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330

  高庞已经看完了这本就简短的报告,站直了身体,快速思索之后,问出了不解,“可满清那边没人想到么?”
  “他们只是担心老十四和弘昼在争皇位,老十四又不是个爽快人,总是想着名正言顺当皇帝。反倒给了老八机会。”霍崇做出了判断。
  此时的京城内已经大乱。尤其是老十四,气的在家大骂老八不地道。
  正如霍崇所说,老十四虽然好几次口口声声说为了大清江山,要团结一致。可每次老十三催促老十四上表请太后应允弘昼登基,老十四立刻就觉得浑身不对劲。
  而老十四周围此时已经有不少趋炎附势的家伙围上来,给老十四拱火。说只要太后下旨,老十四当然能当皇帝。当下就是要老十四向太后言明他向当皇帝。
  结果老十四又发现,让他主动向母亲请求得到皇位的事情,他又做不出来。
  这么一拖,就拖了一个月。当八哥突然消失之时,老十四还以为是老十三下手害了老八,直接堵住老十三就逼问。
  那帮想靠老十四上台而混个从龙之功的官员们就要老十四公开宣布老十三对老八下毒手,所以要讨伐老十三。
  这次老十四倒是想做,然而派人前去要密云大营的八旗听令,没想到密云大营以“非圣旨,不接令”的说辞给顶了回来。
  没有密云大营支持,老十四也知道仅仅靠九门提督管理的京营,根本不可能干出什么来。
  就这么一折腾,过了年,接到了老八在盛京拥立了弘晳的消息。原来老八竟然不畏严寒,硬是在这大冬天里头带了弘晳等人,穿越了山路与积雪,跑去了盛京。
  正在老十四大骂老八的时候,老五又来了。面对这有救命之恩的哥哥,老十四不能不见。
  “知道了么?”老五言简意赅的问。
  老十四羞愧的低下头,“知道了。”
  “还有什么要说么?”
  “没有!”老十四怒道。这愤怒不是针对老五,而是针对老八。
  “既然如此,就随我去宫里面见太后。若是你有什么想的,就直接对太后讲。”
  听闻去见母亲,老十四觉得只能这样了。
  进了宫,就见老十三与弘昼已经在太后面前。老十四和老五给太后跪下行礼,老十三也带着弘昼再次给太后跪下。
  老十三大声说道:“太后,若是不能立刻立下新君,岂不是让朝廷颜面尽失!那些人不把太后放在眼里,还请太后下旨立弘昼为君!”
  话音放落,弘昼已经流出泪来,红着眼眶喊道:“太皇太后,请下旨意。若是如此局面,父皇在地下也会不安。若是皇爷爷在地下知道局面竟然到了这等地步,又该如何难过!”
  太后的目光落在弘昼身上,看着这孩子泪流满面,着实心疼。她又将目光移到自己心爱的儿子老十四身上,怜惜中却夹杂了些别的东西。
  老五立刻开口说道:“十四弟,我等满人汉子从来不藏着掖着。你到底怎么想,何不对太后说个明白。若是你早些开口,只怕也不会弄到如此局面。”
  老十四心虚的抬头看向母亲,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因为强烈的羞愧感而说不出口。
  正迟疑间,就听老十三说道:“太后曾对我四哥说过些话,臣现在回想,那是太后深明大义,知道名不正言不顺,便是得了这皇位,也不会稳固。此时若是兄终弟及,只会使得天下哗然。那老八尚且知道不能自己继位,要用弘晳之名,太后怎会不知。”
  太后听了这话,脸色又是几次变动。
  就在此时,弘昼哽咽着喊道:“奶奶。若是孙儿当了皇帝,定然与十四叔丹书铁券,十四叔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若是有所违背,天理不容。”
  话说到这里,太后再次看向老十四。老十四知道这或许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张开口想说出“我想当皇上”的话。然而这本该很轻松说出的话,硬生生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阻止老十四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太多。不仅是密云大营的对抗,这一个多月来,甚至是九门提督下的京八旗五营与汉八旗五营都没能被老十四收服。那些人虽然很尊敬老十四,却没几个真的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要火里来水里去的拥立老十四当皇帝。
  老十四太久没接触过现在的朝廷,一切都距离他太远了。
  若是此次夺嫡失败的话……每次想到这里,老十四都觉得仿佛有座山压在胸口,呼吸都不顺畅了。
  沉默中就听弘昼再次喊道:“奶奶,若是孙儿继位。立刻会任命十四叔做总理大臣。孙儿能做到的只有这些,只求奶奶能放下心。孙儿绝不会对十四叔有什么不利!”
