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两部)(校对)第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1/621

  正因为如此,对马六甲海峡的实际控制便成为了南洋联邦手中最有力的武器,而与南洋联邦共同控制海峡的马来亚刚刚成立,海军实在不值一提,马六甲海峡的巡逻治安基本上全靠苏门答腊岛的联合海军。
  马六甲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高温多雨(暴风雨一般历时短暂),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但东南峡口有许多小岛,一些小岛边缘有岩礁和沙脊,妨碍航行,不时发生巨轮搁浅事件,载重二十万吨以上油轮只得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要多航行两千多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可通航吃水二十米的巨轮。海峡西岸地势低平,多大片沼泽、泥质岛屿和红树林海滩,大船不易靠岸。
  正因为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具战略价值的水道之一,便同时也是海盗猖獗的水域。这个狭长的海峡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水陆捷径,每年通过的船只有数万艘,相当于全球近一半的商用船。如此繁忙的水域,自然吸引了众多海盗前来“淘金”。
  许多海盗都是投机分子,有些还是贫穷的渔民,分别来自泰国、马来亚、印尼等国,因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他们认为抢劫手无寸铁的船员比抢银行要容易得多。另一些是更野心勃勃的职业海盗,他们与犯罪团伙、军阀、腐败官员甚至地区恐怖集团相勾结。这些职业海盗组织严密、手法专业,每次行动之前都会周密部署。
  而且整个马六甲海峡的治安巡逻包括范围甚广,在苏门答腊的联合海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扫荡清除之后,海盗们开始向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西北入口外转移,海上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成了他们极好的藏身之地,要想彻底治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
  尽管南洋联邦为了维持马六甲海峡的治安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耗资不小,但却绝不允许美苏这样的大国插手海峡事务。这是南洋联邦所握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而且马六甲海峡相关区域国家的立场也与南洋联邦相同,他们大多深惧马六甲安全治理体系的开放将会引入大国势力,因而使得东南亚军事安全的门户洞开。
  这种利害关系使得美国即便愿意提供丰沛的资源注挹,但只要涉及到军事巡防工作的协助,南洋联邦仍秉持婉拒的态度。换句话说,在短期间,只要南洋联邦、马来亚、泰国等还有能力继续支撑,进而不主动催生区域海事安全协商制度,域外大国将很难介入运作过程。除非域外大国愿意将援助的政治意图降到最低,否则将很难说服这些国家规划并落实一套更具开放性、更具包容性的安全合作体制。
  黄历委婉地拒绝了美国的军事巡防合作要求,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美国的支持,“近几年来每年穿行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超过五万艘,而使用该海域的船只每年以百分之八的比率增长。由此可见马六甲海峡对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它也面对海盗、走私、油轮漏油、船只丢弃有毒工业废料、航道淤积等方面的威胁。单凭海峡相关区域国家的能力进行治理,恐怕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我国与马来亚、泰国等相关国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磋商,决定由我国召开一次海事安全会议,对马六甲海峡使用者是否需分担费用或课征通行费事宜进行讨论。对于贵国这样的海事大国,如果支持这项提议,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帮助。”
  约翰逊没有立刻答应,这种大事他需要向国内报告,但他知道,黄历的想法虽好,但马六甲海峡是国际航道上这,这便使这个方案无论在国际法层面、或者是课征费用的数目与分配等方面,都有不少复杂细节尚待厘清,而产生一个具体的合作规范或行动方案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想法很好,我回国后将向政府汇报,相信会做出令贵国满意的决定。”约翰逊用外交辞令说道:“我们当然理解海峡区域国家资源有限,为了有效治理会背上沉重的负担,但总统先生是否考虑过要结合域外资源投入治理工作?”
