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抗日(两部)(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621

  赫鲁晓夫微微皱起了眉头,思索着黄历的话。
  黄历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尽管苏美,或者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政治分歧无法融合,但贵国与美国却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共同利益:避免为分歧而打核战争。所以说,苏美两国永远不能成为朋友,但也承受不起成为战场上的敌人。这便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不可调和的政治分歧妨碍讲和,但核武器又不允许你们之间以武力消除分歧。那么,在现实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呢,在我看来,持续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为生存而产生的共同利益却使真正的和平成为可能。”
  “是这样的。”赫鲁晓夫说道:“但这与释放鲍尔斯有什么关系?我们只知道尼克松对苏联所持的敌对态度,他的反共立场以及他同麦卡锡主义的关系,总之,我们没有理由希望尼克松担任总统。”
  “嗯,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黄历说道:“但我刚才所说的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那就是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将与贵国展开对话,消除美国民众对紧张局势,或者说对冷战发展成热战的恐惧。无论他之前是强硬的,还是温和的,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利益。对这一点,您不会否认吧?”
  赫鲁晓夫慢慢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一个政治家明智的选择,我对此不否认。艾森豪威尔就不止一次地对我讲过:‘赫鲁晓夫先生,我害怕战争。’他是一个好人,但性情上太过软弱。”
  “谁都害怕战争,除了疯子以外。”黄历淡淡地笑道:“战争会给国家带来贫困,给人民带来灾难。而且,美国人应该明白,同贵国进行一场战争,将不是在树林中散步,这将是一场可怕的、流血的战争。美国可能将被迫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而不是派出军队远涉重洋到欧洲去打仗。在一场用核导弹进行的战争中,在过去历次战争中牟取了暴利的美国垄断资本家们,将会看到美国的经济力量被彻底摧毁。”
  赫鲁晓夫对这小小的恭维很受用,连连点头,微笑道:“没错,苏联,也只有苏联有这个能力,让美国人战栗发抖的能力。”
  “艾森豪威尔也好,尼克松、肯尼迪也罢,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资本家集团对这所有的一切都十分清楚,所以,缓和与对话是大势所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黄历说道:“相信您也注意到了,艾森豪威尔发表了讲话,表示赞成尼克松竞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对美国社会的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您不觉得应该十分认真地看待这件事情吗?难道您觉得释放鲍尔斯真会对美国总统的竞选起到左右的作用吗?”
  “我们是认真看待艾森豪威尔的讲话的。”赫鲁晓夫眨着圆眼睛,盯着黄历说道:“对总统先生的口才我十分钦佩,那么请给我一个释放鲍尔斯的理由吧兴许,这能让我改变主意。”
  黄历笑了,沉吟了一下说道:“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实,那就是人在政治上的虚伪性。尼克松努力制造强硬的形象,肯尼迪则装出温和的面孔,但实际上我们都可能看走了眼,他们的伪装不过是在给某些人看的,或者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艾森豪威尔是比较软弱的,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就必须弥补政府在公众形象中的缺陷。反而言之,肯尼迪看来是温和的,就必须在日后给人一个强硬的、成功而令人生畏的领导人形象。倘若他退却,他就将失去美国权力精英内部的支持,竞争者就会将他赶下台去。”
  停顿了一下,黄历作了总结,“所以,将希望寄托在某个人身上是不现实的,那只有微小的可能。而为这种微小的可能,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那就是得罪现任的美国总统和副总统,或许还包括下一任的美国总统,而且也会失去很多本可以得到的利益。我个人认为,先抓住眼前的利益,再考虑将来,似乎更为明智。您能想象,当佐鲁道夫体面地、象英雄似的回到苏联,苏联人民将会如何欢欣鼓舞,将会如何称颂您灵活的外交策略?或许,新一轮的缓和将由此而掀起,‘和平缔造者’这项桂冠将当之无愧地戴在您的头上。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还需要您的宽宏大量和灵活睿智来决定。”
  赫鲁晓夫若有所思地看着黄历,半晌才释然一笑,模棱两可地说道:“这件事情我还要考虑考虑,至于眼前的利益,要是足够诱惑的话——嗯嗯,其实我对总统先生一直在说的那个社会资本主义的理论更感兴趣。”
  嗯嗯,没拒绝,听口风似有所意动。黄历脸上不露声色,微笑着解释道:“社会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也在摸索,其目的便是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的话,现在还不好确定。所以我国的政策需要不时进行调整,实行政策的时候也很谨慎,一般都要先试点再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纠正和改进。”
  “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优越性?”赫鲁晓夫微皱着眉头问道。
  “哪个制度的优点多,现在还不好定论。”黄历比较客观地说道:“说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因为我国的政治架构多采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在模式。其实,我一直认为,争论某种制度优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我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根据历史渊源、经济现状,以及本民族情况采取不同国家制度的自由。”
  “总统先生,我得承认,对和平共处政策的理解,你远远超过了美国人。”赫鲁晓夫很赞赏地说道:“我现在还记得,艾森豪威尔的财政顾问狄龙怎样无可奈何地问我,和平共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苏联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等美国人要抬头看我们的时候,相信他们对和平共处会理解得更透彻。”
  “呵呵,赫鲁晓夫先生,这话说得有些不对,难道和平共处只能是弱者的要求?”黄历笑道:“这未免有些自己堕了自己的威风吧?”
