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两部)(校对)第5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4/621

  该届世博会的三个主题分别是:“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在一个缩小的地球和膨胀的宇宙中的成就”和“千年进步”。展览以自动化和太空时代为主旋律,代表展品是一个12层楼高的不锈钢巨型地球仪。
  为了筹集其所需的巨额资金,纽约世博会主办方曾向私人融资和出售债券。主办方还聘用了在向公众筹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罗伯特·摩西。摩西在当时被誉为纽约的“建筑者”。他曾任纽约市园林局局长,任职期间促成了纽约及周边地区众多高速公路和公园的建设。摩西试图通过这次世博会,把科罗纳公园改造成纽约主要的休闲场所。
  主办方当时估计,参观人数要达到7000万人次才能收回科罗纳公园的改建成本,而该届世博会若像往常那样仅持续半年,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于是主办方决定这届博览会需要跨年举行,并对建造展馆的参展单位收取租金。
  然而世博会的国际组织者国际展览局(BIE)明文规定,任何一届世博会都只能持续六个月,并且不允许向参展者收取租金。
  但摩西不愿受规则限制。他访问了BIE的巴黎总部,希望后者能够开一个特例。但BIE拒绝了他的要求。在纽约市呼风唤雨的摩西被激怒了,他在媒体上公开表示了对BIE及相关规则的藐视。BIE迅速反击,通知其成员国不得参加纽约世博会。这给纽约世博会造成了巨大困难。最终,BIE的许多成员国都未参加,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等。
  但不少较小的成员国即使收到了BIE的禁令,仍然决定参加这次世博会——当时的纽约正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些国家以参加纽约世博会为荣。
  最终,纽约世博会的参展国主要为小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组成,但西班牙、瑞典、奥地利、丹麦等发达国家也来了,而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日本也参展。此外,诸多美国大公司都投入重金打造场馆,由此促成了一届声势浩大的世博会。
  
