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3/536

  赵辉祖摆了摆手,笑道:“别闹。要是敢干这事儿,俺娘能从京城赶来打死俺。”
  “俺,俺……”张军能笑得差点喷出酒,指着赵辉祖浑身颤抖。
  改变是不知不觉的,是潜移默化的。成天跟着军汉混在一起,耳濡目染,这三人已不是京城的纨绔。
  赵辉祖和张军能也哈哈地笑了起来,他们并不后悔,尽管言行已与粗鄙的军汉一样。
  天天能看见的是战友,是并肩战斗的袍泽。
  有很多人已经再也见不到,不能和他们一起坐在这里喝酒吃肉过年;有很多人带着残疾和伤痛,离开了军队……
  “老张娶了媳妇儿,家就在金州。”赵辉祖突然感慨地说道:“没有一条胳膊,倒还赶着车运输物资。”
  张军能点着头,说道:“俺也见着他了,他说过得不错,等开春媳妇儿就要生了,希望是个儿子,长大能帮他干活儿。”
  张宗宝嘿嘿笑着,说道:“可惜俺没见着。”
  “没关系。”赵辉祖说道:“老张把地址给俺了,等咱们有空儿,去金州去看他。”
  “还有他的儿子。”张军能补充着,又有些不太确定,“女儿也不错,老张老说他媳妇漂亮,女儿应该不随他。”
  赵辉祖点着头,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女人的面庞,不由得一阵失神。
  不知道她是不是还住在那海岛上,还在赶海。或者,已经嫁为人妇,甚至有了孩儿。
  女人的印象一闪而逝,赵辉祖又恢复了正常。数年时光,记忆已有些淡薄,只是偶尔想起,会让他生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辽东平定了,不会再有战乱,好好过日子吧!
  ……
  春节,既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的结束。
  因为平辽,这个春节显得格外不同。
  无论是仓惶北逃的建奴,还是明朝的官员、将士、百姓,都在为新的一年作着筹划。
  建奴是在图生存,明朝的官员、将士、百姓,则是在为新的政策、新的生活而考虑、准备。
  对大明威胁最大、伤害最大的敌人,已经失去了威胁伤害的力量,在即将蓬勃开始的辽东重建中,更没有了抗衡的机会。
  辽东留四万军队足够,其余各部分别调往北方其它边镇。有经受过战争洗礼的强军作模范,蒙古诸部又有虎墩兔在作死,北方的威胁也足以应付。
  西南平叛之后,调两万强军入滇,在一年内整顿训练云南驻军,再调动土司人马,对缅甸东吁王朝展开讨伐。
  水师陆战队扩充至一万五千人,只要能够成功登陆,不管是吕宋的西班牙人,还是盘踞东印度群岛的荷兰人,都将被粉碎或驱逐。
  湄公省的驻军今年要过万,足以纵横中南半岛,拓展出大明最大的粮食基地。
  皇帝在巨大的沙盘前走动,思索着,谋划着,他的目光已经不局限于大明。
  天启七年,新的一年,大灾害将显露,大明帝国的国策也将为此而巨变。
  掠夺,一个并不好听的字眼,将是以后大明的主要手段。南洋,则将是大明帝国的重点。
  “皇爷。”李成成轻声唤着,打断了皇帝的思绪,“您该用膳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目光在沙盘上又停留片刻,才转身离去。
  十个菜,已经在桌上摆好,皇帝淡淡一笑,想起了几年前,老魏信誓旦旦地向自己保证。
  建奴已经完蛋了,大明帝国的威胁解除了,老百姓又能享受太平了。皇帝就是每顿吃一百个菜,又有何妨?
