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536

  ……
  壤外必先安内,这也是朱由校先在辽西退缩的主要原因。
  一是明军战力不足,需要改弦更张,练出一支装备精良且能战敢战的强军;
  其次则是解决大明内部的隐患,兴利除弊,使财政宽裕,社会安定。
  可内部问题不仅包括改革积弊,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能否尽快平定,也是明军能否集中力量,对建奴展开反攻的关键。
  要知道,奢安之乱在历史上可是持续到崇祯十年,才被彻底剿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变数的话,还要打上十五六年,这绝对是朱由校所不能接受的。
  而虽然这场战乱是以奢安之乱来称呼,但朱由校知道,奢崇明不足畏,水西安家才是战争久拖不绝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水西安氏家族从蜀汉建兴元年至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可谓是根基深厚,历史悠长,四方联姻,兵力最强,占地最广。
  而奢安之乱能够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主要原因便是贵州水西的地形地势太过复杂,林密沟深,山峦密布,官军若深入,极易遭到伏击,并被断绝粮道。
  历史上明军吃了不少亏,王三善、鲁钦等皆是因此而陷阵殉国;连吴三桂征讨水西,也差点被困死。
  所以,击败叛军容易,等叛军缩回老巢,官军却很难犁庭扫穴,一举消灭。等到叛军休养恢复之后,又蹦出来作乱。
  这个问题,朱由校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但尽快把叛军的势头压下去,却是当务之急。
  而早在两个月前,朱由校便下旨,今年的金花银减半送京,其余钱粮转运至常德、重庆等地,增加平叛官军的粮饷供应和储备。
  一个月前,朱由校又从勇卫、选锋两营各抽三千人马,沿漕河南下,增援贵阳。
  除了增援的军队,朱由校还从武学中挑选了两百学生,组成战地观摩团,前往西南进行实战锻炼。
  而此时,增援的部队已经走完了漕路,在长江换乘水师船只,溯江而上,前往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由常德南下,过辰州,破沅州(已被叛军占领),便打通了湘黔通路,增援贵阳的道路上就只剩下铜仁这个阻碍。
  如何行军,沿途补给,作战方略等等,都是兵部和武学反复研究决定的。朱由校当然也不忘提醒赴援的军官,并下旨让沿途州县提前做好安排。
  朵朵云彩浮在蔚蓝的天空,荡漾起伏的江水中,大小船只昂然向西。
  徐弘玉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的景象,微抿嘴角,现出几丝笑意。
  对于生在江南的他来说,这些都是熟悉的景象,可再看到,却生出不同的感觉。
  现在,他不是在游山玩水,也不是在逃离深宅高院的束缚,而是正在接近征战的沙场,踏上建功立业的道路。
  “三少……”徐小七刚叫了半句,便被少爷瞪了回去。
  他一身小兵的打扮,参加京营没多久,可身为江南人,自然是被挑选而来,这也是尽量减少水土不服造成的减员。
  “长官。”徐小七端正地敬礼,这才得到了少爷的颌首认可。
  徐弘玉指了指前方,说道:“再有一个时辰,差不多就到洞庭湖了。咱们以前来过的,没忘吧?”
  徐小七点了点头,说道:“俺记得,三年前吧,跟着少爷游过湖,那里可真大呀!”
  停顿了一下,徐小七接着说道:“听说夷民很是野蛮凶悍,且有数十万之多,解贵阳围困,怕是不那么容易吧?”
  徐弘玉拍了拍徐小七的胳臂,笑着说道:“哪有数十万,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万。至于什么野蛮凶悍,更是无稽之谈。放心吧,凭咱们这两营兵,不说解贵阳之围吧,独挡一面却是毫无问题。”
  徐小七想了想,咧嘴笑道:“是了,平叛的又不是咱们这两营人马,还有其他省的官军呢!”
