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9/1807

  李定国惊诧地看着黄应运,这还叫牧民吗,该叫牧官、牧士大夫了吧?
  可李定国心中突然有了一种渴望,自己当初追随义父起兵,辗转千里的搏杀,不就为了这样的天下吗?
  “吴争难道不制止吗?”
  黄应运摇头道:“这话属下也亲口问过吴王。”
  “他怎么回答?”
  “吴王当时笑着说,他们辩论他们的,我干我的,两不相干……只要不造谣生事,说得是事实就行。我若去搭理他们,倒显得重视他们了……这些个读书人,一分能说成千斤重,当没听见就好,管他们作甚?”
  李定国愕然,张大的嘴巴久久无法合上。
  竟还可以这样?
  伦理、纲常,这些难道都不要了吗?
  “这么说来,在江南民间,吴争的威望应该不高吧?”
  “不。”黄应运道,“吴王在江南,一呼百应,唯一的反对者,怕只有明室了。属下到杭州府之前,吴王肃清了十一府之地的宗室。”
  “都杀了?”李定国震惊地问道。
  “没有。说是给了两条路,一是投奔我朝,二是去应天府。”
  “可我没听说有宗室来投陛下啊?”
  黄应运苦笑道:“辗转数千里地,王爷道宗室那些爷,能吃得了这种苦?他们大多乘船南下,去投延平王。”
  李定国脸色一变,叹息道:“如此一来,郑森怕是更具大义,抗衡陛下和朝廷了。”
  黄应运打量了一下李定国,终于开口道:“王爷,吴王问过一句话,是让属下转问王爷的。”
  “什么话?”
  “北伐一旦成功,王爷打算拥立永历还是义兴,亦或者是坐视一场内战暴发?”
  李定国沉默了。
  好一会,道:“那是以后的事,先收复失地再说。”
  黄应运道:“看来吴王猜得没错,他说王爷一定是没想明白将来。”
  李定国闻听,有些懊恼,“那他想好了?不会是自立吧?!”
  黄应运道:“吴王确实是想好了,他道,真到了那时,如果他自立能够让华夏更强大,他必不推诿,可如果有人比他更合适,他也绝不恋栈。”
  “这是什么意思?”
  “吴王当时解释,就算北伐成功,大明复兴,可此明也非彼明了。物是人非,何不推倒重来?前明亡国,有亡国的原因,难道真要重复之前的憾事吗?开创一个新的、汉人的大明,让汉族的荣耀洒遍大地……帝位,有能者居之。”
  李定国脸色数变,其实他的内心是赞同这话的,追随义父起兵,为得就是造明的反。
  黄应运回来之前,他一直在纠结,永历朝不可扶,文武群臣,只顾眼前利益,毫无进取之心,而孙可望挟天子如同禁脔,早已有了取代之心。
  这种心灵上的压抑,让李定国有种无所适从的纠结。
  义父临终遗命,令他们四兄弟联明抗清。
  李定国在之前进见朱由榔,朱由榔拉着他的手,几乎是哽咽着,称赞李定国是永历朝唯一一个忠臣。
  几桩事加在一块,让李定国已经很难再有想法,追随孙可望去推翻永历。
  这也是历史上,李定国宁可与孙可望刀兵相见,也不背叛永历的原因所在。
  然而,此时黄应运转述吴争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反而让李定国眼前一亮,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让心中原本因为满朝文武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进取之心而郁闷的结,瞬间化解。
  联明抗清,抗清是首要。
  只要恢复汉人衣冠,将异族赶出去,至于最后谁当皇帝,有能者居之。
  既然朱姓已经不被民众接受、拥戴,那么,在北伐成功之后,不妨换个人来当皇帝。
  没错!李定国暗暗道,这话有见地。
  黄应运看着李定国沉默着,脸色不停地变幻,还以为李定国依旧是无法取信吴争。
  于是道:“王爷,其实此事并非急在一时,按吴王的意思,王爷先掌控大西军方为首要之事,东进还在明年开春之后,有这半年多的时间,徐徐图之,不失为上策……至于吴王可不可信,想要验证也不难,既然吴王答应赠我军粮草、火器,这半年多的时间,也应该有至少一半的物资运到安顺,王爷得到了粮草、火器,再决定是否听从吴王建议东进也不迟……”
  李定国没有理会黄应运的建议,他霍地抬头,看着黄应运,令黄应运心中一惊。
  
第1205章
作出抉择
  “黄先生,你信吴争吗?”
