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2/536

  以爵换官,这也是整治宗藩的一个办法。只可惜,愿意学习政务,并有能力任官为民或为国的宗藩不多,没有不劳而获那么轻松。
  而且,做官有风险,要是犯错被罢黜,连爵禄和官职可就一样没捞着。
  宗学当然还有其他谋生课程,可自己奋斗或许能富贵,可啥也不干就能得俸禄岂不更好?
  所以,宗学也有宗藩子弟前来学习,可基本上都是品级低级的,家中人口多,养活困难的。
  安逸和享受,确实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皇帝对人性知道得更清楚,他不也是一样?不当皇帝作木匠,白痴才去挨累呢。
  但皇帝自认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大明帝国的重新振作,居功至伟,尽管很多人在暗地里骂他“昏君”。
  对于朱聿键,皇帝是打算重用的,毕竟这是一个难得的宗藩标杆。而且,从朱聿键的性格来说,他也颇为欣赏。
  本来,皇帝是想把诸藩王移至海外新拓之地,朱聿键便是第一个。但听朱聿键的意思,以及海外拓地的进程,皇帝还是把这个计划向后拖延了。
  海外新拓之地,或者叫海外领地,皇帝认为两个定义都行。尽管意义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转化的可能。
  “你也到了婚配的年纪,唐世子身体亦不好。”皇帝没有马上决定朱聿键的差使,而是关心起他的个人问题,“若有觉得合适的女子,朕给你作主。”
  藩王的婚配,特别是正妻,那不是能随便作主的,礼部能否批准就是一道坎。侍妾这样的,没有名份,朝廷自然是不管,但意义也是完全不同。
  朱聿键不由得愣怔了一下,他没想到皇帝竟然问起这事,实在是不好回答,只好赧然一笑,微垂下头。
  皇帝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对于宗藩,朕已经放开了诸多的限制,婚配上,也不想多加制约。”
  皇帝的想法当然不仅是给朱聿键,或者是宗藩更多的自由。而以前的选秀女制度,劳民伤财,皇帝却是要废除了。
  朱聿键不清楚皇帝的想法,也没有自由恋爱的意识,思索了一下,躬身答道:“待微臣回去征得家父同意,再禀奏万岁。”
  唐王世子,也就是朱聿键的老爹确实身体不好,被狠心的老唐王关了那么多年,饥一顿饱一顿,虚弱多病是难免的。
  朱聿键觉得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娶妻,甚至是生子,对父亲来说,也是慰籍。
  皇帝又和朱聿键说了会儿话,觉得前年在外办差历练,对朱聿键的帮助确实很大。在某些方面,朱聿键还要比信王朱由检更成熟。
  这也是人生经历不同造成的,朱聿键和父亲过了那么多年的囚徒生涯,心志显然被磨砺得很坚强。
  而且,性格决定成败,这也很重要,皇帝也看出朱聿键和朱由检的不同。
  朱聿键得到了皇帝的慰勉和嘉励,见再无吩咐,便告退而去。
  皇帝彻底放松下来,起身走到不远处摆放的摇椅,在悠然的摇动中,吹着清凉的小风,耳旁又听到了咯咯的清脆笑声。
  “皇爷。”李成成坐在旁边,剥着葡萄,喂进皇帝嘴里。
  皇帝品着口中的甘甜,思绪却还停留在宗藩处理的问题上。
  远的不说,京城中就有三王等着就藩。信王、桂王、瑞王,皇帝是不准备放出去的。
  实在是花费太大,在大灾害已经逼近的时候,朝廷财政要支撑,就要省着花。
  “内帑还有多少?”皇帝随意地问着自己的管家,张嘴又吃下一颗葡萄。
  李成成不用思索,便如数报了出来。
  皇帝沉吟不语,好半晌才轻轻摇了摇头,不知道又否定了什么打算。
  “皇爷。”王体乾小心地过来禀报:“孙元化前来觐见。”
  皇帝点了点头,起身走回大殿。对于孙元化这样的臣子,还是要正式些,这也是对孙元化的一种看重。
  尽管在准备应付小冰河期高峰的大灾害,可皇帝对于科学院的投入依然不少。大明帝国的科技进步,也是国力强大的一种体现。
  比如说修筑板轨的大工程,就是已经计划,并在考察勘测,准备付诸实施的。
  虽然蒸汽机的研发让皇帝觉得缓慢,可运输能力的增强,还是有效应付大灾的手段。
  