  “嗯,嗯,我说得不够严密。”赫鲁晓夫自失地一笑,解释道:“和平共处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不通过武力来解决争端和不干涉他国内政,但并不意味着冻结各国的现状。我们不能剥夺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要让世界上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他们愿意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生活。”
  “如果是这样的话,各式各样的秘密代理人就会颠覆一个国家的政府。”黄历淡淡地说道:“赫鲁晓夫先生,这可能使冲突更多的发生。我认为应该使用‘维持现状’这个词语,意味着大家都不破坏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边界,尤其不得以战争的方式来破坏这些边界。至于是否要加上强制维持一国的内部社会和政治制度,这将是美国与贵国在以后的磋商中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人要懂得和平共处的第一步应当是防止战争,尤其是美苏之间的战争。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比这一基点走得再远一些,我可不抱乐观的情绪。”赫鲁晓夫带着丝冷笑,似乎美国人就在不远处。
  “赫鲁晓夫先生,我提议下午的会谈暂时延后,明天继续开始。”黄历很客气地说道:“我要回去安排一下晚宴,以答谢您和您的同志们昨天的热情招待。”
  赫鲁晓夫明白了黄历的意思,答谢是次要的,主要是想等待苏联对鲍尔斯的处理决定再开会谈,以便决定作出多大的让步。但这个理由非常正当,他欣然接受了黄历的邀请,并暗示黄历,明日的会谈时将会得到确切的消息。
  “另外,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关于印度支那的局势,准确地说,是越南王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武装冲突,您是持什么样的态度?”黄历在告辞前,突然询问道:“对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借助于老挝的所谓中立,不断向越南王国派遣人员进行侵略,规模越来越大,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在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鼓励?或者是经济上、军事上的援助。”
  “不,没有这回事。”赫鲁晓夫断然说道:“两个越南问题的解决,是为德国问题的解决进行试验。正如同你刚才所说,维持现状意味着大家都不破坏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边界,尤其不得以战争的方式来破坏这些边界。对此,我是赞同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行动并没有苏联在背后插手,但不排除另一个好战国家的撺掇和怂恿。”
  在中苏交好的几年中,中苏对国际共运大体进行了分工,亚洲主要由中国来操作,其他地方主要是苏联控制。因而在六十年代前,对越援助基本上是由中国实行。苏联对这穷地方兴趣不大。
  但中苏很可能在明年分裂,苏联是否会改变了原有的中苏两党把持国际共运的计划,一改过去在亚洲的不作为政策,积极参与亚洲事务,拉拢越南,使之成为对中国孤立、围攻的一枚棋子,黄历对此是很担心的。
  
  第254章
访苏(三)
  
  赫鲁晓夫对中国余怒未息,话里话外向黄历透露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背后是中国在支持,力争将印度支那不稳定的原因全部归咎于中国。
  “作为亚共体的成员国,我们将负责任地帮助越南王国反抗侵略。”黄历说得很坚决,但脸上却依旧是云淡风轻的样子,“请您,转告越南民主共和国,不要再挑衅我们对战争的容忍度。我们无意于改变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也无意于帮助越南王国谋求不该得到的利益,但也希望他们能正视现实。越南王国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这是被联合国所承认的,任何想用武力改变这个事实都是失去理智的行为,将遭到强有力的反击。”
  赫鲁晓夫模棱两可地说道:“我想,他们会得到这个信息的。是否能够见效,我不能做乐观的估计。但总统先生应该知道,我国一向是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至于真正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好战的国家,那就不太好说了。”
  黄历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已经决定回去后尽快采取行动,给越南民主国一次沉重打击,即便不能彻底遏制,也要使其在一段时间里无力再挑衅,给越南王国赢得发展壮大的时间,并且为南洋联邦赢造一个平和安静的奥运会环境。
  送走了黄历,赫鲁晓夫自己一个人坐在屋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对释放鲍尔斯的优劣进行着仔细的分析。
  在国内,赫鲁晓夫是否很需要提高一下声望呢,回答是肯定的,他很需要用一次有力的外交来冲淡人们对前一段时间改革的非议。当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改革的措施过于草率,也是赫鲁晓夫主动盲动所造成的恶果。
  首先在调整农业的过程中,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五三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三百五十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六零年扩大为两千八百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使得很多农民消极抗拒,怨言极大。