  第296章
纽约世博会
  
  世博会在筹备过程中,因主办者不愿遵守世界展览局的章程而未获得世界展览局的批准,被排斥在史册之外。但南洋联邦经过研究,还是决定派团参展,作为奥运会前展示国家科技成就的舞台。
  作为主打产品,南洋联邦推出了彩色电视、随身听、新型汽车、罐装即饮咖啡、太空时代特点的服装等众多的商品。而且,由于世博会原经营者策划不佳,得克萨斯展馆陷入困境时,南洋联邦投资一千余万美元,低位接手了这个“烂摊子”,把德州馆改建为南洋联邦嘉年华馆。在馆内,南洋联邦工程人员设立了太空科学中心、赛车中心、滑冰中心、餐饮一条街等设施,成为世博会唯一的娱乐休闲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南洋联邦“趁机”在馆内融入了诸多历史和文化艺术,几乎把德州馆变成了“南洋联邦馆”,让国人和在美华人颇为扬眉吐气。当时,这种“别有用心”获得了一致好评。《纽约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南洋联邦嘉年华馆,国外的媒体也纷纷刊文登载。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黄历和凌雪在南洋联邦推出的创新产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为后来人,他们知道应该有什么,什么会受欢迎。而凌雪作为南洋联邦综合科研部门的特别顾问,工作是尽职尽责的,或者可以说是急不可待的。尽快地与自己所熟悉的那个时代接轨,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当然,她从某方面来说是个守财奴,但更有赚钱的狂热,在一些具有前景的科研项目上抢先投资是她的另一个生财有道的长远做法。
  南洋联邦汽车集团公司在继续推出经济型用车的同时,在纽约车展上展出了几款新型样车,特别在车门款式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有斜鸥翼式/蝶翼、直鸥翼式、铡刀式、自杀式,被美国媒体称为“车门革命”。显然,这些新型车大多属于豪华型,里面都装有冷热空调、卡式磁带机等新设备,并且一些诸如香水、挂饰等小物件也非常有特色。
  对于追求新鲜、时尚的美国人来说,这些造型新颖,具有强烈动感、艳丽色彩的汽车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虽然在世博会上,展出的只是样车,正式推出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依然有很多个人向厂商代表询问购买事宜。这期间作为纪念品销售的车模,数天之内便被参观的人群一抢而空,不得不发电国内,再进行大量的加工制造。
  而作为车展的一部分,也是服装推出的另一个舞台,南洋联邦的车展模特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时尚的车,靓丽的妹,车随模酷,模伴车靓。这些车展模特有黄种人,也有移民到南洋联邦的白种人,都穿着新式的具有太空时代特征的服装。
  1950年末,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科学和技术的年代——“太空时代”。一切可以从Sputnik
1的成功上天开始计算。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Sputnik
1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人造卫星。1961年4月,苏联人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的载人宇宙飞行。
  一项项成功实践的人类太空计划,不仅对当时全球的政治和科技局势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带动了人类在艺术和时尚领域的尝试与变革。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当时的时尚界,60年代一批“太空时代”设计师开始推行未来主义的观念。代表太空的银色,被混合在波普与欧普艺术激发的单色印刷中,新颖的时尚面料不断出现,包括闪亮的、看上去湿湿的PVC和容易护理的树脂、聚酯,充分体现了当年盛行的太空感。
  而南洋联邦推出的新服装采用白色和明快浅色面料设计的服装,具有宇宙航行服的显著特征,帽子、眼镜和手套也都与之相配,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感和未来感,被称为开一代简约风尚的超前样板。而此次服装展示的主题就叫“未来时装”。有一些“未来时装”体现了一种轻盈的运动感,以针织面料制成的紧身装包括了弹力紧身裤和紧身连衣裤等。
  这些太空感十足的服装吸引了参观人群中青年人的眼球,购买者踊跃非常。而被称为“月球女孩”的模特慕容晓琪一举成名,她身着银白色调、短及大腿的洋装,搭配PVC材质短靴,酷似蓄势待发的太空健将。漂亮的容貌,凌厉的眼神,张扬的个性,酷酷的姿势,简直迷住了所有同龄的男孩子。以至于回到国内后,慕容晓琪戏称她收到的情书可以出一本《情书集成》的书。
  嗯,不用说,也知道慕容晓琪是谁教育出来的孩子,完全禀承了凌雪的作风和性格,黄秋盈的张扬与她比,黄历简直要欣慰死了。
  纽约世博会既是南洋联邦举办奥运会前的宣传和展示,也是面向世界尖端科技的一次吸收和学习。一些科技成就的展出吸引了南洋联邦科学工作者的目光,比如复合屏幕、可视电话、传真机、核聚变、计算机、座椅连动式影像式娱乐、伏兹镜头等,都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世博会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光辉的世博精神,这就是世界眼光、博大胸怀、创新精神、和谐理念、持续发展。而发明创新、人为为人,则是世博精神的核心。
  作为南洋联邦经济飞跃的前奏,纽约世博会很好地展示了南洋联邦所重视的核心观念。面向青年,面向未来,无论是服装,还是汽车,甚至是新型的电器产品,都力求创新,都力求引领所谓的“时髦”潮流。而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量的、精美的工艺品,美味、多样的饮食,精彩的民俗文化的演出,也很好地帮助南洋联邦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使人们更加期待几个月后在南洋联邦举办的奥运会。
  
