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辽东春耕,决定了秋后产量,决定了朝廷向辽东输送粮草的数量,也决定了继续向北进军征剿建奴的行动。
毛文龙猜测,如果吴用先对自己的保证不满意,自己也不用再回辽东了。
“除此之外,道路、房屋、水利设施等的修建,军队也将全力参与。”毛文龙接着做出保证,“重建辽东乃是万岁殷殷期盼,岂敢令万岁失望。”
剿灭建奴残余的行动计划还未最后确定,可按照毛文龙的猜测,光是造船存粮等准备工作,差不多就需要一年。
也就是说,军队在这一年内恐怕没有战事。朝廷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军屯的数量才会定得很多。
毕竟在辽东的辽民并不是很多,动用军队耕种和建设地方,是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第546章
海陆分立
吴用先和毛文龙想到的是这些,而皇帝则有一句话“军民鱼水情”。
只不过,现在说这个有点太超前。明军的纪律在以前是很不堪的,抢掠和杀良冒功的事情没少干。
也就是在东江开镇,建立武学之后,军纪才不断地得到整肃。因为军法部的权力,连主帅也不得干预。各镇军法官更是皇帝亲派,能够向皇帝直接汇报的。
当然,军纪即便好转,离皇帝心目中的人民军队也相差甚远。
辽东重建,皇帝就是想把军队再打造一番,与老百姓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当然,军队不管是耕种,还是修路建屋,都有功勋点记录,或是优惠政策鼓励。比如耕十亩给一亩,或给家属,或在退役时一并计算。
所以,军队不会有抵触和磨洋工,毛文龙也觉得肯定能超额完成规定的数量。毕竟,任务完成的好,上可对朝廷,下对将士也有利。
“多谢毛帅。”吴用先得到了承诺和保证,拱了拱手表示谢意。
不管是谁统率辽东军队,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吴用先对此很是确定。但事前沟通,也很必要。文武不和,皇帝可是看得很重,绝不允许。
“吴大人客气了。”毛文龙拱手还礼,觉得算是过了吴用先这一关,皇帝应该能够满意。
军政分离,看似让武将摆脱了文官的抑制。可实际上,最终的军饷粮草还是要地方上来解决,也就是变相地控制。
从东江开镇,军事指挥、饷粮、军法便是各自分开,形成了制约的关系。
现在,随着辽东的重建,毛文龙能够预料到饷粮这块,会逐渐归到地方官员手中。
克扣想必是不大可能有的。皇帝一直在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有这样的态度,想必没有哪个文官敢违逆。
但迟延却也说得过去,只要有合适的理由,比如歉收,比如有其他的困难,朝廷也不会降罪。
总之,处好关系是有利无害的。这一点,毛文龙倒是看得很清楚。
其实,吴用先和毛文龙也是一样的心思,皇帝更是耳提面命过。只要把辽东治理好,前途光明,他也是这样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吴用先知道自己被皇帝任命为辽东巡抚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有自知之明。
读过两本兵书就觉得自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觉得自己应该在武人之上。就象王化贞,觉得自己了不起,最后也是被自己的自大害了性命。
敢称自己文武双全,且是真材实料的,熊廷弼算一个。既是武举人,又是文进士。上马管军,下马治民,谁敢说不是呢?
可在吴用先看来,正是老熊文武兼备,他才多半不能留在辽东。
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文武全才,还镇守边疆,皇帝能放心吗?
“听说万岁要改爵位授予的制度,不知是真是假?”毛文龙和吴用先又商议了一会儿,才试探着询问。
吴用先微笑颌首,说道:“本官也不知详细,但万岁确有此意。”
毛文龙的眼睛亮了一下,也不再加细问,转移话题,和吴用先又聊了起来。
……
“张盘,何可纲,黄龙……”皇帝的笔停顿了一下,似在思索,然后又继续添加着名字,“曹变蛟、黄得功……”
这些都是将留在辽东,或者说是东江镇的将领。
而象毛承禄、孔有德等人,则将被调至九边各镇,加强整个北方防线的力量。
尽管对毛文龙是信任的,或者说是更信任现在的监督约束的机制,但皇帝也不想给东江镇留下成立山头的环境和机会。
留下的都是皇帝更加信任的忠勇将领,而皇帝所认为的毛文龙的亲信,则将调走很多。
不怕毛文龙有什么抵触情绪,兴许这样的安排让他更安心,没有了拥兵自重的嫌疑,更不担心东江镇被文官攻击为“毛家军”。
至于毛承禄、孔有德等人,会心生不满吗?
