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536


第412章
人力难抵,皇太极的决定
  战争的进程,并不会单纯被人的意志左右。你想赢就能赢,哪有那么简单。
  辽东的形势扭转,但要说明军已经具有碾压优势,还为时尚早。
  所以,皇帝虽然让前线将领戒骄戒躁,不要轻敌冒进,但却没有阻止他们展开行动。
  如果能在明年冬春大反攻前多消耗建奴的实力,岂不是更好?
  其实,皇帝是有些多虑了。
  熊廷弼和毛文龙可不是没头脑,都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把战线稳定而坚决地向建奴的地盘推进。
  原因很简单,数年来明军虽然很少主动进攻。但依靠防守,却让建奴损失不小,也算是一场场的胜利。
  而在占优的形势下,谁要是打了败仗,不仅仅关系到日后辽东战场指挥权,秋天入京述职多丢面子。
  况且,返京的时候差不多也赶上了万寿节,你不拿捷报贺喜,却拿败绩给皇帝添堵?
  所以,别看熊廷弼和毛文龙都很积极地展开了军事行动,可都是调动了数量众多的精兵强将,作战计划也是很谨慎。
  说白了,两人有争相表现的意思。当然,也是为了皇帝寄予厚望的明年冬春大反攻,作更充分的准备,占据更有利的态势。
  而辽南和辽东的两军发动,似乎是有什么默契似的,分别推进至海城河和太子河便停止前进。
  隔着海城河是海州卫城,辽东明军则占据一堵城堡和松树口后,并不马上进逼鸦鹘关。
  后金方面对明军的行动也作出了反应,分派两旗人马,赶赴海州和建州增援。这差不多已经是他们能出动的最大兵力了。
  现在,海州有两旗人马,建州则是三旗,在辽沈重地只剩下了可怜的三旗人马。
  本来按照努尔哈赤等人的设想,收缩兵力是握紧拳头,待机而动。如果明军分路进攻,说不定能再次上演一场“萨尔浒”大胜,使辽东的战略形势有所改观。
  但明军以辽西、辽南、辽东这三个重兵集团,再加上蒙古诸部,形成了四面围攻之势,缓缓稳进,并不给建奴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从兵力上计算,如果建奴全部出动,是能够在辽西、辽南、辽东占据优势,尽管优势不是特别大。
  但真正有威胁的是三个重兵集团,敌我相距也并不太远。攻此则彼至,建奴根本不可能集中全力,猛攻其中一面。
  而且,凭借现在明军的战力,如果建奴真的孤注一掷的话,就算能击败一面,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这也是建奴最大的弱点,就那么点人,打一场伤筋动骨的大仗恶仗,以后也就翻不了身了。
  乞丐与土豪比富,你有那个家底儿吗?
  而明军就算损失个几万,凭朱由校的狠劲儿,不出一年半载,又是齐装满员。来呀,打呀,看是你生得多,还是死得快!
  什么叫束手束脚,什么叫瞻前顾后,现在的建奴就是。
  最致命的不仅是人力,还有粮草物资。好几年抢掠不到,坐吃山空的结果就是比历史上更惨,饥荒来得更快更早。
  “抚顺额驸——”皇太极正十分郁闷地回到府里,乔装打扮的李永芳便悄悄地前来拜见。
  “奴才见过贝勒爷。”李永芳形销骨瘦,就是不化装,也是大变样儿。
  皇太极赶忙起身,请李永芳坐下。对李永芳,皇太极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也甚是赏识李永芳对后金的耿耿忠心。
  李永芳杀了长子以证心迹,可他没想到,杀了儿子也是白杀。
  最近消息又传扬开来,他的女婿武长春正在镇江,是纳拉忠明的得力干将,招降纳叛不说,还派人给他这个老岳父送来了书信。
  李永芳知道,依着努尔哈赤的疑心病,他是不可能起复得到重用了。
  而后金的形势逐渐恶化,他又不能不关心,毕竟后金要完了,他和他的家人肯定也没好下场。
  努尔哈赤那边是不可能听得进去“逆耳忠言”了,李永芳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皇太极身上。
  其实办法还是老一套,和范文程的建议差不多。重用汉将,多用汉兵,放松点剥削压迫,争取统治区内辽人的心。
  女真人的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而汉人则可以进行弥补,解决八旗兵力不、捉襟见肘的窘境。
  历史上也是皇太极继承汗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类似的政策,缓解了满汉矛盾,逐渐扭转了努尔哈赤晚年造成的不利局势。
  皇太极听完李永芳的建议,连连苦笑,说道:“抚顺额驸的建议虽好,可某却没有接纳实施的权力。汗王的脾气,你难道不清楚?”
  李永芳点了点头,说道:“四贝勒现在无兵无权,奴才岂能不知?但四贝勒难道就不思谋对策,摆脱现下的处境?”
