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0/536

  当皇帝看到大明确实在蒸蒸日上,大灾中的百姓,依然能吃上饭,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撩开车窗的帘布,皇帝看着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的商铺,微微抿起了嘴角。
  千秋节,自己的生日。规格比往年要高,便也不算铺张浪费,还是从内帑中拔的钱。
  很多商家都是自发自费地装饰,与后世一样,每逢节假日,都是生意兴隆的时候。抓住机会搞促销,又能多赚不少,彩绸彩灯的花费根本不算什么。
  扳着手指头算算,与后世相比,大明的法定假日还是太少了。
  皇帝思索着,觉得很有必要再增加几个。比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臣子和百姓也松缓一下,还能拉动经济。
  嗯,很多商铺的窗户都装上了玻璃,很多彩灯也是玻璃所制,这就是改变。
  以小见大,皇帝还注意到街道的整洁,垃圾箱的布放,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马车经过午门,皇帝看到了正在搭建的戏台。
  皇帝掏的钱,请的歌舞团和戏班,搭建了三个戏台,请老百姓免费欣赏。京城还有商家请的小戏班,为促销而免费演出。
  太平盛世?!
  皇帝不这样认为,但对于老百姓来说,确是最能安定人心。
  “皇爷——”马车停下,王体乾殷勤地拉开车门,伸出胳膊。
  皇帝点了点头,扶了一下,下了马车,已经是乾清宫。
  皇宫内的道路进行了整修,能够通行马车。皇帝实在不喜欢坐步辇,也不喜欢坐轿子。
  新式马车推出后,皇帝先后赏赐了几位重臣,并在报纸上批评了“文官坐轿”的传统。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皇帝既然不喜欢,那就别坐了。舒服事小,升官事大。马车由此成为官员乘坐的首选,买不起就骑马,也不丢人。
  关键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和官员,一直不为皇帝所喜。犯不着为了这点小事,让皇帝心中芥蒂,影响日后的升迁。
  “皇爷。”等候多时的老魏上前跪倒叩头,“奴婢叩见皇爷。”
  皇帝点了点头,和熙地说道:“起来吧!”
  老魏叩头已毕,起身跟在皇帝身后,进了大殿。
  皇帝在御座中坐下,摆手令宫人给老魏也搬了个座。虽然不算稀奇,可老魏每次都诚惶诚恐、感恩戴德的样子,让皇帝心里舒服。
  老魏呈上汇报的文件,便小心翼翼地坐在绣墩上,连小半个屁股都没落实,连皇帝都佩服他能坐得稳当。
  皇帝简单地翻阅了一下,把文件放在御案上,垂下眼帘,沉思起来。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有多个都城,象西周的镐京、洛邑;东汉的洛阳、长安(西京祭祖);隋朝的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等等。
  而明朝有北京(北平府)、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也并不是首创,算不上什么。
  但其他王朝的陪都大多是象征意义,或者祭祀祖先。可明朝的南京是有一整套中央行政机构的。
  而且,南京是清闲衙门,一般是党争失败或是边缘化的官员贬谪之所,平时也就管管南直隶一省的事务。
  于是,京师的官员们工作不少,忙得够呛。而南京六部的官员们则该喝茶喝茶,该翘班翘班。
  就是这样的情况,让皇帝产生疑问,南京的行政机构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些优哉悠哉的官员,白领俸禄,要不要裁撤。
  有这样的想法,皇帝并没有马上显露出来。而是让东厂暗中调查,掌握详细的资料。
  因为废除两京一都制,又涉及到了祖制,皇帝要相对谨慎一些。
  南京是太祖所设的都城,不便废除;北京是成祖迁都,加强北方的军事约束;而祖先陵寝在凤阳,又有祭祀之类的需求。
  当然,皇帝钦派的南京镇守太监方正化,掌握着新编练的南京卫戍部队,只要圣旨一下,也没人敢闹事,也闹不起来。
  只不过,皇帝觉得能稳当地解决,就不必太过粗暴强硬。
  南京那帮退居二线、等着退仕养老的官员,一概裁撤也不好看,总要给他们个机会,看能不能使用。
  陪都的名义可以保留,祭祀啥的用得着。这样,应该能够减少阻力和非议了。
