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536

  随着大灾害的蔓延加重,移民工作也在有序地持续进行。
  山东、北直隶、河南等省,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灾害,可无地少地的百姓,还是被优惠的政策所吸引,前往辽东安家落户。
  人口的迁移,也使明军的北上推进更有基础,跨过松花江,明军水陆并进,向北再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唐时的渤海国,应该是吧?”纳拉忠明放缓马速,向着身旁的汉人幕僚请教道:“听说,在历史上还挺有名的。”
  幕僚呵呵一笑,说道:“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现在我军已在其国,还有六七十里就是其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了。”
  轻轻摇了摇头,幕僚很是感慨,说道:“渤海国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纳拉忠明嘿然一笑,说道:“盛而衰,衰而亡,不算奇怪。”
  渤海国最盛时,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龙兴江)与新罗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带,与北黑水靺鞨相接,东临日本海,西至内蒙古的白城、大安附近,接壤契丹,“兵数十万”,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可惜,渤海国故地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渤海文明也遭遇毁灭性的的浩劫;其遗民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融入了女真、朝鲜、蒙古、汉民族当中。
  幕僚讲渤海国的历史兴衰,纳拉忠明听得津津有味,四下眺望,却是荒野成片,哪里还有什么“海东盛国”的一丝景象?
  “大人。”哨探飞马回来报告,“又有一群人从山中跑出投降。”
  由于纳拉忠明的缘故,建虏这个称呼尽量不在他面前说出。当然,他也不在乎。因为他早就不认为自己是建州的蛮夷,而是大明的臣子。
  纳拉忠明点了点头,说道:“要仔细盘查,莫要让那几个家伙漏网。”
  那几个家伙,自然是皇帝钦定的“汉奸”。范文程、罗锦绣、李永芳等等,是绝对不宽恕,活的要解到京城凌迟,死的也要见到人头或尸体。
  越往北进,投降的人越多。有满人,有蒙古人,也有汉人。
  几年过去,在严酷的环境摧磨下,他们都快变成了野人。特别是衣服,已经糟得一扯就成布条,只能是用毛皮遮身。
  不能养桑蚕,不能种棉花,败退时携带的物资也不是很多。坐吃山空,出现这样的景象,一点都不奇怪。
  纳拉忠明轻轻掸了下笔挺的毛呢军装,一点灰尘飘落。开春乍暖还寒,穿着正合适。
  前行了一段距离,纳拉忠明便看到路旁的草地上,被士兵围拢的一群人。
  毛发蓬乱、兽皮裹身,脸上黑瘦黑瘦,扔在旁边的一堆武器简陋之极。
  可怜的!纳拉忠明摇了摇头,有些怀念自己在吉林府城的家了。
  三进的大宅院,冬天火炕火墙烧得只穿中衣,夏天买冰块、下人打扇,吃喝更是天天换样儿,活得舒坦。
  “建虏残余还要负隅顽抗?”纳拉忠明冷笑起来,心中却盼着早点结束,立了这功劳,便能回家继续享受。
  幕僚摇头道:“估计还是没死心。代善一死,也没个威信资历年龄足够的拿主意,乱哄哄的瞎吵。”
  从南逃的降人口中,得到了很多的情报。代善去年得病死了,多尔衮等人面对困境,却是纷争不断,没有统一的意见。
  气候越来越冷,连续几年的歉收、绝收,使得建虏残余连种子都没有了。靠着渔猎,哪里能养那么多的人?
  跟着建虏的汉人,是最先断粮的,差不多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大难临头各自飞,建虏都顾不上本族人了,哪还管投靠他们的汉人?
  什么识文断字,什么满腹韬略文章,落到这步田地的汉奸们,还不如汉人阿哈的生存能力强呢!
  死的死,南逃的南逃,从汉人开始,再到蒙古人,最后则是满人。
  突然,一阵喧嚣声响起,纳拉忠明皱起眉头,停马张望。
  是那群投降的人,士兵从其中拖扯出两个人,绳捆索绑。
  哦,抓到大鱼啦?