  第297章
坤甸奥运会
  
  一九六四年八月,地球同步卫星辛康三号在其两位“哥哥”一号、号都经历失败的情况下,终于发射成功。这种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并与赤道平面重合的卫星在距离地面三万六千公里高度悬停,成为电波信号最理想的“二传手”,通信的历史揭开了“吉星高照”的新篇章,也使六四年坤甸奥运会可以通过它向世界各地进行转播,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
  八月十五日,坤甸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位于希腊的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遗址前举行。“传递圣火,联结世界”是此次奥运火炬接力的主题。根据这个主题,来自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及被选城市的火炬手将传递手中火炬。为了制造影响,奥运组委会特别选定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埃及的开罗、沙特的利雅得,以及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越南王国、马来西亚等与南洋联邦有良好关系的国家的城市,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五大洲进行传递,而且是奥运圣火首次光临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坤甸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总共历时五十天,其中,在南洋联邦境外的二十三个国家、二十九座城市的传递时间为三十天,境内传递为二十天;总行程将达48000公里,其中的一千二百公里由两千一百名火炬手完成,全世界有一亿人有幸目睹了奥运圣火。
  在此期间,坤甸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奥运会火炬传递摄制组对传递情况进行全程拍摄,每天制作十五分钟节目通过卫星向全球转播。
  九月十五日,奥运火炬空运进入了南洋联邦本土,然后分成四路传递。参加火炬接力的全是十六至二十岁的青年组成的火炬队,每队中主火炬一人,副火炬两人,伴跑二十人。
  十月十日,奥运火炬传递到了坤甸主会场。最后点燃奥林匹克火焰的是十九岁的坤甸大学学生程贵生。他出生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奥林匹克火焰是和平的象征,由他点燃火焰,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的是总统黄历,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南洋联邦第一个射击奥运会冠军——少校宗诚庆。
  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举行了十四届奥运会后,一九六四年的奥运会终于第一次轮到了亚洲,而亚洲的第一个幸运儿却不是日本,而是在战后横空出世的南洋联邦。
  为了办好奥运会,坤甸的组织者下了很大的工夫。根据后来官方公布的资料,在坤甸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席的观众有七万多人,而站在场外未能进场的还有六万人。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坤甸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有九十四个国家和地区派来了代表队,在当时看来,这是有史以来参加国和地区最多的一次。其中,运动员的总数达到五千五百多人,其中女运动员人数达到七百三十二人,而本届奥运会的观众更是达到了一千余万人。
  南洋联邦为坤甸奥运会的投资,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计划投折合当时的美元达30亿。除此以外,联邦政府还以国家的名义调用了全国的人力资源,至少十万内地农民被雇佣到坤甸,成为奥运会的建筑大军。这些人从此离开了农村,成为首都的新居民。在当时,南洋联邦的国民对奥运会抱有极大的热情,“艰苦奋斗”这样的口号并不仅仅是中国才有,也是那一代南洋联邦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如果以纯经济的眼光来看坤甸奥运会,它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巨大。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实际到南洋联邦的外国观光游客只有估计量的三分之二。但这种细末的缺憾远远不足以说明坤甸奥运会对南洋联邦的影响。在通过庞大的工业化基础建设后,南洋联邦在随后的几年里经济迅速腾飞,一九六八年超过英,一九七零年超过法国,一九七三年超过西德,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而且,南洋联邦以奥运会为契机,继续深入地进行着改变国民精神和素质的工作。在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联邦政府便对国民,特别是对坤甸的市民提出了六项要求,以后逐渐成为国民的礼仪规范。这六条包括:对所有来会的外国友人,不分国家,不论身份,一律要热情接待;注重仪表,到机场接人一定要穿正规服装,不符合要求的人不能进机场;在观看奥运会所有项目的比赛时,无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夺得金牌,都要热情鼓掌;不许随地吐痰、便溺;司机在行车时遇到行人时要礼让,保证交通安全及道路通畅;要做到文明素质教育从幼儿园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礼仪规范。
