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福王赶忙起身,恭谨接过,等展开阅看,朱大胖哭了。
他想起了离京就藩的那个日子,阴沉沉的天空上飘着零星的雪花,母亲拉着他的手泪如泉涌。
在转身离开的瞬间,泪眼朦胧中,他看到了不远处殿门处一个明黄色的身影正抬袖擦脸,那是疼爱他的父亲——万历帝,也是老泪长流吧!
疼爱自己的父亲已经逝去,母亲也因为被视为祸乱朝政的根源,而被朝中群臣鄙视谩骂,正孤零零地住在京城冷寂的宫殿里。
天各一方,母子分离,恐怕今生都不得相见。或许只有在母亲死去,自己才有点可能进京奔丧,还要看是不是皇恩浩荡。
而现在,自己的皇帝侄儿很明确地告诉他,要仿效唐朝之举,有子女的太妃,在儿女成婚离宫后,可由儿女接出奉养。
什么意思,就是朱常洵能见到娘了,能把亲娘接到洛阳同住。这,这是做梦也得不到的大惊喜。承欢膝下,天伦之乐……
朱常洵眼泪哗哗的,书信后面的内容都没看清。要是读得仔细,估计他得苦笑咧嘴,这个皇帝大侄儿简直是钻到钱儿眼里去了。
魏大爷看着哭得泪人似的大胖子,不由得佩服皇爷的神机妙算。
“皇爷还说了,王爷若是不愿常住洛阳,搬回京师也是一样。”魏大爷笑得人畜无害,“宗人府的宗令一职,也只有您和桂王殿下才有资格担任。”
福王朱常洵擦擦眼泪,有些呆滞地看着魏大爷,一时没想明白该不该挪个窝。
魏大爷却不再细说此事,向北面拱了拱手,说道:“皇爷说了,只要王爷同意,是亲迎太妃,还是皇家派人护送,都可马上进行。”
“同意,同意,本王怎会反对?”朱常洵急忙答应,好象生怕应得慢了,这好事便泡汤了。
接着,福王拱了拱大胖手,“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啊!本王,本王当至京城,亲迎母妃。”
魏大爷笑着点头,说道:“王爷既是答应,那就尽快准备好这四十八万两银子。皇爷写的借据就在杂家身上,咱们尽快交割,杂家也算办好了差使。”
四十八万两?朱常洵的眼睛都直了,啥时答应的,啥时候说借钱的事儿了?
看魏大爷的目光投向书信,朱常洵才有点明白过来,赶忙又拿起细看。
原来借钱的事儿写在后面,挺简单的几句话,好象一点也不重要似的。
不是白借,第一年暂给利息两万两,等帝国银行开业赚钱了,则每年按收益分红。说白了,这五十万两就是入股。
看,利息先给你了,打的借条是五十万,俺只拿四十八万,够厚道吧!
帝国银行是什么东东?朱常洵不清楚,可这事儿和接母亲写到了一起,怎么就象是捆绑销售似的,不买不行呢?
五十万,嗯,是四十八万,掏了!
朱常洵咬了咬牙,别说五十万了,就是要一百万,能把母亲接出来,也得干。
呵呵呵呵,朱常洵笑得挺难看,但嘴上却说得挺好,“陛下客气了,还说什么借不借的。国事为重,国事为重,这钱,本王捐给朝廷。”
魏大爷的脑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说道:“王爷要捐的话,得另外算。皇爷说了,这借的就是借的,可不能含糊。”
朱常洵眨巴眨巴眼睛,搞不懂白给的不要,还非得借,这是什么操作?
好吧,你高兴就好,咱能把亲娘接回来共享天伦,那才是最重要的。
等等,刚才太激动了,说的是亲迎吧?这万一到了京城,被扣下来可咋办?
福王朱常洵的脑袋瓜子又恢复了正常运转,觉得这个决定有些草率。
“魏公公啊——”朱常洵有些费力地站起身,捶了捶了老腰,有些无奈地说道:“本王这身体呀,久不活动,恐怕不堪劳顿,真是不孝啊。若由世子代劳,是否可以?”
魏大爷摆了摆手,说道:“谁去都一样,王爷自管安排就是。这个银子……”
“明天。”朱常洵立刻精神起来,大胖手一挥,说道:“魏公公明日便来收银子,那个入京的圣旨,或者文书……”
魏大爷也爽快,直接拿出旨意,交到福王手中。
不怕赖账,还能因为五十万,是四十八万两银子不要亲娘了?就福王的家底,一百万也是拿得出来的。
朱常洵大喜过望,立刻命人摆宴,要好好款待魏大爷。
魏大爷却不领情,婉拒邀宴,带着十几个东厂番子自去馆驿。和你个藩王亲近,脑袋被驴踢了?
