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5/1807

第1272章
祖大弼请降
  祖大弼突然推金山倒玉柱,跪倒在吴争面前,行大礼连磕三个头,“祖大弼愿意归降吴王帐下,还望吴王殿下不计前嫌,宽恕、收留罪臣。”
  吴争脸色为之一变,却沉默着,他是真不乐意。
  祖大弼等了良久,见吴争依旧不表态,只好直起身,拱手道:“若吴王罪我据城坚守,致使泰州卫伤亡巨大而无意收留……祖某败了,要杀要剐,全凭吴王定夺,祖某唯一的请求,就是请吴王体恤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将士们一条活路,此战之罪,全在祖某身上,他们只是听命行事罢了。”
  吴争知道,祖大弼终究还是想通了。
  吴争之前说得没错,祖大弼有一搏之力,甚至有幸运逃脱的可能性。
  毕竟他有六千多人,而挡在他面前的,仅仅只是五、六百人,吴争带来的兵力也不多,只有五千人,与蒋全义合在一起,还稍稍不及祖大弼部人数。
  加上此地已远离南门,真要打起来,逃脱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至少,祖大弼的不少麾下还是很有可能逃脱的。
  祖大弼听吴争说这话时,确实也动过心,因为他听出了吴争的言下之意,那就是不想接受这支军队。
  这对于祖大弼来说,就彻底断绝了他的未来。
  此时的将与兵,几乎是附从关系,没有了军队的将领,不名一文。
  所以,祖大弼当时闪过一丝拼死一搏的念头,这样至少自己死了,有一部分人可以逃脱。
  可渐渐地,祖大弼又转念一想,这些人逃脱,又何去何从?
  多尔衮能收容这支残兵?
  就算被收容,那也只是一群奴兵,还不如回家各地,虽苦但也自在,好歹是个自由身。
  这一跪,祖大弼确实是想通了,与其回去待罪,不如反正,虽说会连累北方亲友家人,可逃回去,一样会连累亲友家人,清廷的律法严苛,城池失守的将领皆当问罪。
  祖大弼想清楚了,吴争却为难了。
  这是六千多人,不是六十多人。
  如果给他们一个编制,那么如何安抚泰州卫将士?
  如果就地解散,那么对民间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如果心一狠杀俘,这传出去,恶名还是轻的,关键是影响日后北伐,到时还有人敢反正吗?
  在吴争左右为难之际,蒋全义向吴争使了个眼色。
  于是,吴争没有理会祖大弼,与蒋全义走到一边。
  “王爷,如今虽说攻克了淮安城,可泰州卫伤亡很大,兵员怕一时难以补充……况且这几日的耽搁,按时间算,从凤阳府的敌骑应该已经逼近泰州,我……”
  “你是想收编这支旗兵?”吴争皱眉问道。
  蒋全义点点头道:“是。”
  “你如何保证,这支旗兵不会反复?”
  吴争最担心的就是这点,不惜代价攻破淮安城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北伐,而是化解后路被敌骑截断的困境,只有据城而守,才能应对敌骑的突击,从而保护泰州卫及应该已经在转进的吴淞卫。
  可如果收编这支旗兵,万一在城中与敌人来个里应外合,那瘘子可就大了,六千多人哪。
  吴争绝不相信,这支虽然是汉人的军队,心里还有一丝拥护汉族之心。
  蒋义道:“末将无法保证。”
  “那你还出这个馊主意?淮安城新复,百姓已被清廷统治数年之久,这要是闹腾起来,还如何守城?”
  蒋全义执意道:“相信不日之间,鲁将军会率吴淞卫到来,到时,泰州、吴淞二卫合兵之数可达四万多人,控制这六千多人,应该不是难事……王爷,祖大弼并非是个朝三暮四之人,祖家兄弟早年也曾与清军血战,只是国事不济,兵败之下无从选择,才降了清……”
  “不必再讲。”吴争烦躁地阻止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本王不感兴趣,重要的是,你如何说服本王,他和他的军队不会反复?”
  蒋全义也急了,“王爷,两害相权取其轻……要是逼急了,兔子还咬人呢,他们毕竟有六千多人,真要打起来,我们占不了多少便宜,就算最后全部歼灭,泰州卫所要付出的伤亡绝不下三千人,王爷就忍心将士们白白送死?”
  “放屁!”吴争勃然大怒,“这是原则!什么叫白白送死?杀敌是本份!”
  蒋全义犟着脖子道:“他们确实是敌,可只要王爷点个头,他们就成了您麾下军队,那还是敌人吗?王爷不就是怕他们反复吗……这样,末将立个军令状,这支军队会不会反复我不确定,可祖大弼不会!”
  “一个祖大弼不会有屁用?”
  “可只要祖大弼在,他就可以压制住这支军队。”蒋全义是梗着脖子道,“王爷今日是怎么了,您不一直都是愿意搏一把的吗?如今泰州卫险险攻克淮安城,正处于被敌人南北平南的困境,本就是险境,何不放手一搏?”
  吴争闻听,为之一扪,凭心而论,吴争虽然不喜欢导致数千泰州卫伤亡的祖大弼,但心中也没多少反感,在其位谋其政,分处两个阵营,总不能拿祖大弼这十几日的抵抗,去治他的罪吧?
