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回建州故地?!”莽古尔泰连连点头,说道:“抚顺和铁岭还有部分人马,倒是某的心腹率领,凑起来也有三四千。杜度与四贝勒交好,阿济格所率的正白旗也未必会听他号令。”
“贝勒率军前往建州,与四贝勒会合,击败东江毛文龙,便是大功一件。”冷僧机露出振奋之色,继续蛊惑道:“明军主力在辽南,听说是火炮众多,火力凶猛。可东江镇僻处海外,肯定不比明军主力。”
莽古尔泰点着大脑袋,被彻底说动了,“不错,毛文龙就是个胆小鬼,只能抽冷子搞偷袭。”
抬头看着冷僧机,莽古尔泰说道:“某偷偷地出城,前往抚顺、铁岭调兵,赶往萨尔浒与老八会合。你呢,是随某去,还是呆在城内?”
冷僧机早有打算,说道:“奴才还是留在城内,有什么消息,也好派人通知贝勒。”
“好,就这么定了。”莽古尔泰长身而起,瘸拉瘸拉地走到冷僧机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
海城大胜,建奴狼狈北去,消息通过信号塔传到镇江,再用快马飞报,一天多的时间,便传到了毛文龙手中。
拿着加急军报,毛文龙在沙盘前转来转去,反复思虑。
苟真怀也审视着沙盘,大概也猜出毛文龙在想什么,便先开口试探着说道:“建奴惨败,是逐城坚守,迟滞我军主力攻进?还是放弃辽沈,逃回建州,或是北方荒僻之地,不好判断。”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正是不好判断,本帅才犹豫迟疑,有些举棋不定。”
说着,他伸手点了点鸦鹘关,又划着线到了赫图阿拉,说道:“若是建虏要退回建州,我军可强攻急取,夺其根据。”
说完,他手指再次向北移动,到了萨尔浒,说道:“若是建虏要退往海西,此地当是必经之路。”
毛文龙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眯着眼睛又思索起来。
要说对建虏的了解程度,毛文龙还在熊廷弼之上。特别是对努尔哈赤,就更不是熊廷弼能比的。
所以,熊廷弼是率主力硬碰硬的打,不跟你玩什么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阴谋诡计也确实没太大的作用。
毛文龙认为努尔哈赤是个很狡滑的家伙,从羽翼未丰时对明朝的顺从和忍耐,再到抓紧机会、捏造理由逐渐统一女真各部,都能看出端倪。
除此以外,努尔哈赤还很有决断。有机会绝不放过,遇到困难时,也能隐忍而不冲动。
比如萨尔浒之战,老奴动员了全部人马,可谓是倾巢而出;而在熊廷弼第一次主政辽东时,老奴也能龟缩不动。直到袁应泰上台,才突然发动,直下辽沈。
按照海城之战,明军所清点的建虏伤亡情况,毛文龙认为建虏已是元气大伤。
目前,熊廷弼正率主力北上,步步紧逼,兵锋直指辽阳。
建虏如果在辽沈顽抗,那建州就无力顾及,东江军满可以发力,将两旗建虏击败,夺取整个建州。
可建虏若是放弃辽沈,以全师返回建州,迎接东江镇的就将是一场苦战恶战。
要是建虏连建州都不要了,直接跑去海西当野人。那东江镇没有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动,阻遏其逃窜,可就白白浪费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福贵险中求——毛文龙眼中眸光一闪,终于下定了决心。
辽沈已是熊廷弼所率领的辽南、辽西明军的攻击目标,这是最大的功劳。说是平辽的标志,也不为过。
而东江镇的兵力虽然少了些,武器装备也差了些,可在这场大战中怎么也得有些亮眼的战功吧?
占领建州算一个,攻破建虏所谓的“龙兴之地”也不算,可要能把建奴堵截住,实现真正的“灭奴”,那功劳——
“苟将军。”毛文龙转过头,神情很是坚定,说道:“本帅决意进兵鸦鹘关,直捣赫图阿拉。若能一举攻破,便向萨尔浒进军,将建虏的退路堵死。”
苟真怀略一沉吟,不由得抚掌而笑,说道:“熊经略平辽,毛帅灭奴,相得益彰,不分高下啊!”
