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536

  扎鲁特部通过卖力的表现,在朱由校心里,已经划到了比较忠实的盟友一边。
  至于乌齐叶特部的鄂木布,以及现在的乌齐叶特部首领、内喀尔喀联盟盟主卓里克图洪巴图鲁,朱由校认为这个老狐狸在预留后路。
  虎墩兔东扩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内喀尔喀诸部很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的目标。卓里克图洪已经看到依附后金的前途黯淡,也只有向明廷靠拢,以期得到庇护。
  而这也是朱由校要出动军队,配合虎墩兔讨伐科尔沁部的目的所在。
  没有巨大的震慑,在虎墩兔的疯牛病的逼迫下,又怎么断掉蒙古诸部投靠后金的念头?
  历史上的教训很深刻,明廷过于依赖林丹汗这个盟友,也没有那个实力插手蒙古诸部的内战,导致很多的蒙古部落依附后金,平白壮大了后金的实力。
  现在好了,科尔沁部的覆灭是最好的警告,看哪个部落还不长眼。
  接见、抚慰、赏赐,一套流程下来并没有花很长时间。
  朱由校还有一个目的,便是让年轻的蒙古一辈见识下外面的大千世界,见识下大明的物华天宝,让他们心生仰慕。
  影响是逐步的,是潜移默化的。这与对待土司是差不多的,从其后代入手,或办学校,或邀其入京面圣,总归是要让他们产生敬畏或归服的心思。
  鄂木布和努克告退后,朱由校将虎大威等人召入殿内,嘉奖鼓励后,便急着听取汇报,并在沙盘上进行实战的重演。
  “……冲击建奴略显松散的骑兵队,我军第一排的伤亡最大,第二排大幅降低,第三排、第四排的损失或可忽略不计。”
  “……过于密集的冲锋,往往是冲撞所造成我军的损失,因为无可躲避……”
  朱由校听得认真,适时抬手,止住了虎大威的讲解,开口问道:“若队形不密,岂不是难以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
  虎大威躬身奏道:“如果间隔适当,形成两打一、三打一当无问题。微臣觉得,或可在半个马身或一个马身之间进行调整。”
  朱由校没有轻作判断,尽管这是将领们的实战感悟,但还是交给京营飞骑进行演练后,再得出结论更好。
  “科尔沁部已经覆灭,通过其地,袭攻建奴占领区,可否?”朱由校转换了话题,开始为明年冬春的大反攻寻找更多的突破点。
  虎大威想了想,答道:“通过辽河套攻打建奴,微臣觉得可行。如果有蒙古诸部助战,那就更好了。”
  “内喀尔喀联盟的实力如何?”朱由校微笑颌首,继续问道:“就以扎鲁特部的战力作参考吧!”
  虎大威微露轻篾之色,说道:“若与建奴面对面作战,即使兵力是建奴的两倍,微臣以为蒙古军亦是必败之局。”
  如此不堪?难怪阿敏敢率五千精骑与上万蒙古联军硬撼,如果不是忽略了明军,获胜应该没有问题。
  这样的话,光凭内喀尔喀联盟的部队,对建奴进行攻袭,恐怕效果大。还是需要明军出兵,才能起到带动和督促的作用。
  见皇帝思索不语,虎大威垂下眼帘,犹豫了半晌,才躬身奏道:“微臣刚刚入宫时,在宫外有人拦路,自报是科尔沁部宰桑布和之女,名为海兰珠……”
  朱由校略显诧异地看着虎大威,听他讲那刚才的故事。
  “科尔沁部俘虏不日押到,可将此二女与俘虏们一同处置。”虎大威并不知道皇帝准备怎么处置,说得也比较笼统。
  海兰珠?布木布泰?!
  朱由校皱紧的眉头一展,似笑非笑,神色有些怪异。
  这两个不是皇太极的大小老婆嘛,竟然被全部抓住了。准确地说,是这两个家伙自投罗网。
  这下子,皇太极甭想再有这两个老婆了。什么孝庄,什么宸妃,历史上不会再有这样的名号,史书上也不会有什么记载了。
  至于如何处置这两个莽撞冲动,甚至有些可笑的蒙古女人,朱由校的手指在御椅扶手上轻轻叩击,权衡思考起来。
  可惜还只是两个丫头,不是皇太极的老婆,不能借题发挥,再给皇太级来个打击。
  既然也没有要将科尔沁部俘虏全部砍杀的计划,这两个丫头留着也无妨。至于什么大秘密,哄谁呢?
  
第377章
封赏,封赏
  如果没有后金,虎墩兔愿意怎么折腾都行,把蒙古诸部搅成一锅粥,也是朱由校愿意看到的。
  但现在,处理与虎墩免的关系,在蒙古诸部的内战中如何应对,就很考验政治智慧了。
  别人只能猜测一两年,或许是三五年的形势变化;朱由校却能看到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亚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演变。
  远在欧洲的英、法的崛起,可能还过于遥远,对于中国的影响很小。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对中国形成实质上的威胁。
  但在北方,沙皇俄国已经建立。现在的实力还不甚强大,但其迅速崛起的速度,以及向远东的疯狂扩张,却令朱由校十分忌惮。
  除了忌惮,朱由校也是野心勃勃,贝加尔湖等广阔的远东土地,他岂能不眼馋,岂能不想并入大明的版图?