  “当然考虑过,具体的措施正在拟定当中。”黄历似笑非笑地说道:“我在此只能保证一点,那就是愿意提供援助的国家将会从中得到对其国家利益相当有利的政策。”
  
  第288章
不管闲事
  
  过路费,看似很合理,但对于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国际航道来说,虽然与苏伊士运河的地位相仿,但到底不是某个国家开掘出来的,收费势必引起很多国家的反对。但只要有美国这样的海事大国支持,成功的希望便大大增加。
  过路不给钱,还抱怨航道狭窄,淤泥堵塞,海盗猖獗,船被劫了,还要找本区域国家说事,哪有这样的道理?反正黄历是不打算长久让南洋联邦负担巡逻治理的费用,一千多公里的长度,最宽处有三百多公里,在这大片海域巡逻治理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当然,抱怨归抱怨,如果强制实行也未必行不通,要知道马六甲海峡不但是东亚国家的经贸交通孔道,每天有超过两百艘船只通过;它更是东北亚国家的石油生命线,如日本韩国每年有超过80%以上的进口原油,均得经其而过。而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便要多走一千多公里的海路,成本核算下来,未必合适。关键还是马六甲海峡的治安和航道情况,南洋联邦为此是准备下大力气治理的。因为马六甲海峡的畅通,对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那里的港口和船坞也是穿越马六甲海峡船只最好的停息地。
  正因为牵涉太多,要求对马六甲海峡使用者分担费用或课征通行费的问题便显得复杂,也一直是黄历着重要解决的,只是奥运会开幕在即,一切问题都在可行性研究之中,具体的政策还要在奥运会之后决定。
  对于黄历的婉拒,约翰逊也并不意外,包括南洋联邦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一直极力保持该地区的战略平衡,希望与各大国保持平衡外交,避免让任何一个大国占有压倒性优势。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意义,东南亚国家不会不知道,让美国进来,必然会引起周边其他大国的紧张,该地区的战略平衡必然会被打破,这些国家自然不会这样做。
  当然,约翰逊此次出访的主要目的也不在此,中国的激进使美国人很担心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他主要是来给相关国家打气壮胆的。而且南洋联邦和越南王国对他的接待是高规格的,这让他感到很满意。
  同时,他也看到了南洋联邦确实有实力充当本地区的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基石,越南王国也已经在南洋联邦的帮助和美国的援助下,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军队建设也很见成效。而南洋联邦显然正在全力进行筹办奥运会的工作,特别是总统黄历,亲自陪同他参观了竣工的奥运场馆,并再三询问美国为奥运会发射通信卫星的具体事宜。
  对于通信卫星的巨大用途,约翰逊显然没有黄历了解得多,更没那么心急。但对于黄历的催问,他也只好表示会过问此事,加快发射卫星的进程,争取在奥运会之前发射成功。
  这个家伙就要上位了,他的手上也沾着肯尼迪的血。黄历对约翰逊态度亲近,但内心里却是另外一种想法。肯尼迪是肯定要死的,他不准备插手,可能插手也不管用,只不过会让肯尼迪多活一段时间而已。而事情一旦曝光,南洋联邦和他自然会成为那些欲置肯尼迪于死地,或者能在肯尼迪死后获益的集团的嫉恨。光是一个共济会,黄历就觉得很头痛,那可是一个能量极其巨大的组织。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美联储是完全被与共济会关系密切的私人银行所控制,政府在美联储占有的股份是零,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不象英国的私人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政府还始终保持20%的股份)。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有一个被猜测的原因便是他极力主张白银的货币本位,使政府拥有或主导货币发行权。而千方百计妖魔化黄金白银,最终彻底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这正是国际银行家们所梦寐以求的。肯尼迪的这一举措,无疑触犯了国际银行家们也就是共济会主要成员的核心利益,除掉肯尼迪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现在除了黄历以外,可能还没有人认识到军事战争和金融战争同样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搏杀,如果说军事战争是常规战,那么金融战争就是可怕的核战争。这一点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从十九世纪做空英镑,到美国的几次经济大萧条,再到前苏联的解体,从日本接受《广场协议》重创其国内经济,时至今日尚难以恢复元气,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无一不是国际金融寡头们一手策划的杰作。
