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4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2/1807

  人数不多,那二千骑兵足以应对。
  吴争就是这么考虑的。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吴争还称不上一个足以洞察世间一切的智者。
  他错了,错得非常……低级。
  这个错误,让他不但将自己陷入了困境,还让整个绍兴府陷入了困境。
  这条秘道隐秘和难行,隐秘和难行是重点。
  骑兵行军快,正确。
  来袭清军不多,没有错。
  骑兵可以碾压这些清军,也对。
  可问题是,既然清军步兵都不可能大量涌入的山林、河滩等难行之地,又怎么可能让骑兵肆无忌惮的横行呢?
  提不起速度的骑兵,就是敌人弓兵的靶子。
  吴争所面临的,就是这个难题。
  在上虞通往嵊县的官道,一片还不甚茂密的树林边,吴争遭遇了清军前锋有预谋的伏击。
  二牛录,六百弓兵。
  他们不会游泳,却可以将自己固定在树上,居高临下地对通过官道的骑兵进行射击。
  就算是再骁勇的士兵,就算是孙武再世,恐怕也无法不在这种批头盖脸射来的箭矢中混乱,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混乱中,对敌发起反击。
  骑兵,包括吴争在内,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和脑袋去硬抗清军的如蝗箭矢。
  吴争是幸运的,他的盔甲救了他的命。
  清军没有弩矢,弓箭无法穿透吴争的盔甲。
  可士兵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盔甲是轻甲,于是,伤亡惨重。
  骑兵营几乎是一路狂奔逃窜,穿过树林后,几乎已经折损了三成以上。
  还没有来得及整肃,就被博洛率军死死地挡在了一条小河前。
  小河不深,仅没过人的大腿。
  也不宽,五、六十步的距离。
  清军弓兵现身,隔河射箭。
  往前冲吗?
  这四、五十步的距离,战马根本无法加速,足以让骑兵营全军覆没。
  往后退吗?
  还得再承受一回如蝗般的箭矢。
  这个时候,吴争终于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原路撤回。
  两害相权取其轻,伤亡三成,总好过全军覆没。
  于是,骑兵营在河边转了个圈,在清军密集的箭矢中,迅速调头回奔。
  又是如过筛子般的遭遇之后,骑兵营终于脱离了险境,而此时,骑兵营伤亡已经超过五成。
  连敌人的面都没看清,骑兵营就残了。
  吴争只好下令撤退,回上虞去与钱肃典、宋安会合,再作打算。
  这也是明智的。
  清军已经穿过秘道,以吴争眼下手中的兵力,加上地形,怕是难有做为。
  只是这一撤,就代表着嵊县、新昌两地的失守。
  清军在绍兴府腹地站稳脚跟,也成事实。
  ……
  博洛很得意。
  他有资格得意,至少在这两年时间里,清军与吴争大小战斗加起来不下十起,没有赢过。
  哪怕丹徒之战算是个两败俱伤,可清军最后失去了丹徒,怎么也不能称为胜利。
  至于仪真那支二万多人的明军,输赢怕也是仁者见仁了,智者见智了,因为那是用镇江换来的。
  所以,博洛有些得意,这一场伏击战,几乎可以说是完胜。
  歼灭一支成建制骑兵,无论对清军还是明军,都不是件易事,能打残确实不容易。
  最关键的是,己方几乎是无损,如果把那二十几个从树上摔下受伤的剔除,那就是无一伤亡。
  这是件大功!
  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博洛,也禁不住心里的狂喜。
  博洛得意但不失稳重。
  他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收缩兵力。
  正如多铎说的,尊敬对手就是尊敬自己。
  三千人,还不足以占领绍兴府,如今已经不是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了,明军已经有了斗志。
  能把嵊县、新昌牢牢控制在手中,就已经达到了此战的目的。
  虽说追击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战果,但博洛并不眼馋。
  他也不怕吴争在稳住阵脚之后,对自己发起反击,因为这个时候,豫亲王多铎应该已经下令,对金华、绍兴二府,发起进攻了吧?博洛笑得更加得意,吴争,你的好日子过到头了。
  ……
  多铎下达进攻命令的时间,远在博洛的估算之前。
  多铎这时似乎早已忘记了,他曾经说要尊敬对手、要向自己的对手守诺的话。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如果放过眼前这个机会,怕是老天爷都会怪罪。
  多铎悍然下令,以台州清军攻金华府,他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绍兴。
  一时间,江东战火遍地燃起。
  严州卫都指挥使孙嘉绩、副指挥使池二憨,率本部人马出城迎战、顽强抵御。
  倒也打得毫不逊色。
  双方都是一目了然的排兵布阵,兵力又相当。
  这种野战,除非有一方先行崩溃,否则刚开战前期,双方的伤亡都不会大。
  试想,当双方刀盾兵开始接触,都以半人高的大盾挡在面前,双方撞在一块,胶着起来,后面长枪兵从缝隙中捅向对方,除非确实倒霉透顶的,一般都不会死。
  这种野战,拼得就是耐力和信心。
  最大的伤亡,不是对方造成的,而是被踩死。
  倒下,那就一定会死。
  双方拼了命地往前挤压,没有人会去顾忌脚下,谁倒在地上,谁就是倒霉蛋。
  
第606章
需要打破僵局
  有人会说,这不太可能啊,稍微有脑子的就能想到,双手持巨盾往前挤压,可双脚闲着啊,在鞋上安装一个刀尖,抬起一只脚往前踢就是了呗。
  是,这方法真有人想到,也这么干过,这就是护腿的由来。
  刚开始时,士兵为了应对敌人阵前撩脚,找来粗点的竹筒,一刀劈成两半,用绳绑在小腿上,足以应对敌方的“撩脚”,后来慢慢改进了材料,从竹片到铁片。
  其实护腿又重,又妨碍行军,戴着又不舒服,本来早该废止的,但正是因为两军对峙时,需要防备对方阴招威胁到自己的小腿,这才一直保留下来,甚至后世还存在着,未被淘汰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