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26部分在线阅读
尽管回京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袁老师的认真劲儿,非把能看到想到的工作干好不行。
王一宁作为在辽东工作的老官员,又是辽东本地人,情况熟悉,自然是得到了袁可立的倚重。
皇帝也知道王一宁,毛文龙镇江大捷,参与和策划者就是他。在书生当中,可谓是颇有胆气了。
所以,袁可立回京高升,王一宁和一众辽东官员都留下来听用。皇帝更是给了王一宁辽东左布政使的官职,从六品直升从二品。
夜色已深,袁可立依然在衙门审阅文件。自登州前来辽东坐镇,他的家眷都没带来,公务又多,索性就住在衙门,办公休息两不误。
王一宁也是一样,几年来在辽东各地奔波,着实辛苦,却也未成家,以免牵挂羁绊。
忙碌了一天,王一宁回到辽阳城中的巡抚衙门,得知袁可立尚未休息,便赶去汇报工作。
同时,他对朝廷的政策也有些不解,想从老公祖那里得到些解释和指点。
从明朝的官制来看,地方上巡抚最大,布政使司稍下。
但从实际权力来看,巡抚的权限大而宽,布政使的权限则相对较为精准、具体,双方各有所长,互相牵制。
而皇帝新设的辽东巡抚,把原来的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这三项主要工作去掉了一项,也就是提督军务。
也就是说,巡抚的权力比原来要小了,也不能再干涉军队上的事情。
虽然说皇帝对于以文抑武、以文制武甚是不喜,但在表面上却没有什么变动。东江镇看似孤处海外,却还受着登州巡抚袁可立的节制。
现在,一下子拿掉了巡抚的提督军务,等于是彻底打破了大明的传统和惯例。
没有文官抑武,没有宦官监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担心武人难制。照此发展,或有跋扈之将危及社稷。
王一宁对此也有所担心,尽管平辽大胜,武人功高,但没有控制压服的手段,甚为不妥。
而且,武人地位提高,对于辽东的治理,也会有诸多不便。
进门拜见过袁可立后,王一宁先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主要是土地、人口以及房屋的情况,包括辽阳、海城等地。
袁可立听得认真,也甚是欣慰,捋须微笑道:“天寒地冻,你在外奔波忙碌,实在是辛苦了。”
“皆是份内工作,下官不敢言苦。”王一宁躬身道:“离春耕不过两三个月,人口、土地必须要登记造册。其他同僚也同样辛苦,不独下官一人。”
袁可立点了点头,说道:“重建辽东,确实要抓紧进行。春耕乃是重中之重,不仅是百姓,军队也要垦荒种植,方能减轻朝廷负担。”
“军队屯田嘛?”王一宁不甚了解,开口问道。
“与以往军屯是不太一样的。”袁可立沉吟了一下,说道:“军队开垦耕种的土地,是要交给地方,再分发给返乡辽民的。”
控制军队的粮食?王一宁觉得是个办法,但还不够。而且,军屯既不归己,军队肯卖力嘛?
袁可立不知道王一宁的想法,开口说道:“大城镇的店铺要统计清楚,各大商会都要为重建辽东出力,分配店铺是招徕他们的办法之一。”
在辽东光复之前,中华商会已经先拔头筹,铺开了部分的网点,占领了部分市场。
如今,辽东平定,朝廷便对各大商会敞开了大门,优惠政策之一便是发放店铺、三年免租。
不要以为辽东经过战乱,老百姓都很穷,经商是无利可图。
中华商会便是成功的例子,光是做大头兵的生意,已经赚得很多,还有独家的边贸,更是钵满盆满。
而且,辽东的特产也有不少。参、茸、兽皮、松子等商货,可是很抢手的。
所以,各大商会对此是相当积极,都向朝廷递交了申请,最抢手的店铺自然是沈阳、辽阳、海城、旅顺等大城或交通要地。
当然,朝廷出政策招商,可也是有条件的。
因为,发放给辽民的贷款,并不是银币,而叫代金券。得到免费店铺的商家,必须接受印有日期的代金券的消费,三个月后才能到银行兑换等价银币。
这样一说就明白了,朝廷要借商家的钱,白用上三个月,且是循环的。
商家损失的是利息,或是这些资金经营其他的所得。但三年的租金省下了,也把商业触角伸入了辽东。从长远看,还是得大于失。
先有平辽债券,再有代金券,皇帝在憋着劲地准备,都是为了日后发行纸币所作的铺垫。
第514章
无题
对于皇帝的深远算计,王一宁并不知晓。但只看眼前的好处,却也得佩服皇帝的精明,尽管他不知道后世惯用的“招商引资”这个名词。
“大人放心。”王一宁恭谨地答道:“大城镇的商铺已经统计过半,最多再有一个月就能全部完成。等到开春,有些商铺的修缮,也要纳入以工代赈的项目之内。”
袁可立微笑颌首,说道:“光是农耕,还不足以尽快重建辽东。商业繁荣,货物来往,方显辽东经济之复苏。”
王一宁点头赞同,这是报纸上讲过的,农耕是根本,而大力发展工商,方能更快地提振经济。
不只辽东,朝廷对其他地方的建议也是一样。只不过,在辽东的重建过程中,给予了商会更大的优惠。