  国际银行巨头罗斯柴尔德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只要掌握货币发行权,而不在乎谁制订法律”。对于这些国际银行“卡特尔”的影响和威胁,黄历从来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南洋联邦在资本上的开放程度远较其他行业低,黄历的经济顾问们也时常要为他所提出的设想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他提供研究的成果。而黄金如果与美元脱钩后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南洋联邦的应对,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未雨绸缪,黄历的担心不无道理,对共济会的警惕和反感也是必要的。在经济援助中已经逐渐确立了南元在亚共体国家中的地位,秘密地购进黄金,作好与美元脱钩的经济准备,在金融市场上谨慎小心,无疑将使南洋联邦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约翰逊带着得到尊重的畅快心情走了,黄历则看着他的背影,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冷笑。美国的肯尼迪也好,苏联的赫鲁晓夫也罢,死便死了,下台便下台,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对于他们,黄历已经决定冷眼旁观,有他们在,对南洋联邦说不上有什么好处,他们的失败,对南洋联邦也没有什么损失。既然如此,也何必要去管呢?国家利益,这才是一个衡量国家领导人行为的标准,黄历对此遵循得无可挑剔。
  
  第289章
强国之阶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和创新突破崭露头角的时代,柯达公司开始出售快速自动摄影机;拉罗依德公司研制出了彩色胶卷;聚乙烯已经出现;南洋联邦生产出的新汽车的特色是漂亮的斜顶后窗——所谓的“斜背式”,鲸鱼型汽车上的斜顶后面特别惹人注目;许多此后将会普及的科技产品也陆续研制出来,例如贝尔实验室的视频电话和计算机调制解调器,以及IBM展示了以最大投资、冒最大风险开发的“系统360”计算机。这是五种强大计算机的组合系列,在同一操作系统下运行,并使用兼容的存储器、打印机等四十四个外围设备,让每秒百万次运算成为可能。
  “系统360”是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专门做计算用的,但黄历知道它将成为现代电脑发展的重要源头和根脉。他一方面寻求向IBM公司投资入股,冀求与其共同研制开发计算机系统;一方面斥资引进“系统360”,并拨款给科研机构,大力开展计算机的研究。同时,南洋联邦的朝阳化工厂在政府的贷款支持下,购买了加拿大杜邦公司的溶液法专利,开始进行高、低密度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
  外界对南洋联邦的发展赞誉有加,但对很多南洋联邦的大手笔投入也感到困惑不解。而对于南洋联邦的民众来说,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却是得到亲身感受的。从五五年开始,家用“三大神器”的名单已经由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变成了黑白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而进入到六二年,“三大神器”已经不够用了,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固定电话成为了富裕家庭的标准,而政府内定的目标则是在七零年使彩电、空调、汽车成为新的“三大神器”。
  与爱立信合作的南洋联邦电信公司在六二年就推出了每个用户的初装费为三百南元,每个用户每年缴纳三十南元作运作费用的优惠政策,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扩展业务。这些费用加在一起相当于当时人均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是大多数居民能够承受的经济限度。到六三年年底,安装固定电话的家庭已经达到了总家庭数的百分之十点五,并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中。
  而南洋联邦的农业在一九六三年生产的食物比一九四五年翻了两番,当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新增加的领土。但全国农业劳动所需要的工作时间从两千万小时减至一千二百万小时,住在城市和城市近郊区的人口数量到一九六四年时首次超过了农业人口。
  当时间进入一九六四年,当美国人还在为肯尼迪遇刺的幕后故事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时,当南洋联邦正式进入了奥运倒计时,当黑白电视几乎成为所有大中型宾馆旅店的标准设备时(彩色电视当时还是一种新奇玩艺儿),标志着南洋联邦已经迈进了电气时代。而南洋联邦总统府的电话号码从“8—1818”改为459—1818,则标志着数码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时间的推进是发生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谁还能记得父辈口中四十年代的艰难生活?谁还把祖先在海外打拼的痛苦经历记在心上?海路畅通无比,可人们却开始为了舒适和快捷而选择乘坐飞机;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延伸,短途交通的百分之三十都开始依靠汽车,而不是铁路。
  衡量繁荣的长远影响的最好场所是教室。著名学者爱德华·丹尼森在其对南洋联邦经济发展的全面研究中,把教育看作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四五年婆罗洲获得解放到黄历的总统末期,南洋联邦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增加了十倍。这一情况在社会学方面的含义是无法估量的。
