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525

  韩孺子接连召见数人,尤其是刑吏张镜,布置寻找宝玺之事,“宝玺肯定在洛阳城内,不用再调查有无了。给你两天时间,后天午时之前将宝玺送到朕的面前,加官晋爵,你张镜就是大楚第一刑吏,若是找不回来,阁下枉称‘广华群虎’之一,回乡种田去吧。”
  江湖讲道义,朝廷有官爵,张镜磕头不止,退出帐篷时既兴奋又紧张,“大楚第一刑吏”意味着太多,比他当初参与争位带来的好外可能还要更多。
  离午时还有一会,韩孺子召见早已等候多时的河南郡官员,说起让洛阳富户开放私仓,韩稠等人立刻应承,都说不是问题,好像早就商量好了,一句多余的废话也没有。
  如此一来,韩孺子反而不安,地方官员的承诺太不可信,可是总不能因为他们答应得太快而发怒,只好让他们定下期限,并保证所有流民都能得到救济。
  午饭之后,韩孺子叫来户部侍郎刘择芹,想听听他的意见,结果得到的是含糊其辞,刘侍郎唯一的意见就是观察,以为在皇帝的亲自监督之下,河南郡不敢敷衍,很可能圆满完成任务,但是……
  韩孺子将刘择芹打发走,他已经是皇帝了,却无法保证自己的旨意能够得到充分执行。
  他又召见瞿子晰和十名顾问,书生虽然有些固执,毕竟敢说几句真话。
  “洛阳之官,骄奢已成习惯,和帝允许河南尹之位世袭,本是为了安抚谦让王位的河南王,也是想用宗室稳定关东,结果酿成今日之患。陛下若想清除洛阳弊政,需用重典。”
  瞿子晰倒是坦诚,不为官员说话,看得也清楚,可是提出的建议太激烈,在韩孺子最急于解决的诸多问题当中,洛阳排不到前列,韩孺子只想尽快找回宝玺,并安置好流民,一旦要在洛阳用“重典”,他在这里耽误的就不是三天、五天,而是至少三五个月了。
  难道只能暂时忍耐?韩孺子不甘心。
  出去打探琴师消息的泥鳅回来了,一直等到傍晚服侍皇帝用膳时,他才得到机会报告情况。
  “张煮鹤还真是洛阳有名的琴师,祖居此地,也曾行走江湖四处卖艺,三年前返乡,就没再离开过,如今在河阳侯府里任职,教出不少有名的弟子,据说他的琴声能治病。”
  “有这么厉害?”张有才不信。
  “大家都这么说,我问过不同店里的四位琴师,一提起张煮鹤,全都赞不绝口,只是可惜,他现在极少出侯府给人拨琴了。”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韩孺子对琴声的兴趣已经淡了许多,嗯了一声没再追问。
  泥鳅好不容易出趟门,很兴奋,问道:“听说陛下要跟洛阳丑王打赌,是真的吗?”
  韩孺子眉毛一扬,果不出他所料,王坚火也认为他们之间有一场“赌局”,“我没接受。坊间怎么说?”
  “没接受啊。”泥鳅大失所望,“我还在陛下身上押了十两银子呢,明天得要回来。”
  “押我十两银子?”
