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525

  “什么?”韩孺子着实吓了一跳,马上反应过来,自己弄错了,“哦,不是谋逆的齐王,是……与太祖争夺天下的齐王陈伦?”
  “没错,我们兄妹是齐王的六世孙。”
  “一百二十多年了。”韩孺子不知说什么才好。
  “也不算很久,韩氏没忘掉过去的事情,记在了国史里,我们也没忘记,记在了心里。”
  “你们……想复国?”韩孺子终于明白孟氏兄妹图谋的是什么了。
  “嗯。”
  “那不可能。”韩孺子脱口道,马上换上更认真一些的语气,“那不可能,虽然我现在不是皇帝,为了拉拢追随者我什么都可以说、可以做,但在这件事上我不能骗你,任何一个韩氏子孙都不会允许陈氏恢复齐国,如果太后向你们许诺了,她一定是在撒谎。”
  “我们要的不是齐国土地与百姓,而是齐国的名号。”
  “我不明白……”
  “大楚周边还有许多国家,地方由我们选,只需精兵两三万,就能恢复齐国,不分大楚的一寸土地。”
  “只是借兵而已。”韩孺子觉得这倒可以考虑一下。
  “还有事后的承认,齐国愿意向大楚称臣。”
  这回听上去不是那么离谱了,韩孺子想了一会,“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个普通要求,大楚皇帝不会随便派兵攻打周边小国。”
  “肯定会让大楚师出有名。”
  “好吧,假设我能帮你,你拿什么交换呢?内功……我只能感谢你,不会用几万精兵和一个国号来交换。”
  “我给你的条件和给太后的条件是一样的:有朝一日,当你认为值得的时候,你会有求于我,只要你开口,我会同意,那就算交易了。”
  “你曾经救过我两次,我还没有报答过你。”韩孺子希望能减少“交易”中的生硬。
  “那是我主动做的,内功也是赠送的,让你知道我有多大本事,仅此而已,你不用报答,我也不需要。”
  韩孺子真想告诉孟娥——其实是陈娥——无论多强的武功,都不可能用来换取建国,以孟氏兄妹的性格,也没法统治一个国家,哪怕是个蕞尔小邦。
  可他说的是:“好吧,你会留下来吗?”
  “我会去碎铁城,但你不用管我在哪,想找我的时候,在将军府外墙上写几个‘陈’字,当晚我会来见你——字写大一点。”
  “记住了。”
  “别为小事找我,当你在墙上留记号,就意味着你会同意我的条件。”
  韩孺子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留记号,“内功呢?你还会继续教我吗?”
  “你还要再练几个月。”
  “然后呢?”
  孟娥的声音消失了,跟从前一样,来去无声,从不打招呼。
  太后历经这么多波折,也没有过“必须”用到孟氏兄妹的时候,韩孺子觉得自己更不会,他需要的是军队、是名声,不是一两位江湖高手。
  他默默地练了一会内功,躺下休息,终于在十步之内感受到一点安全。
  次日凌晨,韩孺子被张有才叫醒,匆匆吃了一点早饭,穿上盔甲,准备出发。
  杨奉与北军众人已经提前一步离去。
  东海王也醒了,睡眼惺忪,与韩孺子在帐外相见,问道:“你还真是不怕累,我都开始希望快点到碎铁城了,只要能连睡三天,付出多大代价都行。”
  行军很辛苦,即使不用担心敌人的偷袭,也要早起晚睡,一切都是为了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勋贵子弟们大都疲倦不堪,许多人连盔甲都没穿,坐在马背上晃晃悠悠,可怜那些随从,自己也是又累又困,却要看护主人的安全,不敢稍有松懈。
  崔腾又耍赖了,被两名随从合力抱上马匹,他还不高兴,命令他们滚蛋,抬起头,恶狠狠地看了韩孺子一眼,他每天早晨都这样,随着太阳升起,神情才会逐渐缓和。
  韩孺子骑马守在大门口,看着队伍出营,数名军吏站在镇北将军身边,一丝不苟地查点人数、马匹与车辆,记录在册。
  东海王陪在韩孺子身边,突然说:“对了,我打听到一件事,不知你听说过没有?神雄关的将军姓吴。”
  韩孺子了解的小道消息一多半是从东海王这里听来的,“姓吴?难道是……”
  “正是。”
  姓吴,并能受到东海王重视的人只有一个可能,此人乃是当今皇帝的亲舅舅。
  皇帝有三个舅舅,早年间因太子之祸被发配南疆,半年前才蒙赦回京,匈奴大举入侵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批主动上书请战的外戚。
  “哪一位?”韩孺子问。
  “吴修。”
  吴修是皇帝二舅,韩孺子想了想,“跟咱们无关,北军兵马埋伏在关外的山谷中,不受神雄关节制。”
  “那倒是,不过今日过关之后,再想回京可就难喽。”
  韩孺子看了东海王一眼,“回京要有朝廷旨意,谁守关也得放行。”
  “呵呵,你说得对。”东海王微笑道。
  军吏已经提前完成了过关的一切文书往来,城门大开,其他人不准通行,四千人马与车辆迅速过关,在城中不做片刻停留。
  在城门里,韩孺子和东海王见到了守关的武威将军吴修,那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脸上仍有多年辛苦劳作所留下的沧桑,神情过分严肃。
  双方相隔十几步,在军吏的提醒下,互相看了一眼,点点头,就算见过面了,谁也没说话。
  韩孺子还在城外的时候就一直在打量神雄关。
  神雄关建在两座山峰之间,城墙比京城还要高耸,城池不大,街道两边储物的仓库比住人的营房更多,此地易守难攻,的确不需要太多驻军,必要的时候,关内各地的军队都能过来支援,相距最近的军队半日即到。
  穿过神雄关之后,道路下行,并且越来越曲折狭窄,韩孺子勒马回头望了一眼,从北边望去,关口越发坚不可摧,忍不住赞道:“真不愧‘神雄’两字。”
  东海王略显茫然,“这里离京城明明更近,可我却觉得更远了。是你带我们出关的,别人我不管,我是一定要活着回来的,你得给我一个保证。”
  “保证什么?保证你不被雷劈着、不被石头砸到、不被匈奴人的箭射到吗?”