  在五七年,赫鲁晓夫又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这是一个颇欠考虑的口号。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近两倍。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结果不出所料,五八的畜牧业发展情况便很不理想,产量只增加了5%,而不是赫鲁晓夫要求的60%~70%。但是,这并没有使赫鲁晓夫头脑清醒过来。他不断对地方施加压力,要求各州采取果断措施,提高肉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家乡的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在个人野心的驱使下,以种种弄虚作假的手段宣告“胜利完成”指标,并因此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但是,没过多久,骗局就被揭穿。拉季奥诺夫自杀身亡,也给赫鲁晓夫声誉上造成了很大打击。
  同样,在工业上的改革也并不让赫鲁晓夫满意。起初,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但是,执行的结果,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次改革只不过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即由“条条”管理体制改为“块块”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工业改革由于准备不足,由于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还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这种情况对专业化大企业打击最大。过去它们只同上级一个主管部门打交道就可以组织好本企业的生产,现在则需要同分属于不同经济委员会的众多企业打交道,而且往往一个委员会就可以打乱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专业化大工厂不得不生产过去可以很容易从其他州买到的零件。
  简政分权的做法失败,使赫鲁晓夫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改革方案。而就在此时,《国路》这本书重新进入了他的视线。以前他随便翻阅过目录,还有不屑一顾的心理,认为这不过是资产阶级为其政治、经济制度吹嘘的产物。但当他重新加以仔细阅读分析后,却发现并不完全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其中苏联篇中所指出的弊病是确实存在,而且是一针见血的。
  从改革之初,赫鲁晓夫便为自己的理论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名为“科学社会主义”。但名字很好,却一直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作为改革的依据,这是赫鲁晓夫一直所头痛不已的事情。而在《国路》中,黄历所阐述的社会资本主义,却让赫鲁晓夫眼前一亮,感觉大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在赫鲁晓夫的印象中,黄历也是改革派,一个是看到了目前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一个是看到了现在资本主义制度隐含的危机,两人应该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心理上的认可,使赫鲁晓夫对黄历的好感大增,而且南洋联邦的迅速崛起,也使赫鲁晓夫既羡慕又嫉妒,觉得有必要向南洋联邦学习,学习其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经验,而暂时放弃他所想象的,要经过实践才能证明是否正确的改革政策。
  而在国际上,“冷战”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对峙和斗争的主要场所是在中欧和远东地区,也就是说阵势始终摆在苏联的大门口。对此,苏联人,特别是赫鲁晓夫一直是愤愤不平的,决心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
  但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却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赫鲁晓夫决定采取迂回战术,打缓和紧张的牌,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并且,趁此缓和的时间,大力发展,以便早日使苏联真正具备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和资格。
  或许黄总统说得对,想借鲍尔斯一事左右美国总统的选举是过于理想化了。赫鲁晓夫从国内改革想到国际冲突,再想到美国大选,头脑渐渐冷静下来。
  说实话,想在美国大选中打击尼克松捞取政治资本的想法,更多的还是赫鲁晓夫对尼克松的恶感。如果真从国家利益上考虑,谁当美国总统也不会把苏联当作朋友,这是肯定的事实;同样,谁当美国总统也不会令美苏关系继续恶化,因为现在两国关系已经到了那种“再坏能坏到哪去”的地步。