  “对啊,都说陛下和丑王打赌,大家则赌谁胜谁负,说句实话,洛阳城里看好丑王的人更多,我押陛下大胜,他们都笑话我。”
  韩孺子嘿了一声,明知这仍是丑王的激将法,还是感到愤怒,“就算宝玺此刻就在丑王手里,三天之内我也要用自己的办法夺回来。”
第二百八十八章
匈奴蠢动
  皇宫侍卫是个简称,他们与宫中的大量仪卫同属于宿卫八营之一的剑戟营,却不受宿卫中郎将的指挥,所谓的宿卫军其实只有七营。
  侍卫王赫的正式官职是剑戟营左门校尉,正六品,级别不是很高,手下侍卫满员的时候能达到二百人,直接受命于宫中的权宦,通常是中司监,或者御马监、中常侍。
  与其他侍卫一样,王赫家世清白,历经重重考验才得到保护皇帝的资格,并成为五大侍卫头目之一。
  杨奉信任这个人,曾经很认真地向皇帝推荐,韩孺子也对他怀有很大的期望,于是在二更过后,让张有才将王赫叫来,绕过了中司监刘介。
  “宝玺十有八九已经落入王坚火手中,你去将它拿回来,需要多少人就带多少人,朕给你的期限是后天子夜之前。”韩孺子不能将希望全放在刑吏身上。
  “是。”王赫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跪在地上领命。
  “要保密。”
  “是。”
  “宝玺之前是在一名女侍卫手中,你或许认得,她叫孟娥,如果可能的话,找到她的下落。”韩孺子还是没想明白孟娥当初为何会携印潜逃,“要活口。”他补充道。
  “是。”王赫退出帐篷,一句话也没多问,也没提自己要带多少人。
  张有才服侍皇帝更衣,“这个丑王胆子也太大了吧,拿到宝玺拒不交还,还敢与陛下打赌,就算他赢了,陛下照样能杀他,对不对?”
  “有些人要名不要命,我必须赢过他。”韩孺子重夺帝位不久,正是对皇权最敏感的时候,他不急于杀人立威,只想尽快弄清,皇帝“能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一夜无话,韩孺子睡得不是特别好,早早起床,看了一会京城送来的奏章副本,杨奉批复得井井有条,基本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之前那位不幸的傀儡皇帝与崔太妃、冠军侯一道下葬了,身份是逍遥侯。
  开始有官员上奏,提议立皇帝生母为第二位太后,批复没有同意,韩孺子知道这也是母亲本人的意思,他也不急,等他巡行天下之后,满朝文武会争着请立太后,到时会更加名至实归。
  有一分副本杨奉特意用红笔标注“御览”,奏章来自礼部,事情不大,匈奴使者滞留已久,几次要求离京返回草原,礼部觉得可以同意,杨奉的批复是大部分放回,留下四人送到皇帝营中。
  匈奴人又要开战。
  大单于看上去是真心实意要与大楚结盟,可匈奴人多少年来早已习惯欺软怕硬,大楚一旦显露出半点衰弱,匈奴骑兵就忍不住想要南下抢掠,丑王说得倒是没错,必须击败匈奴,保得三五年的边境太平,才能继续和谈。
  韩孺子打算将这当成今早朝会的一项议题,下午再与柴悦等人具体商议。
  时间紧迫,要做的事情又如此之多,韩孺子一个人就算不吃不睡也忙不过来,会见随行官员的时候,他让户部侍郎刘择芹主持每日的早朝,这不是一项任命,也没有官衔,却意味着远大的前程,刘择芹谢恩时,努力压制心中的兴奋。
  韩孺子希望这能让刘侍郎监督开仓放粮时能够更积极一些。
  可是随行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不敢对大事发表意见,关于匈奴人的威胁,提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
  朝会结束,刑吏张镜来报告情况,他已经挖到不少线索,信誓旦旦地保证明日午时之前必能找回宝玺。
  京城送来的奏章副本太多,韩孺子继续浏览,东海王被太监刘介送进来,慢慢走近,等皇帝腾出空跟他说话。
  “怎么样?”韩孺子头也不抬地问,这些奏章太琐碎了,苑林监想挖一座池塘,礼部认为用处不大,户部声称费用估算有问题,工部表示只挖池塘太浪费,不如趁机疏通一下河道……
  各方你来我往,积累的奏章有三十几道,韩孺子看得头都大了。
  “向丑王求助是谭雕的主意,他写了一封信,不对,他送了一封信,信里只字不写,托人交给丑王,大概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吧。”
  韩孺子忍不住抬头笑了。
  “怎么了?”东海王莫名其妙地问。
  “没什么,这是我听说的第二封无字之信了,看来江湖人喜欢这一套。”韩孺子上一次是从杨奉那里听说类似的事情,杨父临终前曾向一位大侠写无字之信,托付妻子。
  “嗯,不管怎样,谭家向丑王低头了,而且也不隐瞒,天下皆知。照此看来,丑王还真不能害死谭家。”东海王盯着皇帝,“整个洛阳城沸沸扬扬,都说陛下与丑王打赌,看谁能够先找到宝玺,不是真的吧?”
