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36

  因为这个状元榜眼探花虽然是由皇帝钦定,但却是在内阁递交的十分试卷中评定挑选。
  所以,你在殿试的时候,写得再好,内阁不呈送,皇帝也看不到。
  但这次殿试有所不同,事先便在《大明论坛》上有过刊载,皇帝会亲批试卷,钦定名次。黄榜公布的时间,也会顺延三天。
  不管皇帝会不会这般劳神勤政,贡士们却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特别是会试名次靠后的,更希望能超常发挥,而被皇帝一眼看中。
  自从《大明论坛》报发行,便有人注意到所刊载的文章的与众不同。
  其中有象蝌蚪似的符号,和小圈圈,或是有空格,等于把文章断好了句。
  在古代,开蒙学习的首要课程便是句读,也就是在读文章时如何断句。连这个都不会,一篇子密密麻麻的字,你能读懂内容?
  而光这基础学习,就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值吗?
  报纸上的创新自然会招来非议,但这是皇家所定,大家就算腹诽,也得捏着鼻子看。
  后来,风声就渐渐传开,说是皇帝只看有断句的奏疏,其他的则由人诵读再批阅。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皇帝既然有这个癖好,自然会有人逢迎附和。
  首先做出改变的是一些大臣,不会用标点符号没关系,你留出空儿来断句,也会让皇上看着舒服,多加赞赏吧?
  当然也有些老顽固,认为这是千百年来的传承,我就是不改,就不逢迎,就不拍你马屁。
  对于朱由校来说,你乐改不改,反正我就认为你是食古不化,不堪大用了。
  但对于殿试的贡士们,如何得到万岁青睐却是头等大事。什么逢迎不逢迎的,不重要。
  况且,皇帝已经把兴利除弊、改革进取的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现在不过是在文章的书写上稍加改动,你在这小事上较什么劲哪?
  除了文章句读的改变,皇帝崇尚“心学”也在报纸上有所显露。
  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性信号,就象嘉靖崇道修仙,满朝官员就都是青词高手。
  不会你也得认真学,否则,哪有升迁得圣眷的机会?
  但仔细认真地读报上的文章,却又不尽是“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当然是心学没错。
  可皇帝又强调学以致用、实体达用,这好象又批判了现下某些“心学”流派里不切实际的清谈之风。
  王阳明恐怕也没想到,他的传人会分成数派。有的竟发展到“束书不观”的地步,也就是拒绝一切社会知识和社会实践。
  作为哲学,各种学说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可你搞什么坐禅和顿悟,象是要成仙封圣似的。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不是很清楚少年皇帝到底信什么学,似乎是实用之学,又好象是博采众长。
  要让朱由校来说,他只相信科学。而科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实在是过于飘渺,难以理解和接受。
  制造器物需要科学,管理需要科学,财政需要科学,打仗需要科学,连种田耕地也离不开科学。
  现在,朱由校就很科学地批阅着贡士们的试卷。先分类,把写相同策论题目的归到一起,再品评比对,分出高下。
  没办法,贡士们的文笔都相当优秀。但在见识上却远不如少年皇帝,答的试卷肯定也不能让他特别地满意。
  可见识也有高低深浅,朱由校是要在其中择优,而不是苛求古人达到自己这般的眼界。
  虽然差强人意,但河南刘理顺忧国忧民,亦知民间疾苦,还是袁老师的学生,可为第一;
  朱由校终于确定下来,把在会试中只排在第二百七十三名的刘理顺拿到了前三名。
  慈溪冯元飙对开海禁倒有些独到见解,大概是因为家乡地处东海之滨的关系吧?
  卢象升,嗯,中规中矩,要是答武进士的试题,会不会好些呢?
  这个黄道周,书生气很重,可却有股子虎劲儿,更是犟种一个。嗯,倒也有其可用的地方。
  文震孟,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文安之,亦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一张张试卷在少年皇帝手中阅看而过,从起初的期盼殷殷,到后来的心情淡然,朱由校放下苛求,又多了几分宽容。
  先到地方历练,哪怕能清廉些,实干些,把朝廷推出的新政策落实下去,也可算是有用之臣。
  “皇爷。”王体乾进殿禀报,“登镇总兵沈有容,奉诏入京……”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说道:“宣沈有容入宫晋见。”
  沈有容奉旨赶到京师,按照规矩报备请见,却没想到刚到驿馆,皇帝便宣召晋见。
  来的路上便一头雾水,不知皇帝突然见召有何大事,甫至京师便宣召,更让沈有容胡思乱想。
  皇帝如此心急,到底有何紧急之事,是福是祸?
