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525部分在线阅读
所以,他购买了五千支燧发火枪,数十门火炮,准备在退役官兵的帮助下,至少要训练出三五千的武装。
这不仅是对付西班牙人有可能的报复,更是日后开拓基业的保障。颜思齐猜得没错,一个吕宋并不能让李旦感到满足。
当然,这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吕宋经营得稳固,他自然要向其它岛屿伸手。皇帝已经首肯了海外扩张,就会对其提供帮助。
李旦也有着明智的认识,凭吕宋的人口,及海军力量,离开母国的支持,或者背叛祖国自立,灭亡也是注定的事情。
除非国家衰弱,失去对海外的控制力。如果是这样,内地都可能遭到侵略,又何谈海外之地?
落后就要挨打,衰弱必然受欺,这是不变的真理。
要想保住海外领地,或者使本土不受侵略,只能从根本入手,使国家保持强盛。
尽管说盛衰循环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使其衰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致再从谷底爬起,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皇帝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自己在位的时候使大明的本土和海外领地达到全新的高度。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留出日后衰落所要付出的代价。
可以参照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衰弱,但还能保持在世界强国之中,尽管不是第一。
而且,占领的海外领地越多,对本土的保护越强。
凭大明的人口数量,以及大灾害后可预期的人口爆发,也不会象殖民者那样根基不稳,或者说只能一时掠夺统治,无法长期稳固的占领。
现在,大明帝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强,可实际的国土远没有达到与人口匹配的水平。
陆军应该已经是世界第一,海军也持续地发展壮大,没有理由不趁机去为大明子争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况且,皇帝还只是着眼于亚洲,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内,没有进军世界的打算。
而西夷,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抑或是刚在南亚有些根基的英国,在亚洲的实力都很弱。
最重要的是西夷离得远,且正在专注于非洲和美洲的财富,不可能向亚洲投入太多的人力的资源。
机会要抓住,否则,先手若失,就不知要付出多少倍的代价,才能再夺回来。
湄公省只是牛刀小试,更多的考虑是为渡过大灾害而经营的粮食基地。吕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领地,才是大明帝国迈出扩张步伐的序幕。
李旦和颜思齐的座船缓缓靠岸,远方的枪炮声已经响了起来,海军陆战队展开了与西班牙人的战斗。
据传,在“无敌舰队”被英国人击败,失去海上霸主地位之前,西班牙人在陆军和海军上的实力都很强,曾有过四千远征军占领大明沿海的计划。
当然,具体的计划大概是再从倭国和印度招募五六千士兵,作为补充兵力。并且,以福建全省为目标。
不管是真是假,西班牙人对于大明帝国的轻视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西班牙人与明国军队却并没有交锋过。他们对明国实力的评测,还处在几十年之前的水平。
所以,尽管西班牙人失去了海上霸主。但基于之前的错误判断,听到明军前来攻袭的消息,还是很有信心地开出了马尼拉城。
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进一步发展,西班牙方阵也进行了改革,被称之为改良西班牙方阵。
其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了长枪兵的份额而增加了火枪兵,大体上长枪兵占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枪兵则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在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靠的就是西班牙方阵战术。而此时,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还没能绽放出异彩。
只有五百多人的西班牙军队,摆出了令他们信心满满的方阵,在马尼拉城外十余里,迎战两支先后赶到的海军陆战队。
燧发枪加刺刀,这是领先西班牙人几十年的武器装备,却是西班牙人所并不知晓的差距。
没有长矛手,全部都是燧发枪加刺刀,还有四分之一数量的重火枪。但这还不是明军最犀利的武器,除了火箭外,米尼枪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相距两里多地,明军布成了三个方阵,一个大型的位于中间,两个小型的在两翼。
而在方阵之后,炮兵正紧张忙碌地安放火箭发射架,调整角度,准备对敌人进行密集轰击。
海军陆战队游击戚世光用望远镜瞭望着西班牙人的方阵,脸色严峻,却又嘴角微抿,似乎带着几分鄙夷。
对西班牙人的研究,从武学到海军,都是相当细致深入的。皇帝还特意交代过,西班牙方阵挺厉害,得认真对付。
正因为如此,米尼枪这种新式武器,才破例配发给了海军陆战队。只有两百支,据说却是火药兵器司一年的产量。
当然,经过实际演练,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们立刻瞪大了眼睛。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准度,这种被命名为天启六式的火枪,都远远超过了已经装备的燧发枪。
“有些胜之不武啊!”戚世光摇了摇头,下令方阵向前推进。
燧发枪已经比西班牙人的火绳枪先进了一代,天启六式又比燧发枪更加犀利,这仗啊,还没打,胜利就握在了手中。
第680章
线膛枪之威
没有火炮,只是装备火枪的步兵。
弗朗西斯科的信心又有所提高,下达了迎战的命令。
西班牙方阵,在欧洲也是赫赫有名,击败过很多强敌。进入亚洲更是战无不胜,仅仅只是两百多人的远征军,便轻易地击败了当地的土著军队。
对于明朝军队的印象,西班牙人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传教士的描述中。
他们认为明军还是中世纪的军队,只能凭借城池来战斗。连使用弓箭的野蛮的鞑靼人,明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击败的。
所以,当明军的两翼方阵开火射击时,弗朗西斯科发出了冷笑。
这个距离?足有三百多米,明军虽然也装备了火枪,看来却是一窍不通。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让弗朗西斯科及方阵的西班牙人大吃一惊。
一朵朵血花喷溅,西班牙人难以置信地一个个被击中倒地。而明军的两翼方阵在这个距离停下了脚步,一排接一排地轮换,火枪响个不停。
惨叫声就在弗朗西斯科的耳旁响起,一个同伴捂着胸口,鲜血在指缝间喷涌,颓然地倒在了地上。
腹部剧痛传来,弗朗西斯科垂下头,一个血洞出现在视线里,汩汩地向外流着血。
这,怎么可能?!