  皇太极垂下眼帘,沉声道:“抚顺额驸但有办法,尽可说来。”
  李永芳也不卖关子,开口说道:“东江明军向建州进攻,便是四贝勒的机会。率军增援,或是随军而行,也胜过呆在这城中。”
  皇太极沉吟着说道:“恐怕汗王不会应允。”
  李永芳见皇太极虽有疑虑,却是等于接受了他的建议,便接着说道:“四贝勒可向汗王请命,秘密前往建州,与朝鲜谈判开市贸易。”
  皇太极皱了皱眉,说道:“朝鲜亲明,岂能岂敢与咱们互市贸易?”
  李永芳从怀中掏出一份情报,呈到皇太极面前,说道:“李倧得位不正,明廷又没正式册封,难以收服人心。因此,旧王的亲信怀有异心。”
  皇太极接过情报,有些怀疑地看了李永芳一眼。等看过情报,皇太极陷入了思索。
  这个情报似乎是李永芳编造的,上面当然没提到他的名字。可他主管后金的谍报工作这么多年,有几个亲信也是正常。
  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不定父汗真能派自己前往。正白旗就在建州,虽然由阿济格统率,但其中的将领高官应该更加服膺自己吧?
  倒不是一定要干翻阿济格,夺回正白旗。但离开这令自己毫无作为的辽沈,兴许真的是重掌威权的办法。
  
第413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扯淡,所有的投机和运气也不堪一击。
  换成朱由校的话,那就是谁敢跟朕斗?朕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搂钱不要脸,吃人不吐骨头……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李永芳之流,当然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未卜先知,算计得细密,还有做着徒劳的挣扎。
  而从量变到质变,这几年的时间里,朱由校竭尽全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至少,他使大明的军队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尽管资源大部分都倾斜到了辽东,但其它边镇,以及西南战场,明军的武器装备、粮饷物资也没缺乏,只是换装的快慢,以及实战的多少而已。
  即便如此,随着明军武器装备的换装,以及客兵可就地分田安置的政策,粮饷的供应充足,武学军官的不断调拔,奢安叛军正在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原因很简单,奢安之乱迟迟不能平定,并不是叛军的战力有多强大,实在是那里的地形地势太过复杂。
  只要稳扎稳扎,以围困封锁作为主要手段,以坚守和短促突击作为消耗叛军实力的战术,奢安之乱的平定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与辽东战事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两个完全不同重量级的敌人。皇帝的大部分精力也盯在辽东,重点关注,重点照顾。
  敌人不同,战法不同,所用的将领也不同。
  就如同相信熊廷弼和毛文龙一样,朱由校也相信傅宗龙和朱燮元,只要坚持“屯兵险要,四面包围,逐步压缩,绝其资储”的战略方针,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拿去吧!”皇帝放下纸笔,将简短的书信封好,笑着交给了王体乾。
  王体乾躬身接过,谄媚地笑道:“奴婢亲自送出去,还要派人在午门等着回信。”
  朱由校笑着颌首,说道:“王伴辛苦。”
  “此乃军机重事,奴婢不敢言苦。”王体乾躬身深揖,退了出去。
  科学院呈上的章程和办法,朱由校认为可行,北京至天津的土电报塔楼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今天投入试用。
  这第一次通讯,皇帝想抢个先,自然没人敢争。简短的书信,传召天津,再传回来,朱由校倒是想知道到底有多快。
  当然,上上下下都重视,操作人员也是精挑细选,基本上不存在掉链子,出现让皇帝不高兴的意外事情。
  而通信塔以北京为中心,已经开始向四面八方修筑延伸。原理没有问题,改进的只是通讯方式和信号,增加的只是经过培训的信号识别和记录人员。
  一个新的职业,一种更加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大明诞生了。其作用除了军用、官用,还将促进商业信息的传输。
  或许,以后还会有民用。尽管民间通信将随着各城市设置好街道门牌号,而逐渐开展起来,但在速度上,还是土电报更快呀!
  从北京传到天津,再从天津乘船出海去往辽东各地,应该没有从北京走陆路信号塔,传到辽西更快吧?
  朱由校也不敢确定,实在是太过关心辽东的战事。打胜了,明年冬春的大反攻就有更大的可能将建奴击垮打残;打败了的话——
  若有所思地踱到殿外,皇帝感受着初秋的气息,缓步向东暖阁走去。
  走到东暖阁外,皇帝听到里面传出的嘻笑声,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智贤,智恩,哈哈,知道在叫你们哪,有进步,不错啊。”范小慧欢快的声音,以及叫出的名字,让皇帝不由得翻了下眼睛。
  李成成也跟着笑了两声,说道:“她们学过汉话的,虽然时间短,可还是能听得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