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525

  韩孺子本来不急着召见琴师,现在却必须见一见这对父女,好决定是否还要带着他们行军。
  “陛下要小心,那可是倾城倾国的美色,陛下还要御征亲征,一定得悠着点儿……”
  “我有任务给你。”韩孺子说。
  “真的?什么任务?”崔腾挺起胸膛。
  “把嘴闭上,一天不准张开,张嘴即是违旨,以军法论。”
  崔腾双唇紧闭,打出一连串手势。
  “吃饭饮水可以,说话不可以,喝酒不可以,挨打也不准喊疼。”韩孺子大概明白崔腾在问什么。
  琴师父女来了。
  张煮鹤又高又瘦,四十几岁年纪,头发却很稀疏,挽成一个小髻,一脸的苦相,与悠扬空灵的琴声全不相称。
  张女一进来,崔腾的眼睛就亮了起来,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呼声,强行忍住,才能把嘴闭紧。
  崔腾将她夸得天上地下绝无仅有,韩孺子多少抱着一点期望,乍见之下,虽说没有失望,但也没有崔腾的疯狂迷恋。
  张女二十岁左右,乌云堆鬓,体态袅娜,低着头,看不太清楚容貌,但确定无疑是名美女。
  父女二人怀里各抱一张瑶琴,父亲的稍大,女儿的稍小,琴身裹着锦衣,只露出琴头,看上去有些陈旧。
  两人同时跪下,不敢吱声。
  “琴师张煮鹤携女张琴言拜见陛下。”刘介替他们说道。
  “张琴师可否单独为朕奏一曲?”
  张煮鹤垂首道:“遵旨,陛下。”
  刘介立刻叫太监进来,在帐篷里收拾出一块地方,摆上琴桌,张煮鹤放好瑶琴,静坐不动,其女抱琴跪坐在后面,仍然低头。
  帐篷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等着听琴,只有崔腾的眼珠转来转去,不住地打量张琴言。
  良久,张煮鹤拨弄琴弦,奏出一曲。
  曲调婉转,听者无不点头称赞,连崔腾也觉得不错,张开嘴想要称赞几句,突然想起圣旨在身,急忙闭嘴,发现皇帝没有注意,松了口气。
  半阙曲罢,琴师稍作停顿,韩孺子不懂,以为这就结束了,开口道:“此曲虽妙,却不是朕方才所听,那是什么曲子?”
  张煮鹤直身而跪,回道:“空音曲,只是此曲非一人所能抚奏,需小女相助。”
  韩孺子点头,太监们早已备好另一张琴桌,张琴言摆琴,张煮鹤道:“小女天生喑哑,口不能言,若有懈怠,万望陛下恕罪。”
  原来张琴言不会说话,韩孺子道:“无罪。”
  旁边突然响起一声深沉的叹息,众人看去,崔腾双手紧紧捂住嘴巴。
  父女二人同时抬起双臂,手悬琴上,等了一会,开始拨弄琴弦。
  飘飘欲仙的感觉又回来了,因为离得近,琴声在耳,韩孺子觉得托举身体的风似乎更强劲一些,恍惚间如在云端,脚下云翻雾绕,偶尔露出苍茫大地……
  韩孺子真不愿停下,可琴曲终有结束之时,韩孺子如梦初醒,却比美美地睡了一觉更加舒服,抬眼看去,数名太监面无表情,崔腾更是呆呆地盯着张琴言,似乎都没有被琴曲吸引。
  “刘公觉得此曲如何?”韩孺子问道。
  刘介是骨鲠之臣,不擅撒谎,想了一会,说:“此曲虽好,稍显平淡了些。”
  其他太监和崔腾都点头,表示他们的感觉也是如此。
  韩孺子笑了一声,“看来只有朕喜欢此曲了,为什么朕觉得此曲不像‘空音’,倒像是‘飞升’呢?”