鲜血的奔流迅速带走了他的力气,他的思想和意志,他大睁着眼睛,无力地倒了下去。
米尼枪,嗯,现在是天启六式,尽管制造不易,成本高昂,但威力却令人瞠目。
在实弹射击的实验中,天启六式的杀伤距离可达七百米,三四百米之内还有着不错的命中精度。
这就是线膛枪的威力,且到目前,天启六式还要改进的余地,威力也有提升的空间。
戚世光眯了下眼睛,对于天启六式的犀利,他比较了解,但在战场上体现,还是足够震撼。
如果军队能够全部换装,岂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样的威力,就是没有火炮,也影响不大。
火枪,哪怕是燧发枪,有效射程也是在百米左右,且精准度不能保证。天启六式一出,威力增加了数倍有余,面对老式火枪,具有碾压式的优势。
一排排的西班牙人被击倒,明军方阵不动如山,向着敌人倾泻着子弹。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敌人毫无招架之力。
终于,西班牙人崩溃了,伤亡过半的战阵在恐惧中分崩离析,什么纪律,什么严谨,在死亡面前,都化成了泡影。
尖叫、惨嚎,西班牙人扔下同伴,转身向着马尼拉城逃跑,连头都不敢回一下。在他们心里,明军已经成了妖魔怪兽,完全不是人力能够抵挡的。
明军方阵开始移动,枪声不断,从背后射杀着敌人,毫不留情。
行动之前,明军将士都接受了教育,知道西班牙人欠下的血债。愤恨报仇的心理,再加上皇帝的密旨,明军已经不会留俘虏。
当然,如果马尼拉城的西班牙人投降,老人、妇女和儿童将被留下,等待西班牙出赎金赎回。
至于西班牙人的士兵和壮年男子,他们将为自己犯下的罪行,遭到斩首处决的惩罚。
前面已经说过,皇帝不仅是要血债血偿,更要让所有的西夷知道大明帝国的原则,为将来大明子民不再有吕宋的遭遇。
两百装备天启六式的明军以前进射击的队形,追杀着西班牙人,从背后将他们一个个打倒。
从三百米一直到八百米,射击就没停止过。自有军官在观察着射击的效果,评估着天启六式的射程、精准、威力等方面的数据。
显然,在皇帝看来,天启六式作为线膛枪,可以减轻枪枝总重量,口径也可以缩小,子弹减轻,更便于士兵携带,威力还不会下降太大。
要知道,天启六式的全枪重达九斤,口径18毫米,每发子弹重33克。这与后世的枪械,相差不小。
皇帝也是基于他的记忆,希望天启六式会是后世的样子。当然,他没有独断专行,解决的方案交给了军方。
只要军队觉得好,那他也不必强求。历史发展规律,总要适应当时的情况,过于超越,也未必是好事。
就象这线膛枪,皇帝并不打算很快就装备部队。哪怕是拉膛线的机器改进完成,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具备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能力。
燧发枪加刺刀,再加野战炮、火箭,已经令明军领先世界其他军队,堂堂阵站不惧任何对手。
等上三五十年,别的国家的军队也装备上燧发枪和刺刀,拉近了与明军在武器上的差距,再配发线膛枪,照样打他们个稀哩哗啦,还能领先他们数十年。
只要在军力上能够保持几十年的优势,皇帝的战略布局便能够完成。再凭大明爆发的人口,扩张的战略要地,谁还能轻易击败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