  可以说,南洋联邦借助奥运会,在培养国民礼仪素质上的工作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让参加奥运会的外国人都感到惊讶。进入奥运会场馆观看比赛的南洋联邦国民,几乎每个人都携带着垃圾袋,当时的录像和电视转播可以证明,当时的现场如果说没有一片废纸是有些夸张,但确实非常整洁。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世界,这句话并不深奥,但能够做到的却不多。而黄历领导的联邦政府,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国民素质教育的成就。而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奥运会之后,包括美国、英法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与南洋联邦签署了互免签证的协议,使南洋联邦的民众持有效的本国护照即可自由出入对方国境。换句话说,这是对一个国家的尊重,对一个国家民众文明程度的认可。
  蓝天上,几千只白鸽上下翱翔,五架飞机凌空盘旋,用烟花绘出了五环标志;看台上,几万名观众心情激奋,挥舞着旗帜,人声鼎沸。场馆外的奥运广场上,在纽约世博会上刚刚亮相的高科技产品——复合屏幕墙,只用了六个月便又在这里被引进矗立起来,让几万名没办法进场的观众们大饱眼福,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黄历在这隆重、壮观的开幕式上感慨万千,面带微笑,频频招手示意。二十多年的奋斗啊,如果说只为了奥运会当然不可能,但从奥运会折射出的对国家的意义却让他备感欣慰。
  不是吗,能成功举办奥运会难道不能体现出南洋联邦在亚洲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看看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各国政要,便知道多有面子了。不仅亚共体的成员国首脑几乎全部来了,连美国和欧洲国家也派出了高级别的官员前来捧场。这不仅是自己的荣耀,更是国家的光荣,南洋联邦的实力已经令世界为之瞩目。
  “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加;生活的本质不是征服(索取),而是奋斗……”会场播放着顾拜旦在一九三六年奥运会上的法语讲话录音,今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七十周年,坤甸奥运组委员特别用这种方式来纪念顾拜旦这位奥林匹克的创始人。
  奋斗啊,正是这样,坤甸奥运会不仅是奥运匹克运动的里程碑,也将是南洋联邦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对于自己来说,在这件极有意义的大事过后,依然要不停的奋斗,这就是自己的宿命。
  ……
  承办奥运会能够在很多方面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但奥运会毕竟是一个体育盛会,注重的还是体育的成绩,为此,黄历也不得不急功近利了一回。
  换句话说,在黄历眼中,一个国家能拿多少块金牌跟这个国家的民众体质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搞精英体育,还是搞全民健身,黄历心中早有答案。而令他感到震惊,并且坚定了自己想法的事情则是日本女排的夺冠。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女排曾经是震惊世界体坛的“东洋魔女”,是日本人心中的偶像。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们不是职业运动员,而是一群纺织女工呢?她们白天要在纱厂上班,晚上封闭训练,一直坚持了十多年,才取得了那样的成绩。对她们,没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普遍耽误了青春,只是沉浸在多年为国争光的奋斗中。
  如果按照后来中国对体育的扶持和投入,再跟外国运动员在本国的待遇相比,不拿金牌实在是对不起国人的纳税。而且,这种精英体育在国际上获得的成绩也不应该成为什么炫耀的资本。
  让体育走近群众,是黄历一直以来的想法。让群众有免费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来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绿茵场上踢球玩耍,这比花费重金培养出寥寥几个拿金牌的选手要实在有用的多。难道金牌拿的多就真的是体育强国了?功利主义的体育制度难道不应该让位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吗?
  
