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536

  善良是很好滴,虔诚就算了!
  朱由校没有断然拒绝,微微颌首道:“这个还需商议之后再定,毕竟两国传统不同,人民的思想也各异,照搬未为妥当。”
  汤若望不太为意,皇帝说得也有道理嘛!但他一直对皇帝陛下的西学知识感到好奇,可又不太方便问。
  “最近译书局那边进度如何?”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看似随意地问道:“人手不太好找吧?”
  徐光启赶忙答道:“译书由金尼阁主持,还邀请了艾儒略、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人相助。微臣这里正好有一本,是金尼阁利用闲暇时间和人共同翻译出来。”
  说着,他起身去寻了本书,还是手抄的,封皮上写的是《况义》呈给朱由校。
  朱由校看书名有点摸不着头脑,拿过来翻看了几页,不由得笑了。
  这不就是《伊索寓言》嘛,看署名是由金尼阁和叫张赓的合作翻译的。
  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呀,朕急需的是科学书籍,你们整儿童读物?算了,徐光启也说了是闲暇时间,也不必太过苛责了。
  朱由校晃了晃手中的书,笑道:“朕拿回去翻看,顺便让皇家印书局刊印发行吧!”
  徐光启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赶忙躬身应是。
  正在此时,外面家人进来禀报,府门外来了几个江南文生,慕徐光启之名前来拜见请教。
  徐光启在当时的名声还是挺大的,以“身任天下,博极群书,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无人指趣”而闻名朝野。
  特别是在崇明、松江等后世的上海周边之地,很多生员儒士都敬佩崇拜老徐。
  若在平时,徐光启是愿意见见这些年轻人,并在“经世济用”的学问上给予指教的。
  但今天皇帝在座,他是万万不敢的。徐光启刚与家人说让生员改日再来,朱由校已经吩咐家人把拜帖拿过来。
  对于江南生员的举动,朱由校还是很敏感的。但看拜帖也是随意之举,他还真没奢望就碰巧会认识。
  可意外的是,当朱由校看到夏允彝的名字时,不由得挑了挑眉毛。
  朱由校在前世去过很多地方,不是驴客,就是喜欢旅游和美食。
  在上海的光启公园内,他还去瞻仰过徐光启的墓地,竟然还记得石牌坊镌刻的对联。
  而在松江,他还瞻仰过一对民族英雄的父子墓地。那就是夏完淳和其父夏允彝。
  说到夏完淳,比他爹夏允彝还要出名,乃是英雄出少年的典范。十四岁从军征战抗清,十六岁壮烈殉国。更因怒斥洪承畴,而称名于世。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对徐光启笑道:“徐卿不妨叫他们进来,朕只说是京师生员,正好也见识下江南才俊。”
  说着,他转头对一旁侍立的王体乾和卢剑星吩咐道:“你们且去偏厅等候,成成留下。”
  王体乾和卢剑星对视了一眼,都有犹豫之色。但皇帝已经转过头去,二人也只好暂且退下。
  可他们也没走远,就在门外站着,稍有动静便能冲过来。
  朱由校端着茶水换了个座位,你在上座,徐大人在下首相陪,是侮辱别人的智商吗?
  就算猜不出你是皇帝,也知道你身份高贵,哪还能畅所欲言,真诚相待?
  徐光启也无奈,看皇帝的模样儿,倒是觉得这样挺好玩儿似的。
  时间不大,三位年轻的生员便进到厅房,向着徐光启施礼拜见。
  “不必多礼。”徐光启态度挺亲和,给三人介绍了汤若望,望向朱由校时,现出犹豫之色。
  “在下姓沈名浪,乃京城人士。”朱由校起身拱手,自我介绍道:“慕徐大人之名,特来拜访,请教当世之务。”
  徐光启暗自松了口气,沈浪啊,这名字听起来还算可以,与皇家啥的贴不上边。
  “在下陈子龙,松江华亭生员。”
  “在下夏允彝,华亭生员。”
  “在下徐孚远,与陈兄夏兄是同乡。”
  看朱由校的穿着,三人也知道家世不简单,非富即贵。但也没多想,有钱怎么了,人家礼数不缺,也无倨傲之色。
  寒喧已毕,分宾主落座,下人端上茶水,便开始攀谈起来。
  徐光启先询问了一下三人的情况,这三人都幼有才名,以诗文见长,也就是传统文生。
  
第260章
八股取士之利弊
  陈子龙对徐光启是最为敬佩的一个,待询问完毕,便拱手说道:“徐大人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在下极为崇敬钦佩。今日拜访,还请徐大人指点当世之务。”
  徐光启沉吟了一下,说道:“某生平所学,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
  “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陈子龙继续说道:“徐大人所言,在下极为赞同。”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在下等三人已去新学打听过,除经济和农业水利外,其它并不想学。不知新学中,是否由徐大人授课?”