  一九四八年时,适龄的南洋联邦青年只有百分之三能进入高等院校肄业。一九五七年时,这个数字为百分之十二;在黄历卸任总统时,已经达到了为百分之二十六。
  而据爱德华·丹尼森计算,照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到七十年代末期,南洋联邦约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将进入中产阶级。事实上,爱德华·丹尼森的计算还是估低了。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在世界局势缓和的大前提下,在长期的投入资金和技术积累推动下,南洋联邦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便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
  一九六四年,黄历在坤甸大学作的演讲中说道:“在今天的世界上最大的新闻是变革,在流动性日益加剧的南洋联邦社会,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是的,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成长为青年,他们接受过教育,感受到了日益多样化的信息,思想更为活跃,行动更为积极,而且不象他们的父辈那样保守恋家。这从坤甸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上便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因为他们普遍相信在婆罗洲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向婆罗洲的用人单位投递简历。
  一个驻南洋联邦的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曾对南洋联邦的“经济奇迹”感到吃惊,有些数字足以说明这一点,现在南洋联邦的百万富翁有将近一万人——而五十年代初期只有三千人,而且这个数字现在正以每年五百人的速度在增长。在一九六四年,南洋联邦的国民生产总值略逊于同样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者为一千亿元,后者为一千二百二十亿元。但考虑到人口数量的差异,南洋联邦的成就依然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但黄历并不敢骄傲自满,相对于庞然大物——美国来说,南洋联邦在经济上还是弱小的。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年销售额就达一百七十亿元。几乎等于南洋联邦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仅仅美国在六十年代最初四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部分就大于南洋联邦一九六四年一年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美国的百万富翁有九万多人,而且每年以五千人的规模在增长……
  是的,美国经济已变得如此庞大,使人几乎无法想像。黄历对此只能继续努力,并把超越美国的梦想留给下一任总统。再有八到十年,享受生育鼓励的一代人才能进入社会,才能为南洋联邦提供充足的、持续的发展动力。
  而值得一提的是,黄历在一九六三年终于批准了试爆原子弹的文件。作为在奥运会前展示综合国力的一项举措,原子弹的试爆于一九六三年十月在几内亚岛北方一千余公里的一座无人小岛上进行的。
  作为南洋联邦的“原子弹之父”,杨承邦教授描述了当时核爆试验的场景,“总统先生立在甲板上,与特别国务卿钟可萍女士在谈笑着,但一些微小的举动能够让人看出他的紧张,而钟可萍女士倒显得很从容。是的,外界经过很多事情普遍有过这样的判断,那就是钟可萍女士在黄总统在场的时候,都显得相当的自信,或许是黄总统的睿智和英明是她信心的来源……”
  “凌晨三时四十分,天气有些阴沉,但没有暴风雨的迹象。总统先生戴上了护目镜,军舰上升起了旗号,标志着导弹进入了发射程序。接下来便是紧张而漫长的等待……凌晨四时零五秒,天边出现了一次‘日出’,那是一轮巨大的绿色超级太阳,在不到一秒钟内,就升到八千多英尺的高度,愈升愈高,直抵云层,光亮刺目,把大地与周围照得通明。一个直径大约一英里的巨大火球住上升去,颜色不断变化,在一眨眼之间那绿色变得非常奇特,象人们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的日冕一样。位佛地球张了口,苍天裂开来……”
  “千日齐观,照耀中天;大我之光,辉煌若此。夺一切之死神乃我。”黄历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南洋联邦迈入了核俱乐部,为亚共体国家撑起了一把核保护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太阳也不能望其项背啊!”钟可萍感叹着,只听见黄历发出了畅快的笑声,转头给了她一个拥抱。
  一瞬间的失神过后,钟可萍发现黄历已经离开了她的身体,正与周围的科学家和高级军官们拥抱握手。她轻轻抿了抿嘴角,心中浮起一丝苦意,抬头望了望天空,两架飞机在空中盘旋,那是等待辐射减弱后去爆炸点上空去穿云采样的……
  一弹三突破,南洋联邦采取的是用中程导弹加载核弹头发射的方式进行试爆,首先是突破了原子弹小型化的瓶颈;其次是突破了运载工具的限制;最后一点则是精确性和实战性的突破。这些突破预示着南洋联邦虽然还没有装备远程战略轰炸机,但已经具有了对周边地区进行有限核打击的能力。当然,威慑重于实用,核武器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
