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朱慈烺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刘传宗和赵信自然不会再有任何的疑惑。
看来陛下是想借此威胁朝中诸臣,与他们做交易啊。至少陛下降旨改革商税时诸臣不会反对。
“陛下、皇爷放心,臣、奴婢一定把这差事办好!”
“恩,退下吧。”
朱慈烺摆了摆手,有些疲惫的说道。
……
……
京师。
多尔衮端坐在皇极殿的龙椅上,俯瞰着殿中的八旗旗主。
自打皇太极死后,他曾无数次想过取而代之。
但八旗内部的反应十分强烈。尤其是两黄旗,他们坚决要求尊奉皇太极之子为帝。两红旗、两蓝旗虽然没有敌视自己,但让他们支持自己登上帝位是绝不可能的。
仅仅靠两白旗的支持,多尔衮肯定不能服众。要是他执意登基,肯定会引起八旗内部的火并,导致满洲八旗实力大损。这也是多尔衮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最后接受了妥协,成为了摄政王,扶持福林登上大清皇帝的宝座。
多尔衮继续奉行着皇太极的政策,拉拢蒙古各部,打压朝鲜。在他看来,与明朝的对峙至少还要持续几十年。谁知道明朝内部出现了问题,李自成一股脑打下了北京,崇祯自缢煤山。之后吴三桂降而复叛,李自成挥师山海关,吴三桂无奈之下向大清求援,多尔衮便趁机率八旗入关,并顺势进驻北京,接管了明朝畿辅、河南的势力。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简直就和梦一样。
……
……
第十六章
清廷奏对
多尔衮瞥了代善一眼道:“二哥觉得我大清既已入住中原,当如何经略天下?”
老代善本正在打瞌睡,见多尔衮唤他遂眯着眼睛道:“先帝在时曾言‘若得北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所以当下之际,迁都为重中之重。”
多尔衮见代善顾左右而言他,心中已是十分不满。他要问的是该由谁统兵攻城略地,而不是什么迁都。迁都这种事情是迟早要做的,何必急于一时。再说多尔衮也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把福临从盛京接来膈应自己。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虽然福临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但毕竟顶着大清皇帝的身份,其不在自己身边,多尔衮自然乐得如此。
当初皇太极身死,八旗旗主就谁继任大清皇帝吵得不可开交。多尔衮和豪格更是隐隐有率部火并的架势。豪格有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正蓝旗117个牛录。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则手中攥着两白旗98个牛录,双方势均力敌。这时候掌管两红旗的代善与掌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的态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派人游说代善与济尔哈朗,希望他们可以站在自己这一边。
最终济尔哈朗倒向豪格那边。代善则是个老狐狸,并没有明确支持任何一人,而是劝双方静下来好好谈。
多尔衮无奈之下只能与豪格妥协,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即从皇太极的子嗣中挑选一个年幼的继承大清帝位,作为补偿由多尔衮出任摄政王。
从这个方案来看,获利最多的当然是福临,多尔衮掌握了实权,也勉强可以接受。
但他现在一想起代善的暧昧态度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冷哼一声道:“此事本王自会安排,本王想问二哥的是我大清该如何制定国策以谋得天下。远的不说,便说这京畿附近的三河县、昌平州、良乡、宛平、大兴、霸州等地揭竿而起者无数,都是打着反抗大清的旗号。以二哥所见,本王该如何处置?”
代善却没有丝毫建言献策的意思,朝旁边的范文程看了一眼道:“这事摄政王得问范先生。”
真是个老狐狸!
多尔衮心中暗骂道。
对范文程多尔衮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厮确实很有能力,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恨得是这厮也是坚决拥护皇太极子嗣继位称帝的一派。
为了分权范文程,多尔衮不惜启用在皇太极主政期间郁郁不得志的洪承畴,使其二人同为秘书院大学士。
代善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多尔衮自然也不能无视。他转而问范文程道:“范先生以为本王该当如何处置?”
范文程冲多尔衮行了一礼,恭敬道:“禀摄政王,奴才以为京畿附近府县多揭竿起义,是因为有传言大清会强制推行剃头政策。只要由朝廷出面进行辟谣,便可安定民心。与此同时,王爷可派精兵猛将前去平剿,双管齐下定无忧矣。”
范文程这番话可谓鞭辟入里,可多尔衮却是听得直蹙眉。
剃发令是大清的国策,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便在辽东被严格贯彻执行。如今大清入主中原,这一国策理所应当全面推行。那些不服的刁民自然应该狠狠镇压。
可按照范文程的意思,大清还得出面辟谣,声称不会强制推行剃发令?
见多尔衮面色阴沉,范文程忙道:“王爷,奴才以为大清刚刚入主中原,还需要时间稳固统治,这种时候实在不宜激起民愤。剃发令是肯定要推行的,但不急于这一时。等到王爷平定西北的李自成,南面的残明势力,再推行剃发令,那些刁民还敢跳蹿吗?”