  释放鲍尔斯,首先是给了中间人黄历一个面子,在会谈中能得到一些西方的高级精密的机器,甚至还可以提一些利益要求;其次,佐鲁道夫体面地、象英雄似的回到苏联,无疑将是自己外交成功的一个典范,对冲淡改革不利给自己造成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可以间接修复在巴黎高级会谈中与艾森豪威尔形成的个人关系上的障碍,艾森豪威尔的总统职位要到明年十月份才会卸任,在这多半年的时间里,应该还能捞到更多的利益。
  赫鲁晓夫想通了,他马上召来葛罗米柯夫又商议了一番,终于决定了明日会谈所要提出的条件。既然黄历把鲍尔斯的事情掺杂到会谈里想要进行一揽子解决,那就狮子大开口,多要些好处才是。
  ……
  在晚宴上,赫鲁晓夫便将同意用鲍尔斯交换佐鲁道夫的决定告诉了黄历,这使得酒宴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准备这次宴会,黄历也是早有预谋的,不仅带来了几位名厨,连食材都随船运来。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的中式菜肴使前来赴宴的苏联人差点连舌头都吃进肚子里,高度白酒更是让这些家伙垂涎欲滴,开怀畅饮。
  礼多人不怪,黄历在国内是禁止送礼的,但在外国,却不用担心腐败问题,倒变成了一次商品的公关行动。每个赴宴的宾客都奉送一个礼品盒,里面装着两瓶酒和四只真空包装的熟食酱肉。吃吧,喝吧,吃好了,喝好了,就得花钱来买,还有将要在苏联开张的南洋商品专营店,占领市场不过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得到了好消息的黄历显得很高兴,他端着酒杯,在会场走动,与苏联高官们碰杯饮酒。他特别注意到了勃烈日涅夫,这个恭谨地、低调的家伙与赫鲁晓夫有相似之处,都是善于隐忍,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都曾经不为竞争对手所看重,但最后的结果却会让人大吃一惊,更让他们的竞争对手后悔不迭。
  
  第255章
访苏(四)
  
  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列日涅夫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若要评选史上最搞笑的国家首脑,勃列日涅夫当仁不让。由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曾闹出许多笑话来。他在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私下会晤,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又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暂时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许多人眼中,勃氏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每当政治局开会讨论重大问题时,勃氏的许多提议经常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员的批评。
  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们乞求说:“领导人需要威信,你们帮帮忙吧”他还曾要求同事:当自己在群众大会上讲话讲到某一处时,请带头站起来鼓掌,以带动群众喝彩。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却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剪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党羽,牢牢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
  这与赫鲁晓夫当年被同僚篾称为“土豆政客”,却又把贝利亚、莫洛托夫等巨头一一搞掉的过程何其相似。都说历史不能重演,但相似的事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胜利之后的麻痹大意在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赫鲁晓夫打倒了强大的对手,自以为已经控制了大局,在巩固自己的权力方面放松了警惕。他不象斯大林那样,杀掉自己怀疑的对手,但也不应该容忍可能的敌手留在能威胁他的位置上。或许是勃烈日涅夫的表演过于逼真,或许是赫鲁晓夫过于自信,使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改革成果时便黯然“退休”了。
  黄历脸上带着笑容离开向他敬酒的勃列日涅夫,后背却透出寒意。真小人好对付,怕就怕这种伪君子,防不胜防,防不胜防啊和这个谦恭、低调的阴险家伙比,现在张扬、粗鲁的赫鲁晓夫简直可爱极了。
  “总统先生,我希望你能允许我们派人去贵国参观学习。”赫鲁晓夫红着脸走了过来,嘴里有浓浓的酒气,“贵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如果不是人口因素的制约,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此,我们既感钦佩,又感好奇。”
  “欢迎之至。”黄历笑着说道:“希望我国的经验能为苏联提供帮助,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事情。虽然我们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使本国人民生活得更好。”
  “是的,这是每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具有的目标。”赫鲁晓夫点头赞同道:“社会资本主义,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总统先生的精辟理论,也让人很受启发。嗯,嗯——”赫鲁晓夫与黄历缓步走到摆满食物的大桌前,笑着指点道:“不错,这些菜肴不仅吃起来香,看起来也相当不错。”