升官了,带着模范部队,或者称为教导队前往其它边镇,成为打击北虏的主力,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多。
再说,就是心生不满,又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明军将领中,特别是辽东将领,能打又忠诚的太多,皇帝根本就不愁。
“皇爷,孙大人奉召在外候见。”王体乾不敢打扰,直到皇帝停了笔直起身,才躬身禀报。
皇帝摆了下手,简单地吩咐道:“宣!”
孙承宗进到殿内,施礼拜见,未及全礼,皇帝已经赐座平身。
“万岁,兵部行文何时发出,开始将领和军队的调动?”孙承宗躬身请示。
皇帝把自己写好的调动名单拿起,有宫人躬身接过,转递给孙承宗。
孙承宗迅速看过后,也没有不同意见。在他看来,平辽成功,这些将领都表现得很好。怎么安排,都没有大的问题。
“孙师。”皇帝笑着开口说道:“海军部的筹备如何了?辽东战事告一段落,该是加快施行的时候了。”
海军是皇帝对于大明水师的新定义,从这个新名词上就能看出,皇帝对海军的看重,和陆军是并列的关系。
孙承宗也知道皇帝对于海军的青睐,就是辽东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对于海军的投入也一直没有中断。
尽管他并不是很理解,觉得以大明水师现在的实力,抵御外敌是足够的。但皇帝既然要加强水师,朝廷财政也允许,兵部也没有阻挠的理由。
“回万岁,海军部的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落实,只是相较于陆军,将领的选择比较困难。”孙承宗如实奏道。
皇帝沉吟了一下,说道:“海军这几年来没有什么实战,除了几个老将外,确实不好判断年轻军官的能力。但朕相信沈有容,就按他的推荐名单来安排吧!”
对于海军将领,皇帝确实很陌生。
在他的记忆中,除了已经花甲年纪的沈有容,再就是郑家兄弟比较能打。可历史已经改变,那些曾经的海上猛将,就是有几个熟悉的名字,他也不好判断。
第547章
强明之梦
洪旭、甘辉,甚至是郑芝龙的兄弟郑芝虎、郑芝豹都在海军,只是官职不高。当然,他们也还年轻,有着成长空间。
而现在的大明海军,这几年通过聘请葡籍教官,打造西式战舰,添置新式火炮。不仅在近海有着数量上的优势,即便是远海,也有了一定的战力。
尽管这样的规模离皇帝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可海陆分置,还是要开始实施。
皇帝决定了,孙承宗有些不理解,可也没太大的反对。
对于征服大海,对于强大的海军,皇帝比谁都看得深远,心中比谁都急切。
海外,哪怕只是东海和南海,都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财富。
弱肉强食的世界,谁抢到就是谁的。大明雄踞亚洲,岂能只局限于这陆地之上?
“万岁,西南再次增兵,财政恐怕并不宽松。”孙承宗躬身奏道:“辽东平定,奢安叛贼也苟延残喘,正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加强武备似可稍缓。”
皇帝摇了摇头,没告诉孙老师,他要“穷兵黜武”,在西南准备主动出击东吁王朝。
“北方边镇通过将兵的调动,战力能得到提升,防线基本稳定。可西南,却甚是薄弱。金花银,还是调拔西南,以国事为重。”皇帝缓缓开口,却不透露最终的计划。
今年的金花银不要了,皇帝早有这样的觉悟,所谓的财政不宽松,也不能阻止他的计划。
何况,沐启元的死,创造了一个多么好的机会,怎么能够放过?
至于缅甸东吁王朝的实力,皇帝并不太看在眼里。
想想历史上的南明,晋王李定国率几千残兵就能打到阿瓦城下,可见东吁王朝也不能逃脱周期律,正由盛转衰。
唯一顾忌的,就是复杂的热带亚热带的丛林环境,以及那个时候令人恐惧的瘴疠。
而在西南就地招兵扩充军备,则最大限度地适应了环境。至于瘴疠,皇帝也有了应对之法。
什么花露水、蚊香、蚊帐、茶叶,乃至青嵩,虽然不能完全防治,可也使瘴疠对明军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皇帝连金花银都不要了,而且是几年都不要,孙承宗还能说什么,躬身领命,告退而去。
“现在只是投资,将来的回报是十倍、百倍、千万倍。”皇帝自失地笑了笑,象是安慰自己,笑容中带着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