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两部)(校对)第6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0/621

  在此期间,巴空军飞行员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出动率创造了一项新世界纪录,每机每天出动达四次之多。西线印军的后勤补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物资损失惨重,但前线的印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未感到供应的短缺。
  十二月五日,东巴印军攻入达卡,对印军来说,似乎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迪拉甘地兴高采烈地前往前线慰问印军官兵,并向东巴独立领导人表示将尽快承认孟加拉独立。在联合国已经被戴上了侵略者的帽子,此时的胜利或许可以作为给印度人的一种补偿,可惜这种补偿造成的欢欣鼓舞持续的时间太短了。
  十二月六日凌晨两点,位于拉合尔以北、锡亚尔科特以南的联军突击军团开始行动了,以南洋联邦第四机步师为先锋,向着印军两大集团的接合部隆隆开进。混编第七混编旅作为预备队,紧随其后。上百架直升机组成的空中突击机群象一群黄蜂,嗡嗡地叫着,向着前方飞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与黄历紧紧握手,然后毅然转身,在几个参谋的陪同下钻进了装甲指挥车,绝尘而去。他是一个总统,也是一个军人,为了洗刷屈辱,为了巴基斯坦,伊斯兰战士视死如归的血液已经燃烧,他已经作好了捐躯的准备。
  凌晨三点三十分,空中突击机群突然从远处的天际闪出,出现在印军第152旅的阵地前,反坦克导弹、火箭弹、机炮如雨点般射向仓促迎战的印军,一架架直升机带着轰鸣声在印军头顶飞来飞去,将死亡泼洒下来。二十多钟后,黑压压的坦克部队压了上来,坦克炮不停地发出怒吼,机关枪喷出红色的死亡火焰,向着印军阵地碾压过去。
  空地一体作战,要求在作战行动中充分发挥空中、地面各部队具有的长处和能力,从不同层次和方向震撼、打乱和击败对手。使敌人在企图避开一个军种的打击时,便会受到另一个军种的打击。军种之间相互支援,相互弥补,各为其它军种作战创造条件,形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
  印军第152旅原先的作战计划是准备向巴军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以诱使巴军从拉合尔抽调兵力。然而,十二月三日,其上级部门又下令该部队死守阵地,步十师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问题是,第152旅要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做好防守准备已来不及了。第152旅首先遭到了突然而沉重的打击,凌晨五时,152旅一团的阵地失守,印军损失惨重。
  突破印军第一道防线后,第四机步师毫不停留,继续前进,猛攻当面的印军152旅。晨曦微露,伴着空中的呼啸声,大批联合空军的战机准时出动,为机步师提供猛烈而有效的空中掩护和支援。
  对战场上的各种活动进行时间、空间和目的方面的安排,以便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产生最大限度的相对战斗力。这便是空地一体化作战的原则之一——协调。联军的突然出击给印军152旅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尽管152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被动状态已经无法扭转,上午九时二十分,印军152旅各部的阵地在空地一体的狂猛打击下纷纷被突破,残兵败将只好丢弃阵地,向纵深撤退。
  印军防线终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巴军的三个师从缺口源源不断进入印度,联合空军则频繁起飞,一方面对地面进攻提供火力支援,一方面开辟安全空中走廊,继续控制着制空权。
  显然,印军高层对敌人的这次突然反击是认识不足的。这也是由于丢失制空权而造成的侦察困难,他们在接到报告后,轻率地判定这是一场巴军为了减轻拉合尔的防守压力而采取的“令人讨厌的短促突击行动”,认为不难对付。甚至没有通知在克什米尔和拉合尔作战的两大印军集团,便命令纵深的印军第十师前往反击。
  全局的被动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其必然因素。印度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还保持着优势心理,而且表面上也确实是获胜了。东巴先不说,西巴进入了巴基斯坦境内,重镇拉合尔处于攻击之中,克什米尔兵团也正在推进。也就是这种优势心理形成的惯性思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