多尔衮微微颔首:“听范先生这么说,本王明白了。”
多尔衮自然不能任由范文程独出风头,他冲殿中的洪承畴递了个眼色,后者便心领神会的出班奏道:“禀摄政王,奴才有本奏。”
多尔衮和颜悦色的说道:“洪先生请讲。”
洪承畴上朝之前早已打好腹稿,此刻便侃侃而谈道:“如今京畿地区在我大清掌控之中,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要想最终定鼎中原,山东、河南为必取之地。”
稍顿了顿,洪承畴继续说道:“山东乃粮运之道,河南则为中原腹心。此二地宜即刻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大清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
“洪先生说的好!”
多尔衮一时喜形于色。
洪承畴这番话真是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啊。
一片石大战,真满洲勇士击败伪顺李自成部,从而顺利接管了京畿。李自成一路西逃,却在山西留下大部兵马据守。
有西边这个威胁在,多尔衮就不可能放心的派遣主力南下取河南、山东。在这种情况下招抚是最好的办法。
“本王也认为此二地宜行招抚。只是该派谁去呢?”
洪承畴急主子所急道:“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宜派方大猷、王鳌永招抚山东、河南。”
好奴才!
多尔衮一时心花怒放,心道洪承畴真是个懂事的好奴才,连人选都拟好了。
他细细思忖,觉得由这二人主持招抚事宜十分合适。这二人都是明朝降臣,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考察一番。
若是他们能够把招抚山东、河南的差事办好了,便证明他们是忠于大清的,那么以后便可以多用用这二人。
“准奏。命方大猷为监军副使招抚山东,王鳌永以户部、工部二部侍郎名义总领招抚山东、河南事宜。”
“嗻。”
洪承畴恭敬应道。
“至于山西……”
多尔衮一想到山西还在李自成的手里便觉得浑身不自在。这就像一只锋利的匕首抵在背心,让人寝食难安。
“山西肯定是要用武力取的。便命固山额真叶臣率部收取吧。洪先生和范先生当齐心为出行大军准备粮秣。”
“嗻。”
一番命令下达后,多尔衮摆了摆手道:“本王也有些乏了,都退下吧。”
……
……
第十七章
欲取山东
南京紫禁城,奉天殿。
朱慈烺缓缓翻阅着庆藩奉国中尉朱帅钦的檄文副本,心情极为复杂。
四月二十七日,以卢世漼、赵继鼎、李赞明、程先贞、谢陛、马元騄等人为首的山东德州乡绅突然发难,将伪顺派驻在德州的官员一举剪除。他们共推流落此地的朱帅钦为盟主,假称济王,号召山东大地的儿郎们起事反正。
朱帅钦在檄文中写道:“不佞派居天裔,义切君亲,适税驾于德城,快凶流之正罪,谬当推戴,统众专征。闻吾君犹存六尺之孤,况寰宇不止一成之藉。史司马整旅江南,旌斾夹舳舻并进;吴总戎扬塞北,清兵挟汉将齐驱,屡有捷音,多方响应。知匡复之不远,识中兴之有期。於戏,新市、平林究扫除于汉祖,思明、庆绪畴摇夺夫唐基,繇来滔天之恶必亡,伊我列祖之灵未坠。共成义举,早睹昌时。”
朱帅钦是在四月二十七日起事的,当时朱慈烺已经登基两天。但是考虑到明朝时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此时南北交通阻断,朱帅钦不知道朱慈烺已经登基也情有可原。
历史上,朱帅钦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檄文,号召山东、河北儿郎反正,很快光复了山东德州、济南府、东昌府、青州府、临清州、武定州、高唐州、滨州、海丰、蒲台、沾化、莱芜、陵县、乐陵、利津、济阳、商河、齐东、乐安、朝城、恩县、平原、德平、临邑、禹城、阳信、武城、宁津。北直隶的河间府、大名府、景州、冀州、沧州、吴桥、故城、武邑、交河、献县、武强、东光、饶阳、衡水、清河、曲周等地。
此时局面对南明朝廷是十分有利的。可惜当时的弘光朝廷担心接收山东、河北等地会引起清朝震怒,从而调转过来打他们,故而不肯踏出江淮一步,更未给予朱帅钦任何支持。直到六月二十一日,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领的军队兵临德州城下,朱帅钦仍然率军抗击。最终因为手下实力不如清军,朱帅钦率部投降。
这一个月的时间弘光朝廷什么都没有做,眼睁睁的看着满清接收了山东,从而丧失了战略纵深。
在这个时空,朱帅钦在山东光复的州县大抵与历史上相同,北直隶的情况就要差的多了,除了大名、沧州等零星几地反正,大部分还都是在顺军控制中的。当然,很快满清就接收了整个北直隶,大名、沧州这两处飞地也不可能幸免。
河南的情况则有些复杂,此时豫西在李自成手中。黄河以北的怀庆、彰德、卫辉三府则在满清控制下。其余河南各府县多被山贼土寇、大小军阀控制。
朱慈烺当然不会重蹈覆辙,相较于河南、河北,山东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不论是阻截清军南下还是将来北伐都是必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