  唉……太后长叹口气。老十四只觉得心脏好像停止了跳动,决定命运的一刻终于来了。随即听到娘亲问道:“胤禵。你可愿意辅佐弘昼?”
  “太后,臣等愿意肝脑涂地,辅佐弘昼!”老十三立刻大声答道。
  “太后,臣也愿意与诸王公大臣一起辅佐弘昼!”老五跟着喊道。
  面对两位哥哥制造出来的强大压力,老十四完全说不出来话。
  又沉默一阵,弘昼高声喊道:“奶奶,孙儿愿意好好对十四叔。”
  太后再次叹口气,转向了弘昼,“弘昼,你可不要如你爹那样对待你的叔叔伯伯们。”
  “遵旨!孙儿永不会害叔叔们。”弘昼喊完,就恭恭敬敬给太后,不,应该是太皇太后叩头谢恩。
  雍正六年正月二十三,太皇太后下旨,雍正的皇子弘昼登基,成为满清的皇帝。年号坤隆。
  弘昼登基后,第一件事就宣布盛京的弘晳政权非法。接着宣布,任命他十四叔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宣布要剿灭逆贼霍崇,为先帝雍正报仇。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以山海关为界,满清实质上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在盛京的弘晳政权团结了原本满蒙势力,在京城的弘昼势力则是尽力维持着关内的体系。
  霍崇本人乐见这等局面。不过更令霍崇感到的意外之喜是,蒙古八旗本来就在山东边上,准备等开春之后再次入侵。没想到这支骑兵竟然被调走了。虽然有消息说准备换成别的骑兵来继续屠杀山东百姓,但是这一来一回之间,起码给霍崇留下了几个月的空档期。
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心的渴望(七)
  只是离开家一年,大汉军队的战士董阳重新拿起锄头就感觉有些陌生,至少很不得劲。
  不过当下部队最重要的并非是耕地,而是修建水利工程。青州这一代规划了许多水利项目,力求在开春前完成。
  干了二十几分钟,就听到吹哨子的声音。这是部队现在的规矩,干一定时间就要休息。说是这次整体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要防止过度用力引发的什么“发炎”。董阳懒得去弄明白那复杂的玩意,反正主要按照规定干完活,听命令休息就好。
  坐下休息时,随便一看就能看到高家的广袤良田位于一个很好的位置。一条河从高家田地中流过,极为方便灌溉。作为本地大姓,高家已经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董家等小姓的村民本来土地就少,位于缓坡地,地势较高的土地。总之,都得望天收。向高家相反的方向看去,那里的广袤土地原本属于另外一家大士绅。现在已经被大汉政权“征用”,士绅家全族几乎逃了个干净,征用大概就是永久的。
  那边地势平坦,相当适合耕种。如果不是董阳家坚持不肯离开村子,就可以到那边的国营农场种地了。
  休息一阵,继续开始工作。好在修建的水渠所需工程量并不特别大,这十几天干下来也差不多了。
  午饭时候,参加工作的董姓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着高家的田地,大伙就开始骂娘。
  董阳沉默的吃着饭,觉得大伙这么骂其实没啥用,真的想改变局面,还得到国营的农场干活才行。都快吃完了饭,突然就有人说道:“董阳,你是咱村里当兵的。你带着官兵打过去,让他们把水让出来。”
  “啊?”董阳被这个说法给弄到不知该如何回答。
  “你别装了。你看咱们挖的沟,不就是从水头引水么!”
