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536

  同意是肯定的,但朱由校却没有掉以轻心。
  英国佬应该会老实遵守,实力摆在那儿呢,容不得他们得寸进尺。
  但荷兰人就不好说了,兴许这协议也就是一张废纸。不把他们打败,就不会老老实实地承认。
  所以,朱由校不会放松警惕。加强大明水师的实力,做好开战的准备,也不会有丝毫的松动。
  李旦、颜思齐,不错;黄程,也挺会办事儿;吴大章嘛,等把张家口对外贸易的事情办好,就赏他个民爵。
  至于江南的商人,还有晋商。先撤换地方官员,打掉他们的保护伞,再加强军队的控制,掌握随时可以砍向他们利剑。
  朱由校眯起了眼睛,露出几丝冷笑。
  王体乾进宫禀报,东厂提督魏忠贤回京交差,正在外候见。
  老魏回来了呀!
  朱由校从李成成身上看到了《明史》的虚诓,对老魏又有了新的认识。不至于极度宠信,但也多出几分信任。
  时间不大,魏大爷急步进殿,扑通跪倒叩头,声带哽咽,“皇爷,奴婢在外办差便时时想着回来。现在见到皇爷,奴婢这心里高兴,高兴啊!”
  朱由校呵呵一笑,说道:“魏伴平身吧!朕吃得香睡得好,还经常锻炼,自觉这身体还真是壮健了不少。”
  魏大爷爬起身,这才敢看皇帝,脸上露出欣慰又赞叹的表情,谄笑道:“皇爷龙精虎猛,神采奕奕,风采更胜从前啊!”
  朱由校轻轻摆了摆手,说道:“魏伴面有风尘,在外办差着实辛苦了。差使办得也好,甚有功劳。”
  说着,朱由校取过早已准备好的旨意,令宫人宣读。
  荫都督同知,赐飞鱼服,赏银百两,纻丝四表,荫弟侄一人为锦衣卫……
  太监和文官不同,官爵上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按照内官的标准,王体乾的掌印太监,已是最高的级别。
  而朱由校也不想象历史上那样,给魏大爷弄个一二百字长的官名。
  对于魏大爷来说,赏赐却是次要的,皇爷的信重和青睐才最重要。
  如果有机会,他宁肯和王体乾换换,成天就在皇爷身边打转儿,也不在外面风光威风。
  “奴婢谢陛下隆恩厚赏。”魏大爷跪倒叩首接旨,声音颤抖,显示着内心的激动和感激。
  王体乾在旁边垂首躬身肃立,不由得暗自佩服。
  这个死老魏,戏子的那一套学得是越来越好啊,完全看不出一点点作伪虚假。
  看着自己的衣袖,王体乾轻轻抿了下嘴角。飞鱼服啊,杂家早有了,比你强。
  魏大爷再度起身,开始向皇帝汇报工作,并呈上罗列了统计数字的奏疏。
  宗室藩王多的三十万,少的十万,再加上福王朱大胖的五十万,魏大爷一共给皇帝集资了五百多万两。
  够了,够了呀!
  朱由校看着奏疏上的一个个名字,嗯,后面的数字,心花怒放。
  嗯,这都是股东啊!管他是不是自愿,朕又不是白抢,会给你们分红滴。
  放下奏疏,朱由校的语气更加和顺亲切,说道:“魏伴且歇息几日,再把东厂那边的差使接手捋顺吧!”
  “谢皇爷关怀。”魏大爷躬身道:“奴婢不需歇息,马上就回东厂办差,为皇爷效命分忧。”
  朱由校微笑颌首,似是对魏大爷的勤勉很是赞赏,说道:“国事繁重,魏伴勤勉,朕心甚慰。朕还有新的指示,这几日便会送去东厂,尽快落实布置吧!”