  徐光启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某虽腆为祭酒,却不亲自授课。然有现成教材,亦有名师讲授,却与某亲讲是一样的。”
  陈子龙微露失望之色,和夏允彝、徐孚远交换了下眼色。
  朱由校突然开口问道:“三位以为格物非是当世之务,不能经世济用否?”
  夏允彝注目过去,笑着说道:“那倒不是。只是我等不通此技,亦觉得不如农事和经济重要而已。”
  朱由校微笑颌首,说道:“取名格物,确实不太妥当,容易让人生出误解。若是改为物理,并说明其乃自然科学,非旁末之技,或许能好些吧?”
  徐光启眨着眼睛,琢磨着这个“物理”二字的含意,拱手道:“物理可是说的万物万事的道理?”
  “原理更贴切。”朱由校说道:“知道了原理,就象掌握了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物理是基础学科,对农业水利、制造营建等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陈子龙不是很明白,拱手道:“还请沈兄详述,我等洗耳恭听。”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转头吩咐身后的李成成拿来茶壶,他往杯中加满了水,快溢出才停下,又让李成成取来一张厚纸。
  然后,在众人迷惑的目光中,朱由校将厚纸盖住杯口,轻轻地端起杯子,慢慢地将它倒立了过来。
  哦?嗯?众人发出讶异之声,一张纸而已,竟把杯中的水挡住,没流出来。
  连徐光启和汤若望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还真没这么试过,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朱由校呵呵一笑,把杯子又翻转过来,说道:“这其中是何原理?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渴乌(虹吸)却能将水跨过一个高度引到另一边灌溉,又是为何?”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淤积严重,常有水患害民。通常是清挖淤塞,可若是束水使水流变急,是否能冲下泥沙,减少淤积,惠及沿河百姓呢?”
  “就说诸位的家乡松江,以纺织著称。如果能在纺织机械和技术上钻研改进,提高效率,一个人能织出两个,甚至是三个人的布。岂不是惠及万民,如黄道婆一般,亦能留名史册?”
  对着这好几个提问,陈子龙等人面现思索,半晌,向朱由校拱手道:“我等愚陋,愿闻其详。”
  朱由校笑着说道:“不是在下藏私,实在是这物理很是深奥,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
  “这便是在下所说的物理很重要,是基础学科的原因。掌握了事物运行的原理或叫规律,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做出利国利民的贡献。”
  夏允彝眨着眼睛,好奇地问道:“沈兄可是在新学中学到的这个,这个物理?”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新学的格物课上会讲到的,在下也只略知些皮毛而已。”
  徐孚远笑道:“沈兄过谦了。如此深奥的道理,哦,是原理,都能研究清楚,我等实是差之千里,惭愧呀!”
  “诸位的诗词文章,在下亦是自愧不如。”朱由校笑道:“术业有专攻,不懂的想学就学,倒也没有什么差距和高下之分。”
  徐光启颌首赞同,说道:“诸位都是一时才俊,思维敏捷,想学什么亦是不难,就看有没有兴趣和毅力。”
  众人纷纷称是,年龄都不大,十七八岁的年纪,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倒是少了很多抵触心理。
  夏允彝有些好奇地问道:“敢问沈兄,既学了物理,可还要参加科举,精力和时间恐怕不是很充裕吧?”
  参加科举?自己把自己定为状元吗?
  朱由校有些好笑,但也知道这个问题对读书人很重要。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光学了知识和技术,当不了官儿,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观念不相符合呀!
  “在下是不会去参加科举的。”朱由校沉吟着说道:“一来不想做只会八股的书呆子,埋头四书五经,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哪怕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夏允彝摇头道:“沈兄这话有些偏激了。八股文虽嫌死板僵硬,屡受诟病,但若苦心研读,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亦有经世致用之高见,如张江陵的《生财有大道》一篇。”
  朱由校笑了笑,说道:“八股能出精品者,太少了。其实,对于八股取士的弊端,朝廷亦是知道得清楚的。但因何不改?”
  环视了一下在座众人,朱由校伸出手指细细解说道:“首先,八股取士的精髓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设定考试难度,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
  “其次,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规定,考官评卷时便可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这就基本上杜绝了类似唐朝以诗赋取士,主观性强,也容易出现请托的弊病。”
  “综合起来,八股取士能保证尽量的公平,无论是地域、出身、评判标准,都照顾到了大多数。所以,纵知有弊,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前,亦不能取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