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果然,大盐商是不敢造反,但嗅觉很灵敏,危机意识也很强。从北方试点票盐法,便知道两淮、广东等盐厂,早晚也要如此施行。
万历四十五年,朝廷刚刚采用了袁世振的建议,立“纲法”盐政。到现在还不到十年,朝廷再出新政,对之前疏销积引、增加盐税的盐商好象是有点不公平。
当时,朱由校也想到了这一点,可也没太当回事儿。
既有资本,那就继续行销食盐,做个一级大代理商也不错。赚得是少一些,可不至于倾家荡产。
显然,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家伙,是不太好习惯改吃粗粮的。赚得多,赚得少,这可不是能轻易放下的事情。
“暴利是不太会再有。”皇帝伸出手指,确定了原则,“垄断也不行。当然,这是指在国内。”
国内?国外!
吴大章有些迷惑,难道是让盐商与海商争利?
这就是大明人的眼界局限,说到国外,差不多就是指海外。
皇帝并不知道吴大章想歪了,一边思索,一边继续说道:“开疆拓土,或者是对外征伐,都是不错的买卖,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魄力。”
借债,或是发行债券,对外发动战争,胜了一齐瓜分红利;败了吗,做生意也有风险不是,哪能每个都做成、都赚钱。
但皇帝的这种想法对于大明人来说,还是太过创新,太过超出想象。
所以,吴大章听得一愣一愣,眼睛缓缓地眨巴着,努力消化着皇帝吐出的惊人信息。
朱由校开始还只是随口一说,思路并不是如何清晰,可越说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为了平辽灭奴,尽管知道大海无限,走向大海才是世界大势,可也没有太多的钱财能够投入到海军当中。
大盐商有钱呀,让他们出钱打仗,好象也是可行的,更是一个获利丰厚的营生儿。
至于要征伐的敌人,那还不好找?
老是不服气,蚕食了大明不少羁縻地区的东吁王朝;脱离大明统治的安南,也是个反复无常的白眼狼。
还有远道而来,正对南洋诸国进行侵略占领的西方殖民者。什么西班牙、荷兰、英国,从长远上看,都是大明的敌人。
要说朱由校是个好战分子,倒也不是冤枉他。但对外扩张掠夺,难道不是渡过大灾害的有效手段?
让大明的文明之光照耀更多的土地,让更多的各族人民沐浴在大明帝国的恩惠之中。
联想到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朱由校突然觉得自己高大起来。
“万岁。”吴大章也觉察到皇帝精神状态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躬身奏道:“这些大盐商倒还识趣,五百万平辽债已经购买完毕。”
你先买了平辽债,再求皇帝恩典,就象你送了礼再求人办事,显得诚心诚意。
如果你拿买平辽债作为先决条件,那性质就变了。皇帝缺你们那几百万银子,你们要跟皇帝谈条件,活腻了不成?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告诉他们,支援国家,襄助平辽大业,朕记下了。”
“是,微臣遵旨。”吴大章暗自松了口气。
皇帝嘛,还用什么太过客气,或是感激的话,只一句“记下了”,对于那些盐商,就足够了。
不需要马上的回报,而是长远的投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票盐法虽然实施了,可皇帝也给他们留了一线。现在皇帝记下了他们的功劳,以后一丁点的照顾,也够他们受用了。
“吴卿的工作做得很好。”朱由校微笑着夸赞道:“不管是汇兑,还是发行平辽债,成绩都让朕满意。”
吴大章的心里这个舒坦啊,赶忙躬身谦谢。
有垄断了边外贸易的中华商会帮衬着,工商银行的各项业务开展得都相当不错,甚至压过了皇家银行。
这也很正常,皇家银行是皇帝按国家央行的标准要求的,力求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盯着眼前的小利。
“吴铮也不错。”朱由校笑着说道:“朕另有重用,已召其回京。你们父子在京团聚,过个团圆年。年后,他就要赴任。”
“微臣代犬子叩谢天恩。”吴大章确实想儿子了,眼圈一热,跪倒叩头。同时,他也为儿子的前途光明而由衷地高兴。
“平身吧!”朱由校轻轻抬了抬手,说道:“把明年的规划尽快做出来,朕可能还有新的差使交给你办。”
相对于后世银行的功能,现在的工商银行的业务还是差距甚远。尽管局限于技术,比如长途通讯等等,但朱由校认为还大有潜力可挖。
特别是存款、贷款,工商银行还远没有发挥“蓄水池”的循环促进功能。