  “是,奴婢遵旨。”
  朱由校挥了挥手,示意魏大爷可以退下了。
  魏大爷退出大殿,看见王体乾也走出来,似有相送之意,马上谄笑着恭维道:“皇爷龙体康健,全是王公公细心服侍之功。”
  王体乾摆了摆手,故作谦逊道:“皇爷好,咱们就好。服侍乃是杂家本分,可不敢居功。”
  魏大爷连连点头,似乎对王公公的说法深为赞同,又压低声音说道:“杂家在外办差,带回些地方特产,今天便送到府上。”
  王体乾脸上露出笑容,心里也很受用。看吧,咱才是公公里的老大,东厂督公又怎样,还不是得给自己送礼。
  “魏公公客气。”王体乾拱了拱手,笑道:“那杂家就却之不恭了。”
  “王公公若是推辞,那才是见外呢!”魏忠贤拱手,笑得那叫一个开心,“改天请王公公喝酒,咱们酒言欢。今儿,杂家就先告辞了。”
  “魏公公慢走,杂家就不送了。”王体乾也拱手,脸上笑得跟花似的。
  两个阴人客套亲近了一番,告别而去。
  哼,王体乾挺直了胸膛,把手往身后一背,望着老魏离去的背影收起了笑容。
  
第217章
蝗商八大家
  今天一更,实在是疲累,好好休息一天,多多谅解哈。
  ……
  宣大总督履任,张家口、大同总兵更换,还有各镇的一批中下级军官也被调走,由武学出身的顶替。
  还有更早的山西巡抚杨涟的到任,大力实施清屯充饷,一些地方官随之被罢黜和换任,山西的官场震动不可谓不大。
  而这些变化,对老百姓来说,还感觉得不太明显。除了朝廷的蠲免旨意,令他们欣喜欢悦之外。
  但对山西商人,特别是拥有边外贸易特权的商人来说,则越来越感到了压力,以及收入的减少。
  要知道,拥有边贸易特权肯定能够赚钱,但走私禁货更是利润巨大。
  《明会典》中记载:“有假此(马市贸易)窥觇虚实者,中国罔利之徒,与直结交,甚至窃买军器,泄露军情,虽有监市分守等官,势不能禁”。
  也就是说,明朝对蒙古诸部开放马市,也并不是什么都卖,至少在一些物资上不是无限量供应。
  比如铁器,就是明朝有明确禁止令的。另外,粮食、食盐等很多战略物资,也是限量卖卖。
  至于兵器、情报,那就更是严令禁止。而且,这已经不是走私的问题,而属于卖国了。
  而晋商八大家的卖国,却不是从私通后金开始。在与蒙古人的贸易中,他们借此发了财,也就是《明会典》所说的“中国罔利之徒”。
  要成功走私,自然要交结官府,收买边兵边将,在检查出关时给予方便。时间长了,走私竟有向公开变化的趋势。
  但现在,随着朝廷的大力整顿,走私不仅是越来越难,甚至有被完全掐断的可能。
  山西介休,范府。
  府宅占地数亩,修建得富丽堂皇,虽是商人,却有不下于高官的气派。
  很正常,晋商多是官商,借官而起,掌有特权和便利。
  如果追根究底,就可以发现,晋商曾经是张居正背后的推动变法的力量。
  王崇古、张四维、杨博、王国光等山西官僚,与晋商通过姻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王崇古的二姐嫁给了山西商人张允龄,所生之子即为张四维,王崇古的女儿则嫁给了杨博的儿子杨俊卿;
  而杨博的两个孙女,则嫁给了张四维的两个儿子张甲徽和张定徽,张四维的一个女儿,则嫁给了马自强(陕西商人)的儿子……
  正因为如此,便有很多人认为“隆庆和议”虽然在对蒙关系上是英明之举,保证了北疆的上百年安定。
  但其时的高官王崇古和张四维拼命卖力,也是出于实现明蒙互市,为自己的富商家族取得赚大钱机会的私心。
  事实上,晋商也确实通过边贸发了大财,进一步壮大了家族的财力和在山西的影响。
  只不过,山西官场的变动,朝廷政策的变化,似乎正在渐渐堵住晋商的财路。由不得他们不进行商议办法,找到解决之道。
  厅堂之内,范永斗面色和煦,听着王登库在发着牢骚,微笑着轻轻颌首。
  “要不是咱们不怕危险,出关与蒙人贸易,哪来的边镇安宁?”
  王登库还一副抱屈愤慨的模样,大声说道:“现在要卸磨杀驴,断咱们的财路了,哪有这样的道理?”
  靳良玉呵呵一笑,慢条斯理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看好谁,那就是谁。老王啊,莫要如此,须知气大伤肝哪!”
  黄云发捋着胡子,缓缓说道:“老靳说得在理,可这事儿吧,也不能就这么算了。该争的,还是要争一下的。”
  “怎么争?”王登库瞪着眼睛望过来,“要是用钱买,那也有机会。可现在,连钱都没处送呀!”
  靳良玉说道:“看,老王你还是这般急躁。具体是何政策还没搞清,就说没机会。”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杨巡抚那里,某托人打听过。这事儿由宣大总督主管,怎么个章程,还要等总督大人宣布。所以,咱们还是耐心等一等为好。”
  范永斗点头赞同,说道:“老靳说得在理呀!朝廷要发什么许可证,这和以前‘开中制’也差不多吧?不照样能发财致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