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4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9/1807

  利益!
  关键的核心,还是利益。
  被朝廷改变为禁军的,除了一部分是廖仲平从绍兴府带来的老兵之外,有很大部分是当日吴争北伐,各府归附的义军、降了清反正的明军,还有就是新征的良家子弟。
  这些义军和降清反正的明军,在此时的禁军中,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因为,他们是老兵。
  这其实是朝廷心中最大的隐患,禁军本该成份简单,大都取京城良家子充任。
  可一是因为战争不断,二是朝廷刚归应天府不久,需要安定人心,三是朱媺娖一女子,没有那么大的掌控欲,这事就被暂时搁置下来。
  可现在,如果说新君登基,禁军必定会遭受一次清洗,荡涤尘垢。
  同时,会有大批的将领士兵从禁军驱逐出去。
  这就成了许多将士心中的忧虑,对他们而言,这新君与其让朱慈烺来当,还不如朱媺娖继续监国,甚至还不如让镇国公来当这个皇帝。
  对于这些老兵,他们崇尚强者,吴争在他们心中,那就是强者。
  又譬如马士英,他也没有闲着,应天府大部分官员都为原职留用。
  这其中少不了一些弘光朝旧部,马士英原为弘光朝首辅,又是庆泰朝阁臣、户部尚书。
  许多中下层官员,那还是卖马士英面子的。
  官场的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明言,一个眼神就是一次交流。
  譬如忠义伯吴易,兵部郎中孙兆奎、刑部主事沈自駉等,这些曾经号称“白腰党”的江南义军成员,他们对前太子朱慈烺没有一丝感情。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有能者居之。在他们心里,前太子朱慈烺不能服人心,绝非有能者。
  应天府,暗流涌动!
  就象一个炸药桶,仅须一丝明火,就能让它轰地炸响,直将这个摇摇欲坠地庆泰朝炸个四分五裂、永无翻身之日。
  ……
  在吴争离开后,夏完淳仰躺着,看着屋顶。
  “若此次我真与令师对立,你会作何选择?”吴争的这句话,一直回响在夏完淳的耳朵里。
  师如父,在这个时代,学生背叛老师,是一种大恶。
  夏完淳的脸在抽搐着。
  他是个重情之人,但他更重真理。
  夏完淳对世事的认知,超乎这个时代的许多鸿儒。
  特别是对明亡的原因,有着非常尖锐的剖析和抨击,他与亡父夏允彝所著的《幸存录》《续幸存录》,对大明灭亡和明末明臣的解剖,有着非常客观的记述。
  如果说夏完淳之前是一心抗清复明,那么从认识吴争之后,他的理念开始进化,他对吴争所说“大明是汉人之大明”,大有相识恨晚之感。
  不过,夏完淳在与钱家叔侄等人辩论之时,更有了改良,他认为吴争这话,应该做些改变——大明是明人之大明!
  一字之差,意思全变。
  夏完淳认为,只要人认同自己是明人,那就是明人,与种族无关。
  此议,得到这个散漫组织中许多人的认同和附议。
  大明之所以为大明,就是因为吸纳了太多的民族。
  正如盛唐,多少异族共襄大唐?
  他们同样是盛唐不可分裂的组成部份。
  夏完淳的一句话,迅速让他在这个散漫组织中崛起,成为了一股新风向。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随即在士林中盛传。
  由此,“明社”在短短数月间诞生了,夏完淳、钱家叔侄、沈自駉等七人,被称为明社七子。
  明社虽无党魁,但夏完淳的声望,已经是当之无愧。
  所以,此时的夏完淳,很清楚自己将会做什么,他只是,太难过情义这一关。
  喟叹一声之后,夏完淳慢慢从床榻上撑起身来,“来人,备马车,本官要回太平府!”
  ……
  当各种各样的消息向镇江城汇聚之时。
  吴争在训练火枪兵。
  他对这种燧发枪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入门阶段。
  譬如对于瞄准,吴争只知道三点一线,可这时的火枪,却是连瞄准具都没有,哪来的三点一线?
  吴争能训练的,只是让士兵能端稳枪,就象,在枪口吊块砖头之类的。
  譬如说,让士兵放缓呼吸,在呼吸之间的空隙射击。
  再譬如说,调整三列士兵之间的相距间隔,以使得前中后三列轮换的速度更快、相互之间撞上的机率更小。
  而这些,对于此时的火枪而言,已经足够用了,足够用到,只要多训练,熟能生巧,就野战而言,便可战无不胜。
  这不是狂妄,对于这个冷兵器,哪怕鞑子都缺战马的时代来说,确实不是狂妄。
  战无不胜,不代表着不会死人,只是训练一个火枪兵,相对训练一个骑兵、一个弓弩手的时间,二者间的差距太大了。
  
第539章
马瑶草,你得表态
  火枪兵,训练一个月就能上战场,紧要关头,半个月也就能凑乎了。
  就象之前吴争以三千,在行军路上训练的雏,就可以完成对清骑的阻击一般。
  很多时候,军队讲究的是一种配合,当然,还有将领的指挥能力。
  这就象再厉害的武林高手,也无法与士兵对抗,不用多,三五个老兵足以制伏所谓的武林高手,如果武林高手真存在的话。
  训练一个弓手,至少需要两三年,训练一个骑兵,时间比弓手不短。
  就算最常见的刀盾兵,也得训练半年以上。
  而火枪兵,三月足矣,这绝对是这个时代的速成兵种,是唯一,而非之一。
  宋安手中持着几封从各处汇聚而来的急报,他是真不明白,少爷的心怎么这么大呢?
  连他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等新君登基,少爷哪还有现在的舒坦。
  太子朱慈烺可不象公主朱媺娖那么好说话,虽然宋安没见过朱慈烺,但这个判断,不用辩论无疑是正确的。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需要时间、情感还有必不可少的机遇累积起来的。
  信任一个人,很难。
  特别是君臣之间的信任。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宋安在替吴争急。
  “少爷,你得回京了。”宋安轻轻地提醒道。
  吴争从侍卫手中接过一方汗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鬼天气,还没过四月,就这般炎热了。练……继续练,别替本公省弹丸,练得好了,今晚吃肉!”
  宋安张大了嘴,无语。
  他只能求助地看向鲁之域和陈守节。
  已是指挥使的鲁之域向吴争躬身道:“禀国公,末将从杭州带来的八千虎贲,只等国公一声令下,便可为国公拼死一战。”
  吴争诧异地看向鲁之域,“明清都已经签署停战了,你要与谁一战?哦……我明白了,你是想打进应天府去,对吧?可那是我朝京都,你想让本公背上谋朝篡位之恶名?”
  吴争的声音冷得象能结冰。
  让鲁之域身子微微颤抖起来,不敢再发一丝声响,甚至不敢直起腰来。
  吴争看向陈守节,“陈大人,令尊可是大明朝的火炮专家,本公将这支神机营交到你手里,还望你不要令本公失望,也莫要辱没了令尊的声名。”
  陈守节躬身道:“下官必竭尽全力,不负国公所望。”
  这时,吴争才看向宋安,“兴国公如何说?”
  宋安一激零,忙答道:“兴国公已经送来第四封书信,询问少爷该如何应对这场变局。”
  吴争嘿嘿冷笑道:“他倒是波澜不惊,好气度、好沉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