  到十二月七日晨,突击军团已经全部由缺口杀进了印军纵深,并且击溃了前来反击的印军第十师。随后,突击军团一分为二,南洋联邦混编旅和巴军步三师、步十二师向北旋转,包抄印军克什米尔军团;南洋联邦第四机步师和巴军步六师向南旋转,包抄拉合尔印军团的后路。
  大转折产生了,突击军团的穿插行动异常成功,一举改变了整个战场的态势,掌握了西线战场的主动权。
  印度人还未完全清醒过,从进攻者向败退者的心理转变不是那么轻易,而正是犹豫和迟疑,将带给印军毁灭性的打击。
  战场上的对手还未搞清楚突然变化的状况,外界的人们对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南洋联邦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向美国人通报,因为美国没有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南洋联邦只答应会军事介入,但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却一概保密。不存在挽救东巴的问题,在印度向东巴发起进攻时,美国人还并不很着急。但当全面战争打响后,美国人屡次催促南洋联邦迅速出兵介入,可南洋联邦总是不透露底细,只是让美国人放心,南洋联邦已经做好准备,将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巴基斯坦绝对没有问题。
  言语上的安慰越来越让美国人心里没底,从侦察卫星上显示,孟加拉的达卡已经落入印军之手,西巴的印军已经进入巴基斯坦境内,一路正在向拉合尔猛攻,一路向巴控克什米尔腹地推进,巴基斯坦已经危在旦夕。情急之下,美国决定试探着寻求中国的帮助。尽管中国也面临很多困难,但六二年的战争应该给印军留下了心理阴影,吓嘘吓唬印度,兴许能起到作用。东巴的印军占领应该已经是既成的事实,美国要做到的是吓退印度人对西巴的进攻。
  都说女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然而在大国之间的翻脸,比女人也差不了多少。几个月前,美国人还在为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接纳了中国,驱逐了台湾代表而愤愤不平。
  美国保守人士当天从电视上看到的丢脸的情景,这在艾奇逊、杜勒斯掌握美国外交政策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阿尔及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入互相拥抱,坦桑尼亚人在会场通道里跳起舞来。华盛顿反应强烈,恼怒万分。巴里?戈德华特要求美国退出联合国,把联合国大会送到“莫斯科或北京之类的地方”。宾夕法尼亚州的休?斯科特轻蔑地谈到象坦桑尼亚那样的“赶时髦的热裤的小国的难看舞姿”。总统新闻秘书罗纳德?齐格勒,谴责了“某些代表在投票后令人震惊的表演,和不加掩饰的狂欢劲头。”
  但这些不过是政治上的仪式而已。事实是,从美国开始寻求与中国缓解关系,或者从美国公布基辛格访华,蒋介石一直以大国自居的地位就已注定完蛋了。
  
  第374章
利剑出鞘
  
  有因必有果,美国不能自己与中国缓和关系,却要求别的国家去抵制中国,既想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又想保留台湾的席位,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是不现实的幻想。
  十二月四日,基辛格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纽约东七十区属于中央情报局的一幢没有电梯的公寓里进行了会面。这套公寓里到处是挂满了镜子的墙壁和华丽俗气的绘画,显然,从营造的气氛上来讲,这里不是为共产党政权的代表同美帝国主义的总统助理开会讨论如何挽救一个遥远的国家所准备的合适地方。
  基辛格首先向黄华详尽介绍了美国同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各方交换意见的情况,然后低沉地说道:“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印度的军事计划并不是以占领东巴为最终目的,但我们无可奈何,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要挽救巴基斯坦免于全面覆灭,我们必须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使冲突双方实行就地停火。”
  “不,就地停火等于客观上同苏联狼狈为奸,侵略就会得到奖励。”黄华尽管没有得到国内的指示,但依然采取了强硬立场,“我们不应放弃印度必须在举行谈判前撤军的原则。”
  “这是不切实际的,它正好适应了苏联和印度肢解整个巴基斯坦的战略需要。”基辛格反驳道:“除了联合施加压力外,任何其他方针都不能防止印度拟议中的对西巴的进攻,而这种进攻肯定会取得胜利。我们通过派遣一支航母舰队前加孟加拉湾附近,已经做出了我们的努力,而作为巴基斯坦的好朋友,贵国将要采取什么行动呢?”