毛文龙暗自佩服,这家伙真聪明,这么快就猜透了自己的心思。
“若能灭奴,东江镇便是全拼光,也不负皇恩,竭死报效了。”苟真怀脸色正肃起来,慨然说道:“末将愿任先锋,主攻鸦鹘关。”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有劳苟将军了。千里之外,万岁正殷殷期盼,我等当马革裹尸、青山埋骨,以解君父之忧。”
第485章
豁贱为良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皇帝几年来任用重用的都是忠勇之臣,光如此还不够,在待遇上也没亏待过他们。
这样以诚相待,又岂能换不来将领的拼命死战?更别说是在那个时代,忠君爱国是同样的概念,是身为臣子的第一本分。
当然,不排除有狼心狗肺的家伙,但那是个例,不会影响到平辽灭奴的大业。
而建奴在海城惨败后,明军士气旺盛,就如同打顺风仗那样的气势陡涨。特别是中高级军官,更是想抓住建功立业的机会。
毛文龙决定大举进攻鸦鹘关,打通前往赫图阿拉的道路,在辽沈建奴赶到前端掉其老巢。
计划布置得周密细致,兵力也是十分的充足。只不过,限于通讯的速度,他并不知道鸦鹘关的守军已剩不多。
刘兴祚、孔有德的骑兵,以小队渗透进建州的明军,还有毛承禄所率的混成协,逼进赫图阿拉,迫使阿济格率部增援,使得鸦鹘关守卫空虚。
尽管出乎意料,但目的达到就是成功。就算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可鸦鹘关被攻取,东江镇全军杀入建州,已经宣告了建奴老巢被端,成了丧家之犬。
……
海城大胜后,熊廷弼统率全军继续北上,进攻鞍山。
当时的鞍山名为鞍山驿,听名字便知道是个不大的地方。没有深壕高墙,建虏直接弃守,显然是与海城作了比较后,做出的选择。
明军继续向北推进,速度不算快。因为熊廷弼还想着让建奴产生侥幸心理,在辽沈与明军进行攻防作战。
在辽沈作战,明军的补给线不会拉得太长,也更有利于四面合围,一举歼灭。
熊廷弼最担心的还是建虏尽弃城池,向北方逃窜。
虽然这对于明军来说,省了攻打城池的力气,也光复了辽土。但从长远来看,却还是一大隐患。
但当熊廷弼看到建虏大踏步后退,并尽迁其民时,立刻意识到他的设想恐怕落空了。
他马上松开了对骑兵的约束,曹文诏的飞骑加上数千枪骑疾速北上,步兵也加快了行进速度,直扑辽阳。
……
裹脚的起源有数种说法,最早的是隋朝,最晚的是北宋。
到了明朝,裹脚的一般都是大家闺秀,普通百姓间没有兴起。而且,明朝皇室不裹脚,宫女有裹脚的入宫都要放足。
据说太祖的马皇后是大脚,宫中便不许裹脚,皇后、妃嫔皆是如此。
平辽大战已经开始,京城还没接到海城大胜的消息,但皇帝却没闲着,显然已是等不得了。
大明女子严禁裹脚,已裹脚的全部放足,若有违反,严惩!
圣旨下得相当突然,没有人明白皇帝怎么又盯上了女人的脚?不管你怎么想,哪怕是皇帝心血来潮,也得执行。
可皇帝显然不光是注意到了女人的裹脚,还关注了更多的弊政,或者说是封建社会的恶政。
“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本无贵贱之分,操业不同而已,且皆为大明子民。朕登基以来,兴利除弊,以实心、行实政,今俱令削除其籍,改为良民……”
古代的“籍”,指的是役籍,即一个人及其祖先所从事的职业类别。一旦定为某一个籍,就不能随意更改。
比如匠户,定下来就得世代为业,不能从事其他的行业。
还有乐籍,是永乐大帝夺权成功后,把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
而按照皇帝的说法,这些人也算是忠臣的后代,早应该让他们“开豁为良”。
其实,在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有感于前朝刑法过重,废除了一些酷刑和贱民制度。
但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还没来得及大规模平反,就驾崩了。所以,大量的贱民没有等来天降甘霖,继续生活在黑暗之中,而且永无出头之日。
秦汉以来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划定良贱,但后来的朝代对于良贱的定义和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即以职业划分良贱。
正因为所谓“因业而贱”,简单地除豁贱民也就仅仅停留在法律的层面。对广大贱户来说,只要其贱业一日未改,他们的贱民地位就一日难除。
而皇帝正是看明白了根缘,才提出“操业不同,不分贵贱”。
掏大粪的需要不,既然需要,你还把人家划为贱民?在后世,主席还跟人家握手呢!
还有皂隶,应该是政府工作人员吧,可也是属于贱籍,这本身就矛盾。
正因为行行业业都需要有人干,皇帝才没定下什么“改业为良民”的限制。
你要是想干,就还干老本行,但已不是贱籍。至于人们的思想转变,那本来就不是靠一道圣旨能够扭转的,需要很长的时间。
“万岁,贱民对吾皇感恩戴德,令之下日,人皆流涕。”刑部尚书薛贞马屁奉上,神情却毫不作伪。
朕的圣旨刚下,地方上还未执行,反应哪有那么快。
皇帝知道这话不实,但听着心里舒服。而且,等到政策执行到位,那些贱民确实应该有这样的反应。
“薛卿,现在既有法可依,那就有法必依。”皇帝故作矜持,伸手点了点薛贞呈上的奏疏,说道:“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嗯,此案处置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