  黄应运愣了愣,立即起身,郑重长揖道:“属下斗胆……说心里话,属下信吴王殿下,吴王定非食言而肥之人。”
  “那就好。先生信,李某就信。”李定国点点头道,“李某仔细想了想,吴争的提议,确实可行,一旦我大西军与北伐军在湖广会师,那么闽粤清军,就等于是瓮中之鳖,有吴争的吴淞水师封锁长江,那么长江以南,便可轻松光复,清廷再无染指的可能……此策的关键在于,双方的互信,既需要李某信吴争,不会象郑森那般保守实力,不会因大西军东进时,发生的各种情况,而不能出兵。也需要吴争信李某,有足够实力率大西军从贵州攻至湖广……既然双方在此事上,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抗清、收复失地……只要吴邹信守承诺,在我军攻至湖广边界时,北伐军可以及时西进,那么,这次的冒险,毫无疑问,是值得的。”
  黄应运惊讶于李定国的突然转变,吞吞吐吐地应道:“……是,王爷说得是。”
  李定国正容道:“那么别的就不用考虑,先生还是替李某斟酌一下,如何与吴争结盟,并将此盟友关系牢牢地维持到北伐成功。”
  黄应运瞠目,口齿不清地道:“那……那王爷打算如何掌控大西军?”
  李定国脸色一黯,但坚定地说道:“你未回来时,李某去进见了陛下,孙可望之前派精兵暗杀朝中十几个拥戴陛下的忠臣,陛下给了李某密旨,令李某可断然处置。”
  黄应运惊愕道:“可平东王手下有十余万大军……如此一来,岂非发生内讧?”
  李定国苦恼道:“其实李某也不愿意手足相残,可孙可望因李某不肯赞同他取而代之,而数次加害于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黄应运低头想了想,道:“如今定北王艾能奇已殒,王爷四兄弟,除了平东王和王爷,就只有抚南王刘文秀了,王爷如果能说服抚南王,周密计议,那么便可有七成的胜算。”
  李定国听了,点点头道:“李某也是这么想的,三弟向来与我亲密,对孙可望的作为也早已不满……事不宜迟,我这就去找他。先生只要想明白,如何与吴争结盟就行。”
  李定国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起身就往外走。
  黄应运震惊之余,连忙一把拽住李定国,苦笑道:“王爷,您也不看看,眼下是几更天?”
  李定国愣了愣,这才会意到此时是深夜。
  ……
  应天府。
  荆王王府,如今的朱慈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深更半夜,王府外依旧车水马龙。
  如今想要进荆王府,寻常人是进不了了。
  朱慈煃当了宗正卿,牛逼了呗。
  此时王府的中堂,灯火通明。
  有二、三十人列坐两侧,主人朱慈煃,大马金刀地端坐在主位上。
  朱慈煃红光满面,大声道:“朱家的天下,必须有朱家人担当。牝鸡司晨之事,自古以来,都是忌讳,内宫不得干政,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家法。诸位叔伯兄弟,是时候拨乱反正,以塑宗庙清律了。”
  此话一落,在坐的诸王纷纷赞同。
  秦王朱存釜激动地两只大眼袋直发抖,“大宗正所言极是,本王早就有拥立大宗正继位的想法,如今是水到渠成,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这话更引得众人附和。
  连才九岁的福王朱莲壁也尖声道:“每次要给一个妇人行礼,本王都觉得别扭,宗正卿若登上大宝,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场面非常热烈、红火。
  其实这帮子人,没一个正经货,都是因为明亡,天下大乱,大顺、大西军造反,对宗室见一个杀一个,正经诸王死了,才轮到了他们这些酒囊饭袋。
  朱慈煃“咯咯”大笑道:“诸位情意,本王领了……等本王登基之时,定不忘诸位今日拥戴之功。”
  秦王朱存釜“善意”地提醒道:“大宗正,可南边有吴争十多万北伐军……如果他不答应,大宗正将以何抗击北伐军来攻?”
  这话一落,场面顿时一片寂静。
  也是啊,杭州府离应天府,最多二、三日的路程,大军说到便到,政权交替,别人都可不理会,唯有吴争无法绕过。
  朱慈煃脸色如常,扫了一眼在场之人,哈哈大笑起来,“诸位,别担心,本王自然有应对之道。”
  秦王朱存釜却坚持道:“大宗正还是说了吧,否则,咱们心中不定啊。”
  朱慈煃看向朱存釜,眼中厉色一闪而没,却依旧笑道:“诸位放心,吴争有人会对付,到时,他怕是自身难保,哪还有精力来理会应天府内发生的事?只要本王登了基,他便是臣,应天府内,八万大军,他想攻进城,没那么容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