  黄华用锐利的眼神看了基辛格一眼,说道:“我将向国内请示,但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中国早已经做好了迎接四面八方袭击的准备,我们只要还剩下一杆步枪,就绝不会停止战斗。我们一定要支援巴基斯坦,这是勿庸置疑的。”
  基辛格尽管对中国在这么晚的时候还可能从军事上进行干预感到惊讶,但中国人的“革命热情”感染了他,使他得出了错误的判断。
  “我国的卫星已经收集到苏联在中苏边界兵力布署情况的资料,如果中方愿意,我国愿通过各种途径向中方提供这种情报。”气氛缓和下来,基辛格开玩笑似地说道:“我知道你们派了一个王牌间谍来这,但王牌间谍也搜集不到这些信息;以后他不用来了,我都会告诉你的。”
  黄华微微抿了下嘴角,继续保持着严肃的面容,说道:“对我国来说,真正关心的是印巴战争可能会提供一个先例,使苏联和印度有可能勾结起来肢解其他的国家。”
  “美国不会对苏联的进一步行动漠然视之,特别是进攻中国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基辛格保证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不顾舆论、国会和大部分官僚机构的反对而保持了如此强硬的立场。总统想让你们知道,如果中国认为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对它的安全是一种威胁,如果要采取行动保卫其安全的话,美国将反对其他国家干预中国的事。”
  黄华没有理会基辛格要求中国出兵的暗示,而是有些怀疑地问道:“说实话,我们对贵国政府里明显的分裂状态感到很困惑。两个星期以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相互冲突矛看的言论——从布什指责印度侵略的演说到国务院宣布严守中立的声明,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呢?”
  “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不是秘密。”基辛格解释道:“总统先生和我的立场同样也不是秘密,但最终还是白宫说了算的。总统先生认为我们有责任同希望拯救西巴的人合作,我们不会让国内的反对派在我们的朋友当中混淆视听,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黄华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又说了几句别的话,便告辞而走了。
  基辛格自以为了解了中国的态度,很自信地回去向尼克松汇报:“我十分肯定,中国会做出一些行动,并且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
  十二月六日上午,黄华要求紧急会见美国政府要员。基辛格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只有特别紧急的状况中国才会主动传信,他向尼克松说道:“毫无疑问,他们要行动了”。
  但中方的回复却令美方感到意外,让基辛格大失所望。黄华告诉基辛格,中国不准备采取军事行动,同意美国将停火与撤军分开考虑的策略。
  当时,中国自身面临着文革的国内动乱局面和苏联在中国边境重兵威胁所造成的困难,所以在对外用兵上慎之又慎。所以,除了公开表态坚决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还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两千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外,婉拒了巴方直接军事援助的请求。中国的底线是,如果印度真想颠覆西巴叶海亚?汗政府,中国将对印度采取炮击行动,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派出部队。
  基辛格与尼克松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再次碰头,汇报笼罩在危机形成的孤独状态之中,在相互矛盾的压力和猜测,以及逐渐增长的紧张气氛中,尼克松久久无言。
  “你马上草拟一份电报,我通过热线向莫斯科拍发。”尼克松慢慢抬起头,低沉地说道:“还有,让驻南洋联邦大使马上与前总统黄历进行联系,他是个好战分子,借助他的影响,或许能让现在这个胆小的女总统做出决断。”
  基辛格点了点头,这是尼克松首次启用热线,虽然这条线路还没有苏联大使馆的通讯线路快,但是它给人一种紧迫感,对苏联保持压力,促使苏联尽快做出决定。
  刚刚走出椭圆形办公室,基辛格便看到自己的特别助手黑格正在外面等候,见基辛格出来,黑格匆匆上前,向他汇报,南洋联邦大使紧急求见,正在外面等候。
  尼克松坐在办公室里紧锁眉头,苏联支持印度的真实目的是羞辱美国和中国,要使美国保持世界均势的努力化为乌有。美国特遣舰队进入孟加拉湾,已经引起了新闻界很大的注意。我们是在威胁印度吗?是在设法保卫东巴吗?我们是否失去了理智。莫斯科准备折磨我们,但据分析,他们并不准备在军事上冒风险。
  中国不直接出兵干预,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好事。如果因为出兵而导致苏联向中国发动军事进攻,白宫将毫无选择余地,只有不顾国务院、新闻界和国会中许多人可能提出的反对,以某种形式援助中国。而美国在老挝的战争还未彻底结束,所遇到的阻力将非常巨大。
  南洋联邦呢,他们是被吓住了,还是在等待时机,山姆大叔的钱和技术是那么好拿的,他们会放弃在巴基斯坦多年的苦心经营?
