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1807

  有句话说的好,正义只存在于火炮的射程之内。
  被二十多门重炮指着,没有人的心里会不忌惮,就没有气势可言。
  这次谈判就比较顺利了,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泰州、泰兴归属清廷,明军在十五天内撤回南岸,但清廷不得在泰兴驻兵,泰兴做为一个不设防区域,形成双方的缓冲地。靖江正式归属义兴朝。清军从龙潭撤回北岸。
  双方都没有再提到沈致远和钱翘恭,似乎被共同遗忘。
  但吴争所提出的关于“四颗炮弹”的赔偿问题,被独立地单独列了出来,吴争提出,清廷以今日谈判的高台位置方圆二里土地,做为三十阵亡士兵汉家衣冠的墓地,来充作“四颗炮弹”的赔偿。清臣官员在多尔衮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同意了,但提出只能立无字碑,不允许江北百姓悼念、祭祀,义兴朝官员认可了。
  最后的协议经吴争和多尔衮签字确认,但须各自送回京城用印。
  士兵的尸体大都残缺,已经不适宜移动,但吴争坚决要求将他们带回家,最终,七十火枪兵含着热泪,用双手捧着已经泥土分不开的血肉,残肢进行收殓。
  这种悲伤,让在场明臣无不掩面落泪。
  吴争强硬下令,不准流泪,他对着七十火枪兵道:“百姓可以流泪,但我们不能流泪,我们没有资格流泪,我们能做的就是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等将鞑子赶出关外,甚至彻底消灭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活着,才有资格流泪。”
  吴争转向义兴朝官员道:“你们也没有资格为勇士们流泪,他们今日的英勇无畏,需要你们的口去传颂,去告诉江南百姓今日在发生的一切,当每个百姓都能勇士的事迹耳熟能详之时,你们,才有资格为他们流泪。”
  没有一人来反对吴争的言词,只是,这次吴争的命令不再好使。
  将士们清晰地看见,他们的主帅眼睛里,有两颗豆大的泪珠滚落。
  仇恨,从没有象今日这样深深地进驻到将士的心中。
  因为,在今日,他们看到了曾经是自己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袍,成为了英雄。
  而英雄,死在了不公平的较量中,几近于谋杀。
  这让他们,不服!
  战死不冤,冤得是不公平!
  他们相信,他们的主帅也不会服,他们要将这不公平,加倍还于敌人头上。
  清臣们远远地看着,多尔衮的随扈也在收殓着重骑的尸体,还有受伤的战马。
  但清骑的尸体基本都是完整的,他们有着铁甲的包裹。
  那些降清的汉臣们,眼中的神色是复杂的,他们复杂的眼神中,或许也有一丝悲伤。
  这不是立场,而是,就算是畜生,看到物伤同类,也会悲伤。
  当双方官员告别时,洪承畴及范文程等汉臣几乎都回避着明臣的目光。
  而多尔衮对吴争说道:“镇国公多多保重,本王总有一日,会迎镇国公入京作客。”
  吴争回答道:“多谢摄政王盛情,本公也会在应天府为摄政王安置好宅邸。”
  ……
  回泰州城的路上,官员们围着吴争问道:“既然镇国公已经调来大量火炮,且泰州城内北伐军有一万余人,为何不趁势而上,扩大战果?”
