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536

  密奏抵京,朱由校也毫不留情,直接下旨,将七家“主犯”就地处斩,悬首示众;范家的主犯则押赴京城,明正典刑。
  报纸上第一时间便登载了相关消息,掌控舆论依然是朱由校的最好手段。将范永斗等主犯押赴京师,也证明皇帝不是滥加罪名,不是贪图这八家的钱财。
  当然,掠财也是皇帝的主要目的之一,可有通奴卖国的罪名在,这个说不出口的目的也就被淡化了。
  不管以后有没有“八家跌倒,天启吃饱”的坊间传闻,今年明年的财政是不用愁了。不仅不用愁,连给老百姓减赋税的福利都有了,又赚了一波好名声。
  
第402章
简拔重用
  朱由校算是看清楚了,对于富豪地主商贾的倒霉,没几个人会为其鸣冤叫屈。幸灾乐祸者,或是痛骂怨恨者,却是最多。
  当然,大明多的是平头百姓,对于被国法惩治的贪官士绅都是拍手叫好。不管是不是仇富心理,朱由校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实际上获得的好处。
  既然八大家是山西的,索性今年的免赋税的省份除了河南,把山西也加上。
  明年就是北直隶和山东,朱由校算计着有这一年的减免,老百姓总会多些家底,多些抵御大灾患的积蓄。
  “万岁,新晋监察御史刘理顺在外候见。”宫人入内禀报,打断了皇帝的思路。
  “宣!”皇帝没有多少犹豫,在御椅中坐正了身体。
  刘理顺乃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先任县令,后任知府,升迁可谓迅速。
  原因很简单,对于皇帝的旨意执行彻底,不管你是士绅还是地主,不管你是生员还是富商。而且,不收贿赂,铁面无情。
  此番被皇帝点名入京,不仅是他,还有数名在地方上表现甚好的官员,其中就有他的同年,进入督察院,成为拥有大权的监察御史。
  因为刘理顺是河南人,皇帝不仅不让他回辟,还特意要派他回河南监察地方官员,落实好减免赋税的工作。这样的安排,对刘理顺来说,是信任,也是考验。
  “微臣叩见万岁,万岁,万万岁!”刘理顺进到殿内,便跪倒叩拜。
  朱由校抬了抬手,温言道:“刘卿平身。”
  “谢万岁。”刘理顺起身躬立,静候圣谕。
  其实这次召见陛辞可有可无。但他相信经过这次耳提面命,绝大多数官员会感受到他的期盼,也就是所谓的“皇恩浩荡”,而忠心办差。
  而且,凭刘理顺的品德和能力,以及师事袁可立,皇帝认为也当得此恩遇。要是论起来,还有师兄弟之谊呢!
  “听闻刘卿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富翁家中任教,赚取路费……”
  朱由校并没有马上叮嘱交代,而是微笑着说了段故事,连他不知真假。
  刘理顺在员外家教其儿子读书,夜间自修学习,准备会考。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
  于是,特地选了一名聪明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共宿一房。用意很明显了吧,侍寢哪,白睡的。
  可过了三年苦读,刘理顺辞别员外,赴京考试时,却请员外替侍女选配一位好丈夫。员外甚为不解,以为刘理顺有意抛弃她。
  经过刘理顺的解释,员外才知道他是坐怀不乱,三年也未侍女有过私情。共宿一房,还不是一天两天,按后世的评论,刘理顺真是“禽兽不如”啊!
  反正,朱由校是自认做不到。别说三年,就是三天,面对着青春年华、不睡白不睡的女子,他也把持不住啊!
  所以,他是皇帝,刘理顺就是大臣,还是理学大师,正人君子,是留名青史,被追谥“文正”的历史名人。
  刘理顺听完故事,甚是惊疑,忙躬身道:“启奏万岁,此乃谣传,微臣绝无此事。”
  哦?!朱由校眨巴眨巴眼睛,不由得嘿然一笑,摆手道:“谣传就谣传吧,称赞爱卿品格高尚,乃千古少有的正人君子,也就不用追究了。”
  说完,朱由校的脸色肃正起来,说道:“大灾患将临,这可不是谣传,更不是虚诓之语。北方数省,以陕西、河南为最烈,此番派刘卿巡察,也正为此。”
  《大明论坛》上登载的大灾患消息,刘理顺自是知道。本来他也没太当回事,可看皇帝和朝廷的政策和行动,却是极为重视。
  “户部直属粮食储备库,减免百姓赋税粮食,种植高产作物,兴建水利设施等等,皆是抵御大灾害的措施。”皇帝继续正色说道:“爱卿巡察的重点也在此,让百姓得到喘息,积攒点家底;地方的储备多一些,以备赈济……”
  刘理顺躬身静听,更加感觉到了皇帝对此的重视。诸般举措安排得紧凑,在辽东和西南战事未息的情况下,太不容易了。
  “刘卿在地方上历练过,当知其中弊端。”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沉声说道:“非是朝廷政策不好,而是执行得偏差,导致善政不惠民,或是被官绅转嫁,倒成了苛民之政。”
  皇帝停顿下来,目光投注到刘理顺身上,等着他的回答。
  刘理顺得到宫人的示意,赶忙拱手道:“万岁见微知著,目光如炬,所言正是弊政之要。微臣任县令、知府时,便对此深有所感,并严厉处置,却还不能根绝。”
  “要钱不要命,什么时候都是有的。”皇帝冷笑一声,说道:“平常道貌岸然,涉及到利益,便锱铢必较,不要颜面了。对这些人,刘卿见得多了,朕也不用再教你如何做。”
  伸出一根手指,皇帝郑重地强调道:“刘卿只要记住一点,朝廷所颁政策的目的,是使平头百姓得到优惠,而不是那些有田有财的士绅地主。”
  “微臣明白。”刘理顺慨声答道:“微臣是河南人,出身寒微,知百姓之若,知万岁之忧,必竭忠办事,不敢辜负圣恩。”
  朱由校点了点头,现出欣慰之色。没错,刘理顺出身寒微,这也是得到皇帝青睐的一个原因。
  “秋收之后,北方各地督抚将进京述职,朕对于整体性的抗灾救灾还有布置。”朱由校说道:“刘卿且去河南监督减免赋税的实施情况,办好差使,朕还有重用。”
  刘理顺现是监察御史,朱由校却着意要培养他成为一方大员。当然,能不能最终落实,还要看刘理顺的表现和本事儿。
  听话听音,“重用”二字从皇帝口中说出,刘理顺知道此去河南又是一个升迁的机会。
  而所谓的办好差使,就是六亲不认,谁触犯国法,谁营私舞弊,就收拾谁。
  “微臣谢万岁简拔之恩。”刘理顺跪倒叩头,拜别皇帝。
  
