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536

  但这并不能让他满足,让他停步不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知道华夏最屈辱的时代,那种丧权辱国、战乱流离的椎心的痛。
  不管后代是不是败家子,朱由校都要尽其所能,为大明多攒下些家底。当然,更重要的是重新铸造大明人的精神。
  只有开拓进取、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是支撑大明长盛不衰的根本。而把国策尽量固化,让大明各阶层都尝到好处,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比如侵略扩张,比如移民垦殖,比如崇尚科学,比如重视工商……
  目前在朝堂上几乎没有反对声音,实实在在的好处摆在那呢!
  你要敢说“与民争利”,要减轻商税,那你去想办法养军赈灾。加重农税,大灾之年你敢提这建议,难道要官逼民反?
  何况,现在的商贾已经基本上与官员分割,人家不用四下打点,好好做生意赚钱,也不用花钱找什么代言人。
  至于什么“穷兵黠武”的陈词滥调,在战争收获的数字面前,根本不值一驳。
  不管以前怎么腹诽皇帝的政策,可到了现在,不说佩服,也没有了反对的理由。事实证明,皇帝的高瞻远瞩,不是你们这帮人能够理解的。
  所以,皇帝的威信除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有就是不断被证明正确的实践和结果。
  正因为如此,皇帝现在要做得还很多,可却不必太过劳累,自有下面的臣子贯彻他的意旨,把大明一步步推向高峰。
  其实,对于臣子们来说,皇帝固然有狠辣的一面,但总体来说,却还不是暴君。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你好好工作,不贪不渎,前程依然是美好的。
  而皇帝也有分寸,并没有在思想意识领域进行大的动作。
  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哪是那么容易改变?要改变,比现在政治军事上的改革,要艰难许多,用地震形容也不为过。
  潜移默化,皇帝比较喜欢用这种方式,从基础教育着手,在文化舆论上引导,用它二三十年的时间,打造出适应这个世界的新的思想体系。
  务实,便是皇帝提倡的,不仅是对内,对外也是一样。
  什么国泰民安,什么太平盛世,远不如老百姓吃饱穿暖更让皇帝高兴;
  什么天朝上国,什么万国来朝,不如军队纵横,实实在在地占领,并纳入大明疆域更让皇帝龙颜大悦。
  ……
  松花江水翻滚着,升起朦胧的水雾,凝华成小冰晶,挂在岸边的树上,形成了名为雾淞的奇观。
  “大人,隆冬时节,下游一般也不结冰。”一个满人向导谦恭地向张盘作着介绍,“但再往北,就是江面冰封了。”
  张盘微微颌首,兜转马头,沿着松花江岸边继续观察巡视。
  这里是后世的松原,位于松花江干流南岸,现在还没有名字,只能称之为古扶余国(都城长春)的地方。
  明年在这里筑城,后年便能推进到上京吧,张盘看着岸边的雾淞奇景,盘算着向北推进的计划。
  “这里江河纵横,泡沼众多,耕种畜牧皆可。”张盘扬鞭一指,说道:“尽管气候寒冷,却也能够垦殖发展。”
  满人向导连连点头,说道:“大人所见极是。要是按以前的耕种,稻子麦子多半是歉收或颗粒无收。但咱们有抗寒作物,黑麦土豆这两种便足够了。”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再加上青蓄,牧放牛羊的话,也差不多。”
  “湖沼众多,便发展渔业。”张盘笑了笑,说道:“你们那边好好做工作,迁来此地定居的话,朝廷政策还是相当优惠的。”
  向导陪着笑脸保证道:“冷僧机大人已经动员了五百户,作为明年开春的第一批移民。”
  张盘微笑颌首,说道:“明年开春,军队也会开上来,帮助他们屯垦耕种、设村建房。”
  冷僧机已经成为与纳拉忠明并列的满人大臣,凭他的狡滑和媚上,皇帝甚是看好。
  吉林府不断扩大,再发展一两年,极有可能升级为省。到时候,冷僧机至少会是巡抚以下,甚于会入京作官,以满人的身份与宰桑布和并列。
  而纳拉忠明则在军队中发展不错,已是副将之职,率领一支满汉混编的骑兵部队,驻扎在敦化、延吉、珲春一带。
  战争已经过去了快三年,满人从惶恐到安居,从被仇恨的目光注视,到渐渐平息。
  皇帝以满人治满人的策略比较成功,冷僧机、纳拉忠明等人出了大力。安抚部众,镇压不轨,该怀柔的怀柔,该震慑的震慑,保证了辽东的安定。
  与对待蒙古诸部的王公一样,皇帝对这些忠心卖命的满人也不吝封官赏赐。
  就连逃进辽东的朝鲜人,皇帝也优容对待,将他们变成大明子民,变成开发东北的一分子。
  治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
  尽管皇帝制定了众多的规矩,什么学汉字说汉语,分屯居住,入籍考核、宣誓等等,但对于这些人来说,能够被接纳,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第655章
北来的逃人
