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4/1807

  “既然之前没攻,那就不急于一时了。”吴争出言制止道。
  王朝先一愕,“末将不明白……还请王爷赐教。”
  “龙潭现在有多少敌军?”
  “回王爷,龙潭清军在玄武湖一带被出太平门的京军阻击,进军失利之后,退守至龙潭,此时还有大概二万大军。”
  “出太平门的京军阻击,如今位置在哪?”
  “还在钟山一带,或许是怕中清军调虎离山之计,京军并未向龙潭方向追击……王爷,不是末将消极怠战,面对二万敌军,末将的水师无法独自进攻啊……”
  吴争抬手阻止王朝先道:“能联络上京军吗?”
  “能,可以从高资镇向南绕道,大半天应该可以联络京军。”
  “派人前去,传本王令,明日午时,向龙潭发起总攻。”
  “是,末将这就去安排。”
  “你部水师做好登陆作战的准备……能凑出五千人吗?”
  “能。”
  “去吧。”
  吴争是义兴朝名正言顺的大将军,理论上是可以调动除禁军之外,所有军队的,其中也包括京军。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
  不过此时不同,大战之时,官职高的就可以对官职低的下命令,这规矩历来有之。
  所以,只要联络上京军,那么如果京军指挥使敢不从命,那就得军法处置。
  吴争此行只带了三百随扈,参战自然是不行的。
  但吴争随即组织起丹徒二千多人前往镇江府,在那接手了镇江府三千守军,如此,吴争手中就有了五千七百人(包括三百随扈)。
  
第955章
一支杂牌军
  吴争在镇江城中,又临时征召了数千青壮。
  分发刀剑,让三百随扈充为骨干各领一部。
  这就有了一支近万人的大军。
  打仗,从某个方面来说,其实很简单。
  有人就行。
  如果有武器,那就是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要是再有个足以服众的指挥者,那就有了打胜仗的基础。
  其实吴争不象沈致远,对兵法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沈致远熟读兵法,认为兵法之精华在于“计”,所谓“兵者,诡道也”。
  在与吴争交谈时,沈致远对此句的理解是,用兵之道在于计谋,只要计谋用得好,以少胜多就完全不是问题。
  可吴争却不这么理解,他也读过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虽说没有沈致远那么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可吴争自认是理解孙子兵法,所说精髓在于一个“势”字。
  将“兵者,诡道也”与“势”联系,以吴争的理解就是,用兵之道,在于判定局势,让人捉摸不透,这样理解,就能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相呼应。
  而对孙子兵法开篇的《始计篇》中“计”的理解是,这个“计”字,说的不是计谋,而是计算和统筹,简单地说,就是算钱粮、兵器及综合实力。
  这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对应上了。
  同时,《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一开始孙武就罗列了一个计算的账本。孙武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这就是计算,打仗很贵,很费钱,要反复算账,要不然很容易失败。需要务实,一场战斗划算不划算,都要先罗列清楚,出十万兵马,打赢了,最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划算;或者出十万兵马,打到一半没粮草了更不划算。
  吴争一直积蓄实力,不立即北伐,也是这个道理。
  打有准备之仗,要么不战,战就必胜。
  譬如诸葛亮北伐,就经常打到一半没粮了,只有撤军,这是极其不划算的。
  倒不是说诸葛亮不会算账,诸葛亮自然是很会算,只是他算的不只是军事帐,还有一笔政治账在里面,诸葛亮需要北伐,他要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就算亏点钱粮,这个目的达成了,仗也值得打。
  所以,吴争很崇尚后世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就是一坨屎”。
  这也与孙武在兵法中所说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对应得上。
  意思是说真正会打仗的人,其实不需要智谋,也不需要勇武,在战争还没开启的时候,就把账算得清楚,然后直接碾压过去就行了。
  这在后世曾国藩身上得到很好的验证,曾国藩是个“蠢人”,虽说他的勤,补了拙,但世人都知道,曾国藩从小到大没有什么天赋,无论是军事还是正治。
  曾国藩曾经说过,“结硬寨,打呆仗”,意思就是,我不用阴谋诡计,只要通过计算、统筹,清楚局势,然后慢慢和你打。
  这其实就是伟人“论持久战”的精髓,不求速战速决,只求稳扎稳打,打不赢你,那就拖死你。
  此时,吴争有人、有武器、有大义、有官位、有指挥能力和足够的基层军官。
  于是,这么一支由随扈、府兵、京军、百姓组成的“杂牌军”,悍然向高资镇方向挺进。
  高资镇距离龙潭仅数十里之遥,那儿有两倍于吴争之敌。
  可吴争计算过,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加上挟江北大胜之势,这仗,一定赢!
  ……
  六月十一,午时。
  钟山方向二万京军,向龙潭方向发起了总攻。
  龙潭以北江面上,五千水师在舰炮的掩护下,开始登陆。
  从高资镇出发的“杂牌军”,向龙潭侧翼突击。
  由此,奏响了龙潭二万清军的葬礼序曲。
  没有什么悬念,这支清军从仪真渡江时有四万之众。
  被兴国公王之仁顽强阻击,已是一支疲军。
  而在钟山一带,被京军阻击,几天激战下来,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下降。
  之后,被王朝先水师封锁江面,粮草、物资补给已经馈乏。
  如今遭遇三面合击,哪还有拼杀的士气?
  经过一个下午的激战,至傍晚时,幸存的清军被压缩在方圆不到五里的区域内,动弹不得。
  明军三支大军胜利会师。
  吴争将指挥权让渡给京军指挥使,令他善后之后,施施然进京。
  ……
  监国朱媺娖率内阁及数百朝臣,还有无数期盼会稽郡王到来能替朝廷还他们欠帐的百姓,齐出太平门迎接。
  虽说动机不纯,但要说声势之壮,恐怕整个义兴朝,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
  至奉天殿。
  望着空荡荡的阶上龙椅。
  吴争有种恍惚,这张龙椅,自己曾经从上面拽下过朱以海,后来在自己的拥戴下,朱慈烺人心所归,坐了上去。
  可是,仅两年时间,朱慈烺就不得不“闭关”自省了。
  这说明什么,除了朱慈烺确实有过错之处外,还说明这位子真的不好坐。
  人心太复杂,利益相关方太多,曾经的拥戴者,或许一夜之后就成了反对者。
  在吴争万般感触之时,监国朱媺娖就座,她的座位在龙椅左下侧的位置。
  在群臣向监国行礼之后。
  朱媺娖挥挥手,郑三宣读监国诏书,诏令由会稽郡王、大将军吴争暂领京城军政诸事,领军抗敌、整肃朝堂、安抚民心。
  这不是任命,只是个临时差事,但这权力就大到了没边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