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536

  缅人、越人,还有其他的种族,都可以如此处理。没有大屠杀,而是给他们一条生路,已经是足够仁慈。
  王三善召集众将,把皇帝的密旨进行了传达。当然,不能说是皇帝的意思,而要改成朝廷的新策。
  无疑,军队对这样的策略是欢迎的。与战利品的分配一样,更能够激励士气。
  战争债券不用细说,对己军的实力有信心,对战争的胜利没有疑问,手里又有钱,那就买呗!
  人口买卖就更好了,抓了多少人,就给多少钱。也不用在战场上抓俘虏,平民百姓抓起来还费劲吗?
  当然,也不能乱抓,把占领区的平民全部卖掉,湄公省和婆罗洲短期内也没有那么大的承载能力。
  所以,这也要有规定,有细则,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
  首先是战俘,这是潜在的反抗力量,最有可能对占领区的稳固造成威胁;其次是精壮,干活儿是把好手,可拿起刀枪,很快也能成为战士。
  占领区需要人口吗?答案是肯定的。可填充占领区的将是滇省各土司的人,以及数量众多的汉家百姓。
  人口由北向南迁徙移动,是长期的国策之一。甘陕向川,川、桂向滇,滇省向外。
  总的原则很简单,减少大灾害最严重的北方人口数量,使得抗灾赈灾的难度降低。
  尽管北方数省的人口数量有所减少,可武器装备的升级改进,使得明军战力不降反升。
  如果不是北方草原太过广阔,后勤问题难以解决,皇帝认为有五万精骑,就足以扫荡草原,战无不胜。
  而大明现在的精骑,如果算上归顺的蒙古诸部,十几万都是少的。
  只不过,现在征服北方草原,时机不对。占的越多,消耗越大,大灾害的影响令人生畏。
  当然,大灾害也给明朝不战而胜提供了良机。气候的寒冷,草场的南移,游牧民族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对明朝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
  打又打不过,抢又抢不着,再有林丹汗这个自大的家伙要重复成吉思汗的辉煌,蒙古诸部要么被吞并,要么就只能归顺明国。
  显然,蒙古诸部过着土皇帝般的生活,宁做鸡头,不做牛尾,对于林丹汗的梦想,没有几个真正支持。
  可尽管如此,明国在北方的推进依然在有序进行,修路、筑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是明军实施稳固占领的不变原则。
  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
  大宁卫管辖今河北高官城以北,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北等地。第二年改为北平行都司。
  永乐元年,大宁都司治所内迁保定府。从此,明朝经营十二年的大宁都司被弃守,所领卫所有的废除,有的迁移到长城以南,再也未曾恢复。
  明成祖也知道大宁的重要性,在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时曾说:“今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但他还是觉得撤漠南诸卫,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一劳永逸。等到明军消灭岭北行省的残元势力,继承确定元朝的北方边界后,再设置卫所,才是正确的步骤。
  等到明成祖突然死在了北伐的路上,也就再没有哪个帝王有那个雄才大略,有那个气魄,恢复漠南诸卫了。
  通辽,朝廷新定的地名,原属兀良哈三卫,归大宁都司管辖。一座夯土构筑的城池已经拔地而起,成为明国重建大宁卫的开端。
  在通辽东面,便是“鸡鸣闻三省”的双辽,与四平、吉林等地,北控辽河上游,东控大凌河流域,形成了明国新的北部防线。
  通辽北是西辽河,向南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广宁后屯卫(今彰武),沈阳;向西则是赤峰,已经接近了察哈尔部的地区。
  通辽城占地不小,但城墙不高,只有三米左右。可依托城外的壕沟,以及明军的犀利火器,将成为攻城者的噩梦。
  城内房屋不算多,但整齐排列,街道笔直,军营与民房南北分建,泾渭分明。
  想住在城内可不容易,除了明军官兵,再就是军队眷属,还有就是经过沈阳而来的商队。
  城外五里,则是商贸区,没有城墙,两排棚户,夹着一条宽阔的土路。
  自归顺明国,这里的蒙古诸部便能享受到商贸的方便。商贸区里有常驻的汉商,商品多种多样,用牛羊马匹等牲畜皆可换取。
  银币也在逐渐普及,蒙古诸部的贵族,以及普通牧民,越来越习惯于把散碎的金银兑换成银币铜钱来使用,这比远道赶着牛羊要方便许多。
  孔有德带兵巡视归来,照例又在商贸区走了一遭。
  “大将军。”
  “见过大将军。”
  “大将军好。”
  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都躬身施礼。
  在还是军官的通辽,他就是最大的官儿。政务方面,也是他手下的参谋、文员管理,并向他汇报。