  吴争苦笑道:“就只有四门炮,还是从舟山水师炮舰上卸下来的,张名振动用了八百人,日夜兼程才运到的,多尔衮看到的二十多门炮,除四门真炮外,全都是木头伪装的,而且炮弹也不多,仅有二十四颗实心弹,就算真全部打出去,恐怕也形成不了气候。”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面面相觑,心里着实捏了把汗。
  吴争道:“泰州已经深入清廷腹地,很容易被三面合围,万一清廷之后变卦,泰州驻军就会成为一支孤军。不如换取泰兴的不设防,如此以靖江为跳板,随时可以泰兴用兵。”
  吴争的解释,让官员们连连点头称是。
  之后,与钱肃乐二人相对时,吴争歉然道:“小婿惭愧,未能救兄于水火之中。”
  钱肃乐摇摇头道:“这不怪你,多尔衮其实根本没有交换二人的意思,他不过一直在试探你。洪承畴有句话说得对,既然是谈判,就必须各让一步,否则就不存在谈判的必要了。就算你以二十多门火炮威胁,逼清方签下城下之盟,可多尔衮的十五万大军近在咫尺,随时可以撕毁和约,那么今日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白费,局势还是会回到原状。吴争,义兴朝需要休养生息,北伐军也一样。”
  吴争点点头道:“是。这四年,我一直忙于征战,少有时间去理会政务。趁着此次和谈,大将军府辖下六府之地,需要好好治理一下,夯实根基了。”
  钱肃乐欣慰地道:“你能这么想,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收复失地是目的,但一味沉迷于目的,往往会忽略了收复失地究竟为得是什么?只有让百姓相信,你能带着他们走出这乱世,百姓才能真正地拥戴你、追随你、效忠于你。”
  吴争应道:“吴争谨记于心。”
  “钱谦益毕竟是朝廷首辅,你羁押他终究会使朝廷和陛下面上无光……还是放了他,让他随使团回京吧。”
  “好。”
  “另外,既然和约已经签订,陛下有意召你回京进行封赏,你还是得去的,至少颜面上得过得去。”
  “好,我去。”
  当天,因军队撤退也有许多琐事,不能说撤退就撤退,使团离去后,吴争打算留宿泰州城,临时征用了泰州衙门,将一干清廷任命的官员赶了衙门。
  泰州百姓有心系故国者,听闻明军在城外血战清军,呼朋唤友地聚集在衙门前,手中捧着各种自认能拿得出手的吃食和自酿的酒,要犒军劳师。
  
第723章
王师还能北伐吗
  这种箪食壶浆的景象,让吴争觉得有些汗颜,无以面对。
  看着那一张张纯朴的满是因沧桑而布满沟壑的脸,吴争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汉人百姓,血液中的凝聚力隐隐地在指引他们,在做出怎样的选择。
  也正因为此,吴争甚至轻易放过了清廷任命的官员,还有那些原本该被清洗一空的奸商富豪财产。
  吴争不敢,是真的不敢,他怕等军队撤退之后,清军会对这些无辜的百姓清算。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被百姓推举出来。
  他端着一碗混浊得已经看不见碗底的酒,颤巍巍地来到吴争面前。
  “敢问这位将军可是城中明军主帅?”
  吴争点点头应道:“我是。”
  老者将那碗酒高高捧起,“听闻王师收复泰州,老朽从家中徒步三十余里,就想将这碗酒敬于将军。”
  老者仿佛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又巍颤颤的将手降了下来,“老朽原本也能请得起将军喝碗好酒的,可鞑子南下,老朽家中三个儿子和儿媳妇,还有那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尽丧在鞑子之手,鞑子劫掠杀人之后,还一把火烧了我家四间屋,若不是老朽外出走亲戚,怕也早已命归黄泉。”
  说到此处,老泪婆娑。
  他身边的百姓无不擦拭起眼角。
  吴争心中一阵酸楚,他上前一步,欲伸手去接老者手中的碗。
  老者下意识地缩了出手,抬着泪眼问道:“将军不嫌弃这碗黄汤?”
  吴争强睁着眼睛,阻止着自己欲滚出的眼泪道:“在我眼中,此时老丈手里端得不是黄汤,而是江北父老乡亲的一片心意,我又怎会嫌弃呢?”
  说着,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那一股带着浓浓酸味的酒进口,让吴争强忍喉咙的翻滚,硬生生地咽了下去,可眼中原本就已经安捺不住的泪水,终于不争气地落下。
  砸在碗中,“嗒嗒”作响。
  百姓抽泣声隐隐响起,有妇孺噎不住声,哭声开始连成一片。
  是啊,四年的亡国奴生涯啊,再见王师北进,心中的委屈和自豪,怎么能控制得住激动呢?
  除了那些铁了心投清的,心系故国的百姓又如何不涕泪交流呢?
  吴争上前搀扶着老者问道:“那老丈如今在何处安身?”
  老者答道:“乡党们不忍见老朽无家可归,便让老朽暂居在祠堂内安身。”
  吴争长吁了一口气,“若老丈在此地已无亲人,不如随大军南返,由官府来赡养您吧?”
  老者惊愕了,他张大着嘴巴看着吴争。
  所有听到吴争说话的百姓,都张大了嘴巴。
  老者半晌才问道:“将军话中的意思,是王师要退回南岸吗?”
  吴争面露愧色,只能点点头。
  老者的脸、百姓的脸瞬间黯淡下来,那种浓浓的失望,如同一张巨大而浓重的网,网着并撕扯着吴争的心。
  吴争只能解释道:“不是将士们不拼命,只是义兴朝还无力以半省之力对抗占据数省的清廷,这场仗打到现在,我军已经无力北上,只能和谈……”
  老者呐呐地问道:“老朽就想问将军一句话。”
  “老丈只管问就是。”
  “王师还能北伐吗?”
  “当然能!”
  “当真?”
  “当真!”吴争从没有如此郑重地承诺过,从没有如此不给自己留下一点地余地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