  “嘿嘿,你就笑吧,看你能笑多久。”
  由神雄关到碎铁城二百余里,快马加鞭一日可至,大军行进得比较慢,要走两天。
  途中每经过一处山谷,韩孺子和东海王都会亲自去看看,确有两处山谷已经平整土地,由少量士兵看守,显然是为建营而准备,据说更远的山谷里还有已经成形的军营。
  东海王稍稍放心,其实他也知道,围歼匈奴人这么大的事情,没人敢拿来开玩笑,他现在担心另一件事了,“绝不能在碎铁城过冬,打完匈奴人就走,即使不能回京,也要留在关内,关外太危险。”
  两边的山峦逐渐变矮,第二天中午,全军走出山区,望见了二十里以外的碎铁城。
  苍茫的天穹之下,城池小得像是一座帐篷。
  韩孺子牢牢记住杨奉告诉他的那个人名:房大业。
第一百四十七章
残城
  时值仲秋,塞外的夜晚已有寒意,经历多日行军的将士们终于能够踏实地睡上一觉,不用巡夜,也不用担心明天早起了。
  韩孺子不能踏实,士兵们还在往营地里搬运物品,他已经在将军府大堂上召见了守城将官,询问城池状况,次日一大早,别人还在酣睡,他早早起床,带领数人开始巡视城池。
  碎铁城将近四十年前筑成,在那之前,面对匈奴人的骚扰与进攻,楚军处于守势,兵力集中在长城一线,武帝决定转守为攻之后,在塞外修建了大量城池,碎铁城就是其中之一。
  城池建在一条低矮的山岭上,东边紧靠一座小山,北边两里外是奔腾的大河,山岭往西延伸,不见尽头,南边是一片荒地,一条小路伸入群山之中,连通神雄关。
  西边十余里外还有一座流沙城,一眼就能望见,东边的观河城距离更近一些,被小山挡住,山顶有一座烽火台,用来彼此联系,但是两座小城与烽火台都已被放弃数年,无人把守。
  韩孺子绕城巡视一圈,城池状况还算完好,只有个别地方需要修补,问题是原有的守城将士的确是一批老弱病残,总数不到一千,能够披甲戴盔、手持兵器迎接镇北将军的人不过两成,其他人不是太老,就是卧病在床,根本爬不起来。
  巅峰时期,神雄关外的城池有七座,河北岸还有四座,匈奴分裂之后,城池的重要性下降,武帝末期开始一座座放弃,不能走的老弱病残几乎都留在了碎铁城,积累至今,占据兵员之数,却没有一点战斗力。
  韩孺子命人将守关名册全都拿到将军府,暗中让张有才在上面寻找“房大业”,然后带人出城,到河边观察。
  河不是很宽,两岸却比较陡峻,的确是一条天堑,沿河岸向东驶出数里就是观河城,它建在山河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上,非常小,长二百余步,宽不过四五十步,却正对着一段平缓的河床,一年当中的大部分季节,对岸的骑兵都能轻松涉河而过。
  守住观河城,基本上就能堵住匈奴人的过河之路。
  可是城池已破,远远望去还像是一座城,近看时才发现大部分城墙都已倒塌,剩下的城墙也都不稳,随行的碎铁城军人提醒镇北将军,千万不可靠近,一阵马蹄声响都可能震倒一段墙。
  “当初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观河城?”韩孺子问,如果能在这里驻军,抵挡匈奴人会容易得多。
  碎铁城的将官们面面相觑,反而是随行的柴悦给出了解答:“当初建城的时候,位置极佳,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春夏之间的河汛比从前高出数尺,将城基冲毁,修不过来了。”
  碎铁城原本是贮藏粮草器械的后方之城,现在却被推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
  河对岸还有一连串的亭障,韩孺子接受建议,没有过河查看,据说那些亭障已经被匈奴人摧毁得只剩几尺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5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