  这个世界很大,各个国家的版图也远未成形固定,有着巨大的改变的空间。对于大明来说,人口的增长,土地的需求,这是早晚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土地足够,又何来兼并一说?如果疆域广阔无边,就是出个败家子,也能剩下不少吧?
  所以,不管是向北,还是向南,抑或是向东向西,为大明子民争夺更大的生存空间,将是朱由校平辽之后的重任。
  愚者有愚者的快乐,智者有智者的烦恼。
  朱由校的快乐始终有限,就是因为他想得太多,知道的太多了。
  终于询问完了虎大威等人,皇帝比较满意,坚信自己选择的强军道路是正确的。尽管花费较大,但这将是保证大明北方安全的有效手段。而且,先期投入,后期收回,甚至是大有赢余,不亏本。
  “众位爱卿皆是我大明子民。”朱由校很满意地回到御座,对着下面的将领们和熙说道:“朕不以民族论高低,只看表现和功绩。飞骑营还要扩充,朕不亏待功臣,而你们就是榜样。”
  吸引更多的蒙古人归化,虎大威等将领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绝口不提归化二字,也是不让他们有疏离感。
  “微臣明白。”虎大威躬身奏道:“万岁胸襟似海,赏罚分明,飞骑营扩充不是难事。”
  朱由校含笑颌首,说道:“不光是为国征战,便是做寻常百姓也好。牧马养牛,耕种经商,只要守法遵纪,一样是大明子民。”
  虎大威躬身应是,并不以之为怪。北方边镇的归化蒙人不少,也确实不全是从军。
  他当然不会想得太过深远,不知道皇帝的最终目标是使所有蒙古人归化,成为大明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一分子。
  朱由校又转头吩咐王体乾,带几个侍卫去把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暂时关押起来,才给虎大威等人颁赏后令他们告退。
  ……
  赏罚分明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为国征战的武人,朱由校一直比较慷慨。
  但有一点,那就是爵位,他一直没有轻授。尽管皇帝常说不吝封候之赏,可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殊荣。
  至于民爵,则和真正的爵位没有什么可比性。真正的爵位,应该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相当的尊贵难得。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将封爵标准定为“非社稷军功者不得封”,并在《大明律》中明确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
  从靖难之变以后,封爵标准有些松泛,但文官要封爵,还是要立下军功方可名正言顺。
  到嘉靖时期,由于军功冒滥现象严重,以及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轻武体制的建成,逐渐出现了武官难封的现象。
  有很多勋臣更以武职封爵为耻,尝云:“我勋爵,非军职。”,意味着封爵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重文轻武的体制建立及统治者个人品行才能的因素,朝廷文官勾结压制武将,使武官封爵越来越难。
  可以看到,从嘉靖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的百余年时间里,以军功封爵者,仅辽东总兵李成梁一人封宁远伯。
  史载:李成梁军功冠于世,然为其得封也“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
  也就是说,甭管你军功高不高,高到什么程度,也得走门路,四处撒钱贿赂,让朝中人为你说话进言。
  朱由校曾就此问题询问过礼部老臣,按照他们的解释,自嘉靖朝始,“盖祖宗朝都督有劳,宁封流伯而不加保傅,典制一变也。”
  说得简单一些,朝廷用更多的虚衔来赏功,给封爵的道路增添了无数的关卡。
  比如军功赏赐,先升官阶,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都督。
  直到最后升无可升,才有可能封爵。所以,武将们距离封爵越来越远,以最厉害的戚爷爷为例,他最高才熬到了少保兼太子太保。
  至于追封,则是死后哀荣,与生前拜将封侯,又是大不相同。
  比如民族英雄秦良玉,生前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明朝灭亡后,才由南明王朝追谥为“忠贞侯”。
  朱由校对此也有疑惑,不是公侯伯子男嘛,封伯封侯不容易,那子爵和男爵呢,为什么没人得到?难道是哪位祖宗把子爵和男爵废除了?
  不懂咱就问,有的是研究什么典籍规章的臣子。果然,答案找到了,令朱由校甚是满意。
  原来,明朝并没有什么正式的诏书或文件废除子爵和男爵,只是洪武后就没人封过这两个二爵位。
  到了靖难之后,永乐大帝要能觉得象太祖一样大封世袭公侯不太好,于是“靖难功臣”大多是世袭伯爵,还有一批无法世袭的侯爵伯爵。
  同时,永乐大帝提升了伯爵的品秩,为一品官以上,这样才使得靖难的勋臣们身份不同一般。
  而子爵男爵则因为待遇品秩太低,缺乏作为尊崇地位身份的价值,慢慢地就自然而然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或许是这样的结论,但对朱由校来说,这都并不重要。只要没有什么规章典籍束缚他,改制就不称为改制,规矩可以从他这里立起。
  当然,朱由校要立的是好规矩,是激励机制。可不象历史上的木匠皇帝,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啥功劳没有,平白就封了肃宁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