  怀着猜测和忐忑的心情,沈有容进入皇宫,来到了乾清宫外。
  很快,殿内便出来了内宫,引着沈有容走进殿内。
  
第122章
大明水师要重振
  “微臣沈有容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沈有容跪倒叩首,拜见皇帝。
  “平身,赐座!”朱由校放下手中的试卷,把和熙的目光投向这位历史上不太出名,但实际上很牛掰的老将。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数十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
  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逐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台湾。
  不仅如此,沈有容还应援朝鲜,征战辽东,几十年来功勋累累。
  但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明朝重文抑武的官场生态下却是屡屡受挫。
  如果不是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沈有容还只是驻登州的山东副总兵。
  朕能信用的文官是谁,能为朕扫平建奴的武将是谁?
  继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之后,朱由校又发出了“为朕征服大海的名将是谁”的疑惑?
  然后,朱由校就悲催地发现,大明的海军将领简直是少而又少。别说征服大海了,面对日渐强大的海盗,大明水师也越来越对付不了。
  不用多长时间,可能也就在五六七八年以后,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兼海盗集团,就会崛起难制,转而被招安,挂起了大明水师的旗号。
  一个国家的海军竟然打不过本国的海盗,这在朱由校看来,真是很耻辱。
  而海商兼海盗集团能崛起,能称霸中国海,现在的大明水师为什么不能?
  钱,没钱!我砸锅卖铁,我杀富济海,我把皇宫卖了成不?
  当然,朱由校这是发狠,是表示决心的坚定,但却不必带着媳妇儿们去住破房子。
  沈有容自是不知道皇上心中所思所想,见皇上含笑注目却不说话,心中却是胡思乱想。
  “沈卿见过红毛夷,也了解他们的实力吧?”朱由校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
  沈有容愣了一下,面露疑惑,但想了想,还是如实答道:“微臣在澎湖与红毛夷打过交道,略知一二。”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朕读过《万历野获篇。红毛夷》,亦看过福建地方官的汇报,言红毛船坚炮利,沈卿可详加讲述。”
  在福建地方官的描述中,写红毛夷的大船足足有50丈(165米)长,这一长度甚至超过了郑和宝船(44丈),朱由校认为是夸大的。
  但他也知道,大明水师确实落后了,衰落了。
  从万历三十年间开始,大明水师的战船总数是在增多,但大型战船却大幅减少,这明显是背离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方向嘛!
  再从大明水师战船上的装备来看,就显得更加明显。
  就算是当时最大的大福船,根据《武备志》的记载,也仅有红夷大炮一门,千斤佛郎机六门,剩余的则是碗口铳之类的小炮。
  根据徐光启和汤若望的讲述,明军水师用的少数红夷炮是打捞的西洋沉船上的。按照西夷的标准,被称为十八磅炮。
  而在欧洲海军强国的战舰上,十八磅炮只是中等,二十四磅、三十六磅炮已装备不少。
  至于明军水师普遍装备的佛朗机,即便是千斤佛朗机炮,因为气密性的原因,也已被西夷战舰弃之不用。
  “红夷舟长约十五六丈,横广三四丈,名曰夹板,内有两至三层,皆置大铳外向。其大铳极犀利,人船当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长技有如此者……”
  听着沈有容的讲述,朱由校微微颌首。
  船长四五十米,宽十余米,火炮大概在三四十门,这应该差不多。但这不会是红毛夷的主力战舰,比如海上马车夫和后起之秀约翰牛。
  那些文官的描述太夸张,动不动就火炮一发,糜烂十余里,你当是后世的火箭炮哪!
  “我大明水师的最大战舰是哪种?”朱由校示意宫人上茶,趁着沈有容停顿的空当,开口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