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36

  两日后,孙得功再请努尔哈赤入城,老奴还是半信半疑,率军向广宁缓缓行进,并派出谍报前去查看。
  在行进的路途中,努尔哈赤遇到了一些女真人,告知广宁城中情况。老奴还是难以置信,广宁城会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得到。
  于是,努尔哈赤又派出贝勒和大臣前去查看,得到确切回报后,才率军进入广宁城。
  也就是说,如果熊廷弼急赴广宁,就至少会有两三天的时间准备。有这两三天,守住广宁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按下心中疑问,熊廷弼拱手向内官客气地问道:“敢问公公,若某率兵急赴广宁,王巡抚闭门不纳,或是不听节制,又当如何?”
  内官嗤笑一声,一拍怀里,说道:“杂家还有圣上旨意。”
  说着,他脸色变得狠厉阴冷,“王大人若敢抗旨不遵,自有锦衣卫兄弟们出手,熊大人不必多虑。”
  这圣旨下的——圣上看来是真急了。
  除了那道无关痛痒的调人圣旨外,全部是夹带的中旨,都绕过了内阁,还派出锦衣卫监督。
  内阁已如此让圣上失望,看来是要大换血了。
  熊廷弼心中有了计较,请内官和锦衣卫先休息片刻,他立刻召集将领,布置方略。
  时间不大,兵营中便喧嚣起来,骑士三三两两疾驰出营,前往周边各堡寨传令。
  先不说熊廷弼接密旨后连夜拔营,并传令周边诸堡寨军民向广宁集结,再说广宁城内王化贞现在的情况。
  到广宁城传旨的钦使,只比熊廷弼那边慢了两三个时辰。但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孙得功已在前一天率军增援西平堡了。
  “王大人,现在派人急追吧!”传旨内官脸色很不好看,冷冷地对王化贞说道。
  王化贞犹豫了一下,躬身而应,命人急追,令孙得功速返广宁,由部将替换指挥。
  对熊廷弼是又压又激,对王化贞嘛,朱由校是只有威压。
  因为王化贞是个软蛋,是个见风使舵的滑头,不可能有抗旨的风骨和偏执。
  一个传旨内官,十个锦衣卫,王化贞也意识到非比寻常,更加地小心翼翼。
  内官见王化贞挺听话,脸色稍霁,向京城方向拱手道:“杂家临来前,圣上亲口交代,要王大人加强广宁城防,勿蹈沈阳辽阳之覆辙。”
  “圣上英明。”王化贞也赶忙拱手,转脸对参将江朝栋说道:“大战已起,城防万不可懈怠,你当严密布置,亲自巡视。”
  “是,末将遵命。”江朝栋施了一礼,转身而去。
  “圣上还说了,中军游击孙得功的家眷要好好看顾——”内官脸上似笑非笑,伸手一指旁边的锦衣卫,说道:“这差使便让这几位兄弟去做好了。”
  王化贞脸色一凝,看顾家眷会让锦衣卫去干,那不是成了监押?
  “王大人,您调些兵丁随这几个兄弟去孙府吧!”内官的声音还算和缓,可语气却象是在命令。
  王化贞斟酌着字眼,小心地问道:“敢问公公,这孙得功可有什么不妥,竟劳动锦衣卫?”
  “杂家也是不知。”内官似笑非笑地答道:“杂家只遵照圣上口谕做事。”
  口谕呀!王化贞心中无奈,命令亲兵队长调人随锦衣卫前去办差。
  安排了钦使和锦衣卫休息,王化贞回到房中,苦思冥想,却是不得要领。
  王大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他倚为心腹的孙得功,被派去策反李永芳,却已经反被后金策反,还要回广宁抓他献功呢!
  ……
  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响,朱由校坐得端正,听得认真。
  “……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耶?!东林党的思想理念和政治主张,或者说信仰,挺好的呀,咋就变成了一群误国的混蛋了呢?
  “陛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孙承宗见少年皇帝听讲认真,心中欣慰,怕他不懂,又通俗地讲解一遍。
  朱由校轻轻颌首,这他妈的说得太对了。可怎么是东林党老大顾宪成说的呢,不科学呀!
  趁着宫人奉茶,孙承宗稍微停顿的空当,朱由校开口问道:“孙师,您是东林党吗?”