  说着,徐小七有些希翼地回首望向东面,说道:“等仗打完了,是不是能放假,咱们回南京府上看一看。”
  徐弘玉耸了耸肩膀,说道:“有啥好看的,我是不想。”
  徐小七还要再说,却见有军官走了过来,赶忙敬礼。
  这个军官与徐弘玉一样,都是观摩团中的一员,却是贵州人士,甚至家就住在贵阳,比徐弘玉更加急切地想去解围。
  两人凑到一起,指划形势,谈得热烈,倒没了徐小七插嘴的空儿。
  而此时,前线的形势与他们从京城出发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四川和贵州的交界处,官兵与奢崇明的叛军在建武、长宁(今四川省珙县东)、珙县、宜宾、遵义一带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呈僵持之势。
  而新任巡抚王三善率军收复沅州,派总兵张彥芳率兵两万赴援贵阳,却被叛军诱败于龙里。
  王三善只好暂且停止行动,一方面积粮聚兵,一方面等待湖广、广西、云南援军赶到。
  而京师援军的赶来,却预示着历史轨迹又发生了改变,平叛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振兴国势
第179章
真正的技术
  从减征金花银,为西南平叛增粮发饷开始,历史的走向就已经发生改变了呀!
  远在京师的少年皇帝苦笑着发出慨叹,改变得越多,穿越者的优势就越少,也不能再靠预测来投机取巧了。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就象多米诺骨牌。当然,如果是比较独立的两套,影响的可能会小一些。
  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甩开纷乱的思绪,少年皇帝戴上了口罩,准备开始发财大计。
  是的,高档皇家丝棉,巧手宫女制作,世界上的第一只口罩面世了。
  在宫人们又一次复杂怪异的目光中,皇帝要去劫道,不,是去实验室完成最后的工作了。
  用威严的目光止住了旁人,包括王体乾和张裕儿,少年皇帝带着几个宫人进入了殿内。
  在中国古代,化学家就是方士,他们完全没有理论,就是瞎鼓捣,却也搞出很多化学药品。
  比如锻烧绿矾(硫酸亚铁)能制出硫酸;干馏硝石能制出硝酸等等。当然,他们也不知道那叫什么,具体能做什么。
  但对于朱由校来说,所有的理论都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
  有了玻璃仪器,他制出了硝酸,弄出了硝酸银;又往尿液中加入碱,加热反应后生成氨气,再溶于水,制出氨水。
  这些工序他都教给了十几个伶俐宫人,并且是分成三个实验室三套人来分别制备,一个硝酸银,一个氨水,一个混合试剂刷镜子。
  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泄密。
  而且,这种高级玩艺儿也就朱由校知道是怎么回事。没错,就是银氨溶液加果糖,所产生的银镜反应。
  历史上,这就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化学镀银法。据说,只要溶液的浓度合适,半个小时就能做出一面镜子来。
  朱由校不奢望半小时,哪怕几天时间能制造出来,也绝对能让他满意。要知道,汞锡反应法可是需要一个多月呢,用的水银还有毒。
  将最后的一种溶液配制完成,朱由校指挥宫人用刷子把溶液涂到玻璃上,一层一层又一层,连刷了好几层。
  等到朱由校走出实验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时辰。王体乾等宫人,都候得心焦火躁。
  “皇爷。”王体乾屁颠屁颠地迎上来,指挥宫人端来水盆拿来毛巾,让朱由校净手。
  洗完手脸,朱由校令宫人锁好殿门,把钥匙收在自己腰间。
  这个时候,张裕儿才凑和过来,睡眼惺忪,显是醒来没多长时间。
  好象没多大工夫啊,这丫头就睡了一觉。
  朱由校以为是天气热的关系,也没在意,便返回了乾清宫。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朱由校便吩咐刘若愚过来念题本。不管大事小情,自己总得知道一下,得当个负责任的人形图章啊!
  就目前而言,改革刚刚开始,除了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逐渐深入的清屯充饷闹得动静比较大以外,其他地方受到的影响还比较小。
  当然,借着闻香教造反的余波,朱由校狠狠收拾了一下拖欠赋税的豪绅地主。家眷全被流放至海南岛和东番,所谓的罪魁祸首则要在秋末问斩。
  手段有点不光彩,但收益和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抄家得了几十万收入,拖欠的赋税也全部缴齐,让户部终于能够喘上一口气。
  而清屯充饷也将在秋收后显现出效益,在军饷的支出上将会减少很多。这项政策措施也将从北向南,逐个省份实行。
  要知道,按照太祖所定的军屯数量,卫所才是最大的地主。
  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平原地带遭受兵祸的地区,朱八八可是给每个士兵五十亩土地。
  也正是因为卫所掌握大量土地,才成为将领、朝中显贵、官僚、地方士绅觊觎的对象。
  北方军屯的侵吞很严重,长江中游地区则更是触目惊心。说白了,清屯充饷的阻力会越来越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