  皇帝心中作了决定,准备把这件事情交给内阁和六部处理。也不用什么暗戳戮地搞,来个绩效考核,来个机构合并,也就差不多能解决了。
  “魏伴,做得很好。”皇帝思索已毕,面露笑容,说道:“方正化也不错,都应嘉奖。”
  老魏赶忙躬身谦逊道:“奴婢犬马之劳,能得皇爷赞赏,实在惶恐。”
  皇帝微笑颌首,表露赞赏,缓缓说道:“东厂发展得很好,眼线密布,使朕耳聪目明,各地情形,皆能了解,不受蒙蔽,亦是魏伴之功。”
  抬手制止了老魏的继续谦逊,皇帝面色变得严肃,老魏是知机的,赶忙起身恭立,听候吩咐。
  
第626章
就藩海外
  镇抚司和东厂,是皇帝掌握的两大杀器。
  当然,在史书中提到,往往都是负面的评价。
  因为文官与太监如同天敌,动不动就阉人、阉党,仿佛太监有权就是皇帝昏庸,阉人权大便是朝政混乱。
  但历史上阉人乱政的情况很少,反倒是官员党争误国的比比皆是。
  况且,皇帝重用太监,一方面是信任;一方面是消息灵通,不被蒙蔽;另一方面则是压制官员,成为皇帝在幕后指挥的工具。
  朱由校也用太监,也用镇抚司,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随着朝局的变化,侧重点也不断改变。
  开始的时候,皇帝对于朝堂官员失望之极,利用镇抚司和东厂,狠狠地收拾了一批贪官污吏,以及党争误国之徒。
  即便如此,东厂的诏狱也转至镇抚司,抓捕和审讯也分开两处。
  等到朝局改变,都察院换上皇帝信任的铁面官员,镇抚司的主要职能便转向对外的情报侦察和搜集,东厂则负责内部的监视。
  现在,内阁和六部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能员干吏,东厂的权力进一步压缩,抓捕权限也有了制约。
  总而言之,镇抚司和东厂的性质,越来越象是皇帝的耳目,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快速而准确地反映。
  而司法权,基本上归于都察院、刑部等有关法司。
  对此,官员们是赞成并支持的。皇帝呢,则是向法治迈进一步,那也是他心中的目标。
  可要废除镇抚司和东厂,皇帝肯定是不同意的。互相监督,就需要多个部门,不能一家独大。
  现在朝堂清明,官员实心工作。但时间长了,保不准又犯老毛病,使大明又走上老路。
  镇抚司和东厂存在,皇帝手中就始终握着刀,能够震慑着文官集体。
  对于东厂权力的收缩,老魏倒无所谓,还松了一口气。位高权重,又是太监,历史上有几个好下场的。
  皇帝的信任还在,这才是最重要的。身为阉人,能安生养老,能得善终,已经是皇恩浩荡。
  魏公公也老了,历史上,现在的他已经是落魄凄惨,或者是已经上吊自杀。
  尽管他不知道这些,可也不妨碍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判断。
  皇帝越是重用你,越是给你权力,日后被推出来砍头当替罪羊的可能性越大。历朝历代,并不鲜见。
  对,皇帝提到了方正化,显然有看重之意。自己已经老了,还能干几年?日后多说几句好话,也算结个善缘。
  老魏心里想着,恭谨地听着皇爷吩咐差使,不外乎是大灾期间,要提防歹人造谣生事、立教作乱,还有对地方官员的贪腐也不能放松。
  “几位藩王都到了出京就藩的年纪。”皇帝突然话锋一转,说到的事情让老魏立刻精神起来,耳朵竖起,生怕漏掉一个字。
  近年来,皇帝对于宗藩的打压有目共睹,信王、桂王等藩王也留在京中,根本没有放出就藩的意思。
  可现在,皇帝突然提起此事,难道思路有所改变?
  而对于藩王的监视,确实也属于东厂的职能范围,老魏认真听着,心中还盘算着哪些人比较可靠,能派去监视藩王。
  皇帝轻抚着额头,显然也有些发愁。出京就藩是个大花费,可留在京城坐吃等死,看着也心烦。
  让他们去宗学学习,再给他们安排差事。可看起来,他们还不是那块料。
  好歹都姓朱,其中还有皇帝的叔叔辈,也不能真当“猪”给杀了。
  大灾害持续时间那么长,特别是北方尤其严重,留这些造粪机器在京城,得浪费多少粮食?那可都是从海外从南方,千里迢迢运来的。
  在大灾害临近时,皇帝曾经设想过最糟糕的局面,甚至有迁都南京,带着老婆孩子和群臣家眷,咱们都到南方吃饭去。
  这可不是瞎想,历史上皇帝带着群臣离京就食,在隋朝和唐朝都发生过。
  既然有先例,皇帝觉得也不算丢人。当然,经过一年的抗灾,皇帝信心大增,已经这个想法抛到九天云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0/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