  当然,也不是不能治,可至少吴争没有这个想法。
  吴争的踌躇之处在于,如今据守淮安城,等于是四面皆敌,北伐第一军尚未到来之前,自己处于绝对的局部劣势,而长江天险的阻隔,第一军的重装备,什么时候可以运上岸,很难确定,同时吴争更担心的是,多尔衮终究还有没有后着。
  这让吴争心中很不安,因为多尔衮的战略部署已经渐渐显现,那就是以王朝先部做为诱饵,激将自己悍然北伐,再在淮安、盐城部署重兵,死死挡住自己北进,然后以凤阳府骑兵,横向切断自己的归路。
  这一步步的安排,缜密而有效,多尔衮将火枪兵的优劣势都分析得一清二楚,甚至他还考虑到了泰州卫不可能携带重火器,这样缜密的部署,又怎么可能,仅仅因自己攻下淮安城,而瞬间冰雪融化呢?
  
第1273章
吴争的担心
  吴争在疑惑,多尔衮是不是还藏有后着,可一时间想不出多尔衮的后着会在哪里。
  但一定有!
  因为淮安、盐城两地做为阻挡北伐军北进的砧板,凤阳府敌骑做为切断北伐军退路的封挡,那么,谁来主刀?
  泰州、吴淞二卫一旦会师,兵力将达到四万多人,虽说补给已经断绝,可占据着淮安城,守上七、八天,应该没有问题,七、八天的时间,足够让北伐第一军在水师的配合下,将重火器运送上岸,如此,不但淮安之围可解,同时还可以对截断退路的敌骑,进行合围。
  很显然,多尔衮必定准备着对泰州、吴淞卫的刀。
  可惜,吴争想得头脑发疼,还是想不出多尔衮的这把刀,藏在何处。
  这就使得吴争的心境变得疑神疑鬼起来。
  他觉得,会不会是祖大弼就是这把刀,先顽强抵抗,实在撑不住了,就投降归顺,然后用他的这支军队,与城外里应外合。
  这个分析,有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譬如这次破城的突然性,譬如蒋全义成功阻截祖大弼的突然性等等,但吴争依旧在钻牛角尖,因为,他找不出多尔衮的后着。
  蒋全义见吴争长时间沉默,急道:“王爷,这事拖得越久,降军就会心思浮动,更不利于安定军心……”
  吴争突然开口道:“知道黄盖吗?象祖大弼这样一个六十多岁老将,轻易投降,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他是被打痛了、打怕了投降,还是他有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之心?再反过来讲,他在南城城头,抵抗得如此顽强,你真以为他被你所俘,就能迫使六千多百战之兵轻易言降?”
  连续三个问题,让蒋全义脸色一变,这事细想之下,确实令人恐惧。
  如果祖大弼是个墙头草,那也就罢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打不过为了保命,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可祖大弼显然不是墙头草,同时,被自己俘虏,事后想起来,有种玄虚的感觉,一个主将,竟率了数骑上前来迎,这非常不合逻辑。
  是什么人、事,值得祖大弼不顾军中规矩,亲自迎上,然后被自己轻易俘虏?
  这些疑点,在吴争连续三个问题下,显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蒋全义骇然道:“王爷的意思是……祖大弼故意被俘、故意诈降?”
  吴争悠悠一叹,道:“这场战争,说起来象是本王发起的,可事实上,每一步都地敌人的算计中,直到现在,我依旧难窥全豹……事关数万将士生死,事关北伐大业,身为主帅,每走一步,不得不慎之又慎哪。”
  蒋全义拱手道:“是末将鲁莽……不识礼数,还请王爷责罚。”
  “责罚你什么?”吴争斜了蒋全义一眼,“抗命之罪都还记着呢,这顶撞之过那算是小的了……也对,虱子多了不愁嘛。”
  蒋全义脸一红,呐呐道:“末将知错了。”
  认了错,蒋全义头一抬,“既然这厮是诈降,那就别怪咱无义了,末将这就去砍了他!”
  吴争没好气地道:“怎么,这时就不担心泰州卫将士白白送死了?那是六千多个百战老兵,不是六千多头任你屠宰的猪……况且,这事还没有证据,万一杀错了,岂不断了日后降清汉人的反正之心?”
  蒋全义傻眼了,“那……那咋办?”
  “咋办?凉拌呗!我还不知道你,泰州卫这次伤亡巨大,你早就眼馋这六千多人了。当然,你更眼馋的应该是祖大弼,能将这样一个沙场宿将拢在麾下,你是太得意了。你也不想想,这样的人,是你能拢络得住的吗?”吴争怼了他一句,“本王原本想着,他降就降了,军队就地解散,他要想做官,那就将就去后方任个闲差……可之前几句话说下来,他是宁肯死,也想留下来,这让本王不安哪。”
  蒋全义被训得满脸通红,他想了想道:“要不先应下来,然后找个机会设下鸿门宴,神不知鬼不觉地……砍下他的脑袋?”
  吴争翻翻白眼,道:“没想到啊,其实你比老马更小人!”
  蒋全义尴尬起来,嘿嘿两声道:“我这针对的是恶人……”
  拖下去确实不妥,吴争终于做出决定,“回!”
  “那如何回答祖大弼?”
  “答应他。”
  “这……这怕不妥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吴争挑挑眉毛道,“本王还想着,从他那问出多尔衮的部署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