  “总统先生——”基辛格满脸兴奋地快步走了进来,“好消息,南洋联邦已经决定行动了,要求我们配合行动并紧急拨款,西巴战局将在今后几天内出现重大变化。”
  ……
  处心积虑,准备充分。用这八个字或许可以概括南洋联邦的这次海外出兵援巴计划。当突击军团完成突破,扭转战局的时候终于来到的时候,精心策划的补给行动也随之展开。
  十几艘大型集装箱货船从沙特的达曼港驶出,它们已经在此停靠了半个月之久,此时才驶向了真正的目的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而另一支大型运输船队驶出马六甲海峡,由美国特遣舰队派军舰护航,也驶向同样的目的地。
  剑已出鞘,便不必遮遮掩掩,迷惑印度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决战的时候也无须藏头露尾。现在,对于印度人来说,知道不知道具体情况已经不重要了。
  “穿心”计划的实施是以掌握制空权为前提条件的,西线印度空军已经被打残,南巴联合空军虽然也损失了几十架战机,但实力犹在,在东线印度空军前来援助之前能牢牢控制着天空。而即将抵达瓜达尔港的运输船上不仅有上百架战机,还有防代导弹及大量的装备弹药,已经实行军管的巴基斯坦运输线将很快将这些物资运抵前线。一批巴空军飞行员已经在瓜达尔港附近的机场等候,飞机下船到达机场后,加油装弹便能直飞前线投入战斗。这样便保证了战斗致胜的关键——空中力量的优势。
  印军的劣势已经无法扭转,集中兵力于一线而后方空虚的短视布署在联合突击军团的猛攻直进下暴露无遗,而空中力量的虚弱反击,更使印军陷入了困境。
  十二月八日,在空中力量的支援和掩护下,突击军团南路军已经插入印境纵深四十公里,开始左旋推进,封闭进攻拉合尔印军的退路;北路军的右旋攻击也很顺利,攻占了五十四号公路的古尔达斯布尔,并继续向下一个重镇——五十四号公路与四十四号公路的汇聚点帕坦科特快速挺进。
  
  第375章
突围战略
  
  兵贵神速,任何犹豫和迟疑都将痛失到手的胜利。东巴印军折返赶来支援需要四天的时间,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结果。当然,东巴印度空军赶来的时间要快很多,还有一场恶战在等着南巴联军。
  当印度方面还一再重复着只有少量巴军进入印度境内,此次行动只是巴方用来提高濒临崩溃的民心士气,并笼统地说“此事已得到良好的控制,入侵巴军很快便会被消灭或赶出印度领土”时,南北两路突击军团已经完成了战略合围。
  十二月十日,北路军攻克重镇帕坦科特,并向西展开兵力,封闭了克什米尔印军的退路;同日凌晨,南路军利用直升机突然实施大规模机降,一个团的兵力奇袭攻取了菲罗兹布尔,将拉合尔印军集团的退路切断。
  而从达成突破的十二月六日开始,南巴联合空军便分成两个作战集团,一个作战集团负责掩护支援突击军团的行动,另一个作战集团猛烈轰炸印军纵深的公路、桥梁、调车场等交通枢纽,使印军的交通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印军高层此时终于如梦初醒,从进攻转向防御,或是转向撤退,心情仿佛如过山车般降入谷底。巴军确实展开了反击,而且是凌厉的、致命的。
  印巴两军在西线的实力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印军开始猛攻拉合尔,叶海亚发布动员令时,在巴基境内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场面。大批预备役、退役官兵和部落武装乘坐政府临时征用的民用车辆,纷纷赶往保家卫国的前线。
  “我们用泥将所有运输车辆涂污,与其说是为了伪装,不如说是使它们看起来更象军车。”负责征召组织后备兵团的詹阿少将是这样说的。
  一位在空中巡逻的巴军飞行员却是这样说的,“从空中区分这些车辆绝不会出错,只要看到公共汽车、冰淇淋车、送香肠的篷车或者牛奶车,我们就知道那一定我们自己的车辆。”
  现在,赶到前线的后备军已经临时组建了三个师,而且第四个师也将要成形成并投入斗。伊斯兰战士的英勇使他们在拉合尔防御战中发挥了作用,使巴军在拉合尔防守最危急的时刻能够继续保留反击的拳头部队——巴装甲第一师和步七师。