  听到“飞升”两字,张琴言抬眼飞快地扫了一下皇帝,就这一眼,韩孺子只觉得心头一震,一口气险些喘不上来,终于明白崔腾之前的夸赞并没有错,此女确有勾魂摄魄的本事,不过容貌只占三分,眼神才是另外七分。
  那是一种穿透生死的目光,好像前生因缘未断,今世似熟非熟,只需前行一步,就能沟通两世记忆。
  崔腾哼哼了几声,只有太监们觉得此女美艳,却不会动心。
  张煮鹤的声音像是来自天际,韩孺子根本没注意他在说什么。
  “陛下……陛下!”刘介连喊几声,韩孺子才回过神来,心中无比惊讶,说:“既然已经随军,都留下吧。”
  崔腾撇嘴暗笑。
  刘介嗯了一声,“陛下,将军柴悦派人送信来了。”
  韩孺子脸色微红,这才看到刘介双手捧着一封信,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出去又进来了。
  韩孺子接过信,打开看了一遍,神情骤变。
  “发生什么事了?叛军被打败了?”崔腾急切地问。
  “柴悦查出了叛军的来历,一部分是无业船工,一部分来自扶余国,还有一部分是海盗,他们将扶余国士兵运到东海国。”
  “扶余小国,竟敢参与叛乱,真是猖狂!”崔腾怒道。
  韩孺子在意的却不是扶余国,柴悦的书信里写着,海盗的头目自称是齐王陈伦的后人。
第二百九十八章
平齐之计
  一百二十多年前,齐国遭受楚、赵的两面夹击,连战连败,齐王陈伦拒绝逃亡,在临淄城内自杀,从死者近千人,最后一批自愿殉葬者按照齐王遗诏放了一把火,烧掉尸体,以免死后受辱,同时也烧掉了宫室与珍宝。
  陈伦要将祖宗留给自己的齐国带到天上。
  一小部分陈氏子孙和臣仆却另有想法,他们觉得天上虽好,地上也该留一支陈氏血脉,于是数百人护着一名陈氏后人逃出临淄城,一路东行,始终摆脱不掉身后的敌军,最后只好乘船入海,留一些人在岸上,保着一位假冒的陈氏子孙与追兵大战,全部死在沙滩上。
  逃亡者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座荒岛,本意只是暂栖此处,结果一住就是一百多年,岛被命名为“义士”,齐国遗民在此休养生息,与海外小国、泛海大盗以及孤僻的隐士结交往来,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复国的梦想从未在岛民心中消失。
  扶余是位于辽东的一个小国,与义士岛往来密切,其王甚至娶过岛上的一位“公主”,但是没什么用处,义士岛饥不择食,想借兵复国,扶余王却也只想浑水摸鱼,等到发现彼此全都没有这个实力,宏图伟计只好不了了之。
  武帝时期,义士岛几乎绝望,怎么也没想到,武帝一死,大楚就陷入混乱,而且是越来越乱。
  复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义士岛召集众多海盗,借助他们的船只,从辽东将数千名扶余国士兵运到东海国,驱使几万名临时拼凑的流民与船工,组建了一支义士岛梦寐以求的大军。
  事实上,义士岛经常做海盗的勾当,以维持生存,但岛民从来不肯承认自己是海盗,在他们看来,抢劫只是权宜之计,与那些只为钱财的亡命之徒不同,他们有着更宏伟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要实现了。
  彭城紧临东海国,是阻止叛军西进的要害之地,皇帝亲自率领的北路楚军就驻扎在这里。
  大将军崔宏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之辈,短短十几日,他从各地调来的士兵已经达到两万,与此同时,中路的柴悦部扩充到三万人,南路的房大业增至一万人,将叛军包围在山海之间。
  叛军占据了整个东海国和齐国的大部分,锐气消去大半,转攻为守,开始固守城池,准备与三路楚军一战。
  经过一百多年的等待,义士岛的齐国遗民多少磨掉了一点傲气,他们没有立刻打出自家的旗号,而是尊东海国上官氏为首、英王为帝,声称要恢复武帝正统,然后慢慢传播陈氏齐王的消息。
  柴悦能收集到的消息就是这些,对陈齐与孟氏兄妹的关系他一无所知。
  韩孺子知道,所以震惊不已,当时就派人回京城,给杨奉送去一封信,让他弄清真相——孟氏兄妹是杨奉介绍给太后当侍卫的,承诺帮助他们攻占一个化外小国,结果兄妹二人同时东蹿,义士岛提前发兵,攻占的目标并非小国,而是齐国故地。
  杨奉的回信还没到,韩孺子没有干等,在彭城与将领们商议平乱计划。
  崔宏在行军路上已经制定了一个计划,“南路房将军与叛军打过两仗,全都获胜,据他观察,叛军接近于乌合之众,而且很多人是被迫加入,一击即溃,只能守城,不敢出城应战。”
  “扶余国乃蕞尔小邦,据辽东将领所说,扶余之兵虽然凶悍,但是缺少兵甲,常常裸身而战,最怕弓弩远射,如今都在临淄城内,也不足为惧。”
  “麻烦的是那些海盗,不成一军,分成数十股,避开楚军,专门袭扰后方的粮道与城镇。楚军集中出击,难寻海盗行踪,分散驻守,又有叛军威胁。这大概就是叛军的策略。”
  “依臣之计,莫如抓大放小:中路直扑临淄,北路突入东海国,占据海岸,封住扶余国蛮兵的退路,迫使叛军南逃,房将军趁机拦截。至于海盗,待大势已定,再图剿灭。”
  崔宏的计划很完整,胜算也很大,韩孺子提不出更多意见,只问道:“楚军足够吗?”
  “若是求胜,三路楚军足够了,若想一网打尽,中路、南路两军还嫌少些,好在各地援兵已在路上,十日之内,中路可达四万人,南路可达两万五千,北路也能稍增数千,可成必胜之势。”
  “匈奴可有动向?”
  “尚无消息。”
  “北疆守军不可调动。”
  “是,陛下,北疆守军本就不多,臣此次调动未用北疆一兵。”
  韩孺子稍稍放心,十日之后开战,顶多再有十日,叛军可灭,大楚可除去一大内患。
  他只是很遗憾孟氏兄妹这么快就与大楚为敌,尤其是孟娥,她与皇帝有过约定,却一声不响地背叛,偏偏将极为重要的宝玺还了回来,令人捉摸不透。
  见过武将,韩孺子又召见随行的文臣,让他们拿一个主意出来,平乱之后可以长久稳定齐国。
  短短三年时间,齐国两次叛乱,必须加以防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5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