  董阳还真的没想这么多。疑惑间就被人拉起,拽着往沟渠上方走去。走了一阵,果然见起点距离小河源头并不远。
  指着另外一边,董阳问道:“这里也有水!”
  听着董阳不自信的语气,同宗不屑的说道:“是近!可这里有三丈深,你怎么提水?”
  沟渠最上方距离一个大水潭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十米,然而水潭的水面距离起码有十米。水潭边都坚硬的石头,铁家伙砸上去只能砸下些许碎末。站在边缘的石块上看下去,只觉得微微有点晕。
  转回头,就被同宗拉着向另外一边走。虽然距离看着大概一里地,但是只要挖过去,就是高家的小河源头。只是多耗费些功夫而已,挖过去,定然能用。
  董阳只觉得一阵烦躁,每次遇到这种费心的事情后就会这样。丢下一句,“俺又管不了。俺也不管。”就回去干活。
  就这么一来一回,已经引起对面高家土地上众人的注意。高家人连忙跑回去把此事报告给高家的家主,紧张的说完,报信的几乎是恐慌的说道:“老爷,若是咱们家的水再被人抢走,咱们家今年可怎么办!”
  高老爷刚听到的时候脸色极为难看,片刻后就起身叫几个人出门去了。等他再回来的时候,进了门后脸上就有了笑容,喊道:“叫上人,到祠堂去。”
  什么事情一旦到了祠堂里,自然就极为正式。这也是为什么高家上次躲在家,但是被大汉军队闯入祠堂之后就不得不出来的原因。祠堂一旦被砸,对高家家主名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此次在祠堂开会,姓高的村民几乎每家都来了人。高老爷脸上再无喜悦,他带着悲壮的神色对众人说道:“大家伙,上次那董家的人到咱们这里抢人,俺家丢了面子。”
  听到这话,与会的大多数人毫无共鸣。丢人的是高老爷,和姓高的没啥关系。高老爷抢来的那个董家女子全被高老爷霸占,大家连根头发都没分到。更不用说平日里高老爷也没见对各家姓高的人有什么特别好处。
  高老爷心中暗骂,但是脸上却把这股子愤怒化作更悲愤的语气,“俺昨日去看了,董家的人又挖了沟,这是要抢咱们水。今年俺是把地租降到了三成,更没有收预先要给的钱。大伙都等着今年过好日子,这水被抢,董家是不想让咱们过日子啦!”
  听到这话,一众姓高的百姓才被调动起情绪。立刻有人询问这是不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大伙去看看不就看见了么!”高老爷说完,就让他的人带了些人去看。
  这下,几十号姓高的百姓呼呼啦啦直奔董家和这地小姓们聚集的土地去了。正好赶上这边修完了水渠。眼见一众高姓的百姓涌入这边土地,把这边也给吓到了。
  中国素来不主张同姓通婚,所以每个地方基本都有大姓,也就是某地主要姓氏。也有小姓,就是人数较少的姓氏。
  一众小姓的百姓们眼见这么多高家的人涌来,当即上前挡在自己田边。
  既然是大姓小姓,矛盾当然很多。双方甚至在互殴中闹出过人命。眼瞅对方充满敌意,高姓的百姓们不自觉就认为高老爷说的也许是真的。
  有人跑得飞快,绕过小姓百姓的阻挡人墙,冲到了田里。果然见到那边挖的有沟渠。也来不及细看,就有小姓百姓追上来。见到了沟渠的百姓跑回本阵,就喊起来:“他们就是挖沟了!”
  听到这话,高姓百姓们都大怒。抢水,已经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若是被小姓百姓把水节流,租了高家土地的百姓们就没水浇地。春天没水浇地,就意味着庄稼很可能熬不过缺水的冲晚春与初夏。
  也没人想什么,互相斗殴早就发生过那么多次,也不用多想。立刻有人就动手了,随即两边百十号人就打了起来。
  呯!呯!呯!几声枪响,镇住了刚开始动手的人群。百姓们即便没有参加民兵队,也见过民兵队训练,见识过大汉军队的正规军向村民们演示武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