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1807

  王忠孝,崇祯元年进士,时授户部主事。
  此人以刚直耿介、无私无畏著称,其时被负责节制漕运的内监邓希诏勒索粮饷,王忠孝坚拒。邓希诏勒索未遂,恨之入骨,诬告忠孝有忤旨病民而又欺君之罪,朝廷听信谗言,派锦衣缇骑逮治。
  王忠孝被押解入京后,受廷杖之刑,也拒不认罪,最终改入狱三年,与黄道周、王仑初、王思任、马思理等人同在一狱,时称“六君子”。
  后出狱返乡,南明弘光帝时授其绍兴知府,坚辞不受。
  弘光朝亡后,他投奔隆武帝,擢光禄寺少卿。
  郑成功起兵反清后,王忠孝即投奔郑成功,不过没有为官,只是做为郑成功帐下一个幕僚,赞划军政,备受郑成功推重。
  “王忠孝拜见会稽郡王。”
  吴争微笑道:“忠孝伯(郑成功的爵位)可好?”
  “回王爷话,我主在隆武帝崩殂后,已经遵奉永历帝为主,受封延平公。”
  吴争讶异,看来历史还是朝着惯性在愈合被自己破坏的部分,这难道真是定数?
  可吴争绝不相信,至少多铎死了,博洛被自己抓了。
  失去这两员大将,清廷如同失去了一条臂膀。
  再说了,如今浙江、半个南直隶都非清廷控制之下,就算这次清廷真要为博洛大举南下,自己和义兴朝也并非无一搏之力,而且,就算是最后自己输了,清廷也将元气大伤,这样至少永历朝郑成功部和四川、陕甘的大顺军残部,还是有机会的。
  只要反清,吴争可以什么都不顾,这就是执念。
  “原来如此,那是本王消息不灵通了。”
  “忠孝在闽常听王爷捷报频传,只是没想到王爷竟是如此年轻,实为明室之福啊。”
  “呵呵,先生过誉了。不知延平安此次,可有带话给本王?”
  “我主确有话代转。”王忠孝道,“年前,清军扫荡闽南,我主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招兵买马。可惜独木难支,唯有投永历帝麾下,以图将来。此次我主遣我出使,希望借助王爷之力,打通浙江与福建的通道,如此双方可互为屏障,图谋中原了。”
  “哦?”吴争问道,“延平公麾下有多少兵力?”
  “大概三、四万之众,不过我主有意收揽其父旧部,如郑彩、郑联所部,到时就会有近二十万大军。”
  吴争眉毛一挑,沉吟道:“延平公可有具体计划?”
  王忠孝答道:“我主希望在半年后,与王爷共同举兵,南北夹击,彻底荡平驻闽清军。”
  吴争微微点头道:“以如今本王与延平公的实力,歼灭福建清军已有不少的成算,不过这样一来,义兴朝将面临北方清军的压力,恐怕……朝廷难以支撑。一旦福建战事僵持,本王背后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王忠孝急道:“福建清军才十余万人,以王爷和我主的兵力夹击,所需时日不会太久……恐怕清廷未必能反应得过来。”
  吴争摇摇头道:“先生恐怕还不知道,刚刚本王西征,擒获了清廷多罗贝勒博洛,清廷派遣使团前来,想要赎回,被本王一口拒绝了,此时,怕是清廷正在商量如何报复吧。当然,本王是不怕清廷报复,但很有可能,接下来一战不可避免,这仗能打到什么份上,恐怕此时还难以把握,所以,下半年与延平公合击福建清军之事,恐怕需要再斟酌才是……要不,请先生转告延平公,等明年年初如何?”
  吴争这番话说得是实情,王忠孝自然也听得出来。
  而且,他来到杭州,对吴争西征擒获博洛,清廷出使杭州想要赎回之事,也有耳闻。
  他有些失望地答道:“既然王爷需要备战,那进攻福建清军之时间,确实难以把握……我这就返回禀报我主,商议来年之事。”
  吴争点头道:“请先生替本王转达对延平公的问候。”
  “是。”
  ……
  待王忠孝退去,钱肃乐不解地问道:“夹击福建清军,不是你一直想做的吗?虽说有北方清军可能南下,可义兴朝如今已有十八万大军,再怎么,支撑两月也是可以的。有这两个月的时间,应该可以决定福建战局了。”
  吴争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我承认,这次我有私心了。”
  钱肃乐一愣,“这话从何说起?”
  “郑森有反清之心不假,可他未必有复明之意,在这一点上,与我不同。我虽说要复的不是朱明,可我依旧想复汉明。而郑森想要的……或许是郑家天下。”
  钱肃乐大愕道,“你所说可有根据?”
  吴争摇摇头,指向地图道:“没有,只是心里感觉罢了。不过,这次郑森派人前来联络,岳丈难道就没有发现时间很巧合吗?其实福建的形势非常明显,郑森独木难支,他想要的,不是北伐,而是扫清福建清军,然后盘踞福建供其壮大罢了。如果他真有心北伐,此时应该联络我与他共同派出舰队,直接攻这里。”
  钱肃乐顺着吴争的手指看去,浑身一颤,吴争点得是——大沽。
  
第916章
父子连心哪
  在这一瞬间,钱肃乐是激动的,他颤声道:“你是说我们……真的有实力北伐了吗?”