  在巴基斯坦陆军中,步七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印度陆军十分关注该部队的去向。然而,效率低下的印军情报系统就一直没有搞清该部队的具体位置在哪儿。有的时候,印军情报系统说步七师在某个位置,然而,印军试图前去围堵时,连步七师一个士兵的踪影都没有。几番折腾之下,当印军把步七师叫做了“魔鬼师”时,步七师却一直在拉合尔附近集结待命。
  而巴军的装甲一师作为精锐的打击力量,具有快速作战的能力,是印军重要的作战对手。然而,战争开始后,印军情报系统一直找不到装甲一师的位置,印军地面部队无法拟订作战计划,更谈不上怎么去交战了。现在,这两支印军长期关注的部队不用印度人再费心思寻找了,他们已经作好了出击准备,将对包围圈中的印军进行猛烈的打击。
  情报系统本来是作战部队的耳目,应该能够为作战部队随时提供所需的作战情报,使作战部队能够及时拟订作战计划,并实施作战。但印军情报系统本身存在的包括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设备不足等问题,使其在战争中表现差劲,不仅导致人力的浪费,而且整体效益也乏善可陈。
  时间对于印军来说是生死攸关,是撤退还是固守待援,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固守待援便意味着被围印军将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至少四天,等待东巴的部队赶来解围;撤退,不,应该叫突围,技术含量很高啊,弄不好就变成大溃败,被敌人象赶鸭子似的追杀。
  直到此时,印军的判断依然有着很大的偏差,对巴军的数量变化没有正确的估计,更忽略了南洋联邦的参战部队。这也不是意外,这几年巴基斯坦吸取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过于依赖美援武器的教训,在南洋联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兵工产业,并大量引进南洋联邦的武器装备。空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鹞式和枭式,陆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豹式坦克,南洋联邦最强的海空军按兵不动,援巴军又是秘密换装参战,给印度人造成了最大的迷惑性。
  突围,印度人确定了作战计划,一边从东巴调集军队,一边命令西巴的印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印度境内。在他们想来,巴军的数量与印军数量是相差无几的,甚至印军还稍占优势,巴军虽然截断了印军的退路,但兵力肯定有限,包围圈只是一种态势,并不会很严密。被围印军靠着储备的物资完全能冲破巴军的包围,等到与东巴援军会合,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而且突围并不是简单地逃跑,印度制定了一个看似很厉害的计划,拉合尔外围的印度第三军与克什米尔的印度第十五军对向突围,一个沿五十四号公路北进,一个沿四十四公路南下,在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帕坦科特会合。另外,从新德里紧急调运印第三装甲师前往增援,内外夹击,击破巴军的布署。
  双方各展计谋,调兵遣将,一场空前的大战在南亚大陆展开了。既然是处心积虑的军事行动,南巴联军的准备比印军要充分,行动也比印军要快,当两支被围印军开始了自以为聪明的突围行动时,反倒落入了更悲惨的境地。
  现代战争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所能完全指导的,谁说十倍才能围之,旗鼓相当的兵力可并不意味着旗鼓相当的战斗力,现在已经不是比拼士兵数量的年代了。
  
  第376章
猛狮搏兔
  
  战争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考验的便是国家和军队的持久力和动员力。相对于印度的轻敌,巴基斯坦可谓是倾尽全力,本来嘛,实力逊于对手,再不奋发努力,也就只有灭亡的下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0/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