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1807

  事实上,这些人的势力是相当大的,遍布各州各县,因为他们掌握着这世上最大的势力——人才。
  基本上读书人,都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算吴争把大将军府辖下九府之地,进行过一场清洗,并断然拒绝了张煌言等人开科选士的请求,可举荐,一样能将这些人慢慢渗透进来。
  吴争无奈之下只能建立江南学院,培养一批新人,来遏制东林党、复社余孽的渗透。
  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可用人才之前,吴争还丢不开义兴朝这面大旗。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北岸强敌环伺,内乱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吴争必须要挽救这场内乱!
  “黄大人,户部已经没有能力来偿还这笔亏空,对吗?”
  “是。至少三年内,朝廷是弥补不上这个窟窿的。”
  “那就售卖户部钱庄。”吴争淡淡地抛出这么一句。
  “什么?”黄道周大愕,“王爷或许不知道,户部钱庄库房中根本没有余银。”
  黄道周的意思是,户部辖下钱庄,仅留下一个空壳子,无非是各府县,几十间店铺罢了,能卖多少银子?
  吴争微笑道:“义兴朝辖下,有三家互不统属的钱庄,官府对其管理欠缺,才导致这种挪用之恶性事件发生。我的意思是,将三家钱庄进行整合,并为一家,如此既可壮大,也可以出售户部钱庄来垫补亏空。”
  黄道周想了想道:“王爷的意思是,从此户部钱庄与朝廷无关?”
  “对。官府本就不该涉及商业经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江南商会、江南莫家都是商业精英,让他们来做就行,官府可以进行监督,但不要再涉足其中了。”
  黄道周迟疑道:“可……可钱庄也卖不了多少银子啊?”
  “能卖多少,我现在也说不好,不过我已经派人传召莫执念及江南商会几个管事来京,到时谈过之后,再商议也不迟……这事先放下,说说失踪官员情况。”
  黄道周应道:“失踪官员各部都有,共计十六人,户部官员最多,有九人。他们就象是事先商量好的,几乎在同一日,连同家人一同失踪。”
  “派人搜捕过吗?”
  “全城搜捕三天,一无所获。”
  吴争沉吟了一会,道:“这些人原籍可还有族人?”
  “有些有,有些没有,更有一些官员原籍是在江北。”
  “那就先把有族人的抓了。”
  “这……王爷是要株连?”
  “先抓了关起来再说,不过别刑讯,仅关着就行。从事件暴发至今,十来天的功夫,现银恐怕还运送不了多远。”
  黄道周点头道:“听王爷的。只是未必是事发之时,才运银子,或许是早就开始了,毕竟钱庄挪用时间已经有一年之久了。”
  吴争点点头道:“你说得是有可能,但事发之前,有两笔银子挪用,一笔是战争暴发后,陛下亲自带去犒赏三军的,另一笔却说是支付所欠几月军饷的。这两笔占了亏空总数的两成。”
  黄道周思忖道:“后一笔确实有些蹊跷,但前一笔是陛下犒赏三军的,如果说有贪污,怕不太可能吧?”
  吴争点头道:“死马当成活马医,派人去查查,统计一下得到赏银的总数是不是和钱庄提出的银子数相符。”
  “是。”
  “前一笔银子,所有经手官员全部抓捕,但也不要刑讯,甚至不和提堂,关着就好。”
  “王爷这是何意?”边上都御史王翊忍不住开口道,“无故缉捕民众、官员,这于法不合吧?”
  吴争笑道:“配合调查,公民的义务嘛。”
  王翊虽然不甚了解吴争虽说的,但话意还是能理解的,“民众也就罢了,可官员一旦大量缉捕,那政事就会被迟滞、耽误,还请王爷三思。”
  “无妨。没了张屠夫,也不会吃带毛猪。”吴争随意地说道,“又不刑讯他们,关上一段时间,放了就是。”
  王翊不解地问道,“这又是为何?”
  吴争知道王翊是个正直之人,于是耐心地解释道:“广撒网罢了,或许这些官员、民众之中,有知情者,毕竟后两笔银子数量巨大,就发生在开战前后,数百万两的现银可不是幼小物件,难免会有人看到,关他们几天,或许就有人主动交待了。当然,没人交待,过几日放了就是。”
  王翊这才明白吴争的用意,于是退开,不再反对。
  “调些兵,乔装之后,对京城排前二十的富户,暗中进行监控。”
  吴争突然吐出这些一句,令在场官员脸色为之一变。
  
第959章
滚!
  这时,一个长得相当“富态”的官员,弯着腰上前,他媚笑道:“敢问王爷,这是打算要在应天府,重演杭州府劫富济贫之事吗?”