  什么穷奢极欲,不存在的。关键是让老百姓能吃上饭,而不在于你如何节俭。
  而在偏殿,五月和赵大宝也坐在桌前,享受着和皇帝一样的十个菜。
  这就是五月的心愿,和那个“您吃的啥呀”一模一样。
  但五月不贪吃,她是品尝。这个菜是啥,那个菜是啥,吃饱而绝不撑着。
  “你慢点行不行?”五月抬头不满地横了赵大宝一眼。
  赵大宝嘿嘿一笑,对于五月的数落已经习惯,根本不当回事,尽管速度还是放慢了一点。
  “等开学我就初中了,你什么时候小学毕业?”五月不紧不慢地吃着,又不紧不慢地问着。
  赵大宝的筷子停顿下来,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道:“今年年底吧,毕业考试应该能过。”
  停顿了一下,赵大宝又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可俺不想上初中了,小学差不多就够用了。”
  五月皱了皱小眉头,这不是赵大宝第一次说,她也不知道这好不好。
  赵大宝放下饭碗,盛了汤,慢慢地喝着,说道:“俺觉得学门手艺也挺好,在科学院用得着。俺不象你那么聪明,学认字算数那么快。”
  “多读书总是好的。”五月抿了下嘴角,劝说道:“再在少英院呆两年不好吗,有吃有穿的。”
  赵大宝沉默下来,一直没说话,直到五月把饭吃完,他才起身离开,说道:“俺去木工房,把小车造好。”
  五月点了点头,走到殿角的书桌旁坐下,若有所思地翻着书本。
  大人有大人的计划,孩子有孩子有想法。
  赵大宝和五月的年纪不大,但和少英院的大多数孩子一样,经历过丧亲之痛,经历过饥寒之苦,思想要成熟一些,考虑得要多一些。
  今年上初中,三年的学时,我顶多两年就能完成吧?然后呢,然后去哪,干什么呢?
  五月想着,眼中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第541章
大明的金字红牌
  大明帝国的变化,几年前便已开始。
  感觉最明显的并不一定是官吏,更有平民百姓,甚至是象五月、赵大宝这样的孤儿。
  没有少英院,她(他)们不知道会怎样?而在少英院,她(他)们学习,她(他)们玩耍,她(他)们衣食无忧。
  而且,她(他)们知道,少英院是皇帝出钱开办的,她(他)们是极其幸运,能够享受到这样待遇。
  她(他)们也知道,现在每个省都有了少英院,是皇家和几大商会共同出资兴建,给无数孤儿提供了庇护,让她(他)们不受饥寒地学习成长。
  少英院日常运作的资金,一部分是皇帝拿出的内帑,一部分是商会所出,还有社会上的富豪、士绅、商贾,甚至是平民百姓的捐献。
  但这些得到庇护的孤儿们却不知道,皇帝对他们的殷殷期盼。他们的所学,都是皇帝所指定;他们在长大后,将成为皇帝所期待的各种人才。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将迈进一大步。
  光是少英院收养的孤儿,当然不够。皇帝正在逐渐地推广,利用赋税上的减免,利用向教育的倾斜投入,打造出更多符合他要求的人才。
  一代不行就两代,皇帝自认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他也很年轻,以二十年为一代,应该能够撑到那个时候。
  唉!算了,赵大宝有赵大宝的想法,或许也是对的。更可贵的是,赵大宝的坚持。
  五月很老成地叹了口气,万岁都不干涉,她管那么多干啥。
  思绪已解,五月目光又盯上了桌上的蜜饯,咧开小嘴笑了起来。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别看她聪慧远胜常人,却终究是一个孩子。
  而大明的所有孩子,都不会再有历史上的战乱和痛苦。尽管他们日后也会有他们的困惑和难关,但那是他们人生不可避免的成长阅历。
  ……
  平辽,不仅仅是给大明帝国续了命,让臣民欢欣鼓舞,更搬开了皇帝心头的一块大石。尽管在他心里,不只是一块。
  而这个年过得,也是皇帝最感轻松舒心的。
  以后,他不必再殚心竭虑了。消灭外敌的同时,内部的整肃从没停止过。正是对内部的兴利除弊,才有了以举国之力大战辽东的底气和实力。
  现在,对未来的筹划也可以开始放手实施。至于西南的叛乱,只要他一句话,安家就会归降,但他不要。
  不仅不接受安氏的归降,对参与到叛乱的土司,皇帝也不准备放过。钱,粮食物资,他不吝啬,但一定要消除后患。
  水西,将是大明直接管辖;乌撒,也是一样。还有……
  皇帝不是要将水西杀个血流成河,而是不能容忍安氏在归降后,继续享有土司的地位。
  说白了,皇帝的目标是安氏,而不是水西的军民。将安氏连根拔起,将叛乱的部众移往湄公、东番、海南……
  可他们依然是大明子民,而且将生活得更加自由,更加富裕。除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土司、土目,在这场平叛战争中,他们的损失才是最大的。
  失去了祖先留下的土地,还有可以世代奴役的民众,甚至是连性命,也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这才是真正的震慑,平辽之后给皇帝带来的底气。而武器装备的犀利,战力的提升,明军已经今非昔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3/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