  当天,黄历便在电视上露面,郑重宣布南洋联邦成功试爆了一枚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当量约为一万五千吨TNT,“拥有原子弹,只能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将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作为更大的贡献,而不意味着成为和平的威胁,成为谋求霸权的手段。我国今后的目标是致力于和平核活动的研究与开发,而不是成为一个核武器大国,并愿意遵守联合国通过的任何关于限制核武的规定……”
  南洋联邦成为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第五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反响十分巨大。美国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对于南洋联邦箭上弦上的举动无法进行阻止,相反,他们认为这样会对东南亚的局势产生有利的影响,而表示了谨慎的欢迎;英、法两国对此无能为力,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也表示对黄总统的讲话持欢迎态度;苏联的反应比较复杂,在沉默了两天后,赫鲁晓夫表示对南洋联邦拥有核武器表示关注,希望黄大总统言出必践,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更大的影响。
  对于南洋联邦来说,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不仅使国家昂然进入了核国家俱乐部,在国际问题上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更使得很多国家开始调整对南洋联邦的外交、经济政策。而且,亚共体国家开始向南洋联邦更加靠拢,把南洋联邦视为亚洲国家的带头人,而南韩和巴基斯坦等国与南洋联邦的联系愈加紧密。
  同时,南洋联邦的经济发展、承办奥运和原子弹试爆,使大量留在国外的华裔科学工作者为之震动和激动,掀起了一股移民南洋联邦效力的高潮,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
  而南洋联邦的民众对此的态度则是有喜有忧,但大部分民众还是觉得国家拥有核武器是成为大国的标志,是使他们能更加扬眉吐气的基础所在。拥有一个大国国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这是黄历所要达到的另一个目的。
  对于南洋联邦的原子弹试爆,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印尼共和国和日本。苏加诺色厉内茌地向仍处于贫困中的印尼人民发表演讲,称南洋联邦拥有核武器吓不倒他,吓不倒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民。而日本则大感震动,无疑,南洋联邦已经拥有了令美国人也不敢小觑的资本,在美国人的天平上,他们已经无法与南洋联邦抗衡。而亚洲国家也将更紧密地向南洋联邦靠拢,使南洋联邦遏制日本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南洋联邦实现关系正常化,成为了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既然已经拥有了原子弹,黄历便可以很自然地向美国要求援助发展和平核能力的要求。有捷径可走的时候,黄历总是要投机取巧,这个本性真的很难改掉。
  虽然他舌绽莲花,信誓旦旦地要别的国家不要担心南洋联邦的核武器,但“氢弹、核动力航母、核动力潜艇”依然是他要拥有的“三大神器”。嗯,他的这些要求显然给刚刚上任的约翰逊出了个难题。
  肯尼迪的死给他带来了生前所没有的荣誉和赞赏,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对此都是出于真情的硫露。戴维·贝尔把这位死去的总统看作是“一位身兼战士的国王”;纳塔利·海明威称他是一位“敬爱的教父”;约翰·斯坦贝克在写给总统的寡妻的信中写道:“他是他的人民中最优秀的人,通过他的生以及通过他的死,把他的人民的最优秀的一切还给了人民。”
  所有这些都对踩着肯尼迪的鲜血上位的约翰逊十分不利,尽管他本人没有干过什么不名誉的事,或卑鄙的勾当。当然,他的问题也不在于才智不足。黄历在与他简短的接触中便发觉他很聪明——纯粹以智商为衡量标准的聪明,一个清醒明快且富于洞察能力的头脑,同时也有其独特的丰富的幻想和精细之处。他的麻烦似乎来自于人们对肯尼迪的怀念,以及他自己深感年轻时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他就读的那个学校,按当地并不严格的标准来看也是不入流的。
  对此,约翰逊曾大发牢骚,“在对外事务方面,不管我做出什么成绩,我相信也不会得到任何赞赏,因为我没有进过哈佛大学。”这种说法当然是荒谬的,但知识界人物的猜疑却和对他的蔑视却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六十年代中颇为令人吃惊的现象。他们因为他扯扯猎狗的耳朵也对他加以嘲弄,仿佛这也是什么大事。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肯尼迪的作派,以至于对约翰逊横加挑剔,他们为此辩护说,这是出于对肯尼迪的悼念。约翰逊在接任初期曾有意抑制自己本来的热情和朴实劲头,力图表现出严肃、谦恭的神情。结果在电视上却显得虚伪、假装正经。人们本能地认为,不管真正的林登·约翰逊是什么样子,他们在电视中见到的肯定是个骗子。而且,由于他不能抛弃南方政客的那种放肆作风,更使人觉得他象个卖假药的;大家已习惯于肯尼迪那种说话留有余地的作风,对他那一套实在感到格格不入。约翰逊被人戏称为“玉米讲大叔”,在某种程度上说,倒真有点象。