  黄历拿过一个盘子,用公用夹子拣了几样菜,笑着介绍道:“这些菜式都有好听的名字,讲究色香味俱全,有的菜还有很长的历史,有很美的传说。我们正在把华人的传统文化重新挖掘,发扬光大。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于社会资本主义的理论,也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慢慢产生的。只不过我稍微将之整理,使之系统化了一些而已。”
  “那也很了不起。”赫鲁晓夫往嘴里塞了块怪味鸡,连连点头,也不知道是称赞食物,还是称赞黄历,又抿了一口酒,眼睛眨巴眨巴,很受用的样子,“能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真的很了不起。嗯,总统先生说过在苏联开餐馆的事情,嗯,可以,但不能叫中式菜馆,可以改个名字。”
  黄历微微一笑,说道:“只改个名字,当然好说。希望这些菜肴能让贵国的人民感到满意,正如您所说,光有面包是不够的,生活要丰富一些,这也是人的正常需求。”
  “还有一件事情。”赫鲁晓夫继续说道:“我希望在苏联与贵国之间能够建立直接航线,并将放松对贵国游客的入境申请。我认为我们自己的克里米亚和高加索海岸是世界风景的代表作,有如此自然魅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旅游业上竟然比不上南斯拉夫,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脸红的事情。我们马上要开始一个大的兴建饭店和开发利用我们自己的旅游资源的计划,而且派人去南斯拉夫学习如何管理庞大的旅游业的重要经验。”
  “我想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黄历赞赏地点了点头,“肯虚心学习,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我将很乐观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一个开放的、充满吸引力的苏联,一个伟大的、拥有广阔胸襟的俄罗斯民族在世界上屹立不倒。”
  “我想,对于这一点,你不会失望的。”赫鲁晓夫很高兴,挥舞着手臂,很自信地说道:“同总统先生,及同铁托同志的交往告诉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有不同的途径。没有单独哪一个模式或模子适应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认为有这样一种模式存在的人无疑是愚蠢的。苏联一定会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焕发出耀眼的光采,是的,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
  黄历笑着点头,心里却为赫鲁晓夫感到惋惜,如果赫鲁晓夫真的能认真吸取教训,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熬过六五年,等到苏联的石油被大量发现,那笔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会让赫鲁晓夫有何改变,又将使苏联变成什么样呢?自己有必要插手苏联的事情吗?这是福是祸,恐怕谁也猜不透。即便当面告诉赫鲁晓夫,他的身边藏着个野心家,开玩笑,这不仅会让赫鲁晓夫怀疑是在挑拨离间,更会得罪未来的苏联领导人。看来,还得要从长计议,仔细思考一番才行啊!
  ……
  接下来的会谈变得顺利了许多,因为鲍尔斯的问题得以解决,黄历乐得大方地满足苏联的一些要求,反正可以向美国托辞说这是解救鲍尔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工作变得轻松了,黄历和赫鲁晓夫都不必亲自去参加,交给手下人去会谈,两个人只需最后把关,等待最后的签字便可。
  如果说领导人的关系可以左右国家的关系,显然有些片面,但这种现象确实大量存在。总统也好,总理也罢,都是人,免不了有个人好恶,免不了有个人的情绪,而最好的例子便是中苏之间的疏远和分裂,两位领导人都应该对此负上责任。
  而黄历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却变得亲近了起来,一来黄历对赫鲁晓夫的印象还不错,改革者的勇气,以及相对而言,比较直率的性格,让他很赞赏;二来赫鲁晓夫既羡慕南洋联邦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急需得到理论上的帮助,以及实践上的经验。于是,两个人在一起谈话时,互相探讨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剥削阶级的存在,反而使美国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黄历轻轻摇着头,反驳着赫鲁晓夫,“这很可能是你们关于剥削阶级的定义有问题,脑力工作者无疑也是劳动者,应该得到报酬,比如研究室里的科学家。那么所谓的资本家,他们进行了投资,也在运用智力,进行管理,无疑,他们也应该得到报酬。”
  “不,这不一样。”赫鲁晓夫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小资本家也好,大资本家也好,真正重要的是他是个资本家。而资本家都是一路货,他们敛财的胃口是巨大的,贪婪决定了他们对工人阶级的态度。”
  “呵呵,讨论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黄历摆了摆手,说道:“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资本家,而贵国只有一个资本家是合法的,那就是国家政府,应该是这样的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6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