  这话激起了“公愤”,官员们纷纷看向吴争,那眼神是带着敌意的,至少,不是善意。
  是,吴争战功显赫,凭心而论,说他是庆泰、义兴两朝的缔造者,一点也不过份,至少是缔造者之一。
  可,应天府不象在杭州府,吴争可以凭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
  在义兴朝的朝堂上,吴争的拥戴者并不多,最多不会超过三成。
  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吴争曾经在杭州府有过“劫富济贫”之举,虽说过去了三年多了,这事传至京城,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吴争显然是一个官场另类,不被官员、士族、富绅所看好。
  原因很简单,官员、士族、富绅这些人,哪家没些家业?
  在他们看来,吴争的“劫富济贫”,直接就是奔着他们的利益去的,又怎会拥戴吴争?
  吴争微微蹩眉,这死胖子腆着脸的笑,看似谦恭,其实用心险恶。
  当年吴争确实在杭州府做过“劫富济贫”之事,谋取了二、三百万两,可也仅仅一次,且对象是曾经降清并在民间有恶评的不良商户、士族,绝无向普通商人勒索过钱财,就更不用谈对百姓下手了。
  甚至,杭州等府,如今的商人因获利越来越多,早就将此事忘却,特别是江南商会成立之后,商人的话语权明显增加,社会地位的提高,反而使得江南商人成了吴争的绝对拥护者。
  这事过去了快四年,此时又被人当众提出来,吴争瞬间有吃了颗苍蝇的恶心。
  “你是何人?”吴争的语气显然不是很好。
  黄道周想要调和紧张气氛,他一直与吴争保持着距离,当然,这也是吴争的意思。
  吴争把黄道周安排在首辅这个位置上,一是当时对黄道周还不放心,想让他在朝廷里当颗冷子,观其言行,察其作为。二是大将军府没有适合黄道周的位置,吴争心性也不喜有一个无论年纪、资历都足以压制他的人,来限制他的日常。
  所以,黄道周此时见吴争被问得有些尴尬,上前打圆场道:“这位是礼部侍郎、应天府尹袁尔梅,崇祯年间进士,历任弘光朝户部郎中,也算是我朝老臣了。”
  吴争“唔”了一声,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吴争也不想耍性子,就当是给在场所有官员留些颜面了。
  不想,那袁尔梅却打蛇上棍,腆着脸道:“下官忝居京兆府尹之职,城内治安是下官职权范围内之事,府衙麾下及各县衙门有差役千人之众,可为王爷效劳!”
  然而吴争却不搭理他,转对黄道周道:“黄大人即刻入宫,就说是本王的意思,向监国借一支禁军,按本王的部署行事。”
  袁尔梅脸色一阵青一阵红,尴尬得无以复加。
  京兆府尹可是重臣,正三品,与平常府衙相比,那是要高三级,寻常府衙用得是铜印,唯有京兆府用得是银印。
  说难听点,县官不如现官,袁尔梅可是应天府的父母官。
  平日里被人敬着惯了,此时被吴争选择性地无视,这下真下不来台了。
  黄道周一怔,忙道:“王爷,真要能排前二十的,怕不只是富户了,该是……咳,此事关系甚大,请王爷三思。”
  吴争斜眼道:“不管是富户还是皇亲国戚,在本王眼中,只有守法良民和犯法歹徒……照本王的话做,如果人手不够,就先用本王随扈。本王已经调兵三千来京,先监控,若真有不法,那就抓捕,不放过一个。”
  黄道周听吴争态度坚决,反倒精神一振。
  也是,黄道周来自南面,先前就是隆武朝首辅,在义兴朝除了带来的几个弟子,并无太大关联之人,他之前劝说,只是因为怕吴争触碰了当地士族权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当吴争意志坚定时,黄道周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一直手足无措的袁尔梅突然开口道:“容下官多句嘴,王爷此举,怕是会惹众怒……不如缓缓图之。”
  “滚!”吴争平静地吐出这个字。
  令在场所有人噤若寒蝉。
  袁尔梅这下是真待不下去了,他赤红着脸,不敢正面顶撞吴争,恨恨地一跺脚,冲吴争拱了下手,撩起衣摆夺门而去。
  吴争左右扫了一眼在场的几人,说实话,吴争是不太信任的。
  吴争沉声道:“诸公,本王今日部署,出本王之口,入诸公之耳,若有泄露,也就在你们几人之中……请诸公不要挑战本王的底线。”
  ……
  黄道周与王翊随着众人出正堂,边走边聊着。
  王翊道:“其实袁尔梅说得也未必不对……王爷这样做,不是不对,只是时间不合适,外有敌军围城,这时若再现民乱,怕是后果难料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