如果知道魏大爷带了一百东厂番子来洛阳,朱常洵肯定会庆幸地连拍胸口。这是准备谈不成就动手啊,幸亏俺机灵。
洛阳的福王服软,接受了归赐田于官、由国家提供岁禄的方式,消息还没送到京师,邸报已经明发天下。
朱由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收服藩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可别逼朕发飚,朕要疯起来,连自己都害怕呢!
那些藩王要权没权,要兵没兵,守着那大府宅连城都出不去,造反是不可能的,也只能任由朝廷捏扁捏圆。
皇帝要是不要脸,不顾及什么不念亲情、戕害宗室的骂名,你就是皇上他叔也没用。
第153章
帝国银行筹划,认母奉孝
而在京城,另一位皇上他叔桂王朱常瀛,刚被任命为宗人府大宗正,负责管理宗室事务。
除了以前的那些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生老病死等琐事外,朱常瀛还负责向皇帝报告宗室的陈述请求,引荐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并予以惩处。
这看似是一件不大的事情,却是朱由校进行宗藩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现在留在京师,还未就藩的有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朱由校却不再准备把他们放到地方。
每一个藩王就藩,建府设宅,赐田赏银,都是一笔大花费。到了地方,也给官员、百姓添了很多麻烦。养猪嘛,哪里不是养,在京城一样滴。
当然,你要是不想当猪,朕也会给你们施展才干的机会。
而且,朱由校还有时间,想出更好更完善的办法,来安置这些自家的叔叔。至于祖制,开玩笑,改革不就是要打破祖制,开拓进取嘛!
而魏大爷出差数省,主要目的便是把赐田收回,再从藩王手里集资,也就是借钱。
不象朱常洵想的那样,朱由校是真的借,为筹划已久的帝国银行攒足准备金,推动大明金融业的发展。
私房钱还有,可得留着救个急啥的。而且,朱由校也不太舍得花。
至于银行能不能赚钱?那你是埋汰朱由校的智商。就算这不是他的专业,可也明白大概的运行模式。
而且,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银号钱店,也相当于现代银行的雏形。业务则包括银钱兑换,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
但雏形就是雏形,无论是规模和实力,还是业务的多样性,都无法同朱由校所筹划的帝国银行相比。
比如当时也有汇兑的会票,具有了钞票性质,但却须是在两地联号的钱店内通行。
你可以想一下,要怎样的实力,才能在数地开联号,并且都有足够的银钱兑付。至于行会组织形式的钱庄,明朝却是没有。
而随着青岛、上海、厦门、广州等地的开埠,经济活动进一步加强,商人们就会感觉到带着银子可哪乱跑的不便和危险。
之所以不直接发行钞票,也是朱由校很无奈的事情。实在是大明宝钞搞得太臭了,令人闻之色变。
所以,朱由校得从头来,先建立起信誉,打响名声,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刷刷刷,数钞票多带劲;啪,一沓钞票砸人脸上多痛快。你换银子试试?感觉完全不一样啊!
当然,这想得有点远,中间应该还有个废两改元的过程。
可不管怎样,银行是必须建立起来的。
吸收社会零散资金,扶持国家需要发展的产业,给创业的百姓和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先不说赚钱,光是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就能促进大明的工商业发展。
朱由校正在纸上书写着自己的宏伟蓝图,王体乾进来禀报,瑞王朱常浩前来晋见谢恩。
唐朝时,皇帝驾崩后,有子女的妃嫔由子女奉养,无子女的则要出家为尼,青灯古佛相伴余生。
朱由校不搞出家为尼那一套,却是把有子女的太妃放出宫廷,和子女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也算是一大善举。
朱常浩的母亲是端妃,在万历朝时,母子皆不受宠。如今能团聚一起,自是惊喜欢欣,赶来叩谢天恩。
“宣皇叔进殿吧!”朱由校对这个皇叔也没什么感情,只是对他好佛而不近女色感到奇葩,不知道和母亲住到一起,会不会有所改变。
而此时,哕鸾宫中已是喜气浓浓,却还带有几分伤感。
皇后张嫣亲自来给端妃送行,其他几个太妃也由衷地为端妃高兴。可想到自身,又免不了生出感伤。
李庄妃(东李、朱由检养母)将珍爱的手串给端妃戴上,眼中有几点晶亮,却还强笑着说道:“留着作个念想儿,以后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
“能的,一定能的。”端妃擦了下眼角,说道:“皇帝恩准,赐了入宫的牌子,老姐姐会常来看妹子你的。”
李庄妃轻轻拍了拍端妃的手臂,知道这是安慰她。等到瑞王就藩,天各一方,哪还有相见的时候?
怪只怪自己命不好,没个一男半女,只能呆在这冷寂的宫里,不能象端妃去享受天伦之乐。
其他老妃嫔也上前,各自送上纪念之物,或羡慕,或伤感,或欣喜,不一而足。
以前的勾心斗角和种种不睦,自从搬到这养老的宫中,没了心气,被枯躁而无味的千篇一律的日子消磨,也就渐渐地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