  “丑王倒是提议打赌,我没有接受。”
  东海王仍然盯着皇帝,“可赌局还是存在?”
  只有东海王能够理解皇帝的心事,韩孺子等了一会,说:“换成是你,会拒绝吗?”
  “已经不可能‘换成是我’啦。”东海王谨慎地回避,可心里的确有些想法,“不过我能提一点建议,陛下一开始就不应该召见丑王,他虽然与宗室沾亲,毕竟只是一介草民,一次召见能将他捧上天,只要他开了口,陛下接受不是,拒绝也不是,左右为难。柴悦可给陛下出了一道难题。”
  “左右为难也比一明一暗强。”韩孺子却不后悔召见丑王,更不会迁怒于柴悦,“那个圣军师一直躲在暗处,我倒希望他能站出来跟我打赌。”
  “陛下精力充沛,遇敌杀敌,无人可及。”东海王的吹捧里总是有一点酸意,“陛下赢了之后怎么办?对丑王一家是杀,还是流放?”
  东海王打听的其实是谭家,丑王的命运即是谭家的下场。
  韩孺子对此一清二楚,笑道:“江湖豪侠以名为生,不去其名只杀其人,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武帝杀了那么多豪侠,结果却是人人以侠为尚,前仆后继,这才几年工夫,豪侠又已遍布天下。”
  “这倒也是,想当初,谭家还只是牧马、经商的大户,丑王除了丑得吓人,也没有多少侠名,结果武帝发威铲除了旧豪侠,他们却冒了出来。”
  “谭家最初的侠名不就是来自于照顾被诛豪侠的眷属吗?丑王大概也是一样。”
  东海王点点头,“可惜这些人太迷恋侠名,又或者是太蠢,不肯听我的劝,非要求助于另一方豪侠,唉,谭家人真是……不过王妃很看得开,她说愿赌服输,谭家和我输了就是输了,从此就该谨守臣民的本分……”
  东海王想救的不是谭家,只是王妃一个人。
  韩孺子不接话,突然道:“你喜欢东海国吗?”
  东海王神情一变,“陛下……”
  “别害怕,我在想要不要将你迁到边疆去,匈奴人又在蠢蠢欲动,如今守边的是燕、赵、代三国,两王老迈,一王年幼,都不足恃,或许你行。”
  东海王目瞪口呆,脑子飞转,寻思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能得到陛下的信任,这是天大的荣幸,我当然没有意见,去哪都行,就怕我能力不足,有辱圣意。”
  韩孺子只是随口一说,他还没有做出决定,边疆重镇,交给东海王他也不放心,叹了口气,“北方匈奴,南方群盗,再加上流民遍地,每一件都不难解决,撞在一起却是大麻烦。”
  “南方群盗?陛下要铲除云梦泽?”
  “云梦泽已经成为豪侠的避难之所,朝廷看得松,豪侠侵占闾巷,朝廷抓得紧,豪侠入泽为盗,非得断其后路,才能抑制豪侠。”
  东海王嘿嘿笑了两声,“陛下真有雄心壮志,我可听说,当初武帝好几次发兵清剿云梦泽,都因为地势险恶而没有成功。”
  韩孺子长叹一声,“手中无将,东海王,我没想到当了真正的皇帝之后,满朝文武还是没有多少可用之人,是我看人不准?还是我不会用人?”
  东海王只剩下干笑,皇帝的话题太敏感,他不敢回答。
  韩孺子也不指望得到回答,“首先得用人,然后才能挑人,解决这三大麻烦之后,总会有一些人才显露出来。”
  “妙计。”东海王赞道,心里却在琢磨,皇帝对自己透露这些话到底有何用意。
  午时过后不久,韩孺子召集崔宏、柴悦、房大业等十余名武将,共议抵抗匈奴之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5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