  甚至报纸媒体也不喜欢约翰逊,《纽约时报》称他为“Y·A·蒂特尔式的握手专家”。并用一个笑话来嘲弄他,说的是有一次在格杉矶,一个扒手招手朝一个人的口袋伸去,结果发现自己竟和美国总统握上了手。
  无疑,人们对被刺总统的哀悼更增加了约翰逊的困难,而这并不仅限于肯尼迪一家人。而使新总统更难以忍受的,是有恶毒的谣言,说他同他前任被刺有所牵连。尽管肯尼迪一家尽可能促使大家接受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但对约翰逊的攻击,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时甚至还在上层社会中流传。从这方面来看,约翰逊的愤懑是可以理解的。一个阴魂竟夺去了他的光采。
  
  第290章
美国的乱象
  
  六四年又是大选年,可约翰逊还活在肯尼迪的余荫之中,而且美国的种族暴乱愈演愈烈。仅在几年前,黑人还只会驯顺地接受,而这时却激励着大批的人去参加最重要的民权行动计划——密西西比州的“自由之夏”。
  一九六四年是在三年内全面破坏北部城市的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是没有人科得到的。除纽约州的暴乱之外,那年夏天在新泽西州、费城、芝加哥和佛罗里达州的圣奥古斯丁都有零星的骚乱。种族正在成为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
  在北部学校的问题上,那是个抵制之年,纽约和克里夫兰的黑人父母不满于自己孩子所受的待遇,都不让孩子上学。马尔科姆·爱克斯成立了黑人民族党,北部人的良心终于被南部的非正义行为所激发。
  直到一九四零年,美国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的黑人还定居在南部。但由于长时期南部黑人向北部移居的活动以及由于在新住处出生的孩子已经成年,这就产生了一代新的好斗的黑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纽瓦克现在是黑人占多数,而克利夫兰、巴尔的摩、圣路易和底特律,黑人也占三分之一以上。
  美国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一向是外来移民,而现在却由黑人的出生率——比白人高百分之四十——所替代了。北部城市里的贫民区挤满了黑人青年。全国黑人有一半以上不到二十二岁,他们绝大多效又都没有父母管教。在大城市中,有百分之三十的黑人家庭户主是没有丈夫的妇女,仅在纽约市,到一九六四年黑人私生子已不下十万人。通讯方面的革命使得这批活泼易变的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看到了南部民权运动发展情况的生动报道。
  尽管城市里种族关系紧张起了作用,但发生的事件按一般所谓“种族暴动”来衡量,都还说不上。骚乱活动基本上是混乱的,但也决不能说一无形式,二无内容。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重大动乱,本世纪初以来已出现过三十三次,而直至一九六四年以前,白人总是挑衅的一方。现在,情况反转过来了,主动已落到黑人手中。
  六十年代的种族暴乱还有另外一些共同的特性。它们一般发生在夏天,发生在黑人聚居区,特别是那里的贫民和为贫民区制订决策的人之间从无接触的地区,而一般又都是由黑人和白种警察之间的互相仇视引起的。这些黑人表年充满了叛乱情绪,是不会理睬马丁·路德·金的那一套非暴力呼吁的,他们的战斗口号是“用火烧,孩子们,用火烧”!
  对约翰逊来说,上位之后的烦心事简直聚成堆了。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戈德华特用他那西南方干脆而低沉的口音经常对全国人民引述一些已经失去时效但仍颇为感人的美国格言和伦理信念。只是靠了他的特殊口才,才使那些东西显得既大有道理,而又切合实际。
  戈德华特大肆指责政府在“共产主义面前胆小害怕,仁慈的上帝使这个强大的共和国成长壮大,是要它成为勇敢无畏的人的家园……不是要它在强横的共产党人面前缩成一团……是我们的无所作为筑起了柏林的耻辱之墙;无所作为染污了猪湾的羞辱的沙滩;无所作为使得老挝的自由在逐渐死亡……应该授权给处于危机中的地区的军队首脑们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权力,这样可以使美国的军事力量减少三分之一。”
  但作为一位竞选美国总统的人,戈德华特提到核武器时的那种态度是颇为使人不安的。他不应该说什么“往克里姆林官的男厕所里抛进一个”这类的话。有一次戈德华特看来是想要消除核弹的威胁,而《纽约时报》的查尔期·莫尔在他的发言中却发现他使用“按电钮”、“原子大屠杀”、“核毁灭”这样的字句竟不下三十次。这样是不能使人民放心的。民主党人恶意地讥讽说:“你们心里明白,他是会那么干的……”
  约翰逊作为一个精明的政客发现了戈德华特披挂的盔甲上的裂痕,并加以揭露,而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变得对南洋联邦更加有利。他开始大谈和平,消除美国人对核战争的恐惧,他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尤福拉说:“我们并不想让我们的美国孩子去替亚洲的孩子打仗。我们并不想卷入……给拴在亚洲地面战争中脱不了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1/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