可以预见,将触角伸入辽东的将不只是中华商会,江南商会和海商总会将是最有力地竞争者。
有竞争,官府才能占有主动权,在重建辽东的时候,让各大商会为辽民多让利。
章程已经定下,商铺将采取竞拍,先是大商会,后是小商家,谁都可以参与。
地点最好的,自然是大商会的囊中之物,就看你的眼光够不够长远,是不是更有资本。
“返乡辽民的安置也正在统计规划,争取在春耕前完成。”王一宁不待袁可立询问,便先进行了汇报。
返乡辽民的数量很大,目前安置的是战争时期在沿海岛屿避难的,不断投奔到光复区的,以及新解放出来的。
按照制定出来的优先原则,退役官兵和军属可以随便挑选村镇,甚至是城内的空宅;光复区的百姓则排在第二位,他们也为战争出了力;新解放的只能排在末尾,哪里有空地就安排到哪里。
而从关内返乡的辽民,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只能是由官府分配,也没有了选择的自由。
当然,有钱人除外,你要在城内买房,经营他业,官府除了登记入籍,也管不着。
至于开垦不在官府丈量耕地之外的荒地,朝廷也有优惠政策:两年不收赋税,垦十给二。
同样的,官兵参与春耕,则享受垦十给三的优惠。待到退役时,一并加到发放土地的数量里。
可以看出,朝廷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主要思想便是不白白役使。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士兵,干了不白干,对自己总有好处,也能激出更大的积极性。
其实很多人都看出了皇帝的脾气禀性,他振臂一呼,你只要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就总会有你的好处。
这样的例子很多,海商总会、中华商会便是最典型的。一个垄断海贸,一个垄断北方边贸。都是给皇帝捧过场,为国家出过力的,都没有亏待他们。
袁可立对王一宁的工作十分赞赏,正想着让他下去休息,王一宁却向他诉说了心中疑惑。
在袁可立幕下干了多年,感情有,还很不错。王一宁不向他询问,向谁询问?况且,有些问题是不好宣之于外的。
“军政分离,这并不算新政。”袁可立沉吟了一下,说道:“在东江镇不设文官或宦官监军,就已经打破了传统。但要说就对军中将帅没有控制,你还是对此了解得不够透彻。”
停顿了一下,袁可立继续说道:“其实,从武学建立,万岁就已经以另外一种方式开始了对军队的控制。”
王一宁说道:“大人说的是军中派驻的厂卫,起到了监军的作用?下官觉得还是有所不同的。”
袁可立笑了笑,说道:“厂卫只是监督汇报,确实没有监军的权力。那你说,文官或宦官,又有几个懂军事,让他们拥有干涉军事指挥和行动的权力,难道不容易犯错?”
“杨镐、袁鸣泰、王化贞,以文人统军,这都是深刻的教训,不可不吸取呀!”袁可立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能这么快平辽,万岁的整军策略可见是成功的。”
“下官岂敢非议万岁的策略。”王一宁赶忙解释道:“只是军政分离后,若是军人在地方违法犯罪,地方官府便不好处置。”
袁可立摇了摇头,说道:“你怎知要官府处置?政务在改革,军队也是一样。粮饷、军法是朝廷和兵部直接委任军官管理,主帅亦无权干涉。”
王一宁眨了眨眼睛,立刻明白了。
军队要稳定,一是粮饷充足,二是军纪严明。而朝廷抓住这两个权力,就是主将有不轨之心,也难以成事。
况且,军官都要经过武学这一遭再分配,是忠于朝廷和万岁,还是忠于上官,可想而知。
主将有指挥权,但要看你发的是什么命令。可要是想造反,不用朝廷派军队镇压,就是下面的军官和士兵,又有多少会听你的?
当然,事无绝对,也没有什么尽善尽美。但皇帝的这些举措,已经把拥兵作乱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放心吧,只要管好份内政务,做好本职工作,不用担心其他。”袁可立温言宽慰道:“新任吴巡抚虽有才干,可对辽东不甚熟悉,还是要倚重你们这些本地官员。”
“下官省得。”王一宁躬身回答,“老公祖也请早些休息,多多保重身体。”
袁可立捋须微笑,说道:“还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做。过几日毛帅便要入京述职,经过本城时,接待要隆重一些。平辽的有功之臣,不可冷落。”
哦,毛文龙要入京述职了,竟然是先于袁可立和熊廷弼?
王一宁稍觉诧异,可马上就明白过来。
若论信任,袁可立和熊廷弼显然是在毛文龙之上,才会留在辽东坐镇。而毛文龙述职之后,是否还会返任,就在两可之间。
有袁可立和熊廷弼在辽东,就是皇帝觉得毛文龙不宜待在辽东,也不会担心出什么大事。
王一宁恭谨应下差使,转身告退,不易觉察地瞟了一眼书案上的密奏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