  将满人或朝鲜人分散设村屯安置,每村不超百户,正是皇帝对于民族政策的试点。
  推举村镇长,村镇必须有教书先生,全部由县府考核管理,打破皇权不下乡的老传统。
  辽东重建,可不光是城镇道路的建造修筑,整个政务管理系统都与内地不大相同,可以称为皇帝的试验。
  尽管这试验在表面上看来影响并不大,可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在尽量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地改变,并不断地完善。
  比如这五百户满人,将分为五个村屯,在松原地区安家落户;而一千户汉人移民,三百户朝鲜归化人,也将在明年迁徙至此,保持该地区人口上的平衡。
  区别对待是肯定有的,汉人可以申领火枪,满人和朝鲜归化人则没有这个待遇。皇帝对归化人设了时限,五年之后才会享有此政策。
  这个时限被称为考察期,对于归化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不便。但只有过了考察期,你才能算是大明真正的子民。
  身份上的升级,权利上的一致,在归化人心里,代表着被承认和认同,也甩掉了归化人的称呼。
  “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口啊!”张盘迎着冷冽的寒风,望向北方,眯起了眼睛。
  皇帝的宏图壮志可不仅限于吉林府,甚至不限于奴儿干都司。向北,向北,再向北,直到把北极熊抓进动物园。
  而且,皇帝要的不是军队打个晃,立个碑啥的,而是要稳固的占领,要的是经营垦殖。
  这就需要人口去填充,需要大量的人口作为稳固占领的基础,并为下一阶段的北进提供粮草物资。
  从平辽之后,辽民返乡,移民入辽,朝廷一直没有间断地向辽东输送人口。
  可即便如此,辽东的开发,新疆土的拓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使人口成为最宝贵最受欢迎的财富。
  几骑从远方奔来,来到近前下马施礼,“大人。又抓捕了一批逃人,正在审讯。”
  张盘点了点头,说道:“走,带本将去看看。”
  所谓的逃人,可不是从辽东占领区往外逃的,而是从北面逃回来的。其中有汉人,有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苦寒环境中活得太艰难,跑到投降的。
  北面建奴残存的情报,多从这些逃人口中获取,张盘可一直没忘,把建奴完全消灭,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从最近的情报来看,或者从越来越多的逃人南返就能看出,建奴残余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气候的寒冷,使得传统种植已不适合辽东的土地。歉收还是好的,生长期短,颗粒无收也不鲜见。
  建奴残余所在的北方更冷,种植更困难。他们可没有土豆、黑麦、玉米等耐寒抗旱的作物,光靠渔猎嘛,离野人也差不了太多。
  而且,没有棉花,没有桑蚕,穿衣都成问题。总不能一年四季披着兽皮,穿着毛毡吧?
  通过这些口供,张盘已经有了判断。都不用打,再过三五年,建奴残余将退化成山中的野人。或是分崩离析,自取灭亡。
  同样的道理,蒙古诸部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过。而历史规律就是游牧民族遭灾,多半会南下劫掠,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皇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要一举解决千百年来的游牧民族之害。
  不光是张盘,很多将领都想到了。经历过平辽之战的精兵强将,不断被分到九边重镇,军队的数量不减反增,就很清楚地知道皇帝在做着准备。
  时间不大,张盘便来到了明军的临时营地。
  营地外,或蹲或坐,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被士兵围拢着看管。不时有人被带出去,在营地内接受审问。
  “兵爷,给口热水喝吧!”一个肮脏的女人向着士兵哀求道:“孩子冻得受不了了。”
  士兵看了看女人抱着的小女孩,脸上乌七吗黑的,只有微微睁开的眼睛还有点亮光。
  “给他们生堆火,烧点水。”张盘勒停战马,沉声吩咐道。
  对于逃人,朝廷的政策是比较宽大的,就象建奴残余要投降,皇帝也会接受。
  但有一点,皇帝已经下了密旨,象范文程、罗锦绣这样的汉奸,绝不宽恕,要解京处死。
  所以,对于逃人的甄选也是比较严格。明军中就专门有一些原来的汉兵,甚至是满人,帮助辨认汉奸,以免他们漏网。
  张盘纵马入营,身后是感恩戴德的话语,以及跪倒磕头。
  “将军。”审讯的军官见张盘大步走来,赶忙起身施礼。
  张盘点了点头,开口问道:“可问出什么有用的口供?”
  军官嘿然一笑,说道:“还和以前一样,建虏的日子越发难过。卑职看来,他们快是要人吃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