  孔有德矜持地颌首以应,威严的目光扫视着店铺和行人。他很享受大将军这个称呼,尽管他现在还名不符实。
  “大将军,刚到的雪茄,要不要来两盒?”一个商铺老板似乎和孔有德很熟,笑着迎出店门,手里捧着两个木盒。
  孔有德咧开大嘴哈哈笑了起来,说道:“还是老吴懂事,本将军就好这个。”
  说着,他示意身后的亲兵接过木盒,说道:“老规矩,烟钱送到城中的铺子。”
  城中的商铺才是总店,这里的只是分店而已。毕竟,住在城里安全可靠,房子又结实又暖和。
  “好嘞!”吴姓老板痛快地答应着,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拱手道:“小人想纳房妾室,入城居住的文书,还要大将军行个方便。”
  孔有德上下打量了下吴老板,调侃道:“又纳妾呀,可别伤了身子骨。至于文书,正常报备,审核通过便可,用不了几天工夫。”
  
第609章
对林丹汗的周密布置
  内喀尔喀等蒙古诸部归顺后,朝廷为了表示一视同仁,并不禁汉蒙通婚,军人也没有限制。
  作为军属,自然是可以住在城中,并享受诸项优惠待遇。而象吴老板这样纳妾的,经过报备和审核,也能得到常住证。
  孔有德初率三千精骑来到通辽,征发蒙古诸部的人力,夯筑城池,并在西辽河冲积平原屯垦耕种。
  而从辽东到通辽的道路,在归顺的蒙古诸部的努力下,也修建完成。沿途驿站畅通,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物资运输,都足以支撑孔有德所部常驻通辽。
  随后是辽东迁来的五百户汉人,以及军中眷属,充实了通辽城。人气的旺盛,商贸的繁荣,使得通辽蒸蒸日止,两年多的工夫,已显出都市的气象。
  孔有德手下的人马也扩充至五千,有两千是归化蒙古骑兵,不再属于蒙古贵族,也不属于札萨克,而是与明军一样。
  如果征召蒙古诸部的人马,骑兵就能过万。再加上辽东明军,以及东面的吉林府的兵力,抵挡察哈尔部东侵,已是绰绰有余,甚至是占据绝对优势。
  现在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以兵力多寡来判断实力,只要不是相差悬殊,明军的武器装备便能起到决定的作用。
  至少,孔有德对于遏制察哈尔部东扩有着信心。信心的基石,则是他手下的五千飞骑兵。
  以骑兵墙横推,建奴都不是对手,何况察哈尔部的人马?
  巡视完商贸区,孔有德带着骑兵返回城内,直接进入了兵营。刚在屋内坐下,拿出盒内的雪茄,参谋官便来汇报工作。
  “将军回来了。”参谋官敬礼已毕,把一撂文件放在案上。
  孔有德咧了咧嘴,说道:“才出去十几天,就这么多公务?你拣重要的念说念说,不重要的你和老张看着办。”
  “也好。”参谋官从上面拿过三份文件,翻开念了起来。
  “凡出放土地,不论公有私有,一律应由扎萨克行文该管地方行政长官报经朝廷核准,照例由政府出放,否则以私放论;凡私放荒地,按情节轻重,酌量惩处:一、降爵、二、罚俸、三、罚牲;私放荒地仍撤归官府另行处分,并追缴荒价……”
  “如拟开放土地系蒙、满游牧地段,由该扎萨克呈请朝廷核准开办,同时亦须呈该地方长官备案;凡放荒之处须责成附近官府办理,所收荒价半归国家,半归札萨克,由放荒县署和荒务局征收,分解分交;所收大小租应解国库若干,应分给该盟旗若干……”
  孔有德吐出一口浓重的烟雾,说道:“朝廷出台此政,将放垦权握在手中,理所应当。只是人口不足,是个问题。”
  参谋官笑了笑,拿起文件,说道:“辽东招募了不少朝鲜人,分到通辽的有一千,不日将抵达。”
  孔有德想了想,笑道:“好,能垦荒种地,能交赋纳税就好。只是,这些人却不宜安置在城里,就在外面新设的村屯吧!”
  “是,属下也是这样想的。”参谋官笑道:“这是万全之策,尽管他们闹腾不了什么。”
  “一千人想闹腾,出动一个骑兵小队就全灭了他们。”孔有德撇了撇嘴,面露不屑。
  参谋官点头称是,说道:“朝廷调拔的三千枝火枪昨日运到,老张正在给城内的百姓登记编队,准备抽出时间进行训练。”
  “三千枝——暂时够用。”孔有德精神一振,说道:“有这三千武装起来的城内居民,大队出动也不用担心城池。”
  停顿了一下,孔有德又补充道:“除了火枪训练,还要加上骑术。以后啊,家家都要有马,或者是马车。地方这么广阔,没有马匹,十分不便。”
  参谋官开口称是,也不与长官争辩,要家家有马或马车,没有个三五年,怕是实现不了。
  好在辽河上游,属于半干旱气候,宜农宜牧。除了垦荒耕种,也计划着建立马场。
  汇报好正事,参谋官笑着说道:“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派人送给将军两名蒙古美女……”
  “退回去,退回去。”孔有德连连摆手,说道:“某已经下聘定亲,好好的辽东闺女,什么蒙古美女,某消受不起。”
  “不如留在府上,做个使唤丫头也好。”参谋官建议道:“府宅那边修缮得也差不多,下人不多,倒显得空旷。”
  孔有德仔细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啊!虽说蒙古诸部已经归顺,也算是大明子民。可本将的身份,留下蒙古女人,容易招人非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