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536

  辽东需留多少人马镇守?主将由谁担任比较合适?每年向北拓展多少里,比较稳妥合适……
  皇帝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只是在细节上还要征询下老熊的意见。
  熊廷弼知道皇帝没有马上封赏的原因,袁可立还不是一样。好饭不怕晚,这是比较通俗的解释,也是皇帝还没有最后确定辽东主将的正常表现。
  实际上,与毛文龙同等官品的还有数个总兵,包括京营飞骑的周遇吉、曹文诏,登镇总兵张可大等人。
  但他们都有先天的弱势,除了资历,就是对辽东不够熟悉。对毛文龙来说,这当然是他的优势。
  可要是皇帝对毛文龙不满意,也就不排除将熊廷弼继续留在辽东。
  熊廷弼也不是不能留下,只要皇帝决定了,他自然也会兢兢业业,完成灭奴和拓边的任务。
  沉吟着,思索着,熊廷弼的措辞比较谨慎,他推荐了毛文龙,把镇守辽东的人马确定在三万。
  料敌从宽,熊廷弼不想压得太狠,让辽东主将难做,哪怕这个主将最后是他。
  “重建辽东尚未正式开始,万岁就已经把拓边提上日时议程……”
  熊廷弼放下笔,抬头望着墙上的地图,陷入了长长的思索。
  北边是草原,是海西,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而阻挡明军北进的主要因素,却并不是这些,而是粮草物资的运输供给。
  奴儿干地区为何被定为羁縻之地,为何宣宗时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
  原因其实很简单,奴儿干地区苦寒,道路不便,朝廷财政的负担很大。
  宣宗实施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以休养生民为念,在文治上可称为贤君。
  但熊廷弼却并不赞同此举,并且认为在天下全盛之时施行收缩政策,令人遗憾。而边疆事务虽然繁杂,但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往往也并不合适。
  手在地图上向上划动,熊廷弼估算着距离。若以开原或建州为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的话,十里一堡,三十里一寨,推进数百里也没问题。
  但要考虑到物资的运输供应,熊廷弼的手指又往下缩,定在百里左右。
  皇帝的问题不好准确回答,重建辽东的具体进展如何,明年是否风调雨顺,粮食产出有多少,都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而向北拓边,还要以辽东为基地,这些就都要考虑在内。光靠外运粮食来支撑,军民加在一起要耗费多少?
  熊廷弼苦笑起来,觉得要把这些问题都向皇帝说明才好。万岁对于拓边扩张的热切,他是清楚的,可也不能太过急躁。
  
