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536

  朱由校正沉浸在创造伟大勋业的兴奋之中,随便地“嗯”了一声,连头都没抬,继续运笔如飞。
  李成成偷眼看了一下,满篇子的鬼画符,也有些汉字,可却没看懂。她又悄然退下,不敢打扰皇帝的兴致。
  赶紧编呀,不写在纸上,说不定就忘了呢!之前闲时也编过不少,比较零散,现在串联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连贯的体系,初中化学基本涵盖,合格!
  朱由校长出了一口气,觉得再整理精校一下,就满可以用作教材,折磨那些大明未来的化学工作者了。
  将纸张收好,锁到匣中,朱由校不准备印刷,就当作秘籍,世代相传。至于署名,他已经是皇帝了,还需要那个名声?
  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朱由校简单洗漱了一下,便回了东暖阁,此时已经是夜深时分。
  当看到在榻上睡着的李成成时,朱由校露出了笑意。还真是个称职的暖床丫头,刚才来问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啊!
  古代的丫环身份卑微,不光是皇宫里,高门大户家也是一样。其中的一种工作便是暖床,又叫暖床丫环。
  毕竟冬天寒冷,又没有电暖毯、电暖风啥的,冷冰冰的被窝钻进去挺难受的。
  所以,在主人睡之前,暖床丫环就得先钻进去,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变暖,等到主人就寢时,就舒服多了。
  当然,暖着暖着,丫环和主人也可能发生不可描述之事,升级为小妾的。
  李成成并不是第一次给皇爷暖床,但这次竟睡着了。可以说,这算是失职了。正常的话,她应该等到皇爷前来,起身服侍,然后吹熄灯火,回外间再睡。
  朱由校倒没怪罪,看着丫头发出轻微的鼻息,睡得恬静而安适,他轻轻坐在榻边,静静地看着。
  尽管李成成变成仓鼠的历史记载过于玄幻,但也不全是胡编乱造。其中,刘若愚的《酌中志》也记,还是有些可信资料的。
  她因为仗义,趁着侍寢朱由校时,给失宠的好姐妹范慧妃在皇帝面前美言,而得罪了老魏和客氏。也确实被贬为宫女,逐去西五所干苦活,直到崇祯时才被恢复妃位。
  可不管史书上的真不真,朱由校也不会做薄情寡义的木匠皇帝。还是前世的思维观念,他会善待自己的女人,不管她是什么出身。
  当李成成惊醒过来时,暖阁内的灯火已经熄灭,她已经被皇帝搂在怀里。
  “皇爷——”丫头叫了一声,心里也不知是惊是喜,或者只是刚睡醒时下意识的询问。
  嗯,朱由校哼了一声,温声说道:“搂在一起暖和,别说话,朕乏了,睡觉吧!”
  确实累了呀,除了张裕儿这个孕妇,“朱三炮”在新的一年里那是相当地卖力耕耘。
  即便是安慰性地陪张裕儿,一个大肚子婆娘在旁边,他也睡得很是小心,放不开呀!
  李成成不吭声了,但身子缩了缩,可不象刚才那般随意和舒服。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皇爷温暖的怀里,听着皇爷均匀的鼻息,李成成才放松下来,极其轻微而小心地调整了下睡姿。
  ……
  春节是中国传统最隆重的节日,阖家团圆,辞旧岁迎新春,但凡有时间,都会想着回家过年。
  而江南商会的会长唐默,却在年前赶到京师,放弃了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欢欣。无他,为江南商会的未来奔波忙碌。
  海商商会、中华商会都得到了圣上的青睐,有被赐封民爵的会长领导,有直接上书的权力,在官面儿上也不易受到欺压。
  江南商会呢,虽然招揽的江南商人在豪富程度上并不一定比别人差,但朝中无人的尴尬,就如同没娘的孩子般不受待见。
  而从一年来朝廷,或者说是圣上对江南士绅、商贾的态度和印象来看,显然是让人难以乐观的。
  借着闻香教作乱,一批拖欠赋税的地主士绅被抄家流放,人头也没少砍;煽惑民乱、图谋不轨的大帽子压下来,生员、士绅又被清洗一波。
  接下来恐怕就是江南商贾了,有这样想法和猜测的不在少数。
  至于罪名,偷税漏税算不算,行贿官员、出入公门算不算,贪利忘义、鲸吞小民脂膏算不算……
  何况缙绅和货殖,官僚和商人,互相交织牵扯,早已没有了明确的界限。
  谁都知道“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克于齐民”。
  而江南缙绅,宦囊既丰,又兼营市利,鲸吞小民脂膏,百般役使细民弱户,积累起了巨额财富,也不是什么秘密。
  就算不专门向商贾开刀,朝廷也能搂草打兔子,通过打击士绅把一些商贾牵扯进来。
  无商不奸,义不从商,被很多商贾奉为行为准则,却被皇帝所提出的“义商”击垮,成为了被鄙视的劣迹恶行,或许还会是将来被打击的罪名。
  灵敏的嗅觉是商贾的特长,当意识到形势不对,万岁已经盯着他们磨刀时,自赎自救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钱没了可以再赚,脑袋掉了,家被抄了,亲人家属被流放,那可就再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而持身还算甚正的唐默,便被商贾们推举出来。
  同时,建起了江南商会,希望能博得圣上和朝廷对他们的改观。要钱给钱,要罚也认了,哪错了咱改呀,至少给个赎罪改正的机会嘛!