  纳拉忠明眼睛一亮,赶忙催马过去。
  “大人,抓住两个汉奸。”一个满族小旗上前禀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叫什么名字?”纳拉忠明急切地问道。
  “回大人,一个是宁完我,一个是马国柱。”满族小旗得意地说道:“想从某的眼皮底下逃脱,做梦。扒了皮,我认得他骨头。”
  纳拉忠明哈哈大笑,说道:“干得好,有赏。”
  宁完我,原是明末辽阳的边民,主动投奔建虏。老奴在世时,宁完我与其他汉奸一样,难以得到重用,只是个笔帖式。
  可历史没有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宁完我还没等为皇太极出谋划策,建虏已经一败涂地,狼狈北逃。
  马国柱也是汉奸一枚,但却不甚出名。据说,是宁完我介绍的,可谓蛇鼠一窝。
  在皇帝钦定的名单中,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排在前三,可见皇帝的痛恨。
  纳拉忠明心中欢喜,抓到一条大鱼啊,能让万岁龙颜大悦,这功劳立得轻松。
  在他心里,是希望回京任职的。据传,皇帝也有这样的意思,在朝堂上多任命一些少数民族官员。
  京城的繁华,纳拉忠明见识过,并念念不忘。
  相比于吉林府,那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京官,那也是尊贵的身份。
  嗯,有了这功劳,冷僧机那家伙应该争不过自己了吧?
  
第677章
汉奸的穷途末路
  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建虏残余是一点也不过分。
  退入极北之地时,还想得挺好,在苦寒环境中锻炼,重拾女真人的悍勇。
  自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算是最好的选择。否则,早几年就已经被明军所消灭荡平了。
  可代善、多尔衮等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小冰河期灾害的加剧,使他们的梦想彻底粉碎。
  越来越寒冷的天气,被大幅缩短的种植期,使原本的耕种渔猎结合的生活方式变得几乎不可能。
  传统的作物或是绝收,歉收都是好的,连种子都多半收不回来。几年下来,携带的粮食早已消耗殆尽。
  靠渔猎嘛,养少数人还可以,就象鄂伦春、赫哲族等等。可建虏残余足有几十万,生存已极为艰难,又谈什么卧薪尝胆、重新复起?
  从集中到分散,到逐渐分散到更加广阔的区域,这是必然的生存模式。也是不能农耕的民族,所采取的相同的办法。
  种十亩地,可以养活一家人;在一大片地区打渔狩猎,却勉强够一家人温饱,还要看运气是好是坏。
  城镇居住是不可能了,人口太集中,无法供养;散居的小部落模式,成为不得不采取的选择。
  也就是说,建虏残余在几年内已经分散到了原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北部的广阔地区。
  面对明军的步步推进,即便是想集中起来抵挡作战,也是难以做到。而继承汗王之位的多尔衮,手下能召集的人马,也不过三五千之众。
  春天的阳光,乍暖还寒,可还是给苦苦挣扎的建虏残余带来了些许的生机。
  大雪封山、衣食艰难,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他们又熬过了一个冬季,活下去的希望大了起来。
  范文程拄着木棍,裹着兽皮,瘸拐着走出了地窨子。阳光洒在身上,他眯起眼睛仰头看着晴朗的天空。
  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总算是见到春天了。范文程挠了挠乱篷篷如草窝的头发,转头冲着地窨子喊道:“老马,出来晒太阳啦!”
  时间不大,如同乞丐的马国柱走了出来。四下看了看,就在墙边的木墩子上坐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翻开衣领捉着虮子。
  两个汉奸同病相怜,建虏自己都顾不全族人,哪还管他们的死活。在这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他们那满肚子学问也屁用没有。
  要是能种出粮食,或者多打些猎物,或许还会高看他们一眼。形同乞丐的依附,已经令建虏烦不胜烦。
  代善死后,汉奸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只好四下分散,各谋生路。
  范文同伴着体格好,开始还能同人一起合伙进山打猎,下河捕鱼。可在一次争抢猎物的过程中,被打折了腿,就只能自己苦巴巴地活着了。
  老婆早跑了,不知是跟了谁,只要有口吃的,管他丑俊,管他有没有学问。
  马国柱也是混得很惨,好在识得些药材,还能勉强给人看个头痛脑热,半饥不饱地活着。
  这两个汉奸凑到了一起,总也是个伴儿。身强体壮的不要他们,也只能互相照拂着,有一天没一天地苟着。
  “老范,甭去瞅了。”马国柱看范文程瘸着腿要往山林里走,不耐烦地说道:“光下套子,没有诱饵,能打着什么?”
  范文程停下脚步,摇了摇头,苦笑着走了回来,在马国柱旁边坐下。
  “等太阳升高了,去挖点野菜对付吧!”马国柱嘎吧一声用指甲盖挤死了虮子,叹了口气,说道:“听说明军已经过了松花江?”
  范文程点了点头,说道:“那是去年的事情了,明军过了松花江也没深入,建了几个据点。”
  马国柱皱着眉头说道:“哪来的那么钱粮物资,能支撑军队一直往北推进。奴儿干都司是怎么放弃的,难道现在不比那时更困难?”
  更困难指的是环境,气候更冷,种植更难,不能就地取食,就只能从后面运输供应。
  何况,明军不是小部队,连建虏都不敢轻易去碰,只能远远地进行侦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