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4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1/1807

  至少朝廷总还是发放了一部分抚恤金的。
  所以,王之仁并没有对此事的后果,引起重视。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事的影响远非他所能想象的,不仅仅对京卫、南岸水师将士,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正与敌军对峙的江都大军。
  ……
  钱肃典离开江都返京前,将仪真血战幸存的数百京卫残部拜托给了王一林。
  王一林为了让钱肃典安心替他背抗命的锅,同时也是对这支残部有所尊重,便答应了钱肃典照抚看顾,同时还承诺将这数百人单独编为一营。
  可王一林终究还是大意了,他没有立即去做这件事。
  在王一林看来,这兵终究是要撤的,朝廷都签署停战条约了,这仗是打不起来了。
  反正就那么几天的事,何必麻烦多此一举呢?
  加上这数百幸存的京卫将士,军纪也严明。
  所以,王一林在贺老三的鼓动下,答应全军滞留江都,就忙着加固城防之事了。
  慢慢地,就将这事给忘记了。
  没有战事,同一个城内,将士籍贯又都是江南人,这些人中十有七八是老乡,甚至找得到同县、同乡、同村的,喊得出小名的。
  这种相互间的往来走动,本也实属平常,自然不会去限制了。
  可当京城民乱、阵亡将士家眷遭人欺凌、抚恤金被白条替代的消息传来,这事就渐渐开始变得不平常了。
  任何一个在外作战的士兵,听到这消息,怕也会生出怨怼之心。
  而这,绝对可以成为串连所有人的理由。
  这个时候,王之仁的撤退命令,等于给了士兵起事的由头。
  因为一旦撤回南岸,处于王之仁和朝廷的压制之下,再想举事,就没有机会了。
  
第592章
兵变
  西城,数百从仪真幸存下来的将士驻地。
  此时,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发生。
  “我等拼死杀敌,光复失地,朝廷却一意求和。这是什么狗屁朝廷?”
  “我们浴血奋战,以二万多人生生拖住了四万多清军主力,可最后呢……家眷受人欺凌,阵亡将士的抚恤都被那些官儿贪了……”
  “镇国公为何不仗义直谏,为我等讨个公道?”
  “听说新皇登基,连镇国公都被赶出了京城。”
  “大明朝都亡了三年多了,不知道从哪冒出个太子来,谁知道是真是假?”
  “都说镇国公是惠宗后裔,为何就不拥立镇国公呢?”
  “就是,我谁也不服,就服镇国公。从绍兴府打到应天府,每战必胜。这样的英主不拥立,拥立什么狗屁太子啊?”
  当兵的,谁不想有个能带他们打胜仗的将领,能带着他们一直赢下去的将领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吴争,便是他们心目中的神。
  “我说,咱们就他妈的反了吧!”有人突然冒出这一句来,场面一度沉寂下来,落针可闻。
  “黄驼子,你别满嘴喷粪,再敢胡咧咧,本官以煽惑军心、意图谋反之罪,将你就地斩杀!”
  那人嘿嘿一声冷笑道:“蒋副千户,蒋大人,敢情您是没有亲人在京城被欺凌,可你回头看看,您那一营四千八百多个兄弟,如今还有几个活着的。您不怕回到南岸,被那些阵亡兄弟的家人撕碎喽?”