第517章
扩张的正确姿势
  北上南下,为大明子民争夺生存空间,为大明帝国创造财福,为顺利渡过大灾害,并以不断的胜利打出汉唐的骄傲自豪。
  这已经是皇帝既定的方针,不可更改,差别只是在速度的快慢。
  当然,包括熊廷弼在内,臣僚都对皇帝越来越显露出来的扩张欲望,感到担心和忧虑。
  成祖时期的极限扩张,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复杂的边疆事务也让朝廷感到难以应付。
  比如下西洋,七年间共花费了四千多万两,对于年收入在千万左右的明朝国库,确实是巨大的压力。
  连朱棣在每次郑和出海时都“一则一惧”,很多大臣更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上书谏阻,并将下西洋称为“弊政”。
  其实,从当时的情形来看,称下西洋为“弊政”也是有道理的。不能从后世的眼光来评判当时人们的想法,因为花费巨大,负担沉重,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关键是思想和传统的问题,当时的明朝是不考虑赚钱的,所谓“厚往薄来”、“重义轻利”,才是天朝上国的风范。
  而下西洋作为炫耀国力的方式,实质上多是用丰厚的赏赐来显摆。朝贡体系也是禀承着这样的原则,以致番邦小国争相前来,使大明帝国也有些吃不消。
  朱由校的扩张当然是迥异于成祖,甚至是迥异于历代皇帝。说白了,就是“利”字当头,没好处的仗不打,占地要肥沃,或是有其他价值。
  按照后世的名词,就是产出要大于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越打越富,越打越强。
  只不过,把打仗当成买卖,不赚钱不干,很是有失天朝上国的体面。所以,皇帝不能明宣于外,臣子们也不知道皇帝只想着通过扩张捞钱。
  当然,收益有时是长远的,有时眼见着就能获利。比如依托辽东北进,苦寒之地,能赚什么钱?投入还不小。
  和一年两三熟的湄公省相比,当然是如此。可皇帝知道,黑土地蕴含着怎样的财富,就是更苦寒的西伯利亚,地下的黑金也不能用眼前利益来衡量。
  说出来也没用,皇帝嘛,干就是了。量力而行还是没问题的,谁让他来钱道儿多呢!
  腊月二十五,离大年只有数天时间。节日的气氛早已弥漫于京师,平辽成功,又能得享太平,从官到民,都有种轻松的感觉。
  “父——”
  “皇——”
  两位小公举又是一人迸一个字,把“父皇”凑全。然后就咧开小嘴,咯咯笑得欢快。
  皇帝大悦,一手抱起一个小棉袄,左一下右一下,亲得“波波”带响。
  裕儿笑得欢畅,既为女儿日渐长大,也为皇爷恩宠不衰。
  和两位女儿玩耍了一会儿,皇帝才放开她们,看着两个小人儿在宫人的小心看护下迈着小短腿走远。
  “皇爷。”裕儿还改不了称呼,可听起来就显得亲近,剥了个桔子,递给皇帝一瓣。
  皇帝直接张嘴就吃,品着味道轻轻点头,说道:“现在南方还能种桔,再过几年怕是不容易了。”
  张裕儿不知道皇爷说的是小冰河期的大灾害,眨巴眨巴大眼睛,又细心地剥好喂给皇爷。
  年前的公务已经不多,特别是平辽之后,皇帝心中的石头落地,也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心腹大患已除,就是小冰河期的高峰到来,皇帝认为也能渡过,至少不会危及到江山社稷。
  吃了几瓣桔子,皇帝摆手示意不吃了,懒懒地往榻上一倒,还拍了拍旁边,让裕儿躺在他的身边。
  裕儿最听话,皇爷让干啥就干啥。她依偎在皇爷身旁,把皇爷的手臂搂在怀里,柔声说道:“臣妾想好了,养猫的事情暂且作罢。”
  皇帝并不觉得奇怪,说道:“等孩子再大一些吧!”
  小孩子不知道轻重,猫咪也同样不懂事儿,挠坏了哪里,万一感染了什么病毒,可不是小事。
  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当然会放弃一些喜好。裕儿喜欢猫,可更爱女儿。
  “臣妾家里来信儿了,都挺好的。”裕儿微闭眼睛,嗅闻着皇爷身上的气息,絮絮地说着,“今年种了几亩土豆,收了好几千斤呢!母亲说,土豆烤了吃也很香。”
  土豆亩产千斤并不算多,皇帝大致估算了一下。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很高的产量了。
  “炸薯条也好吃。”皇帝微抿嘴角,说道:“朕让御厨房做来,后宫人等都尝尝。嗯,烤土豆也不错。”
  耐寒、高产,这是又一个抗击大灾害的有力武器。尽管不能早上几年推广种植,但现在开始,也给皇帝增添了不少信心。
  “婉儿期末考得不错,说是明年就要考初中了。女孩子读到初中,臣妾觉得尽够了。”
  皇帝嗯了一声,也没啥意见。又不是要当大学问家,小学毕业差不多就能读书看报,在古代的女人当中,也算是知书识礼了。
  裕儿还在说着,都是很小的事情,有些琐碎。
  但皇帝并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些琐碎的小事中,也能看出些目前的社会状况。
  而裕儿是最不可能骗自己的,听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藏不掖,更不夸大。
  “前些日子杨女医来为臣妾和两位公主例行检查,说是忙于医学院的事情,才晚了几天……那个叫桃嫣的女药童,还说有问题要向皇爷请教呢!”
  知道得太多了呀,就是难得清闲。
  皇帝有些无奈,但也没想着拒绝。医术提高了,对自己和后宫的妃嫔,乃至自己的儿女,也有好处不是。
  应该是外科方面的,朕是想让前线的将士在受伤后能尽量得到医治,才编了个小册子,包括缝合伤口、消毒等简单的知识。
  应该能挽救不少将士的生命吧,总比没有强。皇帝想着,安慰着自己,也有些骄傲。
  视人命如草芥,这个陋习必须改。自己虽然是皇帝,可却不是历史上的封建帝王。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朕已经做出了榜样,大概不会再出现“何不做安安饿殍”的混账官吏了吧?
  
第518章
以民为本,向勋贵下手
  “以民为本”这四个字,最近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基本上取代了“平辽灭奴”。
  臣子们可以预料,外患消除,皇帝的注意力将转向内政。而“以民为本”则是治理内政的宗旨,或者称为原则。
  其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商周时代便有。可惜,上千年来,也就那么回事儿。如果真的国泰民安,那也没有改朝换代的周期循环了。
  而朱由校正在把“以民为本”落到实处,从国家粮食储备库,到减免赋税,再到医学院的推广天花疫苗。
  不光要喊口号,还要干实事,这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让臣子们知道,皇帝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看到实际的行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