  看着激动的钱肃乐,吴争摇摇头、又点点头,然后解释道:“攻大沽已经没有问题,因为清廷尚未组建水师,就算有了水师,暂时还威胁不到我军水师。至大沽,打它几炮,歼灭些敌人、毁坏些房舍,然后从容离开。”
  钱肃乐长吁了一口气,瞪了吴争一眼,敢情你在忽悠老夫。
  吴争正色道:“就象岳丈一样,但凡心中有北伐之念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北面,惦记的也是北面。而不是眼皮子底下一张嘴。”
  钱肃乐不同意,“可郑森也是朝北面进攻啊?”
  吴争笑道:“岳丈是精明一世,糊涂一时。如果我同意与郑森合击福建,打下来后,福建归谁?永历还是义兴朝?这是其一。其二,就算我胸襟宽广,让了,郑森得了福建,他的北面还是我,他如何北伐?最后还得是联合我共同出兵,那为什么非要先攻福建呢?其实很简单,郑森在金、厦抗不住压力了,永历朝避向云南,自身难保,更不可能对他有所支援,于是他想起北方的我,想借以北伐大义,要我出兵助他荡平福建清军罢了。”
  钱肃乐若有所悟,他叹息道:“可惜啊,这本来是个良机,却因勾心斗角荒废了。”
  吴争哂然道:“岳丈在指责我?”
  钱肃乐摇头道:“不,我只是在惋惜……而已。”
  吴争道:“其实,对我而言,不,对整个义兴朝,也不对,准确地说,对整个天下汉人而言,北伐只是一杆旗。复明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于自己内部,人心涣散、吏治不清,人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这其中也包括我。我不是圣贤,要我拿将士的性命为郑森作嫁衣裳,使其壮大,最后来威胁到我,这亏本生意,打死我都不做的。”
  钱肃乐深深地看了吴争一眼,点点头道:“你说得对,义兴朝已有天子,来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与其日后难做,不如趁此机会,坐山观虎斗。”
  吴争摇摇头道:“不对,郑森那里,该帮还得帮,以他的势力牵制福建清军非常有必要,否则,义兴朝就会被清军南北夹击,这也是两年前我率水师南下援助隆武的用意。只是,不能任由郑森无牵制的壮大,他的壮大势必威胁到义兴朝的存在。”
  钱肃乐迟疑了一下,问道:“那永历朝呢,难道郑森也只是听调不听宣?”
  吴争微笑不答,不是他不想答,而是凭吴争知道的历史,郑森错失了三次收复应天府的机会,这不由得不让吴争警惕。
  特别是李定国三蹶清廷名王之后,数次联络郑森北伐,终究因郑森不配合而作罢,李定国甚至联姻手段都用上了,结果还是被郑森拒绝。
  这不得不让吴争怀疑郑森的目的和用意,正如之前猜测的,郑森只想反清,不想复明。
  如今,他想借助自己的力量来扫清福建,而不是共同出兵北伐,这更让吴争警惕。
  福建是郑家的大本营,两代人在那经营,真要拿下福建,吴争很难想象,义兴朝能得到什么。
  徒为自己增添一个潜在的敌人,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与强大起来的郑森势力相比,那十余万清军,在自己和郑森的势力的中间,反而不必担心了。
  钱肃乐见吴争不回答,也没有追问,道:“你真觉得此次清廷会借此南下?”
  吴争笑道:“南下未必,但一场规模可控的仗少不了。清廷丢不起这脸啊,总得想法找补一些回来。可它又打不起,据我所知,蒙古部落的叛乱尚未平息,西、南又拖着没有进展,此时山东、山西各地民乱四起,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啊。所以,清廷只会选择一处我朝意想不到的地方,打一场高烈度的战斗,由此来逼迫义兴朝让步,当然,接下来估计还是得签停战协议。”
  钱肃乐问道:“那你可有想过,清廷会选择在何处?”
  吴争摇摇头,叹息道:“亦清的长林卫,尚未能进入清廷核心,重要的情报,还是无法知道。”
  钱肃乐突然骂道:“要是那逆子能存报国之心,也该将消息传回来的。”
  吴争迟疑了一会,终于实言相告,“岳丈不必为翘恭兄担心,他们二人已经与我取得联络……是诈降。”
  钱肃乐突然泪如泉涌,虽说心里一直都认为是诈降,可没有证实,终归是忐忑不安,此时听吴争亲口证实,岂能不让这铮铮铁骨的老头激动?
  “他……他还好吧?”
  听听,刚刚还称逆子,转眼间就成“他”了。
  父子连心哪!
  吴争道:“一切都好……对了,沈致远和翘恭兄都成婚了,是清廷小皇帝赐的婚,翘恭兄娶得是清廷郑亲王的孙女,还没恭喜岳丈……呃。”
  钱肃乐勃然大怒,跺足恨声骂道:“这小畜生,他爹还没死呢,竟敢私自……啥,娶得还是个满族女子……我,我将他逐出家门!”
  吴争好心提醒道:“岳丈,记得沈致远和翘恭兄降清那会,您已经逐出过一次了……难道这事还能再逐出一回?”
  钱肃乐指着吴争:“你……你……你也不是好东西!”
  吴争郁闷了,这哪跟哪啊?
  ……
  五月二十二。
  义兴朝会稽郡王、大将军吴争大婚。
  举城皆欢,自天色将黑,爆竹和烟花辉映天空,就没有停止过。
  直将那黑夜生生变成白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