  第298章
印巴设想
  
  阳光明媚,十月的坤甸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温度保持在二十多度,雨季还有一个月才来,又适逢奥运会,整个城市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他们可以去赛场观看精彩的竞技,也可以在家中看电视,更惬意的事情则是三五个朋友相聚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为选手喝彩,一边开怀畅饮,放声谈笑。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是尽情享受的时光,而对于黄历来说,各国首脑来欣赏奥运会,无疑又是一次开展外交的好时机。一次次的会见,又耽误了他欣赏精彩比赛的时间。
  按照黄历的分析,目前的亚洲局势并不稳定,老挝内战由于中国态度的激进和支持,打得很激烈;北越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后,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还在丛林和农村中残留;而另一个重要的不稳定的因素便集中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一对世仇身上。
  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印巴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两国独立不久便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兵戎相见。
  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从另一个方面又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
  于是,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
  从一九五四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是,美国对印度的“民主”是赞赏的,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也是有限的,主要还是想维持印巴美比较平衡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以印巴对立、巴美结盟、印美接近为特征,三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有所求。印度欲借助美国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巴基斯坦谋求以美国的力量来平衡印度的压力;美国则设想在其主导下以印巴美三角关系为基础,稳定南亚局势、对抗共产主义的影响和扩张。但是,苏联和中国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考虑,也先后介入南亚事务,从而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很大影响。
  随着印巴由于卡奇和克什米尔争端的久拖不决,对抗情绪不断上升,面对印美之间不温不火的状态,巴美同盟则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而两越战争使巴基斯坦看到了南洋联邦的强大,以及在将来印巴冲突中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于是,在战争中积极表现,在战争后积极靠拢南洋联邦,力求借助亚共体的力量来达到增加自身实力的目的,便成了巴基斯坦最主要的外交倾向。
  在黄历的印象中,印度是二战后亚洲最穷兵黩武的国家之一,在印度洋上是对南洋联邦长远的威胁。况且,他一直对安达曼群岛贼心不死,总想搞些手段,而巴基斯坦则是递到他手里的现成的刀子。
  在与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会谈中,黄历再次重申了亚共体成员国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立场,当然,这里主要是南洋联邦的态度。阿尤布·汗除了购买更多的军事装备,还希望在巴基斯坦遭到侵略时,南洋联邦能发挥龙头的作用,象帮助越南王国一样,组织亚共体联军对巴基斯坦进行直接的战斗支援。让阿尤布·汗如此担心是有原因的,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被印度隔成了两个部分,东巴和西巴,两地直线距离相距一千多公里,互相支援很困难。而巴基斯坦又没有强大的海军,想通过海上运输,就要面对印度的海军。
  如果南洋联邦不插手的话,东巴就将走历史的老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为孟加拉共和国。黄历不想让这种情况发生,因为一旦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将进一步拉大与印度的实力差距。而印度,则将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当然,黄历也考虑到了阻止巴基斯坦分裂的艰巨性。说到底,还是巴基斯坦政府的政策出了问题,让东巴人民离心离德,才让印度有可乘之机。但这属于巴基斯坦的内政问题,他也不太好用过于强硬的口气来指挥别人。只能是委婉地提些建议,并且给阿尤布·汗打气,让他有信心与印度对抗。嗯,要长期对抗下去,虽然美国似乎有从南亚进行战略收缩的态度,那不要紧,咱南洋联邦要空军有空军,要海军有海军,绝对支持你与印度阿三来个持久战。
  强国必霸,尽管还没有到那个嚣张的程度,但南洋联邦日益增长的实力确实让黄历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强势。
  
  第299章
奥运的影响
  
  借巴基斯坦拖住印度,是黄历的想法。但他从没想过能让巴基斯坦战胜印度,人口、资源、武器装备等等都不是主要因素,关键是巴基斯坦的稳定。军人发动了一次政变,便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始和俑者,其无后乎。一次一次的军事政变将会发生,这是很快捷、很省力的上台方式,对手握兵权的军人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而在亚洲,这种军人政府却相当的多,缺乏民主的传统,缺乏民主的基础,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缅甸、巴基斯坦、韩国、菲律宾等等,军人政府的不稳定制约着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使得南洋联邦龙头地位不可动摇。
  而随着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的持续进行,南洋联邦已经将相当一部分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其它国家,在有效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同时,经济调控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扩张,南元的流通在亚共体各国获得了认可,成为国际货币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
  在奥运会期间,黄历还会见了沙特、埃及、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首脑或高层人物,就国际局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沟通和磋商。从经济层面考虑,南洋联邦的外交重点依然放在资源丰富的国家上,石油、铁矿、煤炭等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对矿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南洋联邦的最大钢铁厂——龙头钢铁集团来说,钢铁产量已经突破了八百万吨,要想继续有所发展,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石化企业面临的处境也是如此,本国油田在不断压产限产,使得它们对外来的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而国内储油能力的不断增强,也使得南洋联邦需要稳定的、持续的石油供应。
  换句话说,南洋联邦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却在走来料加工的路线,尽量不动用本国,或者少动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这是高瞻远瞩的眼光,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当时国际上原料价格偏低的时机,一方面使南洋联邦发展的后劲儿十足,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
  在奥运会期间,尽管黄历不喜欢日本,但作为前来捧场的嘉宾,出于外交礼仪,他还是礼貌性地会见了日本政府的高层人物。此时,日本的池田首相因病提出辞职,新一届政府首脑的人选还未确定,有些事情便可以继续拖延下去。但在会见过程中,黄历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南洋联邦与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4/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