第577章
以工代赈——职业转换
  蒸汽机倒是研制出来了,却是最初级的,能做最简单的往复运动,但不是很好控制。
  皇帝对此也是无奈,尽管他能提出不少建议,使蒸汽机不断完善改进,但限于技术水平和材料的关系,进展并不快。
  当然,从最原始的蒸汽机到应用到火车、轮船上,几十年、上百年也是正常。皇帝无奈是无奈,可他有信心,只这一项科技,大明就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
  火车弄不出来,皇帝就决定先修轨道,不是木头做的板轨,而是用钢铁铸造的,以后说不定能改成火车轨道。
  孙元化虽然还是专精火器,但作为上官,科学院方面的情况,也是由他前来奏报。
  只不过,孙元化在向皇帝禀奏时,显得有点心虚,实在是这个预算太惊人了。
  造价很高,需要的人力也很多,花费也很大。在外人看来,要省吃俭用应付大灾害,搞这大工程不合时宜。
  “这么巨大的花费?!”皇帝也是吃了一惊,眨巴着眼睛,半晌无言。
  孙元化苦笑了一下,躬身奏道:“微臣以为可暂将工程搁置,视灾害的严重情形再做决定。”
  皇帝听到灾害,微一皱眉,反正做出了决定,看着孙元化说道:“计划开始实施,启动资金先从朕的内帑中拔取。”
  孙元化愣了一下,赶忙躬身道:“微臣遵旨。”
  大灾害要赈灾运粮,还要减免赋税,这本来就是既增加花费,又减少收入。再建大工程,好象是冲突和矛盾的。
  但皇帝想到的是以工代赈,不仅是修铁轨,还有水利、道路、植树造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上马实施。
  尽管有移民等政策,但很多老百姓还是要在原地居住,哪怕是灾害导致不能耕种,或是收成很少。
  光吃赈济粮嘛,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既然不能种地,那就出力干工程,一样能挣上饭吃,只不过暂时换个工作罢了。
  不吃闲饭,修建起来的基础设施又增强了国力,使得大明帝国具有了更加强劲的振兴后劲,岂不是两全其美?
  从另外一方面考虑,以工代赈所付出的工钱,还要比正常年景时低很多。受灾的百姓,能吃上饭,还能吃饱,甚至能让家人也不挨饿,还不满足?
  孙元化属于技术官员,一门心思投在科研上,对于政务,显然要粗疏。他没想到长远,只看到了投入资金的巨大。
  皇帝也不是要大包大揽,把修铁路的工程全拿下。何况,内帑都拿出来也不够。
  而道路运输的便捷对谁最有利,自然是商贾。
  皇帝要集资,目标自然也是这个群体。发行债券,或者成立铁路运输公司,让出资人享受红利,或是得到运输的便利,都是现实的办法。
  拿过孙元化呈上的图纸,皇帝看到的是钢铁车轴、木制车厢,还有尺寸、载重量等数据。至于轨距,皇帝不记得后世是多少,但先造出来的就是标准,还是要推行世界的国际标准。
  
第578章
铁路学校
线膛火枪
  其实,轨道运输并不是刚刚制定计划,而是有了实验,就在唐山的煤钢联合体。在采煤挖矿中应用了一段时间后,才有了更科学合理的数据参照。
  而且,科学院按照皇帝提供的思路和建议,已经研制出了“手轧车”,就是手动轨道车。
  这种手动轨道车重量近五百斤,利用杠杆、曲轴、齿轮等机械装置驱动,由四个人驾驶,前后各两人双手握住杠柄上下交替轧动,车子就可以向前运行,时速达到12公里。
  尽管“手轧车”的动力要应用于运输还是远远不够,但这也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敞开了一扇窗户。
  如果动力足够,岂不是可以拉动很多车厢?就是那种简单的只能往复运动的蒸汽车,似乎也可以使用。
  当然,皇帝现在并没有太高的奢望。轨道车用马拉,用牛拉,一样比现在的道路运输提高了数倍的效率。
  “甚好。”皇帝放下文件,笑着对孙元化说道:“既已试验可行,那便加快实施吧!资金问题,朕想办法解决。”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提醒道:“当务之急是培养出一批铁路的建设人才,通过他们,把铁轨修建推向全国。”
  孙元化躬身奏道:“万岁若是如此打算,微臣建议设立专门学校。”
  皇帝微微颌首,说道:“可以。你召集人手,把此事办好吧!”
  国家需要读书人,但不是光读四书五经,只有科举一途的读书人。各种专业人才,在皇帝推动的大明建设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于官职,对皇帝来说,根本不算事儿。这也是为了照顾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固有观念,你说院士、工程师很牛掰,可人家就认几品几品。
  如果不是这样,科学院的吸引力哪有那么强?不管是不是真存着钻研科学的精神,只要你有专业之长,就有官职和品阶,享受官员的待遇。
  好象是官员滥授,日后有冗官之忧。可皇帝不这么想,官职官阶用在技术官员身上,和后世的职称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孙元化躬身应是,顿了顿又奏道:“启奏万岁,膛线枪的研制进展缓慢,虽制造出了实物,但费工费时,大规模生产制造很是困难。”
  皇帝对于军工的关注是有目共睹的,提出的思路和建议也是正确的。不管是费了多大的力气,膛线火枪的样品倒是制造出来了,实弹射击的试验结果也令人振奋。
  可象孙元化所奏,费时费力地制造,根本不可能有装备军队的一天,只能作为少量的样品存在于世。
  皇帝知道孙元化的禀奏是什么意思,怕自己心急,担心自己降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