  蒋副千户,名蒋全义,是这支残部如今职位最高的军官了,也是钱肃典回京前临时指定的总负责人。
  蒋全义不用回头也知道,还有七十九人,连同他自己在内。
  他不用回头,也知道,如果自己真要下令斩了这黄驼子,很可能死的先会是他自己。
  从京城民乱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无法再控制住这支残部了。
  而今日兴国公的撤退令再次传来时,他更明白,乱,不可避免。
  可蒋全义不想,他是真不想这些劫后余生的兄弟们,最后选择这样一个死法。
  叛乱,必会连累家人。
  蒋全义艰难而苦涩地说道:“黄驼子,你这是要让兄弟们去送死啊?你可以知道,这一步迈出,你们再不是明军,而是叛军……兄弟们,想想家人吧……我们是兵,不是贼,兵得听令啊。”
  黄驼子其实不驼,只是因为他长得比平常人高,背就显得有些弯了,于是被人称为黄驼子。
  千万不要把这种军营的叫法,误以为“黄驼子”三字带有贬义。
  恰恰相反,这是同袍对他的昵称。
  人就是这样,对朋友,特别是视为亲人的朋友,往往会取个不雅的绰号,用这么的叫法来显示感情的深厚。
  就象爱煞孩子的父母,会把他们的儿子,叫做“狗儿”、“癞子”一般。
  黄驼子在军中的威信很高,很些象王一林部的贺老三。
  但与贺老三不同的是,黄驼子不是谁的亲信,也不是谁的心腹,他,靠着他的做为、军功而受同袍尊敬。
  仪真一战,他累计军功斩首二十一级,背负受伤兄弟下城墙十七次。
  仅仪真之战,他身上受箭创四处,肩膀被敌人用刀削去了一块至少三两重的皮肉。
  背后从右肩至左腰,剌出一道长达一尺的血口,只要再深一寸,就会伤到内腑。
  他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受同袍敬重?
  可黄驼子呵呵惨笑着说道:“兄弟们,告诉蒋大人,我等还有家人吗?”
  没有人回答,可蒋全义从一张张脸、一双双眼睛中看到的是绝望、仇恨、愤怒和令人恐惧的闪着绿光、戾气。
  黄驼子抽搐着嘴角道:“先是鞑子屠城、后有我军光复,连绵不断的战争,家人早已死绝了。原本我还有个堂叔,可这次……我叔也死了。”
  蒋全义惊愕着,他发现自己竟无言可以去安慰。
  黄驼子转过头,盯着蒋全义道:“蒋大人,兄弟们不想为难你,你若想走,尽管离开。可也别挡了兄弟们的路。”
  “黄驼子,你……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做什么?”黄驼子呵呵笑道,“既然朝廷视我等如草芥,我们就视朝廷是粪土。兄弟们商议了,王之仁那老贼守着长江,向南肯定过不去,我们只有向东突围,然后找机会渡海去投镇国公。”
  蒋全义疑惑道:“可镇国公也是朝廷之臣啊?”
  “不。”黄驼子道,“镇国公怎么可能甘心为臣……他,他只是蛰伏罢了。”
  蒋全义张大了口,惊愕了,连这么个普通老兵都看出镇国公的志向?
  蒋全义还在劝,“兄弟们,钱大人将你们托付给我……”
  “少提钱肃典,他就是个无情无义的逃兵。”有人如此怼道,“将我们丢在江都,他满口说要去为我们讨个说法,可结果呢?啥都没干!”
  “就是。咱们随镇国公从杭州府一路打将上来,有他钱肃典叔侄什么事?他亲哥是阁臣,说不定就把我们给卖了。”
  蒋全义苦笑道:“可我们仅仅数百人,怎么可能突围?听我的吧,回南岸,就算要讨公道,那也得先活着。”
  黄驼子呵呵一笑道,“这不必蒋大人操心,谁说我们只有数百人。”
  蒋全义突然想到城中那一万水师。
  天哪,蒋全义的额头、后背冷汗如小溪般地淌下。
  这支水师,可不完全是王之仁的嫡系,是为新编水师第二营。
  其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吴争当初整编的降清明军,王之仁训练之后,安插了主要中下层军官,这些军官才是王之仁的嫡系。
  可这些将士,他们的籍贯都是江南,十有八九都是同县、同乡,甚至同村,连蒋全义在水师中,都找到了几个老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还有什么事,说不通?
  而京城之乱,更让下层士兵紧紧地抱成一团了。
  蒋全义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