霍崇为何能这么厉害。
  大家现在已经有了共识。就如明末,清军攻城战未必就赢。但是只要与对手野战,对手必败无疑。这点上不管是明朝,李闯、南明,都是如此。
  现在局面反转,霍崇倒是渴望与清军野战。这就真的麻烦了。
  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老十三知道必须在野战中歼灭霍崇。如果做不到,大清就真的完蛋了。当年大明是怎么玩蛋的,满清也会怎么玩蛋。
  想到此处。老十三狠狠心,让京营准备出动。包括北直隶的全部军队都要做好战斗准备。
  没理由让老八这么安生,对外就说是要对老八动手。等集结起来之后,再考虑是不是突然投入到对霍崇的战斗之中。反正,这次豁上命,也得干掉霍崇。
第二百四十九章
京城的反击(八)
  济南城内,山东巡抚宋晓生的师爷完全不在意自己东家悲愤的神色,“东家,你若不走,我只能告辞。”
  “连你也要走?”宋晓生一掌拍在桌上厚厚的公文上。哗啦一声,公文倒了,飘飘洒洒散落许多在地上。
  师爷本能的看了一眼,那些散开的文书上看得到“告老还乡”“父母病重”之类的词。收回目光,师爷坦然与山东巡抚对视。东家与师爷之间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师爷想走就走。东家顶多威胁师爷走了之后会遭到报复。
  眼前的山东巡抚不能离开济南,一旦他离开,就是失陷国土,要杀头的。
  师爷毕竟为宋晓生出谋划策这么久,难免有些伤感。不禁用临终关怀的心情为宋晓生做最后的分析,“东家,此次霍崇兵出济宁,打到了运河边。摆明了要与官军决战。之前官军已经折损了十几万人,都是精锐。官军再受重创,霍崇不会顿兵济南城外。此时不走,再走就来不及了。”
  “官军或许大胜!”山东巡抚宋晓生几乎是扯着喉咙喊道。
  师爷叹口气,摇摇头,“官军大胜,东家自然分得大功。到时候东家平步青云,也用不到我。告辞了。”说完,作揖而去。
  看着师爷离去的背影,宋晓生吼道:“你走了就再别回来!”
  然而师爷根本不为所动,连头都没回。山东巡抚眼前一片模糊,再看不清师爷的身影。抬起手被擦去眼中泪水,巡抚大人带着哭腔喊道:“你们这些逆贼,要挨千刀啊!”
  大清律中,谋逆者千刀万剐。只是山东巡抚自己都不清楚,他心中该挨千刀的到底是霍崇,还是逃离济南的这些人。
  师爷已经收拾好了行李,这些行李甚至早就运出济南城。施施然走出巡抚老爷的府邸,师爷直奔城外而去。
  就见城内丝毫没有为战争恐慌的样子,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尽显北方名城该有的繁华。
  上层才有此次大战的内部消息,所以判断出这次济南只怕要易手的人很少。看着街道上的人泰然自若的模样,师爷甚至怀疑这些普通百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自打霍崇造反算,过去了好几年。让济南城内百姓遭罪的从来都不是霍崇的人,而是朝廷的人。朝廷对此的解释当然是说这都是霍崇导致,只要消灭了霍崇,百姓们就可以安心过日子。
  师爷认同朝廷的说法,也知道百姓们绝不会接受。
  既然霍崇夺取了济南也不会让日子不会变的更坏,百姓们更没有理由担心什么。
  师爷原本还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判断,到了城门口,就见守城的官兵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师爷再次确定自己没弄错,连官兵对胜败都无所谓的时候,怎么能指望前线打胜仗呢。
  出了济南,师爷直奔自己在城外租的住处。走出去一段,师爷站定脚步,回头看了看济南城。这座名城看上去威严壮丽,将那些官员们保护在城内。然而这城墙又如牢笼,将官员们囚禁其中。只要这些人还想继续当满清的官,就非得和这座城内的满清统治同生死共患难。
  只要满清北路军统帅爱新觉罗·巴赛战败,济南城内所有官员都要殉城。可怜呢!
  师爷想起的爱新觉罗·巴赛的看法就和师爷不同。或者说,他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件事。二十万围攻霍崇的大军分成北、中、南三部。鄂尔奇虽然是主将,也不能掌握所有人马。
  满清用将的基本要点包括和不限于,汉人不能做旗人的主,爱新觉罗家得控制决定局面的兵马。
  确定霍崇主力进攻济宁,北路军就受命直接南下进攻霍崇老巢临淄。
  不管是围魏救赵也好,或者是将敌人主力与老巢分开来各个击破也好。副靖边大将军爱新觉罗·巴赛觉得没有比这更正确的选择。
  自从五日前渡过小清河,一路上五万大军十分小心,派出了大量骑兵探马时刻打探消息。
  要是副靖边大将军巴赛得知山东巡抚的师爷就这么跑了,大概会觉得这师爷太胆小。完全不把官军放在眼里。
  沿着大路进发,就见路边村庄空空荡荡,全然不见有人。巴赛命骑兵去打探,很快就带回来了本地人。那人往地上一跪,先磕了头,接着就大声说道:“老爷,官兵终于来了。俺们又能看到晴天啦!俺是村里杨老爷家的,杨老爷以前家里有人当过邓州的官。老爷说官兵一定会来,他早就和给官军写过信。”
  见这人不用呵斥就知道磕头的规矩。虽然举止没有京城的普通人那么自然,起码是知道规矩的。既然对方懂规矩,巴赛就没先吓唬他而且巴赛一个武人,对于文官圈子并不熟。就继续问道:“我来问你,为何村里都不见人?”
  “回禀大人。村里的人都听了霍崇妖言惑众,以为老爷们会对他们不好。就都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