  几番献媚之后,终于在朝廷推出银元后,江南商会的殷勤表现被万岁看到了。而心怀忐忑的唐默等人,终于迎来了转机。
  年前,郑芝龙来见了江南商会的几个头面人物,虽是微末官职,但带来的消息却令唐默等人将其奉为上宾。
  圣上虽然注意到了江南商会,但却并没有明确的指示,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让江南商会制定章程,主要内容是如何监督商会成员的不法行为。
  从这个条件来看,圣上果然对商贾的偷税漏税已经甚是不满。除了正常的官府监督和缉查,还要商会也具有这样的职责,自查自律自省自警。
  郑芝龙还透露了一点圣上的设想,那就是对现在“行商”、“坐商”的纳税方式和税额要改革。
  虽然具体方案还在酌定,但江南商会也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第275章
江南商会,少英院
  而围绕着圣上的心思,江南商会众人已经进行了数天的研究讨论,连年都没过好。
  “三十税一虽是太祖所定,但圣上似有意更改。加征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要加到多少?”
  “这正是为难之处。说多了,日后恐怕亏本;说少了,龙颜不悦,后果严重。”
  唐默放下茶杯,稍显无奈地说道:“只说加征,不说具体数额,待圣上最后决定也就是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苦笑点头,表示可以先这么糊弄。
  其实,加征是肯定的,但朱由校还真不会加征太多。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商税收得太少,跟三十税一的关系并不象想的那么大。
  该征的不征,偷税漏税严重,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与士绅地主隐漏钱粮,升斗小民承受重负是差不多的道理。
  当然,太祖所定的商业政策也有很大问题,或者说是已时过境迁,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经济情况。
  建国之初,商业活动经受战乱,很是萧条。
  所以,朱元璋对商业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定商税‘三十税一’,还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并下令裁撤税课司局364处,使商税较元末大大简约。
  在明朝前期,这样的政策确实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已经繁荣起来,皇权(包括太监、后宫、藩王)、官权、绅权也纷纷介入,税收流失就成了大问题。
  在后世人看来,拦路收费总有那么点敲诈勒索的恶霸意味。可你看到整个大明的商税收入,以及征税关卡的数量,就会觉得太少了,都太少了。
  打个比方,在后世的省、市、县,甚至是区,都有税务局,数量有多少,反正很多很多。
  但在大明呢,早期还有四百多个税课司局,但到了十七世纪早期仅存一百一十二个。
  为什么本来就少,后来就更少上加少了呢?原因也很简单,无利可图不说,还得朝廷倒贴。
  比如明隆庆二年,户部报告某个税课司巡检每年俸粮工食费不下四百余两,而其征收折钞银仅为一百一十两。
  看吧,还设什么卡,收什么税?征收上来的银子还不够收税人员吃饭的,趁早关闭还能省点银子。
  大明很奇葩,太他妈奇葩了,朱由校看到这些数据资料,越来越觉得是这样。
  收个税吧,还能越收越亏本,这也太扯了吧?
  原因何在呢,是商业不发达,还是商贾不走陆路、水路,改成航空运输了?
  当然都不是,明朝中后期的商业很发达,行商贩货的也很多,但关键却是在收税的人,以及免税的群体。
  举个最简单,或者说有些荒谬的例子。
  万历三十七年,山西汾阳县的商税是六千六百多两,相当不错的数字;而万历六年,浙江金华县的商税却不足七两,跟没收是一个样。
  抛开年代的差别,就可以看出在大明地区间的商税征收的不平衡。发达繁荣的地区,商税反而更少,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
  除了征税设卡的滞后,更主要的还是官员对于征收商税的懈怠,甚至是抵触。
  正德年间的何逊在管理沙市税课使司时,一旦完成定额,他就减少对商贾的抽税;
  嘉靖朝的邵经邦接任何逊之职后,在三个月内完成定额,余下的本年数月时间便启关任商贾往来。
  同样是嘉靖朝的杨乔时,榷税杭州时,令木商自署收入入进行税收评估。
  这他妈的就是在史书上被大赞特赞的名臣,慷国家之慨为自己沽名钓誉,估计也没少收商贾的好处。否则,怎么会如此贴心的为商贾集团谋取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