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9/1807

  巴山,更希望是凭此战,来向朝廷证明,满骑依旧可以为满族天下的屏障,不可替代。
  这是偶然,如果阿济格早些南下,或者一到徐州,就派兵增援兴化,那蒋全义面临的就是一场艰苦的攻城战。
  必然,因为这是吴争积累了五年实力的首秀。
  北伐军展露出它本就存在着的獠牙,但远比敌人想得更锋利。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蒋全义部,并非是北伐军最顶尖的部分。
  真正的主力是由杭州卫扩编而成的北伐第一军,吴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五营(不同于后世的营,这里的营相当于卫)。
  这五营一直卫戍在杭州周边,非危急之时,不得擅动。
  哪怕此次吴争执意打这场反制战,也没有去调动第一军的想法。
  当然,吴争并非是将第一军当成禁脔,让它成为禁军,生锈发霉。
  吴争的意图是,这支军队不是正式北伐,绝不亮剑!
  这不同于之前张名振率水师攻大沽口,那是一种欺骗战略,吴争想引清廷进入火器、水师军备竞赛,以此来拖延清廷的财政复苏。事实上,效果是好的,清廷扩编了三万火枪军,同时开始组建水师。
  多尔衮招揽王朝先,最大的意图并非搅乱江南,而是王朝先手中的水师。
  然而,王朝先虽然答应了,可心里想得却不是效忠满清,他不忠于任何人,只忠于利益。
  也就是有奶便是娘。
  结果,多尔衮的算盘落空了。
  ……
  后世经常说,一个小兵,左右了一场战争。
  其实这话不对,小兵永远左右不了一场战争,充其量只能左右一场战斗,还是规模比较小的那一种。
  但一支军队的将领,确实能左右一场战争。
  特别是被主帅部署在关键点上的那支军队,也就是后世“天炉战法”中的炉底。
  炉底一时被击穿,那就满盘皆输。
  它的作用,就是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那,任凭惊涛骇浪,屹立不动、稳如磐石,如此,战局就活了,不管是侧翼包抄,还是围点打援,可以让主帅尽情挥洒。
  这场战役的炉底,就是兴化,就是蒋全义所部泰州卫。
  吴争选择蒋全义,不是因为泰州卫有三万人,而是蒋全义这个人。
  论勇猛,蒋全义不如池二憨。
  论急智,蒋全义不如鲁之域。
  论沉稳,蒋全义不如陈胜。
  为何选蒋全义,是因为蒋全义,坚韧!
  四年之中,他打的败仗,是北伐军将领中最多的,最近一次,甚至成了清军的俘虏,被吴争以尚善、喀尔楚浑换回。
  他是可谓真正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每次战斗,他的部队也是伤亡最重的。
  照理,蒋全义的战斗经验最为丰富,至少,他打败仗的经验最丰富,这一点,怕是再无争议了。
  这样的将领带兵,可以敏感地觉察到,战场上别的将领,觉察不到的潜藏凶险。
  那么,他为何还会不断地打败仗?
  是不堪造就,烂泥扶不上墙?
  还是别有用心?
  吴争绝不认为蒋全义可能沾染上这两点。
  吴争是最清楚不过,蒋全义为什么打败仗,为什么伤亡永远是最多的那一支。
  因为,蒋全义自始至终,没有他的嫡系部队,之前的每一仗,几乎都是整编来的“混合军”,不管是降军还是招募的新兵补充,没有一次容蒋全义好好训练过半年以上。
  而蒋全义打仗,对战局的走向非常敏感,这与他这些年的无数次死里逃生,有直接关系。他的兵锋往往指向战场最关键的点。
  这才导致,蒋全义遭遇的战斗,往往是最激烈、最残酷的。
  
第1239章
各有打算
  但现在,已经有些不同了。
  泰州卫在蒋全义手里,已经超过半年了。
  武器装备,吴争刻意地优先补给泰州卫。
  对于蒋全义,吴争非常容忍,每次蒋全义出现“大逆不道”的战场违令、擅作主张,吴争对他的惩罚,永远都停留在口头上。
  这就是所谓的“养将”,养他的脾性、养他的忠诚、养他来日,终成大器!
  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带出什么样的将领,这话不对!
  但一个什么样的将领,带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话不容否定!
  蒋全义,终于给吴争捅了个瘘子,大瘘子!
  ……
  徐州府。
  从古至今,兵家必争之地。
  不管是明朝,还是清廷,在此都囤有大量军队。
  因为徐州府四通八达,西河南,东淮安,南应天、北山东,最关键的是,徐州府是大运河的中枢,无论是军队运输还是商贸,无可替代。
  阿济格如今志得意满。
  虽然提出要朝廷册封“皇叔亲王”,被多尔衮一口拒绝,但此次被多尔衮允准,受封靖南大将军,统率徐州八万驻军,这让阿济格心中欢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这八万大军在手,加上此时他自己手中的正蓝旗(阿济格在此时是正蓝旗小旗主。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原是多尔衮的正白、镶白二旗和阿济格的正蓝旗动手,阿济格所属的佐领分别拨入了正白、镶白二旗,将镶白旗交给了豪格的儿子富绶,变相替豪格报了屈死之仇),这等军力,已经可以与多尔衮抗衡了。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满清朝廷中,又有了一个隐性的摄政王了。
  阿济格虽然野心够大、心性粗鲁,可战场上驰骋了三十年,必要的城府,还是具备的。
  他一到徐州,就开始宴请士族、乡绅。
  连续三日灯月交辉、笙歌彻夜。
  对传来的紧急军报,视若无睹。
  席间有人问,大将军不理会南边战事,日夜宴请,是成竹在胸吗?
  阿济格回答了一句话,“本王兵锋指处,所向披靡……区区南蛮小贼,本王还没将他放在心上,诸位只管畅饮就是!”
  话说得很自信、很豪迈,可阿济格不傻,心里早有盘算。
  大军一旦出动,只有两种结果,一种自然是兵至乱平,北伐军被击退回长江南岸。可问题是,自己还能掌控徐州这八万大军吗?靖南大将军不是个常设将军位,是个临设的,一旦战事终结,这将军位自然就取消了。
  好不容易吃到嘴的肉,就这么吐回去?
  自然不成!
  另一种,大军出去之后,被击败……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阿济格心里断然否认。
  可万一呢?
  真要败了,自己不但没落下好,还得被治罪。
  徐州八万大军一旦有失,那沿海,黄河以南,朝廷再无抗衡北伐军的军队,这个罪过,想想都能让人不寒而栗。
  阿济格不傻,哪肯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他的选择,就是稳坐钓鱼台,在徐州日日饮酒作乐,大肆搜刮浮财。
  大不了,扬州府一片糜烂,区区一府之地,对阿济格来说,无所谓。
  可北伐军敢继续北上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