第461章
教育体系不好改呀
平辽东、灭建奴是重中之重,却不是唯一的工作。
虽然还未竞全功,让皇帝有些束手束脚的感觉。但很多工作,却耽搁不得,要提前布置,提前准备。
在朱由校的记忆中,大明不是被建虏所灭的,而是被几十万上百万吃不上饭的饥民推翻的。
只有大明内部不出大的问题,只要老百姓能吃上饭,社稷不说稳如泰山,也能再挺个几十上百年。
至于建虏,就算这次大反攻不能覆灭,也翻不起风浪,成不了气候。
内忧要大于外患,或者说,内部出现了问题,只是疥癣之疾的外敌,才会成为心腹大患。
党争无疑是最大的弊病,于国家大事于不顾,只顾着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致使体系混乱,行政效率低下;
其二则是腐化,权贵、官僚、地主、士绅各怀心思、各谋己利,置国家危亡、天灾人祸、军民困苦、百姓流离失所于不顾;
其三是八股取士已僵化落后,选出的官员多有口舌之利而无实干才能。平日慷慨激昂,临事却无一策,说的就是这些读书读傻了的文官;
至于其他的,朱由校都不稀得说,也只能一步一步地加以改变。
因为,如果深究下去,整个大明的体制都出了问题,几百年的积习,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扭转过来的。
但三大弊病已经有两个被铁腕整治,不敢说去根,目前已不能阻碍平辽灭奴的大业。
其他的嘛,温和些,缓和些,倒也不必弄得鸡飞狗跳。
特别是科举制度,朱由校知道绝不能废除,但他又没有更好的、更公平的考试方式来取才。
其实,通过书面考试选才,在后世也是主要的方式。弊端是有,但却是最接近公平的。
又要学识高,又要实际工作能力强,上哪去找那么多尽善尽美的人才?
所以,如果能平心而论的话,八股至少是一种考试的规范,就象后世的标准化试题一样,也不必一棒子打死。
“若平辽成功,明年的科举便不能再推迟了。”皇帝把一本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令宫人转给了礼部尚书老董,交代道:“即刻发文昭告天下,明年科举加试这本《自然常识》。”
老董躬身接过书,不敢在皇帝面前翻看,恭谨地接旨应喏。
昭告天下后,皇家印书局又能赚上一笔啊!高考必备书籍,不买都不行,除非你不考了。
“赐座。”皇帝吩咐一声,有宫人搬来绣墩,让董大家坐下。
董其昌谢恩就座,心里还琢磨,是不是万寿节送万岁的十几幅字画起作用了?
皇帝爱财是出了名的,但花钱也不小气,这是和万历爷爷最大的差别。
“小学的教材也快编好了。”皇帝端起茶喝了一口,缓缓说道:“很快将刊印发行,小学考试也将在三年后正式开始。”
董其昌认真地听着,猜测着皇帝的意思,觉得皇帝是有意让礼部来主持小学资格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只有会试是由礼部主持。
而地方学官,比如提学官,是明朝省级教育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却又不接受国家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比如礼部。
所以,朱由校觉得大明的教育体系的职责还不够清晰。而提学官的职责在于监督儒学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成效的测定,就更不太符合皇帝的心思。
儒学,还是先秦时的儒学吗?现在盛行的程朱理学,也不过是儒学的一个分枝,一个解释者罢了。
即便是拿着先秦时的儒家经典,历史发展了千年,还会完全适应社会吗?
朱由校不认为是这样的,更不认为有哪家学说是完美的,可以亘古不变的。
法家有没有可取之处?墨家是不是包含了一些原始的科学?老庄之学呢?
所以,要打破儒学一家独大,要兼收并蓄、百家争鸣。
朱由校也没有把某派哲学抬高到独尊的地步,什么叫与时俱进,他比谁都熟悉这句话。
“小学资格暂不涉功名。”皇帝继续缓缓说道:“只是在赋税上有些减免,让老百姓更有让自家孩子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意识到皇帝的目光投过来,老董赶忙躬身道:“万岁,有意让礼部派人前去各地方主持考试?”
朱由校也没拿定主意,毕竟不是类似高考那样的级别,由各县主持也够了。可他关注的是长远,要整改的是大明的教育体系。
推行小学教育首先要建学校,大明地方也有很多官学,什么府学、县学、社学,但学的不一样,连老师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