  孙承宗愣了一下,把端起的茶杯又放下,笑着说道:“为臣倒是赞同东林书院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求真务实、实学实用’很是赞赏。但君子群而不党,为臣亦尊循圣人之规。”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朱由校似有所悟,笑得露出两颗白牙。
  孙承宗眨着眼睛,觉得这话意有所指。少年皇帝提到了东林党,又说小人党而不群,难道是……
  
第28章
轻辽西重沿海
  “孙师,今天的课便讲到这儿吧!”不等孙承宗开口,少年皇帝已经宣布下课,又叫宫人搬来沙盘,请孙承宗一同观看。
  孙承宗乍见沙盘,颇为惊奇,仔细观瞧,却是辽东地形地势。山川、河流、城池等历历在目,还能看到敌我双方的态势。
  “这是朕让兵部职方司所制。”朱由校走近前说道:“时间所限,尚不十分完全细致,但还能看个大概。”
  孙承宗点头称赞道:“陛下睿智聪慧,此乃效东汉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虏在目中矣’!”
  朱由校笑了笑,脸色严肃起来,拿过沙盘旁的木鞭,指点着说道:“孙师请看,这是广宁,这是大凌河,这是锦州,这是宁远,这是山海关……”
  抛开广宁,朱由校所指点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关宁锦防线,也就是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
  关宁锦防线历史上又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一百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一百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防线防线,顾名思义,就是阻挡敌人进攻的一条横线,以保护线后的城市和人民。比如马其诺防线,比如兴登堡防线。
  但关宁锦防线怎么看都是一条竖线,是一串堡垒延伸出去,从山海关到锦州,共四百多里。现在呢,还要加上正在激战的广宁。
  好吧,当时明朝建立这条防线的目的不是纯粹的防守,而是用堡垒战术往前推。
  宁远稳了,就推到锦州;锦州稳了,就推到广宁;广宁稳了,就去沈阳。直推到后金的家门口,然后把后金一窝端。
  这个,想法有实现的可能,但后金都是死人嘛,会让你一直修下去。
  所以,历史上的关宁锦防线除了吞金如土,拖垮明朝经济外,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一字长蛇阵嘛,被敌人切断怎么办,被敌人围点打援怎么办?
  历史上,后金军三次占领锦州,三次又主动撤退,根本不在这里浪费兵力。
  反倒是大明,为了维持关宁锦防线,加税加赋,民乱四起。
  还是因为关宁锦防线,大凌河之战,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尽丧;松锦之战,九边精锐为之一空……
  投资与收益严重失衡,甚至是倒挂,脑袋进水才做这赔本买卖。
  既没有与后金军野战的能力,敌人来攻只能闭城死守,任由敌人在城池周围肆虐抢掠,还谈什么进攻性堡垒?
  至于什么招揽辽民屯田耕种,以补驻守关宁锦的明军粮秣,更是想当然。
  敌人一来,你缩回城了,那屯田的百姓或许能躲进城,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不都是白送给敌人?
  比如宁远之战,宁远城倒是守住了,可觉华岛死了七千多将卒,七八千商民,被抢掠了无数粮草物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朱由校已经有了放弃广宁、锦州,直退到宁远的打算。
  既然后金都不在乎宁锦地区,说明这地方没那么重要。说白了,所谓的收复失土,不过是接收了两军之间的无人区。
  从历史上看,朱由校怀疑这是后金故意为之。留出那么一大片地方,就等着明军过来。
  你不是筑城吗,修吧修吧!你不是要驻兵屯积物资嘛,好啊好啊!
  等明军忙活得差不多了,后金军也出动了。或是围城打援,或是又抢又杀又毁城,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与其送人头送物资,毁了再修,修了再毁,却只占了一片没多大价值的无人区,还要耗费钱财筑城驻兵,倒不如就直接收缩到宁远。
  这个计划与熊廷弼的“放弃辽东,尽撤关外”相差仿佛,只不过是多了宁远作为山海关的屏障,相当于双保险。
  尽管比熊廷弼的方略进了一步,朱由校却也知道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战略收缩应该是步好棋,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丧土失地,不战而退”。
  所以,朱由校要顾及到舆论,顾及到军心民气,顾及到朝中众臣的反应。
  速胜急战论,在大明还是很有市场的,甚至可以说是舆论的主流。
  朝中众臣更是如此,或是出于爱国热情,或是根本不了解辽东的实际情况,天天叫嚣着“灭贼”,哪里能接受不战而退的“卖国”行为?
  别人不说,朱由校想要委以重任的孙承宗,便是积极进攻的支持者。同时,孙承宗还是堡垒推进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