第403章
再稳一下吧!
  还有两周考试,继续苦学中,精讲听完了,强化训练,脑袋都大了呀!
  …………
  刘理顺是一个榜样,文安之也是,还有江浙巡抚魏广微和倪文焕,以及由商贾简拔而起的夏中时。
  而武将升迁迅速的更不知凡几,九边将领已经大部分是武学出身,或是皇帝亲自提拔重用的。
  从文到武,皇帝身边已经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文臣武将。
  这其中固然有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可也有不少只是听话,把朝廷政策和皇帝谕旨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就得到升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晋升之途也不是那么难,这自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吸引了更多人努力表现,向皇帝靠拢。
  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者是“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皇帝喜欢什么样儿的臣子,历朝历代都不会缺乏。不管是忠臣,还是奸佞;不管是直言进谏,还是谄媚溜须。
  想混官场,就得清楚皇帝的喜好,揣摩透天子的心思。否则,当官也当不久,早晚被踢走滚蛋。
  其实,这无关忠奸,也无关正直和奸诈。忠直之臣固然好,但哪一个奸臣又不是才干出众呢?
  在朱由校看来,能够办好自己交代的差使,不触犯国法,谄媚逢迎的臣子倒更合他的心思。
  而象某些自诩正义、满口仁义道德、动不动就犯颜直谏的臣僚,如果干不好工作,也没有大用。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东林党官员。内不能缓解财政、搞好民生,外不能击败建奴、保国平安,却只会梗着脖子和皇帝作对。
  什么立太子,什么三大案,天天盯着皇家找毛病,以此邀买忠直之名,却是百无一用。
  皇帝的家事,用得着你们插嘴置评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有那时间干点正事儿。
  反正,朱由校是决心已下。自己的家事自己作主,谁管跟谁急。
  至于什么家事,皇家的自然是子嗣为重。裕儿生俩姑娘,王良妃和皇后的肚子却是越来越大。
  朱由校记得,历史上皇后张嫣好象生的是男娃,现在当然不能被做手脚。
  想到皇后,朱由校不由得抿起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抬头吩咐道:“中午去坤宁宫,告诉御膳房,把饭食送去那里。”
  对于肚中的孩儿,张嫣和王良妃比皇帝更在意。在皇宫中,母凭子贵几乎是不变的定律。哪怕生个公主,也比无所出要强得太多。
  朱由校临时起意,也不提前通知,免得张嫣忙活接驾。正好在坤宁宫吃午饭,再搂着丰满的皇后睡个小午觉,亲亲摸摸过下小瘾,美滋滋呀。
  可世上的事情总爱出人意料,打扰人的美事老天也是经常干。
  朱由校还没起身,王体乾匆匆而入,呈上密奏匣子。如果是正常奏疏,朱由校可以拖一拖,可一看是辽东熊廷弼的,他却是不敢耽搁。
  检验过密封,朱由校才打开密奏,认真看了起来。
  之前便有过交代,明年的冬春大反攻虽然还有几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对建奴的扰袭不能断,要使其不得安生,不断消耗建奴的积蓄和力量。
  只不过,熊廷弼的作战计划超出了皇帝所定的扰袭规模,这让朱由校不由得微皱眉头。思虑半晌,他起身来到殿角的沙盘前,凝神琢磨。
  依照明军出动的数量,直接推进到海城河,甚至是围攻海州卫,也不算太过冒险。
  正如熊廷弼所分析判断的,建奴不太可能出动太多兵力背河作战,那是兵家大忌。所以,明军稳扎稳打,推进到海城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